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佺期《古意》通考梳理
1
作者 盛大林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86-98,共13页
沈佺期《古意》异文很多,其中“催下叶”与“催木叶”、“谁知”与“谁为”、“使妾”与“更教”,历代诗家曾争论不休。现在通行的版本大都为“催木叶”“谁为”“更教”,而《才调集》《文苑英华》《乐府诗集》的宋刻本均为“催下叶”... 沈佺期《古意》异文很多,其中“催下叶”与“催木叶”、“谁知”与“谁为”、“使妾”与“更教”,历代诗家曾争论不休。现在通行的版本大都为“催木叶”“谁为”“更教”,而《才调集》《文苑英华》《乐府诗集》的宋刻本均为“催下叶”“谁知”“使妾”。这些讹变源于明初的《唐诗品汇》,改“催下叶”为“催木叶”可能是因为理解的偏差,而改“谁知”“使妾”为“谁为”“更教”的目的是为了合律。实际上《古意》“半律半古”,本来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律诗。本诗诗题应为《古意》,而非现在流行的《独不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佺期 《古意》 《独不见》 异文 考据 近体诗 古体诗
下载PDF
电影刊物与早期电影产业史写作
2
作者 陆佳佳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1期23-36,共14页
在“重写电影史”研究浪潮下,电影史研究愈发注重多元史料的运用,以无限地接近文本及文本所栖息的时代面貌。由于自身特殊的版例,电影刊物为早期电影史研究提供了一种跃入影像本身的可能,具备了成为电影史研究史料及方法的可行性,打开... 在“重写电影史”研究浪潮下,电影史研究愈发注重多元史料的运用,以无限地接近文本及文本所栖息的时代面貌。由于自身特殊的版例,电影刊物为早期电影史研究提供了一种跃入影像本身的可能,具备了成为电影史研究史料及方法的可行性,打开了我们认识中国早期电影产业史的独特面向。电影业的发展催生了电影刊物,电影刊物的诞生及发展开启并重塑了电影产业。在反反复复的购买、携带、流传和阅读中,电影刊物成为城市文化、电影文化的一部分,并最终成为早期电影产业内涵的重要载体。电影刊物作为一种信息场景的“聚合地”,通过刊物文章撰写人移动的身体,将周围的环境、撰写人的自身处境与电影艺术以及时代境况有效勾连起来,描绘出中国早期电影产业的基本样貌,为探讨中国电影产业模式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源及文化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刊物 产业史 方法论 电影史料
原文传递
西书东传遗存:马礼逊西文图书馆研究
3
作者 蒋硕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5-44,共10页
因在华工作之需,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往往携带大量西文文献。他们建立私人或教会图书馆收藏书籍,并以所藏文献为基础翻译、刊刻和传播宗教及西学,有力推动了传教事业和中西文化交流。文章系统讨论了学界关注不多的马礼逊特藏这一新教在... 因在华工作之需,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往往携带大量西文文献。他们建立私人或教会图书馆收藏书籍,并以所藏文献为基础翻译、刊刻和传播宗教及西学,有力推动了传教事业和中西文化交流。文章系统讨论了学界关注不多的马礼逊特藏这一新教在华的最早西文收藏:首先,梳理马礼逊西文图书馆简史和历史上产生的四部书目。其次,通过马礼逊阅读史和题签等线索复原现今藏书遗存中哪些为其原藏。最后,将马礼逊特藏与在华天主教藏书进行比较,总体评价其独特文献价值和作为新教藏书的特点。文章尝试揭示藏书与马礼逊和近代新教在华传教与学术事业的紧密联系,展现马氏西文图书馆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丰厚遗产的重要价值,为清中晚期西书在华流传版图填补新教版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传教士藏书 在华西文图书馆 西文珍本
下载PDF
丝路文化与传统中国形象的建构
4
作者 邱江宁 邱栋容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由概念的历史梳理可以发现,“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不是在中国文献中首先使用的,它最早是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中国”一词,既在内涵演变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历程,同时又是在与世界其他民族国家建立国际关系的过程中,... 由概念的历史梳理可以发现,“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不是在中国文献中首先使用的,它最早是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中国”一词,既在内涵演变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历程,同时又是在与世界其他民族国家建立国际关系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国家名称;“丝绸之路”作为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贸易路线体系,是联系中国与世界文明的纽带。因此,丝路文化既是传统中国形象建构的重要内容,又是传统中国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中国 中国形象 丝路文化
下载PDF
数字化·“超文本”·“Z世代”——数字藏品与电影衍生品的想象力建构
5
作者 陆佳佳 《当代电影》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8,共10页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开启,我国电影产业也亟需完成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双重转型。在数字技术的赋权与赋能下,以数字想象力为基础的电影数字藏品开发成为了电影衍生品数字经济叙事的新范式表述。借由数字藏品平台与元宇宙社区,电影...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开启,我国电影产业也亟需完成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双重转型。在数字技术的赋权与赋能下,以数字想象力为基础的电影数字藏品开发成为了电影衍生品数字经济叙事的新范式表述。借由数字藏品平台与元宇宙社区,电影数字藏品在虚拟世界中搭建了IP影像的独特流动景观,由其所展开的线上观赏、点赞、交易、转让等则成为了现实“观影”的孪生镜像与补充。不仅“涨破”了传统观影的边界,建构起了全新的观影概念,也凸显了电影数字藏品在种种可见与不可见的金融交易/数字货币束缚背后的艺术本质。此外,以“Z世代”为主的青年群体作为电影数字藏品的参与式消费者,强化了“主体间性”的共享,使得电影IP与电影数字藏品开发从静态的“想象的共同体”转变为动态的“互动的共同体”,也进一步加深了电影数字藏品以优质内容为王,打造数字凝神景观的创作理念。未来,电影数字藏品开发需继续坚持以内容为本、以技术为翼,持续推动对影视内容资产价值的重新评估与数字化释放。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电影衍生品数字想象力的有效表达/“诗意地栖居”,及推动电影IP数字化布局、电影衍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数字藏品 电影IP 数字叙事 “超文本” “Z世代”
原文传递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生电影节助力影视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浙江师范大学巡展为例
6
作者 陆佳佳 安宁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81-85,共5页
自1993年创立至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以下简称“大影节”)迎来了而立之年。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影节始终坚持“青春激情、学术品味、文化意识”的宗旨,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大学生拍”的特色,为中国电影培育了一代代优... 自1993年创立至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以下简称“大影节”)迎来了而立之年。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影节始终坚持“青春激情、学术品味、文化意识”的宗旨,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大学生拍”的特色,为中国电影培育了一代代优秀影视人才,见证着中国电影产业、技术等全方位的成长与进步。大影节通过优秀国产影片推选、学术文化活动、大学生原创单元等多元化板块设置,连接学术、艺术、商业,使当代影视学子在多种元素交融的文化盛会中,展示创作成果,从而了解学界、行业的发展动态,进而于交流学习中提升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师范大学 国产影片 创作成果 大学生电影节 影视人才培养 北京国际电影节 中国电影产业 文化盛会
下载PDF
都市,抑或乡土?——《都市风光》中的现代性追问与作者性指认
7
作者 陆佳佳 安宁 《未来传播》 2023年第5期114-122,共9页
电影《都市风光》借由对摩登上海的景观囊括,将大众放置于“现代性”的困境之中,以“都市或乡土?”这一二元对立设置去透视彼时的民族困境,并展开对城市浮华现代性的批判。研究发现,该片代表性地呈现出袁牧之在左翼体系内的个人话语与... 电影《都市风光》借由对摩登上海的景观囊括,将大众放置于“现代性”的困境之中,以“都市或乡土?”这一二元对立设置去透视彼时的民族困境,并展开对城市浮华现代性的批判。研究发现,该片代表性地呈现出袁牧之在左翼体系内的个人话语与国族意识的双重书写路径,在题材上暗合左翼文艺肌理的同时,在表述上亦兼具极具吸引力美学的叙事景观与现代性反思,从而在影像表达中凸显“作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风光》 作者性 现代性 都市与乡土
下载PDF
南北融合与元代文坛格局的建构 被引量:2
8
作者 邱江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45,共10页
与元代社会的南北融合背景相呼应,元代一统文坛格局的形成经历了四轮南北大融合:第一轮在1260年前后,是西域文人群崛起的重要基础;第二轮包含北人南下和南人北上两个过程,分别在1278年、1286年左右,前者推动了元曲南移进程,后者推动了... 与元代社会的南北融合背景相呼应,元代一统文坛格局的形成经历了四轮南北大融合:第一轮在1260年前后,是西域文人群崛起的重要基础;第二轮包含北人南下和南人北上两个过程,分别在1278年、1286年左右,前者推动了元曲南移进程,后者推动了元代中叶正统文坛的南北融合;第三轮以延祐首科(1315)为标志,以馆阁文人为主导的元代中晚期文坛格局得以形成;第四轮在“至正更化”前后,1340年到1352年左右,元末正统文坛因之而有中兴之势。元代社会的南北融合不仅使其文学格局走向大一统,更影响了元代文学的审美追求,使其呈现出“清丽”“清和”“粹密”等风貌特征,推动了元代文学臻于多元平衡后的彬彬之盛,无论是融汇过程还是其结果,皆有着不容掩抑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政治危机 文坛格局 四轮南北融合
下载PDF
西域作家对元代文风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邱江宁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85,224,共13页
西域作家在元代的大量出现是蒙古人三次西征的结果。在13—14世纪,西域人追随蒙古人的征略步伐,东迁中土情形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在西域人“以中原为家”“不复回首故国”之后,他们炫于中国之文物,以读书入仕为乐途。正是有了大量西域... 西域作家在元代的大量出现是蒙古人三次西征的结果。在13—14世纪,西域人追随蒙古人的征略步伐,东迁中土情形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在西域人“以中原为家”“不复回首故国”之后,他们炫于中国之文物,以读书入仕为乐途。正是有了大量西域人读书的社会基础,元代西域作家群体才有以形成。我们固然不能忽略西域人华化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应注意元代西域作家群体作为中原文坛一道特殊风景线,为多民族交融并存背景下元代文学“不工而工”的创作特质贡献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比起“谨守绳尺”的中原作家,西域作家的创作如天骥摆脱馽羁,独有一份自得天趣的韵致;他们不以技法取胜,却善于模写,流丽清婉;并因为与时代风云变换关系最密且感触最深,从而在抒情场域层面极大地丰富了元代文坛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学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西域作家 元代文学 不工而工 自得天趣 流丽 抒情场域
原文传递
13-14世纪的知识谱系与元代文人的书写
10
作者 邱江宁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9-89,共11页
13—14世纪由于蒙古人百余年的世界征略,欧、亚大陆形成以海、陆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世界体系,位于当时世界最东端的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与文化交流中心,这给元代文人的知识谱系造成了“爆炸式”的影响。驳杂的知识来源使得元代文人在书写上... 13—14世纪由于蒙古人百余年的世界征略,欧、亚大陆形成以海、陆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世界体系,位于当时世界最东端的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与文化交流中心,这给元代文人的知识谱系造成了“爆炸式”的影响。驳杂的知识来源使得元代文人在书写上表现为平行书写、跨域书写和多语书写等多种新形态。在应对知识谱系巨大变化的现实面前,元代统治者试图创制“译写一切文字”的符号体系,精英文人期望摒除一切情绪与偏见,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力图消除多元文化交流碰触过程中语言与信息的模糊性,实现对新知识谱系“言之如水之监物,烛之取影”的写实效果,这也是知识谱系处于巨大变化中的13—14世纪最切合的书写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14世纪 元代文人 知识谱系 书写形态 书写理念
下载PDF
南北融合与元代文坛格局的建构
11
作者 邱江宁 《新华文摘》 2022年第21期102-105,共4页
与其他朝代相比,元代文坛一直存在着南北融合的问题和话题,这个问题在近十年的元代文学研究中越来越成为学者们讨论和关注的重心。在现有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元代的南北融合问题视为一个笼统的背景,没有细化元代“南北”概念的阶段性情... 与其他朝代相比,元代文坛一直存在着南北融合的问题和话题,这个问题在近十年的元代文学研究中越来越成为学者们讨论和关注的重心。在现有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元代的南北融合问题视为一个笼统的背景,没有细化元代“南北”概念的阶段性情形,从而对元代南北融合问题之于元代文学的复杂影响缺少较深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文学 元代文坛 南北融合 阶段性 朝代 近十年
原文传递
“大器小成”的杨维祯与元末文坛
12
作者 邱江宁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3-187,208,共16页
元末文坛的杨维祯及其引领的铁雅文人群影响巨大,令人瞩目。而明末胡应麟将杨维祯的文坛意义定格为“大器小成”,这一观点也被明清学界所接受。杨维祯才华横溢,“亶堪作者”,而且也努力推广自己的创作风格,致使“‘铁体’靡靡,久而未艾... 元末文坛的杨维祯及其引领的铁雅文人群影响巨大,令人瞩目。而明末胡应麟将杨维祯的文坛意义定格为“大器小成”,这一观点也被明清学界所接受。杨维祯才华横溢,“亶堪作者”,而且也努力推广自己的创作风格,致使“‘铁体’靡靡,久而未艾”。但就元代文坛总体发展情形而言,杨维祯及其倡导的铁崖体缺乏远大格局与规模诉求,在创作上多立足自我情性的抒发,“躭嗜瑰奇,沉沦绮藻”,不仅偏离了元代中叶由馆阁文人们一直努力而形成的清和雅正之风,也缺乏立足王朝和时代的独特性而体现出的“全盛典型”气质。某种程度而言,杨维祯及其引领的铁雅文人群体在东南地域的崛起,不仅是元代文坛裂变的重要标志,也是元代文学所具有的元朝特质逐渐褪去的重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维祯 全盛典型 元代文坛 大器小成 胡应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