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层螺旋CT在小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1
作者 洪居陆 李慧 +4 位作者 王强 胡国栋 张浩 高芳琴 关云龙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小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7例术前CT诊断为小肠扭转,其中5例经手术证实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重组方法为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结果7例均正确诊断,主要征象有肠管...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小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7例术前CT诊断为小肠扭转,其中5例经手术证实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重组方法为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结果7例均正确诊断,主要征象有肠管的"漩涡征"(4例)、血管的"漩涡征"(6例)、"靶环征"或"双晕征"(6例)、"鸟喙征"(4例)、"缆绳征"(7例)、肠系膜水肿(7例)、腹腔积液(4例)。结论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64层螺旋CT扫描及重组图像对小肠扭转显示更直观、明确,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扭转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计算机辅助 三维重组
原文传递
探讨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2
作者 任高飞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435-437,共3页
目的分析和探讨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从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常规治疗,n=60)和观察组(机械通气治疗,n=60)。对两组的哮喘缓解情... 目的分析和探讨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从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常规治疗,n=60)和观察组(机械通气治疗,n=60)。对两组的哮喘缓解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哮喘缓解率分别为68.33%、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除血p H值无显著变化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的一般急诊抢救方法相比,加用机械通气的急诊抢救能更快稳定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命体征,提高哮喘缓解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抢救 重症哮喘 呼吸衰竭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东莞地区青年及未成年人群心跳骤停特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4
3
作者 邱全煌 张新斌 +6 位作者 相永森 黄莹 余志群 李恒 李小悦 邓卓超 桂见军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2376-2378,2382,共4页
目的分析东莞地区青年及未成年人群心跳骤停(SCA)的特点以及心源性猝死(SCD)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东莞地区5个区域代表性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青年及未成年人群SCA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发病诱因、发生地点、... 目的分析东莞地区青年及未成年人群心跳骤停(SCA)的特点以及心源性猝死(SCD)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东莞地区5个区域代表性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青年及未成年人群SCA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发病诱因、发生地点、有无目击者心肺复苏(CPR)、呼叫120至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呼叫120至确定SCA时间、反应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的例数,CPR开始至首次电除颤时间,建立人工气道及首剂肾上腺素时间,患者入院和出院的存活率,记录所有患者最后的诊断结果。结果 SCA患者共7 432例,其中出现SCD的患者5 136例(69.11%),273例存活出院,出院存活率为3.67%。7 432例SCA患者中,平均年龄(25.17±12.12)岁,患者在21~25岁的年龄段比例最高,占SCA患者的24.95%;73%的患者发病地点在公共场所;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反应时间、救护车到达时间、确定SCA时间、首次除颤时间、建立气道时间和首剂肾上腺素时间均显著低于自主循环未恢复的患者(P<0.001);5 136例SCD猝死者中,冠心病占26.83%,心肌病占20.81%,心传导系统异常占18.83%,诱因不明的患者占22.78%,诱因为饮酒的占16.59%,运动和过度劳累占14.64%,情绪激动占12.15%。结论东莞地区SCA发生后旁观者参与复苏率低,复苏成功率低,SCD为猝死主要类型,冠心病为主要病因,饮酒、运动和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是主要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未成年人 心跳骤停 东莞 流行病学 心源性猝死
下载PDF
镍钛聚髌器与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比较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曹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第5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镍钛聚髌器与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72例髌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号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者予以镍钛聚髌器对髌骨骨折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张力带内固定对髌骨骨折进行治疗,观... 目的探讨镍钛聚髌器与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72例髌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号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者予以镍钛聚髌器对髌骨骨折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张力带内固定对髌骨骨折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治疗效果及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1.67%,对照组患者优良率为80.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81,P=0.1728>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9.5152、22.9251,χ~2=3.9560,P<0.05);两组患者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73,P>0.05)。结论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后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均优于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安全有效,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钛聚髌器 张力带内固定 髌骨骨折 效果
下载PDF
头环牵引外固定架在治疗颈椎外伤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曹众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1期74-75,共2页
目的探讨头环牵引外固定架在治疗颈椎外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2例颈椎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患者予以头环牵引外固定架治疗,对照组采用颅骨牵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颈椎骨折脱位复位时间及复位情况。结果两... 目的探讨头环牵引外固定架在治疗颈椎外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2例颈椎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患者予以头环牵引外固定架治疗,对照组采用颅骨牵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颈椎骨折脱位复位时间及复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上颈椎损伤复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59,P>0.05);观察组下颈椎损伤复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6321,P<0.05)。两组患者上颈椎损伤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04,P>0.05);观察组下颈椎损伤复位率85.71%及总复位率88.46%均高于对照组50.00%、6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857、5.0256,P<0.05)。结论头环牵引外固定架能有效的减少下颈椎损伤的时间,提高复位率,提供了一种新的临床颈椎损伤的牵引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环牵引外固定架 颅骨牵引 颈椎外伤
下载PDF
延迟修复钝性创伤性胸主动脉损伤合并连枷胸1例
6
作者 卢双喜 李仁宝 +1 位作者 王彪 马诚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362-364,共3页
钝性创伤性胸主动脉损伤常源于车祸或高空坠落,是一种高病死率的隐匿性损伤,较易漏诊;对于不同程度的损伤,选择手术时机尤为重要。本文对1例车祸引起的主动脉弓壁间血肿合并连枷胸、肺挫伤、原发性脑损伤等严重多发伤的70岁患者的救治... 钝性创伤性胸主动脉损伤常源于车祸或高空坠落,是一种高病死率的隐匿性损伤,较易漏诊;对于不同程度的损伤,选择手术时机尤为重要。本文对1例车祸引起的主动脉弓壁间血肿合并连枷胸、肺挫伤、原发性脑损伤等严重多发伤的70岁患者的救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对于合并严重多发伤的钝性创伤性胸主动脉损伤而没有破裂迹象的患者,应考虑进行延迟性腔内血管修复术,以增加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性 主动脉损伤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原文传递
临床护理路径在院际长途转运中应用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鲜安福 廖雪琴 +1 位作者 米光明 薛华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5年第3期369-371,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长途急诊转运中的实际应用。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实施标准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院前长途转运的162例创伤患者为观察组,2013年的常规护理转运的153例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长途转运的护理效果和患方满意度分别...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长途急诊转运中的实际应用。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实施标准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院前长途转运的162例创伤患者为观察组,2013年的常规护理转运的153例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长途转运的护理效果和患方满意度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比发现,观察组的车内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院际长途转运中,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方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长途转运 院前急救
下载PDF
闭合性腹部损伤早期诊断和影像学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20期3002-3004,共3页
目的探究闭合性腹部损伤的早期诊断方法以及影像学手段检测的特征性表现。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诊断资料,观察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总结其临床特点,... 目的探究闭合性腹部损伤的早期诊断方法以及影像学手段检测的特征性表现。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诊断资料,观察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总结其临床特点,分别计算B超、CT扫描以及腹部穿刺等方法的诊断阳性率,并对患者治疗后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以持续性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56例患者有明显的创伤性休克和腹膜炎体征(占70.0%),其中以创伤性休克为主要体征的患者35例(占43.8%),21例患者以腹膜炎为主要体征(占26.2%)。对患者进行查体,还可见与外伤作用力点一致的位置存在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表现。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可见40例患者存在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的情况(Hb<100 g/L),占50.0%,提示患者合并实质性脏器损伤。经腹腔穿刺检查,可见诊断阳性72例,阳性率为90.0%,经B超检查阳性74例,阳性率为92.5%,经CT检查,阳性74例,阳性率为92.5%。结论对闭合性腹部损伤的患者进行早期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掌握闭合性腹部损伤的临床特点,联合使用腹部穿刺和B超以及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减少合并多发创伤的误诊和漏诊率,为其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其也是治疗顺利进行,提高其临床疗效,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腹部损伤 早期诊断 影像学探讨
下载PDF
30例闭合性腹部急性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9
作者 李涛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34期25-26,29,共3页
目的探讨30例闭合性腹部急性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该科诊断为闭合性腹部急性损伤的患者,收集时间为2008年1月—2013年3月,共计30例,随机分为3组,单独使用B超单独检查,为B超组10例;单独使用腹部CT单独检查,为CT组10例,联合B超... 目的探讨30例闭合性腹部急性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该科诊断为闭合性腹部急性损伤的患者,收集时间为2008年1月—2013年3月,共计30例,随机分为3组,单独使用B超单独检查,为B超组10例;单独使用腹部CT单独检查,为CT组10例,联合B超和腹部CT检查,为联合组10例。对3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及手术、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B超组、CT组、联合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0%、80%、100%,3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超组、CT组、联合组患者治疗手术时间分别为(9.7±2.4)h、(8.4±3.6)h、(4.2±2.7)h,3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住院时间分别为(12.3±1.4)、(10.1±1.3)、(7.5±1.1)d,3组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B超组与CT组单独比较,B超联合腹部CT治疗闭合性腹部急性损伤准确率最高,为手术前的定位,定性诊断提供了最优的帮组,手术时间最短,住院时间最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 腹部急性损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改良早期警报系统在急诊分诊中的效能研究
10
作者 鲜安福 任高飞 +2 位作者 陈春英 修静 赵风雨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0年第3期382-384,共3页
目的分析改良"早期警报系统(MEWS)"在急诊分诊工作中应用的效能。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我院急诊患者76000例作为参照组,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我院急诊患者78000例作为试验组,参照组予以早期警报系统(MEWS)评分分... 目的分析改良"早期警报系统(MEWS)"在急诊分诊工作中应用的效能。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我院急诊患者76000例作为参照组,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我院急诊患者78000例作为试验组,参照组予以早期警报系统(MEWS)评分分诊,试验组予以改良"MEWS"评分分诊。对比两组分诊准确率、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及死亡率。结果试验组分诊准确率98.92%(77157/78000)较参照组84.00%(63840/76000)高(P<0.05);试验组病情严重程度分级较参照组优(P<0.05);试验组死亡率2.59%(2024/78000)较参照组4.59%(3487/76000)低(P<0.05)。结论改良"MEWS"应用于急诊分诊工作中,能提高分诊准确率,并可准确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降低患者死亡率,临床可依照分诊结果及时实施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急诊危重患者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MEWS” 急诊分诊 分诊准确率 死亡率
下载PDF
呼吸机临床急救错误应用分析
11
作者 李涛 《中国民康医学》 2014年第23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呼吸机在急救过程中错误应用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呼吸机错误应用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呼吸机错误应用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结果:错误应用的原因具体如下:1呼吸机的日常维护;2呼吸机的操作使用;3呼吸机的机械故障;4呼吸... 目的:探讨呼吸机在急救过程中错误应用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呼吸机错误应用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呼吸机错误应用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结果:错误应用的原因具体如下:1呼吸机的日常维护;2呼吸机的操作使用;3呼吸机的机械故障;4呼吸机治疗前准备不够充分。结论:呼吸机的错误应用主要原因是使用方法不当和设备完好率不够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 急救过程 应用错误 针对性对策
下载PDF
重症创伤对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涛 《吉林医学》 CAS 2015年第5期959-960,共2页
目的:研究探讨重症创伤对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创伤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自入院之后即对其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分别记录患者在入院后1 h和6 h的血小板计数水平(PL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及... 目的:研究探讨重症创伤对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创伤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自入院之后即对其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分别记录患者在入院后1 h和6 h的血小板计数水平(PL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监测其变化情况。按照重症创伤患者预后结果将其分为死亡组与非死亡组,并比较两小组患者的主要观察指标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死亡组和非死亡患者的6 h凝血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之1 h的结果均有延长,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为死亡组水平下降,而非死亡组水平(正常或下降)。死亡组患者入院后1 h和6 h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死亡组患者除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外,其他各项指标在1 h和6 h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小组患者的1 h各项凝血指标,可见,除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外,其他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6 h的比较上,两小组患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波动程度更大。结论:重症创伤可能使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且凝血功能障碍的程度与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对重症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检测预测其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创伤 凝血功能障碍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心肺复苏过程中胸外心脏按压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涛 米光明 杨海忠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第2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械胸外心脏按压不同深度对复苏效果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康华医院抢救心脏骤停的71例患者,均采用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根据住院时间不同分为2组。将2015-04—2015-10间治疗的33例作为对照组,2015-11—2016-06间治疗的38...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械胸外心脏按压不同深度对复苏效果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康华医院抢救心脏骤停的71例患者,均采用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根据住院时间不同分为2组。将2015-04—2015-10间治疗的33例作为对照组,2015-11—2016-06间治疗的38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胸廓前后径1/5比例作为按压深度(3.5~4.5 cm),观察组按压深度为5 cm。比较2组抢救结局及抢救后cTnI、CK-MB及Mb水平。结果 2组患者恢复自主心跳、1 d成活、3 d成活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后2组患者的cTnI、CK-MB、Mb水平均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械胸外按压不同深度对复苏效果无明显影响,应根据患者体型、胸廓大小调整按压深度,以获得最佳复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机械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深度
下载PDF
急诊绿色通道影响创伤患者滞留时间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鲜安福 黄亚娟 +2 位作者 吴小娟 薛华 陈慧智 《辽宁医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索影响急诊绿色通道创伤患者滞留时间的相关因素,为医院管理者为患者滞留时间改善急救创伤相关制度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急诊绿色通道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可能影响滞留时间因素为自变量,... 目的:探索影响急诊绿色通道创伤患者滞留时间的相关因素,为医院管理者为患者滞留时间改善急救创伤相关制度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急诊绿色通道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可能影响滞留时间因素为自变量,滞留时间为因变量,采用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相关可能因素对滞留时间的影响程度。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入院方式、就诊时间段以及是否合并颅脑损伤上,两组人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两组患者在创伤类型,收入 ICU、节假日就诊、就诊月份及是否转院、受教育程度、户籍、性别上,两组人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2)影响急诊绿色通道创伤患者滞留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入院方式、就诊时间段。结论影响我院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创伤患者滞留时间主要因素有年龄、入院方式、就诊时间段以及是否合并头颈伤,且四者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值得重视并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绿色通道 严重创伤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评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前识别和转运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涛 何伟康 徐利利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20年第4期320-323,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ROSIER)评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院前识别及转运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接受常规院前识别及转运管理的40例AIS患者作为常规组,以接受ROSIER评估指导下院前识别及转运管理的40例AIS... 目的探讨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ROSIER)评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院前识别及转运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接受常规院前识别及转运管理的40例AIS患者作为常规组,以接受ROSIER评估指导下院前识别及转运管理的40例AIS患者作为研究组;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研究组专科接诊时间、入院至行头颅CT检查时间、化验报告时间及治疗开始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1)。同时治疗4周内,两组GCS评分呈升高趋势(P<0.01),且研究组治疗1周、2周、3周及4周时GC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或P<0.01);而治疗12周内,两组NIHSS评分呈下降趋势,MoCA评分呈升高趋势(P<0.01),且研究组治疗2周、4周、8周及12周时NIHS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MoCA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或P<0.01)。此外,在12周的治疗时间内,研究组病死率及致残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与常规院前识别及转运管理相比,ROSIER评估指导下院前识别及转运管理方案可有效缩短AIS的识别及救治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院前识别 转运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涛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4年第4期3-6,共4页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自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所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LFR组)和充分液体复苏组(AFR组),各38例。分析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自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所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LFR组)和充分液体复苏组(AFR组),各38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充分液体复苏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显著短于充分液体复苏组(P<0.05);两组患者在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限制性复苏组患者临床并发症总发生率优于充分液体复苏组,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有效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病死率,缩短PT和APTT,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创伤 失血性休克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前转运的规范化护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鲜安福 袁文芳 +2 位作者 李陆 廖雪琴 杨萍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4年第8期21-22,共2页
总结了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前转运的规范化护理措施。主要包括转运小组的成立、转运前的安全评估、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告知并记录、急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转运中病情的观察及护理、充分的镇痛降压治疗、院前与院内的快速衔接。认为规范化的... 总结了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前转运的规范化护理措施。主要包括转运小组的成立、转运前的安全评估、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告知并记录、急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转运中病情的观察及护理、充分的镇痛降压治疗、院前与院内的快速衔接。认为规范化的院前转运可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转运的效率,保证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院前转运 护理
下载PDF
早期应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药用炭片治疗急性有机磷及急性杀鼠剂中毒研究
18
作者 李涛 刘兴锋 王涛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1年第5期517-518,共2页
目的:总结早期应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药用炭片治疗急性有机磷(AOPP)及急性杀鼠剂中毒(AR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1年5月广东省东莞康华医院收治的经消化道途径AOPP和ARP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 目的:总结早期应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药用炭片治疗急性有机磷(AOPP)及急性杀鼠剂中毒(AR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1年5月广东省东莞康华医院收治的经消化道途径AOPP和ARP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31),分别采用常规导泻剂和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药用炭片治疗。比较两组抢救结果、抢救成功患者排便、电解质紊乱、住院时间及胆碱酯酶、凝血功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死亡率和脏器损伤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12 h内排便及5 d内胆碱酯酶、凝血功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药用炭片治疗AOPP和ARP可降低患者电解质紊乱发生风险,促进机体凝血、神经以及胃肠功能的恢复,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药用炭片 急性有机磷中毒 急性杀鼠剂中毒
下载PDF
严重创伤不同急救模式救治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米光明 鲜安福 黄亚娟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5年第2期154-155,共2页
目的:总结不同急救模式救治严重创伤的效果。方法:以2011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常规急救模式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n=294),以2013年1月-2014年12月应用创伤绿色通道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为观察组(n=322),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目的:总结不同急救模式救治严重创伤的效果。方法:以2011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常规急救模式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n=294),以2013年1月-2014年12月应用创伤绿色通道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为观察组(n=322),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总体死亡率、进入抢救室的死亡率、在急诊绿色通道中的停留时间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创伤绿色通道急救严重创伤患者较常规急救模式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急救模式 急诊绿色通道 疗效
下载PDF
机械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涛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16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机械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急诊收治的行心肺复苏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心肺复苏术,观察组采用萨勃心肺复苏机行机械心肺复苏;两组... 目的:探讨机械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急诊收治的行心肺复苏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心肺复苏术,观察组采用萨勃心肺复苏机行机械心肺复苏;两组其他治疗方式均相同。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效果、按压效果、复苏5、15、30 min时各项生命体征。结果观察组复苏有效率及按压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5 min时的PaO2、PaCO2、SaO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复苏15、30 min时的PaO2、PaCO2、SaO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各时间段收缩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效果较好,能有效提升循环支持效率,提高复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心肺复苏 临床应用 效果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