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曲池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冬梅 赵吉平 《针灸临床杂志》 2006年第6期41-42,共2页
探讨曲池穴对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 曲池穴 过敏性疾病 皮肤病
下载PDF
基于中医古籍研究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源流及其内涵探讨 被引量:60
2
作者 莫芳芳 马师雷 +6 位作者 李鸿涛 赵丹丹 王柳青 倪金霞 田甜 林燕 高思华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165-168,共4页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历经千年发展,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以梳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发展源流,探讨其理论内涵为目的,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得出&qu...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历经千年发展,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以梳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发展源流,探讨其理论内涵为目的,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得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以《黄帝内经》的"脏腑相合"为源头,经秦汉、晋隋唐、宋金元和明清等各个时期医家的不断阐发和应用,其理论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所表达的基本内涵——肺与大肠之间通过互相观察彼此,可相互表征彼此,以体现相互配合的关系。这种肺与大肠关系的实现以经络为沟通联络基础,以气机升降为功能基础,以气血津液为重要物质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象 肺与大肠相表里 源流 内涵
下载PDF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神经修复治疗临床指南(2022版) 被引量:50
3
作者 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中国委员会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家委员会 +21 位作者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医师分会 陈琳 张志强 卜云芸 戴宜武 何超 何乐 李聪 刘长信 苗素华 乔立艳 屈传强 万继峰 郗海涛 杨利 袁宏伟 张家成 张黎 张文川 赵忙所 赵燕星 朱宏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又称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Bell麻痹(Bell palsy),中医称口僻、口眼歪斜,是最常见的面神经疾病,占60%~75%,发病率为(11.5~53.3)/10万人[1],临床以面部自主运动、表情功能减退或...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又称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Bell麻痹(Bell palsy),中医称口僻、口眼歪斜,是最常见的面神经疾病,占60%~75%,发病率为(11.5~53.3)/10万人[1],临床以面部自主运动、表情功能减退或丧失,面神经和面部表情肌组织营养障碍为主要表现,显著影响患者容貌、个人尊严和社会形象。重度患者早期出现严重面神经水肿,神经鞘膜内高压,面神经缺血、缺氧,水肿进一步加重等恶性循环,导致神经轴突坏死、崩解、脱髓鞘的病理改变。后期则错位再生,引起面部连带运动。目前治疗方法有药物(脱水药、B族维生素、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等)、针灸、理疗、面部康复训练等。轻中度患者大多经过2周至3月的治疗可以基本痊愈,但有1/3以上的中度和重度患者残留程度不等的后遗症,中西医结合神经修复规范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神经修复 治疗 临床指南
下载PDF
针刺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唐胜修 徐祖豪 +1 位作者 唐萍 李凤萍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85-586,共2页
目的 :比较针刺与黛力新 (deanxit)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 ,并探讨针刺治疗该症的机理。方法 :针刺组以头、体穴并用 ,针刺每日 1次 ,治疗 2个疗程共 2 0次 ;西药组服用黛力新治疗亦2 0日。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 目的 :比较针刺与黛力新 (deanxit)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 ,并探讨针刺治疗该症的机理。方法 :针刺组以头、体穴并用 ,针刺每日 1次 ,治疗 2个疗程共 2 0次 ;西药组服用黛力新治疗亦2 0日。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 ,及检验疗程前后催乳素 (PRL)、皮质醇(COR)值 ,并加以比较。 结果 :每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针刺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疗效与西药黛力新相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性神经症 临床研究 针刺疗法 电针
下载PDF
心绞痛牵涉痛与穴位敏化的关系 被引量:46
5
作者 施静 王健 +17 位作者 王渊 刘坤 付勇 孙建华 赵吉平 邵晓梅 冯斯峰 杨有为 李杰 曹乾安 何勋 刘梅芳 陈璐 崔翔 吴江昀 吴媛媛 高昕妍 朱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77-284,共8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牵涉痛分布区域与穴位的关系,并结合动物实验探讨局部敏化出现的规律。方法:临床研究部分,观察1 046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压痛敏感部位、局部皮肤形态异常改变,并测量了77位患者疼痛阈值的变化。动... 目的:观察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牵涉痛分布区域与穴位的关系,并结合动物实验探讨局部敏化出现的规律。方法:临床研究部分,观察1 046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压痛敏感部位、局部皮肤形态异常改变,并测量了77位患者疼痛阈值的变化。动物实验部分,以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4h为心肌缺血模型组(n=14),以假手术为对照组(n=4),分别用在自然光下拍摄观察和活体荧光成像的方法,记录大鼠尾静脉注射Evans Blue后体表出现蓝染的部位,并检测痛阈变化。结果:心绞痛患者压痛部位以及皮肤局部组织结构的改变多分布在左侧胸前区、背部、肩部、上肢尺侧部;右侧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压痛点出现在穴位上、穴位附近和穴位以外。心肌缺血的大鼠模型出现类似的变化。结论:心脏发生缺血性病变时,其相应节段(T 1~T 5)神经支配皮节区域发生规律性的牵涉性的"敏化"反应,这些敏感度改变的部位与"穴位"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牵涉痛 穴位敏化 机械痛阈
原文传递
基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症特点的针灸取穴、施术规律探析 被引量:48
6
作者 王雷 周清辰 +1 位作者 田鸿芳 赵吉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9-431,共3页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疼痛剧烈、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着眼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时间特点,并结合其疼痛部位、性质、皮损状况等病症特点,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机,探析针灸治疗该病症的取穴、施术规律。针对...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疼痛剧烈、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着眼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时间特点,并结合其疼痛部位、性质、皮损状况等病症特点,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机,探析针灸治疗该病症的取穴、施术规律。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夜间疼痛明显、子丑时段尤甚的时间特点,在辨病位选取阿是穴、夹脊穴的基础上,注重取肝、胆经穴位,并结合全身症状,辨证或对症选穴以提高疗效。在针灸施术方面,虽病症多为瘀血阻络,宜用放血疗法,但仍强调毫针、火针、皮肤针、刺络拔罐等针灸方法,需因人因病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病症特点 针灸 取穴规律 针灸施术规律
原文传递
叶天士《温热论》奠定温病学基础,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指导现代临床 被引量:32
7
作者 刘宁 赵进喜 +3 位作者 贾海忠 刘果 梁腾霄 刘轶凡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0期1565-1568,共4页
《温热论》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阐述温病病因及传变规律,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丰富了察舌验齿辨斑疹等温病诊法,可称是温病学学科的奠基之作。《温热论》理论丰富,需要结合临床才能深入领会,其学术思想、辨证方法、用... 《温热论》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阐述温病病因及传变规律,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丰富了察舌验齿辨斑疹等温病诊法,可称是温病学学科的奠基之作。《温热论》理论丰富,需要结合临床才能深入领会,其学术思想、辨证方法、用药经验等,不仅对温热病、湿热病有指导意义,对现代临床多种杂病同样有普遍指导意义。深入学习《温热论》,应重视领会其精神内涵,以服务现代临床,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热论 叶天士 温病 卫气营血辨证 临床
下载PDF
电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不同针刺疗程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0
8
作者 河恩惠 陈胤希 +1 位作者 田鸿芳 赵吉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验证电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电针治疗,穴取中髎、会阳;对照组采用安慰假电针治疗,在中髎、会阳旁各1寸(非经非穴)处进行假针刺,... 目的:验证电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电针治疗,穴取中髎、会阳;对照组采用安慰假电针治疗,在中髎、会阳旁各1寸(非经非穴)处进行假针刺,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30min,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2、4、6周时的泌尿生殖简表评分(UDI)、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及夜尿次数,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第2周、第4周、第6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16/20)、95.0%(19/20)和95.0%(19/20),均优于对照组的40.9%(9/22)、31.8%(7/22)和27.3%(6/2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UDI评分、VAS评分、夜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观察组的各项指标逐渐改善,以第6周改善最为明显,且在每个观察时点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电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下尿路症状、尿失禁程度及减少夜尿次数,且在治疗6周内随着治疗次数增加、疗效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电针 不同针刺疗程 中醪 会阳
原文传递
针刺治疗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陈晟 王军 +5 位作者 白鹏 赵琪 谭程 王宝凯 张佳佳 赵吉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09-1213,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6例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4例)和西药组(32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先取俯卧位,针刺大椎、肺俞、脾俞、肝俞、肾俞,留针20min;再取仰卧位,...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6例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4例)和西药组(32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先取俯卧位,针刺大椎、肺俞、脾俞、肝俞、肾俞,留针20min;再取仰卧位,针刺百会、印堂、迎香、太冲、合谷,留针20min。隔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8周。西药组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每次10mg,每日1次,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鼻症状总分(TNSS)、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ERSG)评分和鼻腔结膜炎患者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治疗结束后1个月TNSS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针刺组治疗2个月TNSS较治疗1个月低(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针刺组TNSS较西药组低(P<0.05)。(2)两组治疗2个月ERSG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均P<0.05);针刺组治疗2个月ERSG评分低于西药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较治疗前、治疗2个月较治疗1个月RQLQ评分均下降(均P<0.05);针刺组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RQLQ评分均较西药组低(均P<0.05)。(4)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1.2%(31/34),西药组90.6%(29/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安全有效,与西药组相比,针刺组在疗效的持久性方面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 “疏肝调神”针刺法 TNSS ERSG RQLQ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薄氏腹针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29
10
作者 杨媛 刘云霞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0-334,共5页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肥胖型T2DM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组及药物组,每组30例。药物组采用基础治疗配合口服常规降糖药物治疗,3周为一疗程;腹针组在药物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腹针疗法,取穴:引气归...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肥胖型T2DM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组及药物组,每组30例。药物组采用基础治疗配合口服常规降糖药物治疗,3周为一疗程;腹针组在药物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腹针疗法,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滑肉门、外陵)、天枢、大横、气穴等,每周治疗3次,3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腰围(WC)、臀围、体质量指数(BMI),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OGTT试验测定2h血糖(2hBG)及胰岛素、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观察不良事件有无发生。结果:腹针组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的SBP、WC、体质量、BMI、FPG、OGTT2hBG、FINS、OGTT2h胰岛素、HOMA-IR、TC、LDL-C均明显降低(均P<0.05),药物组治疗后FPG、OGTT2h胰岛素、TG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两组在降低SBP、WC、FPG、OGTT2h胰岛素、HOMA-IR、TC、TG、LDL-C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针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药物组总有效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薄氏腹针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降压、减重、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脂效果突出,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肥胖型 薄氏腹针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联合针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赵满 姚磊 白鹏 《吉林中医药》 2018年第11期1338-1341,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联合针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进行观察,将所选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联合针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进行观察,将所选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联合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MESSS)、日常生活行为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3%(P <0.05)。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的MES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观察组患者的MES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治疗后6个月,2组患者的MESSS评分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明显下降,ADL评分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明显升高(P <0.05);观察组患者的MES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不仅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还能改善及重构缺血部位的微循环,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桂枝五物汤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 神经功能 生活能力
下载PDF
基于肌骨超声评价的毫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并发滑膜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郭玮 张彩 +4 位作者 亚妮 宗姝琪 吴柏宽 李之恺 杜琳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2期47-50,55,共5页
目的运用肌骨超声观察并客观评价毫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并发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并发滑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毫火针加TDP照射,对照组予单纯针刺加TDP照... 目的运用肌骨超声观察并客观评价毫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并发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并发滑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毫火针加TDP照射,对照组予单纯针刺加TDP照射,两组疗程均为2周。运用肌骨超声观察膝关节滑膜厚度和关节积液深度,比较疼痛VAS评分、WOMAC评分及膝关节周径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滑膜厚度与关节积液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滑膜厚度与关节积液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疼痛VAS评分与WOMA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疼痛VAS评分与WOMA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膝关节周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膝关节周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针刺疗法相比,毫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并发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更佳,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膝关节肿胀,改善滑膜病变,减少关节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滑膜炎 寒湿痹阻证 毫火针 肌骨超声
下载PDF
针刺干预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28
13
作者 罗溪 侯学思 +3 位作者 田紫煜 孟旭 李淑敏 白鹏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观察对于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针刺联合基础治疗与单纯基础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单侧KO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治疗组和针刺联合基础治疗组,每组30例。基础治疗组采用患者教育和患膝局部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 目的:观察对于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针刺联合基础治疗与单纯基础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单侧KO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治疗组和针刺联合基础治疗组,每组30例。基础治疗组采用患者教育和患膝局部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每天涂抹3次,连续2周。针刺联合基础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组的基础上,针刺患侧阿是穴、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内膝眼和犊鼻,每次留针30min,每周一、三、五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测评患者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及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量表评分,并在治疗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膝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针刺联合基础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基础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膝WOMA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针刺联合基础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基础治疗组(P<0.05)。治疗后基础治疗组的愈显率为73.33%(22/30),针刺联合基础治疗组的愈显率为83.33%(25/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基础治疗对于早期KOA比单纯基础治疗更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有潜在的临床疗效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早期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隔药灸脐法延缓衰老临床观察 被引量:26
14
作者 高树中 王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98-402,共5页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疗法延缓衰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隔药灸脐组30例,采用隔药灸脐治疗,每周2次;针刺组21例,取肾俞、太溪为主穴,每日1次;西药组20例,口服VitE胶囊,每次0.1g,每日2次。比较3组的临床疗...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疗法延缓衰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隔药灸脐组30例,采用隔药灸脐治疗,每周2次;针刺组21例,取肾俞、太溪为主穴,每日1次;西药组20例,口服VitE胶囊,每次0.1g,每日2次。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临床症状均有非常显著的改善(P<0.01),且隔药灸脐组改善更显著(P<0.01);3组SOD含量均明显提高(P<0.01),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隔药灸脐组与针刺组相比SOD、MDA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隔药灸脐组与西药组相比SOD、MDA含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脐法能明显延缓衰老,其机制与改善体内SOD、MDA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针灸效应 间接灸 神阙
下载PDF
从“辨”与“治”谈针灸临床中辨证方法的择宜而用 被引量:27
15
作者 赵吉平 陈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12年第5期1-6,共6页
针灸临床上,要在明辨病位、病因、病性、病机、证候等基础上,才能依据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对症选穴的原则确定腧穴;要在辨明表里虚实寒热等病性的基础上才能确定相应的针灸方法和刺灸技术。而各种不同的辨证方法对这些辨证... 针灸临床上,要在明辨病位、病因、病性、病机、证候等基础上,才能依据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对症选穴的原则确定腧穴;要在辨明表里虚实寒热等病性的基础上才能确定相应的针灸方法和刺灸技术。而各种不同的辨证方法对这些辨证要素的辨别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因此从"治"谈"辨",各种辨证方法均适宜于针灸临床。在各种辨证方法中,经络辨证至关重要,辨病位是核心,并可以兼辨病性。经络辨证适合于几乎所有的病症甚至是一些疑难病、复杂病的辨治,尤其对肢节、官窍、皮外科病等病位较明显、局限的疾患最为适宜。脏腑辨证不可或缺,在确定脏腑病位基础上辨证候是关键,脏腑辨证适合于以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脏腑病、无明显局限病变部位的疑难病,以及一些官窍病等。八纲辨证执简驭繁,辨病性是根本,对于表里、寒热、虚实证错综复杂者,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使用范围较广。另外,病因辨证在针灸临床中对于辨病位、辨病性、选穴和选择刺灸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气血津液辨证常与辨经络结合使用,能够有效地指导针灸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因此,从"辨"谈"治",诸种辨证方法各有所长,针灸临床要择宜而用,针灸临床中虽然以经络辨证为基本辨证施治的方法,但应与其他多种辨证方法相互补充、相互结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临床 辨证方法 择宜而用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周围性面瘫住院患者病因学回顾性调查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王军 张栩 +3 位作者 陈晟 谭程 张佳佳 王子辰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51-854,共4页
目的:初步分析总结北京市周围性面瘫住院患者的病因,并将其与患者临床主要的兼症进行相关性分析,为周围性面瘫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共165份,对其中信息进行采集并整理... 目的:初步分析总结北京市周围性面瘫住院患者的病因,并将其与患者临床主要的兼症进行相关性分析,为周围性面瘫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共165份,对其中信息进行采集并整理后录入到SPSS 19.0统计软件做出统计学分析,对所得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面瘫常见的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中风寒者140例(84.9%),风热者25例(15.1%);内因中劳累者63例(38.2%),情绪波动者53例(32.1%),多伴有眼、耳部不适,如眼干、流泪、耳周疱疹、听觉过敏、听觉减退等;劳累兼情绪波动者35例(21.2%),多同时伴有舌、眼、耳部不适;无明显内因者14例(8.5%)。结论:周围性面瘫有外因与内因之分,外因是引起本病的直接原因,内因是诱发本病的潜在因素,不同内因与不同主要兼症有明显的相关性。内、外因多共同作用于人体而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住院患者 病因 回顾性研究 北京市
原文传递
基于脾经腧穴阳性反应取穴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孙旖旎 侯学思 +2 位作者 吴江昀 田鸿芳 赵吉平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07-310,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脾经腧穴阳性反应点治疗原发性痛经是否具有优效性,验证临床诊疗中经络腧穴诊查的重要性。方法:将7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腧穴阳性反应点针刺组(观察组)和腧穴标准定位点针刺组(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以患者脾经三... 目的:观察针刺脾经腧穴阳性反应点治疗原发性痛经是否具有优效性,验证临床诊疗中经络腧穴诊查的重要性。方法:将7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腧穴阳性反应点针刺组(观察组)和腧穴标准定位点针刺组(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以患者脾经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穴处或其周围的压痛最敏感点作为针刺点,对照组以此三穴的国家标准定位(GB/T 12346-2006)作为针刺点,于痛经第1、2、3天疼痛发作时连续治疗3d,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结果:两组在即刻缓解疼痛及改善CMSS严重程度方面均疗效显著(P<0.05);观察组在第2、3个月经周期痛经第1天,即刻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即刻缓解CMSS严重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三阴交、地机、阴陵泉周围阳性反应点与针刺三穴的标准定位点均有即刻缓解疼痛的作用,针刺阳性反应点的即刻止痛效果更显著,初步提示依据经络腧穴诊察取得阳性反应点进行针刺,可以提高止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原发性痛经 脾经腧穴 阳性反应点 随机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4
18
作者 彭冬青 董玉喜 刘云霞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1-234,共4页
目的观察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根据其证型采用贺氏针灸三通法,对照组口服根痛平颗粒,两组均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评价临床... 目的观察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根据其证型采用贺氏针灸三通法,对照组口服根痛平颗粒,两组均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评价临床疗效、颈椎病症状评分、疼痛模拟量表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1%和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高切黏度(cp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下降明显。结论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改善症状,减轻患者局部疼痛,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氏针灸三通法 针刺疗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血液流变学
原文传递
毒邪致病,急危疑难;从毒论治,重在审因 被引量:21
19
作者 刘宁 赵进喜 +5 位作者 贾海忠 王彦刚 赵勇 梁腾霄 陈广山 李家木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2期2166-2169,共4页
毒邪致病理论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该理论源于《内经》,后世医家对此多有提及。毒邪可表现为热毒、湿毒、浊毒等,常与风、寒、暑、燥、火、痰、瘀等邪气相兼为病,在外科疾病、皮肤病、性病、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病... 毒邪致病理论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该理论源于《内经》,后世医家对此多有提及。毒邪可表现为热毒、湿毒、浊毒等,常与风、寒、暑、燥、火、痰、瘀等邪气相兼为病,在外科疾病、皮肤病、性病、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病中作用突出,在心脏植入起搏器或射频消融术中亦常出现。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情危重,迁延难愈是毒邪致病的一般特点。临床难治性疾病也存在毒邪发病机制。掌握毒邪的致病特点,区别毒邪与普通邪气的不同之处,积累临床经验,全面认识各种毒邪特异性的症状、体征,灵活运用解毒、化毒、泄浊排毒、以毒攻毒等治法,有助于提高临床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毒论治 病因学 致病因素 急危重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风邪致病,为害多端;风药巧用,疗效突出 被引量:21
20
作者 赵进喜 贾海忠 +9 位作者 段行武 曹克刚 张晓阳 韩芳 赵勇 张保春 刘宁 王世东 肖永华 洑晓哲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4期606-609,共4页
风邪致病理论,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其理论源于《内经》,后世医家对此更有发挥。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百病之长,是其主要特点。临床应用风药,常具有辛散祛风、息风止痉、升阳、祛湿、解郁等多种功效。对过敏性疾病、免... 风邪致病理论,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其理论源于《内经》,后世医家对此更有发挥。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百病之长,是其主要特点。临床应用风药,常具有辛散祛风、息风止痉、升阳、祛湿、解郁等多种功效。对过敏性疾病、免疫相关疾病、发作性疾病等疾病从风论治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理解风邪特点及从风论治的治法,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邪 病因学 风药 从风论治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