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洞庭湖湿地8种优势植物对镉的富集特征 被引量:30
1
作者 董萌 赵运林 +3 位作者 库文珍 庹瑞锐 戴枚斌 易合成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783-2789,共7页
针对洞庭湖湿地土壤Cd污染严重的现状,对湖区滨岸带8种优势植物的Cd富集特征及其修复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对Cd表现出显著的富集特征,对Cd污染的修复效果好,是洞庭湖土壤Cd污染的理想修复材料;南艾蒿(A... 针对洞庭湖湿地土壤Cd污染严重的现状,对湖区滨岸带8种优势植物的Cd富集特征及其修复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对Cd表现出显著的富集特征,对Cd污染的修复效果好,是洞庭湖土壤Cd污染的理想修复材料;南艾蒿(Artemisia verlotorum)对Cd污染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可作为湿地土壤Cd污染修复的备选材料;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植株的根部对Cd的积累量较高,具有良好的稳定修复效果,且由于二者地上部生物量大、能被连续刈割的特点,对洞庭湖湿地Cd污染治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优势植物 镉污染 修复
原文传递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对土壤中镉的胁迫反应及修复潜力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董萌 赵运林 +3 位作者 雷存喜 戴枚斌 易合成 库文珍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73-1480,共8页
以洞庭湖湿地新发现的Cd高富集植物——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系统研究了蒌蒿在生长期内对Cd的性状反应及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大于40mg.kg-1的Cd胁迫对蒌蒿叶片伤害明显,且导致生物量下降,但植株在100mg.k... 以洞庭湖湿地新发现的Cd高富集植物——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系统研究了蒌蒿在生长期内对Cd的性状反应及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大于40mg.kg-1的Cd胁迫对蒌蒿叶片伤害明显,且导致生物量下降,但植株在100mg.kg-1胁迫下可完成生活史,对Cd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土壤中有效态Cd的含量仅占土壤全Cd含量的15.3%~37.1%;相同胁迫浓度下,各生长阶段的植株体内Cd含量差别不大,但由于生物量的原因,幼苗期对Cd的提取量显著小于其他时期,其中40~60mg.kg-1的Cd处理可使蒌蒿地上部分Cd含量达492~588mg.kg-1(成株期),且植株对该浓度范围的Cd污染去除效果最好;蒌蒿可作为对湿地土壤Cd污染较理想的修复植物加以研究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蒌蒿 生长状况 富集特征 植物修复
原文传递
镉胁迫对蒌蒿生理生化的影响及富集特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燕子 赵运林 +3 位作者 董萌 戴枚斌 易合成 胡治远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2-76,共5页
采集了南洞庭湖湿地优势植物蒌蒿及其根际土壤,进行了不同浓度的Cd胁迫处理,研究Cd对蒌蒿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及蒌蒿对Cd的富集特性。结果表明:低Cd浓度(<15mg/kg)胁迫能促进植株的生长,增强其生物活性,高浓度Cd(>50mg/kg)胁迫对... 采集了南洞庭湖湿地优势植物蒌蒿及其根际土壤,进行了不同浓度的Cd胁迫处理,研究Cd对蒌蒿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及蒌蒿对Cd的富集特性。结果表明:低Cd浓度(<15mg/kg)胁迫能促进植株的生长,增强其生物活性,高浓度Cd(>50mg/kg)胁迫对蒌蒿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当Cd浓度达到70mg/kg时,蒌蒿仍能正常完成生长周期。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蒌蒿体内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在70mg/kg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逐渐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蒌蒿体内各器官对Cd的富集含量随Cd胁迫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90mg/kg条件下,根的含量为910.66mg/kg,茎和叶分别为375.92和134.62mg/kg。在Cd胁迫浓度<70mg/kg处理下,蒌蒿各部位对Cd富集量增加迅速,在>70mg/kg胁迫下则增加缓慢,各处理浓度下,蒌蒿的平均根茎转移系数为0.85。蒌蒿对Cd具有较高的富集和耐受能力,是Cd污染的理想修复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蒌蒿 CD 生理生化 富集特性
下载PDF
西洞庭湖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调研报告 被引量:2
4
作者 梅碧球 张纪祥 +3 位作者 代建明 解朝华 夏战新 彭平波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42-47,55,共7页
西洞庭湖是整个洞庭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湿地资源十分丰富,历年来一直是人们高强度开发的区域。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在湿地保护和管理方面采取了开展退田还湖恢复湿地示范项目、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强化湿地保护管理职能、严... 西洞庭湖是整个洞庭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湿地资源十分丰富,历年来一直是人们高强度开发的区域。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在湿地保护和管理方面采取了开展退田还湖恢复湿地示范项目、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强化湿地保护管理职能、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对湿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并与当地渔民一起对湿地资源进行社区共管,开展有机渔业生产、发展生态旅游、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等保护管理模式,使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洞庭湖 主要威胁 湿地保护 开发利用 问题与探讨
下载PDF
佛坪自然保护区大古坪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201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秦岭青年使者行动调研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彭平波 张彦彦 +3 位作者 危安 赵青 李靖 邵宜添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19-124,共6页
大古坪村位于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中心,是秦岭中段野生大熊猫集中栖息地之一,该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朱鹮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0年7月19~25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秦岭青年使者赴佛... 大古坪村位于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中心,是秦岭中段野生大熊猫集中栖息地之一,该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朱鹮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0年7月19~25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秦岭青年使者赴佛坪自然保护区服务队,对该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作了详细的调研。目前,大古坪村人均纯收入仅2500~3000元,本文详细报道了该村2004~2010年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该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社会经济的有利条件,并因地制宜,相应提出了发展该村社会经济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古坪村 社会经济 制约因素 有利条件 发展对策
下载PDF
2010年南洞庭湖夏季鸟类监测报告
6
作者 李剑志 易合成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48-50,共3页
2010年夏季,笔者利用5天时间采用样点观测法和样线观测法对南洞庭湖夏季鸟类资源进行了监测,调查到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种:小鸦鹃、黑耳鹰,其它鸟类50种,共计52种约10555只。
关键词 南洞庭湖 夏季鸟类 监测
下载PDF
洞庭湖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现状
7
作者 曹学优 《花卉》 2019年第20期271-272,共2页
洞庭湖作为全球重要的湿地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洞庭湖的湿地资源面积出现减少的趋势,突发性灾害时有发生。本文阐述了洞庭湖湿地区域的各类自然资源,分析了洞庭湖湿地资源的保护现状,提出... 洞庭湖作为全球重要的湿地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洞庭湖的湿地资源面积出现减少的趋势,突发性灾害时有发生。本文阐述了洞庭湖湿地区域的各类自然资源,分析了洞庭湖湿地资源的保护现状,提出了洞庭湖湿地资源保护的对策,为洞庭湖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湿地资源 湿地保护 对策
下载PDF
2009年南洞庭湖冬季鸟类监测报告
8
作者 戴枚斌 易合成 李剑志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45-48,共4页
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采取样点调查法和样线调查法对南洞庭湖的冬季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监测,共调查到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黑鹳;国家Ⅱ级保护鸟类6种:普通鵟、棕尾鵟、黑耳鸢、红隼、阿穆尔隼和小天鹅;其它鸟类59种,共计66种约5489只。
关键词 南洞庭湖 鸟类 监测
下载PDF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14种鸟类新纪录
9
作者 彭波涌 舒服 +3 位作者 刘松林 曹锋 邓学建 王斌 《湖南林业科技》 2014年第2期12-15,F0003,共5页
2012年4月至12月间,采用固定样带法和样点法对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鸟类进行日常样线监测,共记录到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鸟类153种,其中新纪录14种。随着保护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也在逐渐改善,这可能导致了保护区鸟类纪... 2012年4月至12月间,采用固定样带法和样点法对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鸟类进行日常样线监测,共记录到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鸟类153种,其中新纪录14种。随着保护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也在逐渐改善,这可能导致了保护区鸟类纪录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新纪录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人为干扰下西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冬季水鸟的响应 被引量:53
10
作者 刘云珠 史林鹭 +4 位作者 朵海瑞 彭波涌 吕偲 朱轶 雷光春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6-676,共11页
为了研究人类干扰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作者采用1996年12月4日TM遥感影像和2013年1月1日环境小卫星遥感影像,对西洞庭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UCC)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实地调查分析了西... 为了研究人类干扰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作者采用1996年12月4日TM遥感影像和2013年1月1日环境小卫星遥感影像,对西洞庭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UCC)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实地调查分析了西洞庭湖恢复湿地、片断化自然湿地和人工杨树林3种现有典型生境中水鸟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LUCC和景观格局分析表明,与1996年相比,2013年西洞庭湖湖区杨树(Populus spp.)林面积增加了9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面积增加了30.6%,水域、草滩、泥滩地等天然湿地面积分别减少了46.4%、49.8%和39.8%。湿地生境改变、破碎化严重,景观破碎度指数(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dex,LFI)从1.239上升到2.897。3种典型生境中越冬水鸟的种群结构、数量及分布特征表明,恢复湿地是当前部分越冬水鸟的主要栖息场所,但水鸟群落结构简单,多样性指数较低(H'=1.866);自然湿地因严重破碎化,面积变小,水鸟数量较少,但多样性指数较高(H'=2.118),且是黑鹳(Ciconia nigra)、白鹤(Grus leucogeranus)等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杨树林的种植改变了原有自然湿地景观,仅发现水鸟1种2只,说明其已不适宜水鸟栖息。本研究表明,西洞庭湖湿地景观的改变、生境破碎化导致其生物多样性降低,杨树种植对自然湿地的侵占是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在今后的湿地管理中应严格控制杨树林产业的发展,并逐渐将人工杨树林恢复为自然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洞庭湖 湿地 人为干扰 景观格局 生境破碎化 水鸟群落
原文传递
候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案例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杨道德 邓娇 +6 位作者 周先雁 张志强 晏玉莹 张鸿 何玉邦 王伟 李俊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91-1898,共8页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促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截止2014年3月,我国已建立407个国家级自然...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促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截止2014年3月,我国已建立40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野生动物类型105个。尽管国家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目前仍不清楚这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如何,故很有必要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开展评估。基于保护目标物种,以10a为时间尺度,采用集成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示范研究法,率先构建了我国候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保护对象为候鸟的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指标进行赋分。评估框架包含1个目标层、2个系统层(生态有效性评估,分值占60%;管理有效性评估,分值占40%)、9个因素层、36个指标层,另增加人为影响赋分区(-12分—+8分)。其中,生态有效性评估包含代表性、适宜性、稀有性、多样性、完整性共5个因素层及15个指标层;管理有效性评估包含管理对象、管理行动、管理保障、管理效果共4个因素层及21个指标层。为进一步验证与完善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近10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针对保护目标物种种群动态与生境的科研监测、宣传教育、野外巡护、社区共管方面的保护成效较好,但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对候鸟的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建议加强生态旅游管理;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针对候鸟的宣传教育、野外巡护方面的保护成效较好,但土地管理权属的混乱使候鸟的生境遭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成效评估 候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有效性 管理有效性 案例研究
下载PDF
洞庭湖大气氮湿沉降的时空变异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超明 万献军 +2 位作者 曾伟坤 王强 张颖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37-1146,共10页
为研究洞庭湖大气氮素湿沉降的时空变化规律,于2016年1—12月对洞庭湖不同生态区的4个监测点的湿沉降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结果表明:采桑湖(CSH)、断港头(DGT)、蒋家嘴(JJZ)3个监测点的全年大气氮湿沉降量分别为49.9、38.7和90.9 kg... 为研究洞庭湖大气氮素湿沉降的时空变化规律,于2016年1—12月对洞庭湖不同生态区的4个监测点的湿沉降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结果表明:采桑湖(CSH)、断港头(DGT)、蒋家嘴(JJZ)3个监测点的全年大气氮湿沉降量分别为49.9、38.7和90.9 kg·hm^(-2),其中NO_3^--N沉降量分别占30.3%、25.8%和33.1%,NH_4^+-N沉降量分别占32.9%、41.7%和51.1%,DON沉降量分别占36.8%、32.5%和15.9%;沅江(YJ)监测点7—12月的大气氮湿沉降量为19.0 kg·hm^(-2),NO_3^--N、NH_4^+-N和DON分别占62.2%、25.1%和12.7%,除YJ监测点外,其他各监测点NH_4^+-N沉降量高于NO_3^--N沉降量.湿沉降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而湿沉降浓度与降雨量呈负相关;在CSH、DGT和JJZ监测点,湿沉降量均在春季最高,分别占全年总沉降量的54.4%、60.2%和49.7%,JJZ监测点在各个季节的总氮沉降量均高于CSH和JJZ监测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大气氮沉降 不同生态区 湿沉降
原文传递
西洞庭湖沉水植物分布格局对环境因子及水文情势差异的响应 被引量:16
13
作者 郭凯迪 张晓波 +4 位作者 刘培中 雷光春 吕偲 曾喜凡 曾伟坤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36-1748,共13页
沉水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力和分布格局受环境因子特别是水文情势决定.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大型通江湖泊,近年来受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影响,水文节律与水质等环境因子发生改变,导致沉水植物出现衰退现象,急需开展... 沉水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力和分布格局受环境因子特别是水文情势决定.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大型通江湖泊,近年来受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影响,水文节律与水质等环境因子发生改变,导致沉水植物出现衰退现象,急需开展科学恢复,因此有必要对洞庭湖沉水植物深入研究.本研究选取西洞庭湖为研究区域,于2018年和2019年夏季调查了12处典型生境、98个样点的沉水植物与水深、透明度等11个环境因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冗余分析方法对沉水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比年际水文情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洞庭湖沉水植物主要在水深较浅、水质更优、水体更为稳定的半阻隔子湖和自由连通的湖湾区分布,在河道及水位波动较大的区域分布较少,有、无沉水植物分布样点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环境因子为水深、透明度、底泥总磷和pH;2)在有沉水植物分布的样点,沉水植物生物量与pH、水深和水体总磷呈显著相关关系;3)自然连通的季节性淹没湖泊沉水植物生物量在2018年高于2019年,可能与2019年58月沉水植物关键生长期出现的涨水过程有关,持续的高水位对沉水植物的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维持自然水文节律、湖泊生境异质性与自由连通性、健康的水质等是恢复西洞庭沉水植物的关键,建议在水深低于3 m、营养盐浓度适中、流速及风浪较小的湖湾区或半阻隔湖泊开展沉水植物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洞庭湖 沉水植物 分布格局 环境因子 水文情势
下载PDF
洞庭湖湿地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被引量:14
14
作者 侯志勇 谢永宏 +5 位作者 赵启鸿 黄菊梅 陈心胜 李峰 李旭 曾静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1-185,共5页
洞庭湖湿地共有湿地植物66科182属265种,其中被子植物有59科174属256种,分别占洞庭湖湿地植被科、属、种的89%、96%和97%;蕨类植物次之,共有7科8属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湖南省地方保护植物3种。湿地植物中已知具经济用途的种类... 洞庭湖湿地共有湿地植物66科182属265种,其中被子植物有59科174属256种,分别占洞庭湖湿地植被科、属、种的89%、96%和97%;蕨类植物次之,共有7科8属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湖南省地方保护植物3种。湿地植物中已知具经济用途的种类有64科175属215种,药用植物有145种,工业用植物46种,食用植物35种,农业用植物(绿肥、饲料等)143种。目前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垦、大面积种植杨树、芦苇等人为干扰,以及对湿地植物资源保护管理的缺乏,导致湿地原有植物群落分布格局被打破,物种生物多样性下降。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湿地植物资源 利用与保护 资金投入
原文传递
东洞庭湖秋季水文情势对洲滩植物及越冬稳定期小白额雁种群分布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冯多多 关蕾 +4 位作者 史林鹭 曾晴 刘向葵 张鸿 雷光春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1-498,共8页
东洞庭湖是全球易危(VU)物种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最关键的越冬地之一。三峡大坝的运行,对东洞庭湖的秋季水文情势产生了较大影响,并直接影响洲滩植被的生长。这种影响如何进一步影响小白额雁越冬,是小白额雁越冬栖息地保护迫切... 东洞庭湖是全球易危(VU)物种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最关键的越冬地之一。三峡大坝的运行,对东洞庭湖的秋季水文情势产生了较大影响,并直接影响洲滩植被的生长。这种影响如何进一步影响小白额雁越冬,是小白额雁越冬栖息地保护迫切需要认识的关键科学问题。选择水文特征差异较大的2011年和2012年秋、冬季,分别在自然洲滩和水位管理区洲滩开展野外监测和调查,研究越冬稳定期小白额雁种群的空间分布及洲滩植被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东洞庭湖枯水期比常年水文情势提前约45 d,自然洲滩植被盖度、生物量显著高于水位管理区洲滩(p<0.05),小白额雁迁徙到达时,种群中67.6%的个体分布于水位管理区的洲滩;而2012年东洞庭湖枯水期比较接近常年的水文情势,自然洲滩植物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水位管理区洲滩(p<0.05),73.2%的小白额雁种群个体分布于自然洲滩。两年不同的水位情势直接影响东洞庭湖洲滩植物特征(p<0.05),但小白额雁在两年都选择栖息在植被盖度低且生物量低的洲滩取食(p<0.05)。由于2011年枯水期提前,导致自然洲滩不适宜小白额雁取食,水位管理区洲滩成为越冬小白额雁的主要栖息地;而2012年湖泊退水节律较正常,东洞庭湖内适宜越冬小白额雁栖息的范围较大,栖息在水位管理区洲滩内的越冬小白额雁数量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 洲滩植物 小白额雁 越冬 东洞庭湖
原文传递
麋鹿夜间卧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弛 杨道德 +3 位作者 张玉铭 宋玉成 李鹏飞 蒋志刚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31-1038,共8页
卧息地选择是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行为适应。为了探讨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夜间卧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跟踪调查法与直接观察法,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麋鹿184个夜间卧息样方和184个... 卧息地选择是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行为适应。为了探讨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夜间卧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跟踪调查法与直接观察法,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麋鹿184个夜间卧息样方和184个对照样方的生态因子信息进行了观测记录。结果表明:麋鹿春、秋、冬3个季节夜间卧息时均选择隐蔽度较高、草本盖度较高、食物丰富度较高、距隐蔽物(芦苇或树林)较近的林地生境(P<0.05),并且春、秋季夜间选择在距道路距离与距居民点距离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夏季夜间选择在草本盖度较低、食物丰富度较低、隐蔽度较低、距隐蔽物较近、距道路与居民点距离较远、距水源较近的滩涂生境卧息(P<0.05);冬季夜间选择在风速较小、距道路与居民点较近的生境卧息。判别分析表明:草本盖度、食物丰富度、距道路距离、隐蔽度、风速、距水源距离以及距隐蔽物距离这7个因子组成的判别函数可区分不同季节麋鹿的夜间卧息地,且麋鹿在不同季节的夜间卧息地特征存在部分重叠,这可能与不同季节间食物、水、温度与人为干扰等因子的差异性有关。建议该保护区扩大饲料基地面积、保留麋鹿卧息隐蔽环境、减少人为干扰、控制长江故道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夜间卧息地 生境选择 行为适应 物种重引入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关于东洞庭湖湿地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永红 费芳 +1 位作者 方七零 陈小健 《湖南农业科学》 2009年第7期70-73,共4页
调查发现,东洞庭湖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景观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保护,该区景观呈现局部治理、整体下降趋势。要实现该湿地的景观多样性,发展区域经济,必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利益协调、统筹... 调查发现,东洞庭湖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景观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保护,该区景观呈现局部治理、整体下降趋势。要实现该湿地的景观多样性,发展区域经济,必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利益协调、统筹监控,对东洞庭湖湿地核心区实施封闭管理,对区域内非核心区的三山、二廊进行景观改造和谨慎开发,以实现东洞庭湖湿地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洞庭湖湿地 生物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 主流化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湿地大型水鸟种群动态和幼鸟比例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昱熙 赵青山 +10 位作者 谢彦波 Damba Iderbat 邓雪琴 嘎日迪 刘观华 徐志文 李跃 高大立 徐文彬 陈国勋 曹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68-877,共10页
迁徙水鸟保护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水鸟种群数量和幼鸟比例监测,对科学评估其种群变化趋势、制定长期保护策略具有重要价值。长江中下游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区之一。本研究采用野外同步调查等... 迁徙水鸟保护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水鸟种群数量和幼鸟比例监测,对科学评估其种群变化趋势、制定长期保护策略具有重要价值。长江中下游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区之一。本研究采用野外同步调查等方法对该区域87个湿地的亟需保护和具有代表性的10种大型越冬水鸟,其中雁形目6种,分别是鸿雁Anser cygnoides、豆雁A.fabalis、灰雁A.grus、白额雁A.albifrons、小白额雁A.erythropus和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鹤形目4种,分别是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白枕鹤Antigone vipio、灰鹤Grus grus和白头鹤G.monacha,进行了长期监测(2003—2019年冬季),并结合相关文献,评估其种群变化趋势、幼鸟比例和死亡率。研究结果如下:(1)2005—2019年3种水鸟(豆雁、灰雁和灰鹤)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7种水鸟(鸿雁、白额雁、小白额雁、小天鹅、白鹤、白枕鹤和白头鹤)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2)种群趋势下降组(N=7)和上升组(N=3)的幼鸟比例均值在2016—2019年中,分别为0.168与0.173,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601);(3)种群趋势下降和上升水鸟的死亡率均值在2016—2019年中,分别为0.245与0.125,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6)。本研究表明,导致长江越冬水鸟种群趋势下降的主要因素是高死亡率,而不是低繁殖成功率。建议未来加强对7个下降种群的保护,并进一步研究死亡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水鸟 种群动态 幼鸟比例 死亡率
下载PDF
洞庭湖区麋鹿再野化初期秋冬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8
19
作者 夏昕 任静 +4 位作者 李立 王海燕 宋玉成 杨道德 蒋志刚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87-1096,共10页
深入了解生境特征和生境选择的季节性差异是开展野生动物生境有效管理的前提。2016年3月,原国家林业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启动了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再野化项目,来自江苏大丰的16头麋鹿(其中11头安装了GPS卫星跟踪颈圈)在湖南东洞... 深入了解生境特征和生境选择的季节性差异是开展野生动物生境有效管理的前提。2016年3月,原国家林业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启动了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再野化项目,来自江苏大丰的16头麋鹿(其中11头安装了GPS卫星跟踪颈圈)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君山后湖放归野外。冬季气候寒冷、食物匮乏,濒危物种个体野放后能否在冬季找到适宜生境是再野化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借助GPS卫星和地面跟踪信息,我们采用样方法对再野化麋鹿种群秋、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生境类型、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乔木盖度、距水源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隐蔽级等9种生境因子。结果显示:(1)再野化麋鹿种群在秋、冬季对生境类型的选择差异极显著。冬季麋鹿偏好选择水塘、随机利用草本沼泽、避免利用灌草丛;而秋季对生境类型无明显偏好。(2)再野化麋鹿秋冬季对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乔木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和隐蔽级的选择差异极显著;仅在距水源距离上的差异不显著。(3)秋季再野化麋鹿倾向于选择隐蔽级低、食物丰富度高、草本盖度高、距隐蔽物距离近的生境。其生境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隐蔽级上的差异极显著;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距隐蔽物距离上的差异显著;在距水源距离、乔木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上的差异不显著。(4)冬季再野化麋鹿倾向于选择距水源近、食物丰富度高、草本盖度高的生境。其生境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距水源距离上的差异极显著;在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隐蔽级上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洞庭湖区再野化麋鹿种群秋冬季生境选择偏好,为再野化麋鹿种群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再野化 物种重引入 生境选择 卫星跟踪
原文传递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共管模式 被引量:5
20
作者 蒋勇 张鸿 《湖南林业科技》 2008年第6期72-74,共3页
总结了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区25年来社区共管的历程,分析了实施社区共管过程中存在的冲突和原因,阐述了东洞庭湖保护区实施生态农业型社区、生态旅游型社区、封闭管理型社区以及开放管理型社区共管的模式。
关键词 东洞庭湖 社区共管 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