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诱导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凋亡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智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63-1266,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SC)对肝癌SMMC-7721细胞株抑制及凋亡的作用,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试验分空白对照组和MSC组(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MSC)。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目的研究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SC)对肝癌SMMC-7721细胞株抑制及凋亡的作用,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试验分空白对照组和MSC组(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MSC)。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观察DNA的"梯状"条带;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诱导因子(AIF)蛋白表达。结果随着MSC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细胞抑制率上升。肝癌细胞株SMMC-7721在MSC浓度为25、50、100、200μmol/L下,24h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4.44±3.83)%、(21.15±0.61)%、(50.64±2.40)%、(64.25±0.87)%,48h细胞抑制率分别为(35.97±2.08)%、(57.41±2.61)%、(74.71±1.59)%、(91.68±1.33)%(P<0.05)。MSC组细胞周期出现S期阻滞,并出现凋亡峰,50、100μmol/L浓度的MSC干预48h后,肝癌SMMC-7721细胞株凋亡率分别为28.46%、50.73%。MSC组细胞呈凋亡表现,核固缩、碎裂,染色质浓缩,边集。MSC 50μmol/L或100μmol/L组培养48h后,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典型的梯状条带;而空白对照组细胞DNA在电泳上未见梯状条带。经MSC干预后,AIF蛋白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增多(P<0.05)。结论 MSC对肝癌MMC-7721细胞株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调控AIF表达激活非Caspases依赖凋亡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 肝癌 细胞凋亡诱导因子 凋亡
原文传递
两种抗凝方法在消化道出血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孙晓美 佘丽萍 +2 位作者 杨金芳 董书娅 方芳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369-2370,共2页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已成为重症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治疗措施。为防止治疗过程中体外循环发生凝血,需给予适当抗凝。由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又合并消化道出血,不能使用肝素抗凝。因此,寻找晗当抗凝...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已成为重症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治疗措施。为防止治疗过程中体外循环发生凝血,需给予适当抗凝。由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又合并消化道出血,不能使用肝素抗凝。因此,寻找晗当抗凝方法是血液净化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消化道出血 抗凝方法 出血患者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凝血功能障碍 多脏器功能衰竭 重症患者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 被引量:3
3
作者 蔡惠美 欧希龙 +2 位作者 史乃蕴 徐海峰 刘丽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14-1017,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126个病灶)内镜下行EMR治疗资料。结果 126个病灶中,直接用圈套器切除86个病灶,用透明帽切除40个病灶。病灶大小0.3cm×0.4cm~5.0cm×7.0cm,均...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126个病灶)内镜下行EMR治疗资料。结果 126个病灶中,直接用圈套器切除86个病灶,用透明帽切除40个病灶。病灶大小0.3cm×0.4cm~5.0cm×7.0cm,均为扁平病灶;92个病灶1次切除,34个病灶多次(>2次)分割切除;102个病灶取到病理组织,24个病灶未取到;完全切除118个,完全切除率93.7%。内镜分型:隆起型(Ⅰ型)64个,其中亚蒂型(Isp)45个,无蒂型(Is)19个;平坦型(Ⅱ型)62个,其中平坦隆起型(Ⅱa)34个,平坦隆起+平坦凹陷型(Ⅱa+Ⅱc)10个,表面平坦型(Ⅱb)18个。组织学分型早期癌4个,重度不典型增生14个,中度不典型增生59个,单纯腺瘤26个,非腺瘤性息肉23个。其中发生大出血1例,有18例切除后出现少量渗血,无一例穿孔。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简单、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切除术 上消化道早期癌
原文传递
血管生成素1基因转染对胃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杭程 欧希龙 +4 位作者 陈慧娟 杨柳 颜芳 关云艳 孙为豪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7-569,共3页
目的探讨人血管生成素1(Ang-1)对人胃癌细胞BGC-823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利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已构建成功的含Ang-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Ang-1)瞬时转染人胃癌细胞BGC-823为实验组,转染编码绿色荧光蛋白的复制缺... 目的探讨人血管生成素1(Ang-1)对人胃癌细胞BGC-823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利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已构建成功的含Ang-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Ang-1)瞬时转染人胃癌细胞BGC-823为实验组,转染编码绿色荧光蛋白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重组体(Ad-GFP)为阴性对照组,未转染的正常细胞为对照组。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印迹检测三组细胞中MMP-2在mRNA和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MMP-2在实验组中表达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Ang-1能显著提高人胃癌细胞BGC-823的MMP-2的表达,提示Ang-1可能具有促进肿瘤细胞侵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胃癌 基质金属蛋白质酶2
原文传递
磁性纳米Fe_3O_4颗粒对藤黄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娟 田亮 +6 位作者 陈宝安 程坚 夏国华 夏金荣 张海军 张海伟 王雪梅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79-1381,共3页
目的研究磁性纳米Fe3O4颗粒(MNP-Fe3O4)对藤黄酸(GA)诱导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将HepG2细胞分为GA 0.5μmol/L单药组(A组)、GA 0.5μmol/L和MNP-Fe3O420μg/ml两药联合组(B组)及空白对照组(C组)。采用MTT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的... 目的研究磁性纳米Fe3O4颗粒(MNP-Fe3O4)对藤黄酸(GA)诱导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将HepG2细胞分为GA 0.5μmol/L单药组(A组)、GA 0.5μmol/L和MNP-Fe3O420μg/ml两药联合组(B组)及空白对照组(C组)。采用MTT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及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GA对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与C组相比,A、B组HepG2细胞凋亡率、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少(P<0.05),且B组各指标变化更为显著(P<0.05)。结论 MNP-Fe3O4能增强GA对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其机制可能与Bcl-2表达下调及Caspase-3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Fe3O4颗粒 藤黄酸 肝癌HEPG2细胞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血管生成素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对人胃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柳 欧希龙 +1 位作者 任利群 文萍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76-879,共4页
目的研究人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以及两种因子相互作用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测定腺病毒绿色荧光蛋白(Ad-GFP)(B组)、Ad-Ang-1(C组)、Ad-VEGF165(D组)以及Ad-Ang-1+Ad-VEGF... 目的研究人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以及两种因子相互作用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测定腺病毒绿色荧光蛋白(Ad-GFP)(B组)、Ad-Ang-1(C组)、Ad-VEGF165(D组)以及Ad-Ang-1+Ad-VEGF165/2(E组)对MGC-803细胞增殖的影响;另设对照组(A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血清饥饿时其对凋亡的影响;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24、48、72 h时,C、D、E组吸光度均明显高于B、A组(P<0.05);E组吸光度明显高于C、D组(P<0.05)。与A组或B组相比,C、D、E组均能够抑制细胞凋亡(P<0.01),其中E组抑制凋亡作用最强。C、D、E组Bcl-2蛋白表达均比B、A组明显增高(P<0.05),Bax蛋白的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 Ang-1、VEGF165和Ang-1+VEGF165/2能够明显促进MGC-803细胞体外增殖,抑制血清饥饿时的凋亡;Ang-1与VEGF165联合作用要显著强于单用Ang-1或VEGF1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胃癌
原文传递
转染血管生成素1对胃癌细胞在低氧环境下整合素β1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刘丽 欧希龙 +3 位作者 陈慧娟 杭程 余磊 孙旭东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1-684,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低氧环境下血管生成素1(Ang-1)对人胃癌细胞中整合素β1的影响。方法利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已构建成功含Ang-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Ang-1)瞬时转染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利用低氧诱导剂氯化钴进行低氧干预低氧转染(D)组,以单纯转... 目的探讨低氧环境下血管生成素1(Ang-1)对人胃癌细胞中整合素β1的影响。方法利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已构建成功含Ang-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Ang-1)瞬时转染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利用低氧诱导剂氯化钴进行低氧干预低氧转染(D)组,以单纯转染(B)组及单纯低氧干预(C)组作为对照,以未转染未行低氧干预的正常细胞作为空白对照(A)组,利用半定量RT-PCR,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对4组细胞中整合素β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D组整合素β1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高于A、B、C组(P<0.05)。结论低氧环境下转染Ang-1能够明显提高人胃癌细胞BGC-823中整合素β1mRNA及蛋白的表达,表明低氧环境下Ang-1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管生成素1 整合素Β1 氯化钴
原文传递
血管生成素1基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对人胃癌细胞黏附作用
8
作者 欧希龙 陈慧娟 +5 位作者 杭程 杨柳 颜芳 关云艳 孙为豪 陈宝安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09-1211,共3页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对人胃癌细胞中整合素β1的影响,初步研究其对肿瘤黏附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已构建成功的含Ad-Ang-1+Ad-VEGF-165/2基因(A组)、Ad-Ang-1基因(...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对人胃癌细胞中整合素β1的影响,初步研究其对肿瘤黏附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已构建成功的含Ad-Ang-1+Ad-VEGF-165/2基因(A组)、Ad-Ang-1基因(B组)和Ad-VEGF基因(C组)的重组腺病毒瞬时转染人胃癌细胞株BGC-823,转染Ad-GFP作为阴性对照(D组),未转染的正常细胞作为空白对照(E组),通过细胞黏附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黏附能力的改变,再分别使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对三组细胞中整合素β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细胞黏附实验显示转染Ad-Ang-1、Ad-VEGF-165、Ad-Ang-1+Ad-VEGF-165/2后,细胞与细胞外基底之间的黏附力明显增强(P<0.05),B组与C组无区别(P>0.05),A组的黏附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整合素β1mRNA和蛋白水平在A组、B组、C组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D组及E组(P<0.05),其中在A组的表达最强。结论转染Ad-Ang-1、Ad-VEGF-165和Ad-Ang-1+Ad-VEGF-165/2能够提高人胃癌细胞BGC-823中整合素β1mRNA、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黏附和转移,A组的作用强于B组和C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促血管生成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整合素Β1
原文传递
45例双气囊小肠镜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史乃蕴 欧希龙 +1 位作者 蔡惠美 徐海峰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605-1606,共2页
关键词 双气囊小肠镜 临床分析 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 图像分辨率 检查手段 小肠出血 检出率
原文传递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的配合及护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晓美 欧希龙 +2 位作者 俞谦 张友珍 吴自瑛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58-1359,共2页
长期以来,由于小肠的解剖特点和技术的限制,使小肠疾病的诊断成为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我院2007年开展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技术,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关键词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 小肠镜检查 护理 解剖特点 临床工作 小肠疾病 检查技术
原文传递
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 被引量:26
11
作者 俞谦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61-562,共2页
肠梗阻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文献报道93%~100%的患者腹部手术后会发生肠粘连,而肠粘连是小肠梗阻的最主要原因。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通常泛指临床上通过胃肠减压、常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肠梗阻患者。在肠梗阻状态下,再次手术有... 肠梗阻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文献报道93%~100%的患者腹部手术后会发生肠粘连,而肠粘连是小肠梗阻的最主要原因。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通常泛指临床上通过胃肠减压、常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肠梗阻患者。在肠梗阻状态下,再次手术有一定难度,粘连性肠梗阻术后再发生肠梗阻比例亦较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来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的方法治疗的难治性肠梗阻(普通胃肠减压1周以上无效者)患者资料,观察评价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 导管治疗 难治性 临床应用价值 患者资料 胃肠减压 腹部手术后
原文传递
自我管理教育在10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张红芳 卢芹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7年第2期262-263,共2页
目的研究并讨论自我管理教育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及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自我管理教育,对比两组对... 目的研究并讨论自我管理教育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及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自我管理教育,对比两组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知识程度、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差异,统计两组疾病复发率,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结果观察组的溃疡性结肠炎知识掌握情况、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用药依从性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我管理教育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明显积极作用,其主要体现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复发率以及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等方面,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自我管理 效果分析 服药依从性
下载PDF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综合征影像学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杨小庆 龚永驰 +3 位作者 邵华 杨爱玲 储成凤 靳激扬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9-312,共4页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PAD)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对PAD进行分型和临床分级 ,提出合理的影像检查流程 ,以提高放射医师及临床医师对PAD综合征的影像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镜证实的 117例PA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PAD)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对PAD进行分型和临床分级 ,提出合理的影像检查流程 ,以提高放射医师及临床医师对PAD综合征的影像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镜证实的 117例PA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 ,分析PAD与胆胰管末端的位置关系。结果  117例中显示 119个PAD ,其中乳头上型 71个 ,乳头下型 17个 ;乳头开口于憩室内 (憩室内型 ) 10个 ,乳头开口于憩室边缘 (憩室缘型 ) 2 1个。以憩室内型、边缘型和乳头上型易引起胆胰系统症状。合并肝外胆管扩张者 (直径 >1.0cm) 77例 (占 6 5 .8% ) ,相应PAD直径明显大于胆总管不扩张者 (P <0 .0 1)。结论 ERCP结合PAD造影及MRCP都是显示PAD及其与胆总管下段解剖关系的有效的影像检查手段 ,是诊断PAD综合征的理想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综合征 影像学诊断 胆胰疾病 临床分级
下载PDF
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李卫东 傅坤发 +2 位作者 连燕舒 陈允菊 夏金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8期3426-3429,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关系。方法以南京市三所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苏省老年医院、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体检职工人群为前瞻性研究随访队列,2008年基线调查其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吸烟、... 目的探讨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关系。方法以南京市三所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苏省老年医院、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体检职工人群为前瞻性研究随访队列,2008年基线调查其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吸烟、饮酒、身体活动情况及体检资料等,2009—2012年连续随访4年,以首次诊断为T2DM为观察终点。将资料完整并符合要求的2 464例体检职工纳入分析,其中男1 445例,女1 019例。根据基线B超检查和饮酒情况将体检职工分为NAFLD组(n=365例)和对照组(n=2 099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NAFLD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经过平均3.8年的随访(9 695人年,其中NAFLD组1 397人年,对照组8 298人年),共有32例发生T2DM,累积发病率为3.30/1 000人年。其中NAFLD组中有12例发生T2DM,累积发病率为8.59/1 000人年;对照组中有20例发生T2DM,累积发病率为2.41/1 000人年。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两组累积发病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74,P<0.001)。调整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吸烟、饮酒、糖尿病家族史、手术史、每日身体活动量、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尿酸(BUA)及体质指数(BMI)后,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发生T2DM的HR(95%CI)为2.936(1.380,6.247)。结论 NAFLD会增加T2DM的发病风险,是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减少糖尿病发生,成年人应重视和积极治疗NAF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糖尿病 2型 发病率 队列研究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评估肝硬化患者凝血状态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玉连 陈洪 +1 位作者 刘洋 张丽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5-219,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判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血或血栓形成风险中的作用,以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80例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 C级)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无肝胆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未使用干扰凝血药物、肝功能...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判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血或血栓形成风险中的作用,以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80例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 C级)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无肝胆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未使用干扰凝血药物、肝功能正常者26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检测血常规、常规凝血指标及TEG,并根据临床表现、腹部CT血管造影(CTA)及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结果,统计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血及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出血及无出血患者TEG检测参数中,α角、MA、CI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K值明显延长,R值有缩短趋势;与肝硬化失代偿期无出血患者相比,肝硬化失代偿期出血患者的α角、MA、CI明显降低,提示其低凝较为明显;两组之间反映纤溶的指标LY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出血患者中,合并血栓组的α角明显高于无合并血栓组。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无出血患者中,合并血栓组与无合并血栓组比较,TEG的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可作为判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凝血状态的临床指标,用于指导临床成分性输血治疗,是降低出血风险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常规凝血指标 肝硬化失代偿期 凝血状态
下载PDF
联合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粪便Hp抗原检测对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16
作者 蔡惠美 林晖 +5 位作者 欧希龙 黄玉钿 方跃华 孙娟 曹文瑜 傅建英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406-410,共5页
目的:探索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及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Hp SA)在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血清中PGⅠ、PGⅡ及胃泌素-17(G-17)水平,并计算PGR(PGⅠ/PGⅡ)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目的:探索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及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Hp SA)在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血清中PGⅠ、PGⅡ及胃泌素-17(G-17)水平,并计算PGR(PGⅠ/PGⅡ)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诊断价值;使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Hp SA的阳性率。结果: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较对照组的PGⅠ水平和PGR值下降,G-17水平上升,Hp SA阳性率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GⅠ、PGR及G-17具有诊断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价值。联合PGⅠ、PGR、G-17和Hp SA检测对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诊断评估效果最佳。结论:联合检测PG、G-17和Hp SA可有效诊断萎缩性胃炎和胃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 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 诊断 胃癌 萎缩性胃炎
下载PDF
地龙2号抑制大鼠肝纤维化的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陆亚琴 刘顺英 +2 位作者 陈洪 张治国 赵成桂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25-227,共3页
目的 研究地龙2号抑制大鼠肝内纤维组织形成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不做药物处理;阴性对照组:皮下注射花生油,单灌蒸水;模型组:皮下注射CCl4,每日单蒸水灌胃;阳性对照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用秋水仙碱每日0.1 m... 目的 研究地龙2号抑制大鼠肝内纤维组织形成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不做药物处理;阴性对照组:皮下注射花生油,单灌蒸水;模型组:皮下注射CCl4,每日单蒸水灌胃;阳性对照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用秋水仙碱每日0.1 mg/kg灌胃;地龙大剂量组:造模同时用地龙2号每日50mg/kg灌胃;地龙小剂量组:造模同时用地龙2号每日25mg/kg灌胃。于8周末处死大鼠,取血测血清ALT、AST、AST/ALT,放射免疫法检测透明质酸(HA)和层黏连蛋白(LN),取肝组织作HE染色,病理分级。结果 地龙2号组与模型组相比,病理示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5),肝细胞损害亦轻(AST/ALT大剂量组P<0.05,小剂量组P<0.01),且反应肝纤维化的指标HA及LN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地龙2号有明显抑制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龙2号 抑制作用 大鼠 肝纤维化 层黏连蛋白
下载PDF
地龙2号对大鼠肝纤维化α-SMA、TGF-β1、MMP-13及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陈洪 陆亚琴 +3 位作者 刘顺英 张治国 陈平圣 安艳丽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56-159,共4页
目的研究地龙2号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α_SMA、TGF_β1、MMP_13及TIMP_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5 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阴性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地龙2号大剂量组和地... 目的研究地龙2号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α_SMA、TGF_β1、MMP_13及TIMP_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5 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阴性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地龙2号大剂量组和地龙2号小剂量组,8周末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组织中α_SMA、TGF_β1、MMP_13及TIMP_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地龙2号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α_SMA、TGF_β1、及TIMP_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MMP_13表达显著升高。结论地龙2号抑制大鼠肝脏纤维组织的形成可能与其降低α_SMA、TGF_β1、TIMP_1蛋白表达并促进MMP_13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龙2号 肝纤维化 大鼠 免疫组化 Α-SMA TGF-Β1 MMP-13 TIMP-1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环氧合酶-2表达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孙为豪 俞谦 +5 位作者 曹大中 欧希龙 俞婷 钱铖 朱峰 孙运良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和环氧合酶 2 (COX 2 )表达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138例胃镜活检标本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30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85例 (其中伴有中度以上肠化生 4 5例 ,中、重度异型增生 12例 ) ,和胃癌 2 3例。...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和环氧合酶 2 (COX 2 )表达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138例胃镜活检标本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30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85例 (其中伴有中度以上肠化生 4 5例 ,中、重度异型增生 12例 ) ,和胃癌 2 3例。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学改良Giemsa染色联合检测Hp ,免疫组化检查COX 1和COX 2表达。 结果 胃癌的Hp阳性率为 6 9.6 % ,显著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 36 .7% (P <0 .0 5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的COX 2表达率分别为 10 .0 %、37.6 %、37.8%、4 1.7%和 6 9.6 % ,而不同胃黏膜病变中COX 1表达无明显差异。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中Hp阳性病例的COX 2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病例 (P <0 .0 1)。 结论 Hp感染及其诱导的COX 2表达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环氧合酶-2 表达 胃癌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 被引量:18
20
作者 陈洪 诸葛宇征 刘顺英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6年第5期398-400,共3页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患者对恶性肿瘤“早查早治”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胃癌在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早期阶段即被发现。据报道,日本的早期胃癌发现率已达40%~50%。在日本,对于早期胃癌的治疗前几年普...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患者对恶性肿瘤“早查早治”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胃癌在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早期阶段即被发现。据报道,日本的早期胃癌发现率已达40%~50%。在日本,对于早期胃癌的治疗前几年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施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EMR有多种手术方式,如双腔内镜圈套法、透明帽吸引法等。近年来,随着新型内镜治疗用具的开发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使得更多的早期胃癌病灶能够一次性地在内镜下切除。目前在日本,绝大多数条件具备的医院已普遍开展ESD,其他术式已较少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消化内镜 剥离术 治疗前 黏膜下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透明帽吸引法 内镜下切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