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7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技术应用探讨 被引量:148
1
作者 滕皋军 何仕成 +4 位作者 郭金和 邓钢 方文 李国昭 丁惠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5-299,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在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中的技术操作问题。方法对 2 9例的 41个椎体病变共行 46侧PVP治疗 ,包括椎体转移瘤 16例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7例 ,椎体血管瘤 3例 ,骨髓瘤 1例 ,外伤性压缩性骨折 1例及不明原因...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在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中的技术操作问题。方法对 2 9例的 41个椎体病变共行 46侧PVP治疗 ,包括椎体转移瘤 16例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7例 ,椎体血管瘤 3例 ,骨髓瘤 1例 ,外伤性压缩性骨折 1例及不明原因骨破坏 1例。PVP在C形臂X线机或C形臂X线机 +CT组合机监视下进行 ,骨水泥 (PMMA)的粉、液比例为 3∶2 ,按椎体计算骨水泥用量为2~ 8ml。结果  46侧PVP成功 45侧 (97 8% )。本组疼痛完全缓解 (CR)者 19例 (19/ 2 9) ,部分缓解(PR)者 9例 (9/ 2 9) ,无效 (NR)者 1例 (1/ 2 9)。随访 2~ 11个月无复发。PVP术后无一例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压缩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PVP技术安全可行 ,对腰椎等多数椎体行PVP只要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即可 ,熟练地掌握PMMA使用方法是PVP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柱骨折 镇痛 椎体加固 椎体转移性肿瘤 骨质疏松症
原文传递
ROC曲线分析在放射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07
2
作者 孙军 陈峰 郑凯尔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74-577,共4页
关键词 放射学 ROC曲线 原理 诊断 方法
原文传递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105
3
作者 郭金和 滕皋军 +4 位作者 何仕诚 方文 朱光宇 邓钢 邱海波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08-912,共5页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方法  1 3例经造影证实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先于下腔静脉内放置滤器 ,后在监护下经患者足背静脉加压推注尿激酶进行持续溶栓治疗 ,尿激酶 (UK)用量...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方法  1 3例经造影证实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先于下腔静脉内放置滤器 ,后在监护下经患者足背静脉加压推注尿激酶进行持续溶栓治疗 ,尿激酶 (UK)用量 90 0万U~ 1 60 0万U。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 :患者无症状 ,下肢造影示深静脉通畅 ;显效 :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下肢造影示深静脉回流畅 ,但壁不光滑 ,血管内径 >70 % ;有效 :症状有所缓解 ,造影示血栓残留 ,血管内径 <70 % ;无效 :症状及下肢造影均无改善。结果  1 3只下腔静脉滤器均展开良好 ,无移位。其中 :痊愈 2例 ,显效 9例 ,有效 2例 ,无效 0例 ,溶栓过程中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及出血现象。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患肢浅静脉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疗法 尿激酶 腔静脉滤器 治疗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恶性肿瘤 被引量:69
4
作者 邓钢 何仕诚 +6 位作者 滕皋军 方文 郭金和 朱光宇 李国昭 丁惠娟 沈志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61-265,共5页
目的 通过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与疗效的相关因素,提高治疗技术。方法 1 73例次,2 39节椎体病变,经病史、影像学或病理证实椎体恶性肿瘤行PVP术,临床疼痛症状为Ⅰ级(轻度疼痛) 39例,Ⅱ级(中度疼痛) 84例... 目的 通过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与疗效的相关因素,提高治疗技术。方法 1 73例次,2 39节椎体病变,经病史、影像学或病理证实椎体恶性肿瘤行PVP术,临床疼痛症状为Ⅰ级(轻度疼痛) 39例,Ⅱ级(中度疼痛) 84例,Ⅲ级(重度疼痛) 5 0例。术后采用WHO标准观察1周~1个月,平均2周。结果 2 39节椎体穿刺失败1例1节椎体,技术成功率99.6 %,共1 97个椎体行术前造影检查:造影剂经肿瘤破坏区向椎体外渗漏5 7节椎体,6例6节椎体有造影剂进入相邻椎间盘;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剂量颈椎1 .5~2 .5ml,胸椎为2~4ml,腰椎为2~6ml;短期内疗效显示疼痛完全缓解5 4 .9%,部分缓解39.9%,总有效率94 .8%。术后CT证实PMMA向椎体周围组织渗漏6 3例,包括9例引流静脉、4例椎管内硬膜囊外和3例渗漏入相邻椎间盘,4 7例向椎体旁渗漏,仅1例瘫痪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加重。结论 PVP短期内可明显减轻脊椎恶性肿瘤所致的疼痛症状。术前对脊椎恶性肿瘤的准确评估,结合术中椎体内造影,严格掌握注射时机,可提高治疗疗效,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治疗 脊椎恶性肿瘤 骨水泥 转移瘤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0
5
作者 何仕诚 滕皋军 +4 位作者 曾水林 郭金和 方文 朱光宇 刘振田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2-365,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的几个关键技术和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骨水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的粉、液比例分别按 1∶1、3∶2、2∶1共 3种方式调配 ,每组 10份 ,在体外...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的几个关键技术和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骨水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的粉、液比例分别按 1∶1、3∶2、2∶1共 3种方式调配 ,每组 10份 ,在体外测试其聚合过程。将 4具正常成人尸体胸腰段 ,分成2组 ,1组取T12~L4共 10个椎体 ,在CT +X线透视下行经皮椎体穿刺 ,注入骨水泥 ,另 1组取T12~L4共 10个椎体 ,作抗压强度测试的对照组。将注射组和对照组分别游离成各 10个单个椎体 ,双盲法测量其纵向最大抗压强度。结果  3种比例骨水泥的稀、稠阶段持续时间及聚合时温度的升高值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合适的PMMA粉、液比例为 3∶2 ;均未发生椎弓根及椎体前缘骨皮质损伤 ,平均每个注入骨水泥 4.5ml,有 4个椎体出现椎旁静脉渗漏 ;注入PMMA的椎体的最大抗压强度比对照组提高约 38% (P <0 .0 5 )。结论 掌握适宜的PMMA粉、液比例和注射时机是PVP成功的关键因素 ;采用经椎弓根穿刺行PVP是可行的途径 ;椎体内注入PMMA可显著增强其抗压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类 介入性放射学 椎体肿瘤 骨质疏松症
原文传递
高分辨率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49
6
作者 周静 储成凤 黄海青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2期208-210,共3页
目的:探讨复杂性肛瘘的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48例可疑复杂性肛瘘患者,行盆腔MR平扫检查,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FSE-T1WI、T2WI、T2WI抑脂及STIR扫描,矢状面STIR及T2WI扫描,冠状面STIR及T2WI抑脂扫描。分析肛瘘的MRI表现,评价瘘... 目的:探讨复杂性肛瘘的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48例可疑复杂性肛瘘患者,行盆腔MR平扫检查,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FSE-T1WI、T2WI、T2WI抑脂及STIR扫描,矢状面STIR及T2WI扫描,冠状面STIR及T2WI抑脂扫描。分析肛瘘的MRI表现,评价瘘管与内外括约肌的关系及复杂性肛瘘的分型,比较内、外口的显示率,将诊断结果与手术进行对照。结果:瘘管于T1WI表现为条状略低信号,T2WI、T2WI抑脂及STIR序列呈明显高信号,以抑脂像病灶显示最佳。MR诊断与手术比较符合率分别为:肛瘘(或脓肿)96.9%,内口82.4%,外口100%,分型86.7%。结论:MRI是复杂性肛瘘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肛瘘 磁共振 诊断
下载PDF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对肝功能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4
7
作者 张成佳 何仕诚 +5 位作者 滕皋军 方文 郭金和 邓钢 朱光宇 李国昭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原发性肝癌肝功能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126例。主要随访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病灶数目、有无假包膜、肝硬化CT分级、是否外科术后、术中碘油用量、超选择栓... 目的: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原发性肝癌肝功能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126例。主要随访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病灶数目、有无假包膜、肝硬化CT分级、是否外科术后、术中碘油用量、超选择栓塞肿瘤供血支与否、术后Child-Pugh分级及TACE次数等相关数据。术后1个月肝功能不能恢复至术前Child-Pugh分级者,被认为TACE对肝功能有影响。将以上12变量因素分别赋值,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将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引入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Child-Pugh分级不能恢复至术前水平者为20.6%(26/1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假包膜、超选择栓塞肿瘤供血支与否、TACE次数及肝硬化CT分级这些变量与术后肝功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相关因素对术后肝功能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CE次数、栓塞血管支及有无假包膜等因素对TACE术后1个月患者肝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影响较大。结论: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1个月患者肝功能是能否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TACE次数、超选择栓塞肿瘤供血支及有无假包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动脉栓塞化疗 肝功能 多元回归分析
下载PDF
钼钯X线微钙化对乳腺触诊阴性的乳腺癌诊断价值 被引量:41
8
作者 夏德新 杨小庆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84-1587,共4页
目的探讨钼靶X线检查发现微小钙化对乳腺触诊阴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临床检查阴性且乳腺X线摄片发现微小钙化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穿刺活检或手术。根据病理组织学结果,对各影像学和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 目的探讨钼靶X线检查发现微小钙化对乳腺触诊阴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临床检查阴性且乳腺X线摄片发现微小钙化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穿刺活检或手术。根据病理组织学结果,对各影像学和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06例微小钙化患者中96例(90.57%)表现为成簇状钙化,10例(9.43%)表现为散在钙化。乳腺癌发生率分别为32.29%(31/96)和20.00%(2/10)。2例表现为散在钙化的乳腺癌患者,均为双侧乳腺出现的散在钙化,且形状不规则。结论乳腺内成簇钙化的数目、钙化颗粒的总数、密度均匀性及分布形态等钼靶X线特征,有助于诊断临床检查阴性的早期乳腺癌。散在钙化通常出现在良性乳腺疾病中,但当双侧乳腺内均出现散在钙化,且形状不规则时应警惕乳腺癌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摄影 微钙化 乳腺肿瘤
下载PDF
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被引量:41
9
作者 何仕诚 滕皋军 +3 位作者 郭金和 方文 邓钢 朱光宇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976-980,共5页
目的 研究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的价值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资料与方法 经选择性动脉DSA后明确消化道出血部位或原因共 57例。对非肿瘤性出血采用相应供血动脉栓塞或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 ;肠道肿瘤及介入治疗止血不彻底... 目的 研究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的价值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资料与方法 经选择性动脉DSA后明确消化道出血部位或原因共 57例。对非肿瘤性出血采用相应供血动脉栓塞或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 ;肠道肿瘤及介入治疗止血不彻底者行外科切除。结果 非肿瘤性出血 41例 ,肿瘤出血 1 6例。其中 44例经动脉栓塞或灌注血管加压素治疗 ,2 5例得到完全止血 ,1 4例止血不彻底 ,5例复发。共有 32例经外科切除后得到病理诊断 ,分别为贲门溃疡 1例 ,十二指肠溃疡 7例 ,小肠憩室炎 7例 ,小肠平滑肌瘤 8例和平滑肌肉瘤 7例 ,恶性淋巴瘤 1例 ,脾动脉真性动脉瘤 1例。结论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对多数非肿瘤性出血应用选择性动脉栓塞可以得到完全止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介入疗法 血管造影 诊断 消化道出血
下载PDF
食管内照射支架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35
10
作者 郭金和 滕皋军 +4 位作者 何仕诚 邓钢 杜明华 方文 朱光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16-920,共5页
目的 探索食管内照射支架研制、临床使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 选择合适的覆膜或裸食管支架 ,于支架外周按一定的规律固定上特制的可容纳放射粒子的鞘 ,根据患者病变的范围通过治疗计划系统 (treatmentplansystem ,TPS)... 目的 探索食管内照射支架研制、临床使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 选择合适的覆膜或裸食管支架 ,于支架外周按一定的规律固定上特制的可容纳放射粒子的鞘 ,根据患者病变的范围通过治疗计划系统 (treatmentplansystem ,TPS)计算出放射粒子的剂量 ,将放射粒子装进上述鞘内即制成食管内照射支架。临床选择 15例食管癌患者 ,临床分级为Ⅱ~Ⅳ级 ,将放疗支架植入到患者病变食管内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15例患者内照射支架均释放到位 ,释放过程顺利 ,释放过程中未出现放射粒子脱落现象 ;全身γ射线显像 (ECT)复查未发现非靶器官显像 ;患者全身一般状况明显好转 ,血象和免疫指标亦未见明显变化 ,未出现如食管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13例术后 1个月CT复查提示病灶的厚度较术前变簿 ,2例变大 ,3例随访近 8个月 ,CT复查病变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 ,胃镜检查并活检提示支架捆绑粒子部位肿瘤明显缩小 ,活检未发现肿瘤细胞生长。结论 食管内照射支架临床使用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内照射 支架 患者 临床应用 放射 CT复查 提示 过程 粒子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疼痛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9
11
作者 黄昊 何仕诚 +6 位作者 方文 朱海东 郭金和 邓钢 朱光宇 秦永林 滕皋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7期2119-2122,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VP)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应用PVP治疗OVCFs随访1年以上并有完整CT影像资料142例患者195节椎体.PVP前后...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VP)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应用PVP治疗OVCFs随访1年以上并有完整CT影像资料142例患者195节椎体.PVP前后定期评价VAS,术后3 dCT复查观察骨水泥分布和渗漏情况,在CT二维重建正中矢状面上分别测量术前、术后3d及术后1年椎体高度和Cobb角.比较各随访点VAS、椎体高度和Cobb角变化差异,椎旁骨水泥渗漏是否影响疗效.结果 所有PVP操作均成功,平均注入骨水泥量胸椎(4.5±1.1)ml,腰椎(6.0±1.2)ml,平均随访(17±6)个月.术后3 dCT显示椎旁骨水泥渗漏共38例43节椎体(22.1%),均无症状.142例术后24 h VAS平均下降了5.25,术后1个月进一步下降了1.12,均有显著变化,余各随访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P后3d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及Cobb角分别恢复了1.55、1.38 mm及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3d和随访1年以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椎旁渗漏组与无渗漏组的VAS评分、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在各随访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VP可迅速缓解OVCFs患者的疼痛及提高多数椎体的高度并保持长期稳定;椎旁少量骨水泥渗漏对临床疗效和椎体稳定性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压缩骨折 骨水泥
原文传递
MRI定量增强参数与乳腺癌预后因子及分子分型的相关性 被引量:38
12
作者 李丽环 刘万花 +1 位作者 王瑞 叶媛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9-333,共5页
目的探讨MRI定量增强参数与乳腺癌预后因子及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行乳腺MRI定量动态增强扫描,且术后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87例患者(91个乳腺癌病灶),其中80例(84个病灶)获得分子分型结果。... 目的探讨MRI定量增强参数与乳腺癌预后因子及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行乳腺MRI定量动态增强扫描,且术后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87例患者(91个乳腺癌病灶),其中80例(84个病灶)获得分子分型结果。所有患者均行乳腺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测量容量转移常数(K^rans)、速率常数(kep)和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记录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观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并对患者进行分子分型,同时观察预后因子Ki-67的表达情况。87例患者的91个乳腺癌病灶中,ER阳性病灶68个,阴性病灶18个;PR阳性病灶60个,阴性病灶26个;HER-2阳性病灶30个,阴性病灶58个(其中部分患者未同时获得ER、PR及HER-2受体表达结果)。确定分子分型的80例(84个病灶)患者中,LuminalA型19个,LuminalB型49个,HER-2阳性型7个,三阴性乳腺癌(TNBC)9个。各受体在不同表达状态下的MRI定量增强参数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定量参数和Ki-67阳性表达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方法评价,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的定量参数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结果ER、PR阴性患者的K^trans及kep值高于ER、PR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表达率为5%-90%(中位数为33%),K^trans、kep及Ve值的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33/min(0.88/min)、2.63/min(2.34/min)、0.51(0.22)。Ki-67阳性表达率与K^trans、kep值无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24、0.22,P值分别为0.03、0.04),和Ve间无相关性(r=0.00,P=0.97)。不同分子分型病灶间K^trnas值、ke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A、LuminalB型的K^tr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囊腔样变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36
13
作者 何仕诚 滕皋军 +6 位作者 邓钢 方文 郭金和 朱光宇 李国昭 沈志萍 丁惠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56-260,共5页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合并椎骨内囊腔样变的椎体压缩骨折关键技术、近期疗效及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方法 回顾分析4年来PVP治疗2 0 7例骨质疏松症并32 6节椎体压缩骨折,其中2 7例共32节椎体压缩为合并椎骨内囊腔样变。PVP...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合并椎骨内囊腔样变的椎体压缩骨折关键技术、近期疗效及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方法 回顾分析4年来PVP治疗2 0 7例骨质疏松症并32 6节椎体压缩骨折,其中2 7例共32节椎体压缩为合并椎骨内囊腔样变。PVP操作均在透视监视下经椎弓根行椎体穿刺,所有椎体均用非离子造影剂行椎体造影。术后1dCT观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分布状况和有无渗漏,测量PVP前后椎体高度,观察临床疗效和有无并发症。结果 PVP技术成功率1 0 0 %。椎体造影主要表现为造影剂注入压缩骨折椎体内后呈囊状分布并滞留。PMMA平均注入量为6 .8ml。CR、PR和NR分别为6 6 .7%、1 8.5 %、1 4 .8%,总有效率为85 .2 %。椎体前缘高度恢复2~1 5mm ,平均5 .38mm ,中央高度恢复3~1 6mm ,平均6 .4 1mm ,前缘和中央高度恢复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 ;后缘高度恢复0~1mm ,平均0 .0 6mm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CT证实椎体前侧旁PMMA渗漏3例,但无1例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椎体内合并囊腔样变的压缩骨折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恢复压缩椎体高度,且发生PMMA渗漏的可能性更小。提高疗效的关键是抽去椎体内囊腔积液和尽可能多地充填PMMA ;椎体造影有助于预测注射PMMA在椎体内的分布状况和发生渗漏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骨折 椎骨内囊性变
下载PDF
动态CT增强扫描对肺结节的定性价值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储成凤 杨明 +7 位作者 刘斌 徐秋贞 杨小庆 朱晓莉 朱亚彬 姚青 陈峰 张俭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 研究动态CT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 (SPN)的定性价值。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 72例SPN患者 ,先行薄层 (3~ 5mm)平扫 ,再静脉注射对比剂 (优维显 ) 10 0ml后 ,对选定的结节中心行动态CT增强扫描 ,测量其增强前后的CT值 ,并对其中 3... 目的 研究动态CT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 (SPN)的定性价值。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 72例SPN患者 ,先行薄层 (3~ 5mm)平扫 ,再静脉注射对比剂 (优维显 ) 10 0ml后 ,对选定的结节中心行动态CT增强扫描 ,测量其增强前后的CT值 ,并对其中 36例行三维表面重建。结果 肺炎性结节以重度强化为主 ,净增值 >6 0HU ,动态曲线呈持续上升型 ;肺癌性结节以轻~中度强化为主 ,净增值为 2 0~ 6 0HU ,动态曲线呈缓慢持续升高型 ;肺结核结节以轻度强化为主 ,净增值 <2 0HU ,动态曲线呈平坦型。三维重建成像显示 :恶性肺结节以Ⅰ、Ⅱ型血管异常为主 ;良性肺结节以Ⅳ型血管异常为主。结论  (1)动态CT增强扫描对SPN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 (2 )动态CT增强中追加三维重建 ,亦有利于SPN的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CT 肺结节 增强扫描 SPN 血管异常 三维重建成像 轻度 动态曲线 选定 显示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33
15
作者 何仕诚 滕皋军 +3 位作者 邓钢 郭金和 方文 朱光宇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52-957,共6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适应证、椎体造影表现、关键技术、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资料与方法  4 3例骨质疏松症并 5 5节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透视监视下经椎弓根行椎体穿刺 ,所有椎体均用非离...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适应证、椎体造影表现、关键技术、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资料与方法  4 3例骨质疏松症并 5 5节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透视监视下经椎弓根行椎体穿刺 ,所有椎体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行椎体造影 ,注入粉 /液 /对比剂比例为 3∶2∶1的聚甲基丙烯酸甲脂 (poly methylmethacrylate,PMMA) ,术后CT观察PMMA分布状况和有无渗漏 ,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和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PVP技术成功率 10 0 %。椎体造影主要有 4种表现 ,其中独特的征象是对比剂注入压缩骨折椎体内后呈囊状分布并滞留。PMMA平均注入量胸椎 3.3ml,腰椎 4 .5ml。随访 1~ 18个月 ,完全缓解 (CR)、部分缓解 (PR)和无效 (NR)分别为 74 .4 %、2 0 .9%和 4 .7% ,总有效率 95 .3%。CT证实椎体周围PMMA渗漏 5例 ,但无 1例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可行 ;椎体造影有助于预测注射PMMA在椎体内的分布状况和发生渗漏的可能性 ;主要并发症为PMMA渗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手术治疗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适应证 并发症 预防
下载PDF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武新英 杨小庆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 :研究磁共振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48例 (病例组 ) ,非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78例 (对照组 ) ,正常人 62例 (正常组 ) ,全部行颈部MRI和椎动脉MRA。结果 :( 1)MRA显示病例组椎动脉出现变... 目的 :研究磁共振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48例 (病例组 ) ,非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78例 (对照组 ) ,正常人 62例 (正常组 ) ,全部行颈部MRI和椎动脉MRA。结果 :( 1)MRA显示病例组椎动脉出现变细、扭曲、局限性狭窄或走行失常等改变。 ( 2 )病例组感兴趣区血管直径平均值为 1.94± 0 .78mm ,较对照组和正常组减小。 ( 3 )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有 3 1例、10例出现钩椎关节增生硬化 ,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 :椎动脉MRA与颈椎MRI联合应用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理想的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 颈椎病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诊断 临床分型
下载PDF
肺孤立结节的动态CT增强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储成凤 徐秋贞 +6 位作者 杨明 陈峰 朱亚彬 张俭 朱哓莉 张建民 郏爱明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 :采用同层动态CT增强评价肺孤立性结节。方法 :选择 41例直径≤ 4cm的肺孤立性结节进行研究 ,其中肺癌 2 9例 ,肺结核球 7例 ,肺炎性结节 3例 ,肺错构瘤 2例。静注碘剂 10 0ml前后 ,对病灶中心作薄层扫描 ,测量增强前后CT值。结果 ... 目的 :采用同层动态CT增强评价肺孤立性结节。方法 :选择 41例直径≤ 4cm的肺孤立性结节进行研究 ,其中肺癌 2 9例 ,肺结核球 7例 ,肺炎性结节 3例 ,肺错构瘤 2例。静注碘剂 10 0ml前后 ,对病灶中心作薄层扫描 ,测量增强前后CT值。结果 :肺癌和肺炎性结节显著强化 ,肺结核球和肺错构瘤轻度强化或不强化 ,肺癌和肺结核在 75s和 13 5s时间段增强比较中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①动态CT增强对肺癌与肺结核球等结节的鉴别极有价值 ,并可将增强后CT净增值 <2 0HU ,作为良恶性结节的阈值指标 ;②动态CT增强中应重视淋巴结的观察 ,有利于SPN的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孤立结节 CT增强 肺肿瘤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28
18
作者 邓钢 郭金和 +1 位作者 何仕诚 滕皋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3-376,共4页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性骨折 微创治疗 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进展
原文传递
TIPS再狭窄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27
19
作者 滕皋军 徐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87-91,共5页
关键词 治疗 TIPS 再狭窄 门静脉高压症 并发症 门腔分流术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介入技术 经颈静脉肝内 首次
下载PDF
^(125)I放射粒子在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20
作者 郭金和 滕皋军 +4 位作者 朱光宇 何仕诚 李国昭 刘振生 丁惠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613-617,共5页
目的探索采用介入微创技术进行放射粒子病灶内植入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比较不同影像设备在粒子植入术中的作用及优缺点。方法入选30例患者,其中15例为晚期肿瘤转移患者,15例为失去手术机会的食管癌患者。粒子植入方法:在B超或CT定... 目的探索采用介入微创技术进行放射粒子病灶内植入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比较不同影像设备在粒子植入术中的作用及优缺点。方法入选30例患者,其中15例为晚期肿瘤转移患者,15例为失去手术机会的食管癌患者。粒子植入方法:在B超或CT定位下行经皮穿刺病灶内粒子植入术;在DSA监视下将捆绑有放射粒子的食管支架植入到食管病变部位。结果在B超、CT及DSA监视下,除因操作原因造成食管内照射支架上丢失一颗放射粒子外,所有放射粒子均准确植入到位。术后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未发现局部皮肤坏死、出血、感染、放射性肺炎、食管穿孔等与粒子照射相关的并发症;手术前后连续血象、免疫指标复查未发现显著性变化。ECT复查:放射源未发现泄漏。病灶复查:15例食管癌患者1个月后胸部CT复查示13例病变厚度和体积较术前有所缩小,2例病变增大,3例随访近13个月,CT复查病变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5例直接置入无膜内照射支架患者中3例术后3个月胃镜复查并活检提示支架捆绑粒子部位肿瘤明显退缩,未发现肿瘤细胞生长。15例经皮穿刺植入粒子的患者在术后2个月病变明显缩小。结论采用介入微创技术进行放射粒子病灶内植入是可行的、安全的,疗效是明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Ⅰ粒子 近距离放疗 肿瘤治疗 介入放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