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PGA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景峰 《数字通信》 1996年第2期17-19,共3页
本文在简述FPGA结构、设计开发过程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开发电话交换/复接设备工作中的体会,对使用FPGA开发设备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可编程门阵列 可编程逻辑器件 CAD 电路设计
下载PDF
超密集小峰窝网中基于干扰协调的小区分簇和功率分配算法 被引量:18
2
作者 朱晓荣 朱蔚然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73-1178,共6页
干扰的有效管理是超密集小蜂窝网中的一个研究难点。该文提出将超密集小蜂窝网中的小区干扰协调和分簇相结合的算法,通过分配最优的功率降低干扰,最大化系统吞吐量。根据干扰的程度,将干扰强的小蜂窝划为一个簇,同一个簇内的小蜂窝共享... 干扰的有效管理是超密集小蜂窝网中的一个研究难点。该文提出将超密集小蜂窝网中的小区干扰协调和分簇相结合的算法,通过分配最优的功率降低干扰,最大化系统吞吐量。根据干扰的程度,将干扰强的小蜂窝划为一个簇,同一个簇内的小蜂窝共享频谱资源,协作为用户服务,簇与簇之间实现频谱复用。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网络密集部署时,有效地减小干扰,提高系统吞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密集网络 分簇 功率分配 干扰管理
下载PDF
软件定义的D2D和V2X通信研究综述 被引量:18
3
作者 邵雯娟 沈庆国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9-194,共16页
设备到设备(D2D)和车辆到万物(V2X)技术有一定相似性,都被视为5G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蜂窝移动通信提供备用网络服务和多种应用服务。而软件定义网络(SDN)可提高D2D和V2X的通信能力和灵活性。对软件定义的D2D通信(SD-D2D)和软件定义... 设备到设备(D2D)和车辆到万物(V2X)技术有一定相似性,都被视为5G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蜂窝移动通信提供备用网络服务和多种应用服务。而软件定义网络(SDN)可提高D2D和V2X的通信能力和灵活性。对软件定义的D2D通信(SD-D2D)和软件定义的V2X通信(SD-V2X)进行了梳理,基于它们的共性和特色,分别剖析了它们的发展现状和通信架构,并分析了D2D节点位置和发现管理、D2D路由控制、D2D流表管理、V2V路径规划、V2V路径恢复等关键技术。最后指出SD-D2D架构已接近成熟,SD-V2X框架也已初步确定,原有D2D/V2X通信中存在的干扰管理、移动管理和路由管理等问题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同时还指出现有SD-D2D/V2X研究存在的与实际应用脱节的现象有待克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备到设备 车辆到万物 5G移动通信 软件定义的D2D网络 软件定义的V2X网络
下载PDF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的分布式求精算法 被引量:17
4
作者 姚英彪 姜男澜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9-188,共10页
通过对WSN中基于测距的定位进行误差分析提出一种求精算法。该算法每次迭代中首先根据"磁极"思想确定"误差节点"和"有效节点";然后在误差节点的邻居节点中选择2个相对偏差最小的节点作为圆心,以它们到误... 通过对WSN中基于测距的定位进行误差分析提出一种求精算法。该算法每次迭代中首先根据"磁极"思想确定"误差节点"和"有效节点";然后在误差节点的邻居节点中选择2个相对偏差最小的节点作为圆心,以它们到误差节点的测距值为半径分别作圆,得到2个交点;最后在它的当前定位位置和这2个交点之中选择误差较小的作为本轮的求精位置。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降低多边定位模型产生的节点位置误差,有效提高网络的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定位 误差分析 求精算法
下载PDF
结合STBC的一种分层空时编码结构模型 被引量:4
5
作者 兰洋 程时昕 《电路与系统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22-25,30,共5页
本文讨论了结合空时分组码(STBC Space Time Block Coding)的一种分层空时编码(Layered Space Time)结构模型。VBLAST(Vertical Bell Laboratories Layered Space Time)作为LST的一种结构,其性能受到最先译码信息符号准确度的影响,本文... 本文讨论了结合空时分组码(STBC Space Time Block Coding)的一种分层空时编码(Layered Space Time)结构模型。VBLAST(Vertical Bell Laboratories Layered Space Time)作为LST的一种结构,其性能受到最先译码信息符号准确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在VBLAST的首层采用STBC结构,从而增加了第一层信息符号的分集度。在接收端,采用组干扰抑制同时结合STBC和VBLAST译码,降低了接收机的复杂度提高了系统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结合STBC的VBLAST结构模型性能明显好于传统的VBL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空时编码 空时分组码 组干扰抑制
下载PDF
大规模MIMO系统中动态导频分配 被引量:9
6
作者 方昕 张建锋 +2 位作者 曹海燕 刘超 潘鹏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901-1907,共7页
针对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存在的导频污染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动态导频分配方案。所提方案利用目标小区与干扰小区用户之间的信号干扰强度差将干扰小区分为inU和outU两类,并对inU中的用户进行最优导频分配,outU中的用户进行随... 针对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存在的导频污染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动态导频分配方案。所提方案利用目标小区与干扰小区用户之间的信号干扰强度差将干扰小区分为inU和outU两类,并对inU中的用户进行最优导频分配,outU中的用户进行随机导频分配来提升系统的平均下行可达和速率。同时,在存在额外正交导频组的情况下对所提方案做了进一步优化。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的动态导频分配方案能够有效地提升大规模MIMO系统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导频污染 导频分配 可达和速率
下载PDF
通信感知一体化原型验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杰 黄艺璇 +3 位作者 杜涛 阙杭 夏树强 金石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54,共12页
针对技术落地面临的实际挑战,对通信感知一体化原型验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和总结。首先,概括基于单节点的通信感知一体化原型系统在定位、环境制图、成像、波形设计和波束追踪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实测性能。接着,从车联网... 针对技术落地面临的实际挑战,对通信感知一体化原型验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和总结。首先,概括基于单节点的通信感知一体化原型系统在定位、环境制图、成像、波形设计和波束追踪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实测性能。接着,从车联网和物联网场景入手,分析基于多点协作的通信感知一体化原型系统的实际增益。然后,聚焦基于跨设备的通信感知一体化原型验证,总结各传感器的优劣势和实测融合效果。最后,针对现有原型验证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指出通信感知一体化系统实现和技术验证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信感知一体化 原型验证 定位 环境制图 成像 波形设计 波束追踪
下载PDF
面向智能无人通信系统的因果性对抗攻击生成算法 被引量:1
8
作者 禹树文 许威 姚嘉铖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2,共9页
考虑到基于梯度的对抗攻击生成算法在实际通信系统部署中面临着因果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因果性对抗攻击生成算法。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序列输入输出特征与时序记忆能力,在满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因果性约束前提下,有效提取通信信号的时序... 考虑到基于梯度的对抗攻击生成算法在实际通信系统部署中面临着因果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因果性对抗攻击生成算法。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序列输入输出特征与时序记忆能力,在满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因果性约束前提下,有效提取通信信号的时序相关性,增强针对无人通信系统的对抗攻击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同等条件下的攻击性能优于泛用对抗扰动等现有的因果性对抗攻击生成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通信系统 对抗攻击 深度学习 因果系统 长短期记忆网络
下载PDF
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一种面向多业务应用的自适应资源分配算法 被引量:7
9
作者 朱晓荣 罗小琴 朱洪波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98-1303,共6页
针对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下行链路多业务自适应调度的问题,该文首先以最大化系统吞吐量为优化目标、每种业务的服务质量(Qo S)保证为约束条件,建立了一种通用的多业务自适应资源分配模型。为解决此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具体的自适应... 针对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下行链路多业务自适应调度的问题,该文首先以最大化系统吞吐量为优化目标、每种业务的服务质量(Qo S)保证为约束条件,建立了一种通用的多业务自适应资源分配模型。为解决此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具体的自适应资源调度算法。该算法对实时业务按照"用户选择最好的信道"的原则分配尽可能少的资源以保证其Qo S,对非实时业务把尽可能多的剩余资源按照"信道选择最好的用户"的原则进行分配,充分利用信道资源,提升系统容量。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保证了下行OFDMA系统吞吐量的同时,在实时业务的延时和丢包率等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通信 资源分配 调度 有效容量 正交频分多址
下载PDF
基于语义通信的协同感知系统
10
作者 孙雨馨 陆茗轶 +4 位作者 刘彦迪 黄欣宜 盛玉成 韩瑜 梁乐 《移动通信》 2024年第7期95-100,共6页
相较于单车感知,协同感知具有更广的感知范围,在自动驾驶进行3D目标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V2V通信技术,网联自动驾驶车辆可以共享它们的传感信息(LiDAR点云)以实现协同感知。采用重要性图来提取重要语义信息,并提出了一种... 相较于单车感知,协同感知具有更广的感知范围,在自动驾驶进行3D目标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V2V通信技术,网联自动驾驶车辆可以共享它们的传感信息(LiDAR点云)以实现协同感知。采用重要性图来提取重要语义信息,并提出了一种具有中间融合功能的创新的协同感知语义通信方案。同时,所提出的架构可以扩展到具有挑战性的时变多径衰落信道。为了减轻时变多径衰落引起的失真,采用了结合信道估计和信道均衡的显式正交频分复用模块。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在各种信道模型上都优于传统的信源信道分离编码。此外,鲁棒性研究表明,对于协同感知,只有部分语义信息至关重要。尽管所提模型仅在一个特定信道上进行了训练,但它能学习到对各种信道模型都具有鲁棒性的语义信息的编码表示,展示了其通用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感知 V2V通信 语义通信 机器学习 时变多径衰落
下载PDF
超100 Gbit/s光纤无线融合传输技术进展(特邀)
11
作者 高爽 张教 朱敏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1,共12页
光纤通信与大容量高频无线通信深度融合是未来第六代移动通信(6G)的核心技术底座,对于构建“沉浸式通信、泛在连接、通信人工智能(AI)一体化”等6G典型场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梳理了优化光纤无线融合传输系统架构和提升频谱效率的主流... 光纤通信与大容量高频无线通信深度融合是未来第六代移动通信(6G)的核心技术底座,对于构建“沉浸式通信、泛在连接、通信人工智能(AI)一体化”等6G典型场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梳理了优化光纤无线融合传输系统架构和提升频谱效率的主流技术及其实现方案,对研发团队在这些方面取得的部分进展进行了总结。首先,面向新一代沉浸式通信的大容量需求,借助商用数字相干光模块(DCO),提出了一种“光纤-无线-光纤”一体融合传输系统新型架构,率先完成了光子太赫兹100/200/400 GbE实时无线传输通信实验,最高实现了2×240.558 Gbit/s的线路速率;其次,面向覆盖范围广和灵活部署的应用场景,将数字副载波复用(DSCM)技术引入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系统,文章设计并搭建出同时支持最多32路固定宽带接入和32路W波段毫米波无线接入的点对多点(P2MP)100 Gbit/s相干无源光网络(PON),能够灵活调整速率且便于后续迭代升级;最后,面向通信AI一体化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似然感知的矢量量化(VQ)变分自编码器(VAE),基于AI技术对光纤无线融合通信系统进行端到端优化,在无需太赫兹功率放大器的情况下,成功演示了净速率为366.4 Gbit/s的双偏振(DP)2×2多输入多输出(MIMO)太赫兹信号6.5 m无线传输和20 km标准单模光纤(SSMF)传输。上述技术在未来6G典型场景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此外,文章还从大容量、长距离、集成化和智能化等方向对超100 Gbit/s光纤无线融合传输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无线融合传输 数字副载波复用 无源光网络 端到端智能星座整形
下载PDF
面向多层多域巨型星座的卫星网络拓扑控制
12
作者 徐晓帆 章跃跃 +3 位作者 曹馨悦 缪馨 燕锋 杜平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共9页
针对巨型星座单星任务的时变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负载过重、单节点脆弱性以及网络控制平面的高可靠性需求,研究面向多层多域巨型星座的卫星网络拓扑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北斗网格位置码的多层多域拓扑描述模型。首先给出了域、层、片、元相... 针对巨型星座单星任务的时变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负载过重、单节点脆弱性以及网络控制平面的高可靠性需求,研究面向多层多域巨型星座的卫星网络拓扑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北斗网格位置码的多层多域拓扑描述模型。首先给出了域、层、片、元相关概念及其定义,以实现对卫星节点和星间链路的拓扑特征的统一表征,刻画卫星节点的连通状态以及整个星座的网络拓扑结构;然后设计了一套以在轨控制器为核心、以地面网络控制为辅助的拓扑控制架构,用于提供常态化运行服务保障;最后通过仿真平台对巨型星座子域划分和统一表征进行了验证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拓扑描述模型能够提高巨型星座卫星网络拓扑控制过程的实时性与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星座 多层多域 北斗网格位置码 网络拓扑控制
下载PDF
基于RIS的二维波达角估计系统设计与实现
13
作者 徐奕凡 周群焰 +5 位作者 孟声国 李泽 唐万恺 戴俊彦 程强 金石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69-1479,共11页
新兴的智能超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技术作为6G潜在关键使能技术之一,通过大量的电磁单元智能调控无线信号的反射特性,有望实现对无线传播环境的主动增强与感知,其在角度感知估计方面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现有... 新兴的智能超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技术作为6G潜在关键使能技术之一,通过大量的电磁单元智能调控无线信号的反射特性,有望实现对无线传播环境的主动增强与感知,其在角度感知估计方面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现有文献报道的RIS波达角估计硬件实现工作中,RIS往往采用固定列控或行控的编码方式,无法充分发挥其空间维度自由度,只能进行一维的波达角估计。在此背景下,本论文设计了一套灵活的智能超表面控制平台,实现对每个电磁单元的独立且高速的控制,充分发挥RIS硬件的空间自由度,并在此平台上实现基于RIS的二维波达角实时估计功能。首先,介绍基于RIS的波达角估计系统设计方案,通过对RIS进行高速空时编码调制,使反射信号的谐波分量与入射信号的波达角建立映射关系,在接收端利用反射信号各谐波的幅度和相位信息,对入射信号波达角进行实时估计。随后,基于所提方案设计系统的无线帧结构相关参数,构建基于RIS的二维波达角实时估计原型系统。最后,使用原型系统开展测量实验,在多个测量点位对波达角的方位角和俯仰角分量进行估计与数据记录,实测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超表面 空时编码 波达角估计 原型实现
下载PDF
AI使能的信道知识地图高效构建与应用
14
作者 吴迪 曾勇 《移动通信》 2024年第8期61-67,共7页
6G对通信速率、连接密度、延迟等关键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6G系统更强大的感知定位能力以及智能化发展使得智能驱动的环境认知通信成为可能。探讨了信道知识地图与AI结合的基本概念、融合机理与方法。一方面,信道知识地... 6G对通信速率、连接密度、延迟等关键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6G系统更强大的感知定位能力以及智能化发展使得智能驱动的环境认知通信成为可能。探讨了信道知识地图与AI结合的基本概念、融合机理与方法。一方面,信道知识地图作为实现环境认知通信的重要技术,能够学习以收发机位置或虚拟位置为索引的信道知识,从而提前获取部分信道环境先验信息。另一方面,AI日益广泛的应用,使得通信系统能够从复杂的物理环境和位置信息中提取关键特征,并学习环境特征与信道特性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有效提升系统的环境认知能力。因此,信道知识地图与AI的深度融合有望带来6G环境认知通信的新范式,极大提升通信与感知性能。此外,全面综述了AI使能信道知识地图的构建与应用,并对比了各融合方式之间的优势和劣势,展望了AI与信道知识地图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G 信道知识地图 人工智能 环境认知通信
下载PDF
面向6G通信感知一体化的固定与可移动天线技术
15
作者 曾勇 董珍君 +6 位作者 王蕙质 朱立鹏 洪子尧 姜庆基 王东明 金石 张瑞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77-1407,共31页
多天线技术通过在收发端部署天线阵列,从而提供额外的空间自由度(degrees of freedom,DoFs),大幅提升了无线通信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与此同时,多天线技术应用于雷达感知领域,实现了空间角度分辨能力并提升了感知自由度,大幅增强了无线感... 多天线技术通过在收发端部署天线阵列,从而提供额外的空间自由度(degrees of freedom,DoFs),大幅提升了无线通信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与此同时,多天线技术应用于雷达感知领域,实现了空间角度分辨能力并提升了感知自由度,大幅增强了无线感知性能。然而,无线通信与雷达感知领域在过去数十年里独立发展。因此,尽管多天线技术在这两个领域分别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并没有通过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来实现深度融合。随着感知与通信的融合被确定为第六代(the sixth-generation,6G)移动通信网络的典型应用场景之一,多天线技术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以填补上述空白。为此,本文围绕未来天线阵列规模持续扩张、阵列架构更加多样、阵列形态更为灵活等发展趋势,对面向6G通信感知一体化的多天线技术进行综述。首先介绍未来多天线的不同架构类型,包括以传统紧凑式阵列和新兴稀疏阵列为代表的集中式阵列架构、以无蜂窝大规模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为代表的分布式天线架构,以及三维连续空间阵元位置与朝向灵活可调的可移动天线/流体天线。然后,本文将介绍基于上述天线架构的远场/近场信道建模,并进行通信与感知性能分析。最后总结不同天线架构的特点,并展望解决因天线阵列规模的持续扩展及阵列形态的灵活多变引起的信道状态信息获取困难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六代移动通信 多天线技术 通信感知一体化 信道建模 集中式阵列 分布式阵列 可移动天线
下载PDF
可扩展无蜂窝无线接入网性能分析:一种随机几何方法
16
作者 郭云翔 王东明 +3 位作者 夏心江 张子扬 凌捷 胡彦丰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0-1451,共12页
无蜂窝无线接入网(Cell-Free Radio Access Network,CF-RAN)打破了传统的蜂窝组网方式,形成网络节点规模可扩展的无线接入网架构。CF-RAN在传统无蜂窝大规模MIMO(Cell-Free massiv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CF-mMIMO)系统的基础... 无蜂窝无线接入网(Cell-Free Radio Access Network,CF-RAN)打破了传统的蜂窝组网方式,形成网络节点规模可扩展的无线接入网架构。CF-RAN在传统无蜂窝大规模MIMO(Cell-Free massiv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CF-mMIMO)系统的基础上,对物理层功能进行了合理划分,包括远程射频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边缘分布式单元(Edge Distributed Unit,EDU)和以用户为中心的分布式单元(User-Centered Distributed Unit,UCDU)以及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实现了CF-mMIMO系统协作传输中复杂度和性能之间的权衡。在该网络架构中,RRU负责完成射频信号的发送和接收以及数模/模数转换;EDU负责完成基带信号处理中的信道估计、多用户/多数据流检测、多用户/多数据流预编码、上下行信道互易校准等;UCDU负责将接收到的多个EDU发送的属于同一用户的上行数据进行合并,将多个下行数据流分发给对应的EDU,以及RRU之间校准所需的信道估计;CPU负责确定EDU和UCDU之间的数据流对应关系。作为一种新型无蜂窝网络架构下,有必要对其系统级性能进行理论分析,特别是同时考虑信道随机性和空间位置随机性的性能分析,这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动机。首先,考虑信道估计误差和导频污染的影响,采用可扩展的全导频迫零(Full-pilot Zero-Forcing,FZF)合并预编码,本文给出了系统上下行可达信号干扰噪声比(Signal-to-Interference-Noise Ratio,SINR)的闭合表达式。在此基础上,考虑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和RRU的空间位置随机性,本文将UE和RRU的位置建模为有限区域内的两个独立二项式点过程(Binomial Point Process,BPP),推导出了用户速率覆盖概率的理论表达式,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结果的准确性。在仿真中,本文在EDU-RRU关联方案上分别采用了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的节点交织部署,基于k-means算法的节点聚类部署和随机节点部署。根据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蜂窝无线接入网 全导频迫零 导频污染 随机几何 二项式点过程
下载PDF
智能电网中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频谱分配算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燕锋 林晓薇 +3 位作者 李正浩 徐霞 夏玮玮 沈连丰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24,共13页
针对智能电网中利用5G网络承载多样化电力终端的业务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频谱分配算法。首先,基于智能电网中部署的集成接入回程系统,考虑智能电网中轻量化和非轻量化终端业务的不同通信需求,将频谱分配问题建模为最... 针对智能电网中利用5G网络承载多样化电力终端的业务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频谱分配算法。首先,基于智能电网中部署的集成接入回程系统,考虑智能电网中轻量化和非轻量化终端业务的不同通信需求,将频谱分配问题建模为最大化系统总能效的非凸混合整数规划。其次,将前述问题构建为一个部分可观测的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并转换为完全协作的多智能体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种集中训练分布执行框架下基于多智能体近端策略优化的频谱分配算法。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通过有效减少层内与层间干扰、平衡接入与回程链路速率,可以将系统总速率提高2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电网 集成接入回程 频谱分配 多智能体强化学习
下载PDF
智联网技术在林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凡 冯鹏飞 +4 位作者 孙蕊 金玉栋 徐平平 于新文 谭星 《物联网技术》 2019年第6期101-103,共3页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物联网技术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智联网。文章旨在阐述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智联网的概念、本质及关键技术,同时通过分析林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林业智联网体系架构,包括物理感知层、物联网监测层、智联网...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物联网技术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智联网。文章旨在阐述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智联网的概念、本质及关键技术,同时通过分析林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林业智联网体系架构,包括物理感知层、物联网监测层、智联网监测层和林业行业应用层,并在此架构的基础上列举分析森林和草原灾害智联网监测、野生动物智联网监测。实践结果表明,智联网技术在林业信息化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智联网 智慧林业 人工智能 林业信息化 物理感知
下载PDF
异质无蜂窝MIMO绿色通信网络
19
作者 朱鹏程 江鹏 +2 位作者 钱宇 祁栋华 宋元盟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08-1423,共16页
异质无蜂窝多天线(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系统是未来移动网络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极具节能潜力的高效通信系统。本文首先对异质无蜂窝MIMO系统的整体构架进行了介绍,从整体的角度分析该网络的具体构架和节能潜力,随后从... 异质无蜂窝多天线(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系统是未来移动网络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极具节能潜力的高效通信系统。本文首先对异质无蜂窝MIMO系统的整体构架进行了介绍,从整体的角度分析该网络的具体构架和节能潜力,随后从绿色网络部署与协作、网络运行与调度以及用户接入、高能效MIMO收发机技术和传输与多址等方面介绍了基本原理和潜在节能增益。随着信息超材料的发展,一些全新的异质MIMO收发机逐渐展现了其在能效方面的优势,合理利用这些新型的收发机技术将有效提高系统能效。除了硬件带来的增益之外,异质无蜂窝组网的增益主要来源于各个接入点的协作传输所形成的超大规模MIMO,而这也带来了更加复杂的信号传输模式,同时受限于有限的算力资源,系统不可能无限协作,因此需要对该系统的接入点部署策略和协作方式进行全新的研究。在完成部署之后,由于用户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通信需求变化较大,还可以利用深度学习等技术对用户的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并在空间和时间上对通信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整,在满足通信指标的同时提高系统的能效。最后,用户的多址接入与传输方式则是整个异质无蜂窝MIMO系统的基础,新型的速率分割多址接入(Rate-Splitting Multiple Access,RSMA)技术可以有效对抗干扰,而针对异质无蜂窝MIMO系统的传输波束赋形也需要进行全新的设计以适应RSMA技术和异质的MIMO设备。本文还同时讨论了以上各个方面的可能设计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MIMO 无蜂窝系统 全息超表面 节能通信
下载PDF
基于流量感知的无线接入网智能切片资源分配方法研究
20
作者 赵晨 张铖 黄永明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9-732,共14页
为保障业务服务等级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 SLA)需求,使不同应用间差异化的服务质量需求同时得到良好满足,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 RAN)的动态网络资源配置十分关键。本文针对网络流量波动、网络状态快速变化的场景... 为保障业务服务等级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 SLA)需求,使不同应用间差异化的服务质量需求同时得到良好满足,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 RAN)的动态网络资源配置十分关键。本文针对网络流量波动、网络状态快速变化的场景,提出一种结合时间序列预测和深度强化学习的智能化带宽分配策略,通过合理利用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网络和Dueling深度Q网络(Dueling Deep Q Network, Dueling DQN)以最大限度提高无线接入网切片的频谱效率和SLA满意度。通过使用LSTM网络对切片中数据流量进行预测,可以将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计算周期与实际切片配置周期有效解耦。同时为了在保障LSTM性能的同时降低其计算复杂度,以适应RAN中有限的计算资源,本文采用控制神经元连接比例的随机连接长短期记忆(Randomly Connected LSTM, RCLSTM)网络。此外,Dueling DQN与传统DQN相比,能够提高切片策略学习过程的Q值估计精度,以提升收敛速度。仿真结果表明:与原始DQN、优势Actor-Critic(Advantage Actor Critic, A2C)和硬切片方法相比,所提RCLSTM-Dueling DQN方案可以通过提前感知网络性能变化,有效降低网络环境波动对密集流量场景下无线切片资源管理的影响,在具有三种不同流量波动模式及服务质量需求的RAN切片场景中,可以获得收敛速度、频谱效率和切片SLA满意率的明显提升。同时,10%连接比例的RCLSTM网络能在保持极低性能损失的前提下,将原始LSTM的计算时间降低约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接入网络切片 动态资源分配 时间序列预测 深度强化学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