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分析及现状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威 张云宝 +4 位作者 王楠 李彦阅 薛宝庆 那日苏 马凤春 《当代化工》 CAS 2019年第8期1850-1852,1861,共4页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高界面活性化学剂,具有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特性。应用表面活性剂驱油能够有效地提高洗油效率,实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但据现场试验表明,表面活性剂在地下储层驱替过程中,常会出现见水快、稳油效果差等现象。在驱替过程中...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高界面活性化学剂,具有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特性。应用表面活性剂驱油能够有效地提高洗油效率,实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但据现场试验表明,表面活性剂在地下储层驱替过程中,常会出现见水快、稳油效果差等现象。在驱替过程中,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受到温度、矿化度、浓度、药剂类型等因素影响,且由于岩石吸附作用会造成大量表面活性剂的损失。因此,基于表面活性剂驱在油田开发上的实际效果,归纳了表面活性剂对储层物性的改善方式,分析了表面活性剂驱油及吸附的机理,针对表面活性剂驱油现状,为油田实际生产提供参考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储层物性 驱油现状
下载PDF
致密油储层动态渗吸采油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9
2
作者 周万富 王鑫 +3 位作者 卢祥国 潘赫 王婷婷 韩大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8-155,共8页
渗吸采油是(弱)亲水致密油藏高效开发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渗吸采油物理模拟是优选渗吸液配方组成和优化渗吸液段塞组合的重要实验手段。针对大庆外围地区致密油藏开发技术需求,以高分子材料学、物理化学和油藏工程等理论为指导,以化学... 渗吸采油是(弱)亲水致密油藏高效开发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渗吸采油物理模拟是优选渗吸液配方组成和优化渗吸液段塞组合的重要实验手段。针对大庆外围地区致密油藏开发技术需求,以高分子材料学、物理化学和油藏工程等理论为指导,以化学分析、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等技术为手段,以大庆外围扶余储层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为模拟研究对象,开展了动态渗吸采油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渗吸采油实验中,随注液压力升高,渗吸采收率增加;随注液速度增大,渗吸采收率增幅呈现出"先增后减"变化趋势;随渗吸液注入段塞尺寸增加、憋压时间延长和交替注入次数增加,渗吸采收率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动态渗吸采油实验最优参数推荐:注液速度为0.2 m L/min、段塞尺寸为0.3 PV、憋压时间>96 h和交替注入次数为3。与单独注渗吸液或增能剂措施相比较,采取"渗吸液+增能剂"组合方式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增强孔隙内油水交渗作用,提高渗吸采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致密油藏 动态渗吸采油 影响因素 物理模拟 机理分析
下载PDF
多级调剖调驱技术效果及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27
3
作者 梁守成 李强 +3 位作者 吕鑫 ZHOU Yanxia 曹伟佳 卢祥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115,共8页
为治理渤海稠油油藏经长期注水开发形成的优势通道,多级组合深部液流转向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以油藏工程、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为理论指导,以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渤海S油田为模拟对象,开展了分级组合深部调剖调驱效果及剩余油分布研... 为治理渤海稠油油藏经长期注水开发形成的优势通道,多级组合深部液流转向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以油藏工程、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为理论指导,以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渤海S油田为模拟对象,开展了分级组合深部调剖调驱效果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目标油藏储层经长期注水注聚开发,已经形成了大孔道或高渗条带,大孔道治理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前提条件;与聚合物溶液中分子聚集体分布相比较,聚合物微球粒径分布比较集中,具有"堵大不堵小"渗流特性,"强凝胶封堵大孔道+聚合物微球转向中低渗透层调驱"多级调剖调驱技术兼顾了大孔道治理和中低渗透层深部液流转向技术需求,可以取得较好增油降水效果;"行列式"注水开发井网相邻水井不宜同时进行调驱和调剖;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远离主流线的两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藏 多级组合 调剖调驱 物理模拟 采收率 剩余油分布 机理分析
下载PDF
大庆原油管输结蜡规律与清管周期的确定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扬 王志华 +1 位作者 成庆林 李玉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2-897,共6页
在确定不同流态区管壁处剪切应力、蜡晶溶解度系数、径向温度梯度及管道沿线温降分布的基础上,回归建立了适用于描述大庆油田某两联合站间输油管道蜡沉积的结蜡模型。根据差压法原理,建立了研究原油管输结蜡过程室内模拟试验装置,并覆... 在确定不同流态区管壁处剪切应力、蜡晶溶解度系数、径向温度梯度及管道沿线温降分布的基础上,回归建立了适用于描述大庆油田某两联合站间输油管道蜡沉积的结蜡模型。根据差压法原理,建立了研究原油管输结蜡过程室内模拟试验装置,并覆盖该输油管道的典型工况条件开展了管输原油结蜡模拟试验。相对偏差分析表明,结蜡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值的适配性良好。进而在预测运行时间对该输油管道结蜡影响的基础上,结合结蜡层厚度对管道轴向温降及压降的作用,确定了年季节最高与最低土壤温度期的清管作业周期分别为4个月和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结蜡速率 结蜡模型 蜡沉积倾向系数 清管周期
下载PDF
水力旋流器内部流体流动特性PIV实验 被引量:22
5
作者 王小兵 刘扬 +1 位作者 崔海清 韩洪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3-149,共7页
为了研究水力旋流器内部流体流动特性,利用激光粒子测速技术(PIV)对双切向入口双锥水力旋流器内部流体流动的全流场进行了测量,利用Tecplot进行了流场显示,切向速度、轴向速度和径向速度提取及涡量计算,并绘制了零轴向速度包络面(LZ-VV... 为了研究水力旋流器内部流体流动特性,利用激光粒子测速技术(PIV)对双切向入口双锥水力旋流器内部流体流动的全流场进行了测量,利用Tecplot进行了流场显示,切向速度、轴向速度和径向速度提取及涡量计算,并绘制了零轴向速度包络面(LZ-VV)。研究了不同流量条件下,水力旋流器旋流腔中流体的切向速度和径向速度分布特点、上锥段中流体轴向速度分布特点、上锥段中流体局部涡量特征、上锥段中流体零轴向速度包络面(LZVV)的分布特性。结果显示,水力旋流器旋流腔中的流体切向速度呈中心对称的凹抛物线形分布,旋转动量主要集中在器壁和气柱处,径向速度呈不对称的双M形分布,且靠近气柱处的径向速度比器壁处的要大。上锥段中流体的轴向速度呈不规则的M型分布,轴向速度与流量不呈十分一致的关系,而是随着流量的增加,轴向速度有波动。上锥段中径向上的局部涡量呈不规则的双M形分布,靠近旋流腔壁处,负涡量的绝对值较大;零轴向速度包络面(LZVV)为一近似不规则的圆锥面,双切向入口中流体流量和介质黏度影响LZVV面的形状和分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旋流器 PIV 切向速度 轴向速度 径向速度 零轴向速度包络面
下载PDF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在轻烃储罐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扬 李晓凤 +2 位作者 姜志勇 侯进才 陈明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22期5509-5512,共4页
用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对轻烃储罐进行风险评价,得出其安全措施补偿前后的火灾、爆炸指数以及暴露面积、危害系数等,确定危险等级。并由此得出轻烃储罐在安全措施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在实例的基础上总结道化学方法用... 用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对轻烃储罐进行风险评价,得出其安全措施补偿前后的火灾、爆炸指数以及暴露面积、危害系数等,确定危险等级。并由此得出轻烃储罐在安全措施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在实例的基础上总结道化学方法用在轻烃储罐上的缺陷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爆炸 轻烃储罐 道化学 安全措施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油机理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赵明国 李金珠 王忠滨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7期1438-1440,1446,共4页
针对大庆油田树101井区特低渗透油层,结合油藏条件,通过一系列室内实验,确定了CO2驱油机理。研究表明:随着CO2注入量增加,溶解油气比、体积系数和膨胀系数增大,黏度降低,束缚水体积膨胀。在27 MPa下注入CO2,地层油体积膨胀1.484 7倍,残... 针对大庆油田树101井区特低渗透油层,结合油藏条件,通过一系列室内实验,确定了CO2驱油机理。研究表明:随着CO2注入量增加,溶解油气比、体积系数和膨胀系数增大,黏度降低,束缚水体积膨胀。在27 MPa下注入CO2,地层油体积膨胀1.484 7倍,残余油饱和度降低11.43%,地层油黏度降低到原黏度的48.51%,束缚水体积膨胀1.132 4倍。同时当地层压力从27 MPa降低到原始地层压力后,依靠溶解CO2膨胀能,可采出原油15.49%。此外,注入CO2后,CO2-地层油的界面张力降低,CO2可使地层油中的轻质烃抽提和汽化,从而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特低渗透油层 CO2 非混相驱 室内实验
下载PDF
碱和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弱碱三元体系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克亮 张伟 +2 位作者 庄永涛 李根 苏禹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55,I0004,I0005,共10页
以Na_2CO_3为碱组分,BHS-01A为表面活性剂组分,HPAM为聚合物组分,采用瓶试法分析乳状液稳定性,通过实验配制三元组分和模拟油混合而形成乳状液,研究碱和表面活性剂用量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和碱量的增加... 以Na_2CO_3为碱组分,BHS-01A为表面活性剂组分,HPAM为聚合物组分,采用瓶试法分析乳状液稳定性,通过实验配制三元组分和模拟油混合而形成乳状液,研究碱和表面活性剂用量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和碱量的增加,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先增加后降低。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和碱量在0.20%~0.30%时,乳状液析水率最低,稳定性最好;过量碱加入使乳状液稳定性变差,体系中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越高,乳状液稳定性开始变差的碱量越低。当碱量达到0.7%以上时,部分O/W型原油乳状液发生转相是乳状液析水率上升的重要原因;碱和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下,碱对乳状液稳定性的贡献高于单独碱存在时对乳状液稳定性的贡献,且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越高,碱和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稳定性 油水乳状液 弱碱 表面活性剂 质量分数
下载PDF
H_2S分压对13Cr不锈钢在CO_2注气井环空环境中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峰 韦春艳 +2 位作者 黄天杰 崔中雨 李晓刚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6-52,共7页
利用高压下的电化学实验及U型弯浸泡实验结合微观分析手段,研究了13Cr不锈钢在不同H2S分压下CO2注气井环空环境模拟液中的电化学特征及应力腐蚀规律。结果表明:油套管钢的刺漏现象以及环境中硫酸盐还原菌的存在使得环空环境成为复杂的高... 利用高压下的电化学实验及U型弯浸泡实验结合微观分析手段,研究了13Cr不锈钢在不同H2S分压下CO2注气井环空环境模拟液中的电化学特征及应力腐蚀规律。结果表明:油套管钢的刺漏现象以及环境中硫酸盐还原菌的存在使得环空环境成为复杂的高压H2S-CO2-Cl-环境,13Cr不锈钢在该种环境下具有明显的应力腐蚀敏感性。随着H2S分压的升高,13Cr不锈钢击破电位下降,应力腐蚀敏感性增强,这主要因为H2S分压的增大对不锈钢表面膜(钝化膜及腐蚀产物膜)的破坏作用加强。当H2S分压达到0.20 MPa时,13Cr不锈钢发生明显的应力腐蚀,断口表现为由沿晶应力腐蚀裂纹(IGSCC)和穿晶应力腐蚀裂纹(TGSCC)组成的混合断口,应力腐蚀受阳极溶解和氢致开裂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r不锈钢H2S CO2应力腐蚀H2S分压
原文传递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彦辉 曾雪梅 +1 位作者 王颖标 曲薇薇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234,共3页
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三类油层动用状况较差,采出程度低,是进一步增储上产的潜力所在。通过开展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分阶段开采对象潜力及界限研究,在分析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及对大庆油田正在开展的三类油层注聚合物试验区... 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三类油层动用状况较差,采出程度低,是进一步增储上产的潜力所在。通过开展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分阶段开采对象潜力及界限研究,在分析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及对大庆油田正在开展的三类油层注聚合物试验区开发状况分析,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萨北开发区北二东研究区三类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注聚合物最佳组合开发模式等。结果表明:三类油层注聚合物开发,采用一期射开有效厚度小于0.5 m油层聚合物驱,二期补开有效厚度大于0.5 m油层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及含水率下降幅度最大,能有效地挖潜油藏剩余油,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类油层 数值模拟 聚合物驱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分层注水量公式 被引量:18
11
作者 尹洪军 张俊廷 +1 位作者 张欢欢 贺怀东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94-99,共6页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如何确定注水井分层注水量是油藏工程师们关心的问题.通过对注水井分层注水量劈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出影响劈分系数的主要因素及其在劈分系数中所占的权重,实现了劈分系数中各影响因素之...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如何确定注水井分层注水量是油藏工程师们关心的问题.通过对注水井分层注水量劈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出影响劈分系数的主要因素及其在劈分系数中所占的权重,实现了劈分系数中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化对比,确定了注水井分层注水量公式.方法考虑了措施改造系数、射开砂岩厚度、注采井距、位置系数和注采井数等因素对劈分系数的影响,确定了注水井分层注水量公式,符合实际的开发特征,能够实现注水井科学、合理的配注.结合S区块目前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层内矛盾及层间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了分层注水的必要性,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了S区块的分层注水量公式,实现了区块的合理配注,对其它油田或区块注水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 权重 分层注水 劈分系数
原文传递
偏心环空层流顶替滞留层边界位置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冯福平 艾池 +2 位作者 杨丰宇 孟翔 钟鑫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58-862,共5页
水泥浆顶替过程中环空边界处的泥浆所受的剪应力最大,随着顶替界面从环空最大流速位置处逐渐向两边扩展,泥浆层各处所受的剪应力逐渐减小,直到环空边界处的剪应力等于泥浆的动切力,顶替界面不再扩展,形成稳定的顶替边界。根据水泥浆顶... 水泥浆顶替过程中环空边界处的泥浆所受的剪应力最大,随着顶替界面从环空最大流速位置处逐渐向两边扩展,泥浆层各处所受的剪应力逐渐减小,直到环空边界处的剪应力等于泥浆的动切力,顶替界面不再扩展,形成稳定的顶替边界。根据水泥浆顶替泥浆过程中顶替界面达到稳定的平衡条件,建立了偏心环空不同周向角下套管和井壁处的泥浆滞留层边界位置计算模型,通过计算表明:随着套管偏心度的增大,宽间隙处的剖面顶替效率变化不大,而窄间隙处的剖面顶替效率却急剧下降,易形成泥浆窜槽;泥浆滞留层首先在井壁处出现,井壁处的泥浆滞留层厚度和范围要明显高于套管处,严重影响第二胶结面固井质量,应重点加强第二胶结面顶替效率和固井质量技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心环空 滞留层 边界位置 剪应力 顶替界面 宾汉流体
下载PDF
压裂液返排过程中支撑剂回流规律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艾池 张永晖 +3 位作者 赵万春 金春玉 段永强 张昌盛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0-73,共4页
油井压裂结束后,均有压裂后返排过程。返排过程中支撑剂回流是评价压裂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考虑压裂返排过程中缝宽的动态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伯努利方程,考虑返排过程压裂液的滤失,得到缝内任意垂直截面的流... 油井压裂结束后,均有压裂后返排过程。返排过程中支撑剂回流是评价压裂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考虑压裂返排过程中缝宽的动态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伯努利方程,考虑返排过程压裂液的滤失,得到缝内任意垂直截面的流速计算模型;对回流过程中支撑剂进行力学分析,得到支撑剂发生回流的临界条件,进而提出控制支撑剂回流的合理返排方案。根据建立的支撑剂返排模型,对吉林油田嫩平1井进行压裂液返排设计,制定出合理的控制支撑剂回流的返排施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裂缝 返排 支撑剂 回流
下载PDF
含蜡原油管道低输量安全运行方案优化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扬 李玉春 +1 位作者 成庆林 王志华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12年第5期1-3,37,共4页
以国内东部某油田的含蜡原油输油管道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PIPEPHASE软件中的黑油网络模型计算出"热力条件允许最小输量"和"管道特性允许最小输量",以确定管道最小输量。然后针对该管道即将进入低输量运行阶段的实... 以国内东部某油田的含蜡原油输油管道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PIPEPHASE软件中的黑油网络模型计算出"热力条件允许最小输量"和"管道特性允许最小输量",以确定管道最小输量。然后针对该管道即将进入低输量运行阶段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各种常用保障技术的可行性,并结合经济投入与生产管理2个方面的要求,通过对比优选出含水输送工艺,采用起点联合站掺水输送、终点联合站进行油水分离和污水处理,并扩建污水深度处理站的方案,以确保该管道的安全经济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低输量 安全运行
下载PDF
高温低渗油藏中表面活性剂溶液渗吸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谢坤 卢祥国 +2 位作者 陈欣 胡广斌 张脊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0-84,10-11,共5页
为进一步探究高温低渗油藏中表面活性剂溶液渗吸机理,以高温低渗的头台油田扶余油层为例,以渗吸过程中黏附功降低因子以及毛管力与重力比值N-1B为评价指标,通过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溶液组成、裂缝发育程度和岩石渗透率对渗吸效果的影... 为进一步探究高温低渗油藏中表面活性剂溶液渗吸机理,以高温低渗的头台油田扶余油层为例,以渗吸过程中黏附功降低因子以及毛管力与重力比值N-1B为评价指标,通过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溶液组成、裂缝发育程度和岩石渗透率对渗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可有效改善岩心渗吸效果,但选择表面活性剂时,应在改变界面张力降低黏附功、提高洗油效率的同时兼顾界面张力对毛管力的影响,不应一味追求过低油水界面张力。类似扶余的低渗透裂缝性储层,随裂缝系统发育程度增加,毛管力与重力比值N-1B增大,基质岩石与裂缝系统之间的交渗速度加快,达到平衡时间缩短,渗吸采收率增加。实验岩心渗透率范围内,随岩心渗透率增加,油水交渗速度加快,渗吸达到平衡时间缩短,渗吸采收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低渗油藏 渗吸采收率 表面活性剂溶液 黏附功降低因子 毛管力与重力比值
下载PDF
同步体积压裂对井间裂缝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李玉伟 艾池 +3 位作者 张博文 栾瑛琪 淡利华 王红芹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6期779-782,共4页
针对多井同步体积压裂优化设计的要求,在假设岩石为均质、各向同性材料的条件下,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同步体积压裂过程中的二维诱导应力场计算模型;考虑到井间裂缝诱导应力对原始水平主应力的影响,结合裂缝转向机理,得出压裂裂缝转... 针对多井同步体积压裂优化设计的要求,在假设岩石为均质、各向同性材料的条件下,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同步体积压裂过程中的二维诱导应力场计算模型;考虑到井间裂缝诱导应力对原始水平主应力的影响,结合裂缝转向机理,得出压裂裂缝转向形成网状裂缝的力学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可通过改变同步体积压裂的裂缝施工参数,改变诱导应力场,调整井间地层的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值,诱导裂缝转向形成网状裂缝;改变与设计转向裂缝相邻或距离较近裂缝的参数时,诱导应力场变化明显,利于裂缝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体积压裂 裂缝转向 诱导应力 水平主应力 计算模型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缔合程度及其油藏适应性 被引量:16
17
作者 姜维东 康晓东 +1 位作者 谢坤 卢祥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3-107,共5页
以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学和油藏工程为理论指导,以仪器检测、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聚合物溶液黏度、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渗流特性和驱油效果等为评价指标,以渤海某油藏储层特征和流体性质为研究平台,开展了缔合程度对疏水... 以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学和油藏工程为理论指导,以仪器检测、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聚合物溶液黏度、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渗流特性和驱油效果等为评价指标,以渤海某油藏储层特征和流体性质为研究平台,开展了缔合程度对疏水缔合聚合物性能及其油藏适应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调节剂β-环糊精可以抑制疏水缔合聚合物分子链上疏水基团间缔合作用,改变调节剂质量分数就可以改变疏水缔合聚合物缔合程度即改变聚合物溶液黏度和分子聚集体尺寸,进而改变聚合物在多孔介质内渗流特性和传输运移能力;随调节剂质量分数增加,疏水缔合聚合物驱采收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合适的调节剂质量分数即缔合程度可以改善疏水缔合聚合物与储层间适应性,提高聚合物驱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合物 缔合程度 调节方法 渗流特性 驱油效果 适应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熵权-灰色关联-TOPSIS法的油田加热炉能效评价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鹏 王荣欢 +3 位作者 黎志敏 赵德银 王旭旭 孙巍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1年第1期97-107,共11页
加热炉是油田地面工程中最重要的耗能设备之一,其能效水平直接影响着油田公司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加热炉的能源利用率,建立一套油田加热炉能效评价体系模型并对其进行实例分析.首先采用熵权法确定油田加热炉各评价指标权重序列,并分析... 加热炉是油田地面工程中最重要的耗能设备之一,其能效水平直接影响着油田公司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加热炉的能源利用率,建立一套油田加热炉能效评价体系模型并对其进行实例分析.首先采用熵权法确定油田加热炉各评价指标权重序列,并分析其原因,其中加热炉热效率不仅会受到其余各指标的影响,还会受到外部环境以及油品属性等影响,因此其变异程度较大,对应的权重值最大;而过量空气系数的测量值一般在1.1~2.5间,可变异程度较小,对应的权重值最小.然后通过灰色关联-TOPSIS方法计算各加热炉的能效指标与理想运行状态的相对贴近度均在0.4~0.7之间,分析其运行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个指标与最优工况的偏离程度过大或者受多个指标共同影响的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来评价油田加热炉的用能情况,为油田节能降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加热炉 熵权-灰色关联-TOPSIS法 能效评价
原文传递
聚合物驱后凝胶与二元复合体系段塞式交替注入驱油效果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中国 张继红 +2 位作者 张志明 李旭东 赵倩倩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58,100,共6页
针对大庆油田N5区西部P1试验区块聚合物驱后含水率上升速度加快,产油量降低,且尚存大量剩余油的现状,提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凝胶与二元复合体系段塞式交替注入驱油技术,通过实验分析铬离子凝胶体系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聚合... 针对大庆油田N5区西部P1试验区块聚合物驱后含水率上升速度加快,产油量降低,且尚存大量剩余油的现状,提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凝胶与二元复合体系段塞式交替注入驱油技术,通过实验分析铬离子凝胶体系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聚合物驱后凝胶体系与二元复合体系(相对分子质量为2 500万的聚合物和RMA-1型表面活性剂)段塞式交替注入驱油的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聚合物驱后凝胶与二元复合体系段塞式交替注入驱油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凝胶与二元体系段塞式交替注入驱油阶段采收率在聚合物驱基础上提高10%以上,说明该技术可以作为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凝胶 二元复合体系 交替注入 驱油效果
下载PDF
套管偏心对水平井顶替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冯福平 艾池 +2 位作者 彭万勇 路宗羽 刘国勇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16,共5页
水平井套管偏心引起的钻井液局部滞留制约了水平井固井质量的提高和水平井优势的发挥,为了准确地描述水平井环空钻井液滞留的规律以及范围,考虑水平井套管偏心条件下水泥浆与钻井液密度差引起的驱动力对顶替界面扩展的影响,根据顶替界... 水平井套管偏心引起的钻井液局部滞留制约了水平井固井质量的提高和水平井优势的发挥,为了准确地描述水平井环空钻井液滞留的规律以及范围,考虑水平井套管偏心条件下水泥浆与钻井液密度差引起的驱动力对顶替界面扩展的影响,根据顶替界面达到稳定的平衡条件建立了水平井偏心环空套管和井壁处的钻井液滞留层边界位置计算模型,分析了套管偏心对水平井顶替效果的影响。研究得出:套管上偏心时随着偏心度的增加,顶替效率降低,环空水泥环的厚度分布不均程度增大;套管下偏心时顶替效率随着偏心度的增加而提高,环空水泥环的厚度先是趋于均匀而后逐渐变为非均匀;水平井套管下偏心偏心度控制为0.1~0.2能够获得较好的固井质量,应严格控制套管上偏心以防止整体钻井液窜槽和水泥环厚度分布不均现象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偏心 水平井 滞留层 顶替 水泥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