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湍流控制装置的结构对中间包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6
1
作者 钟良才 张立 +3 位作者 黄耀文 杨时标 朱英雄 姜茂发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9,共4页
通过水力学模型实验 ,研究了不同结构的湍流控制装置对中间包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湍流控制装置的几何结构对中间包流体流动特性有明显的影响 ,方形无顶缘和圆形无顶缘的湍流控制装置对抑制钢包注流的动能作用不大 ,而方形带... 通过水力学模型实验 ,研究了不同结构的湍流控制装置对中间包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湍流控制装置的几何结构对中间包流体流动特性有明显的影响 ,方形无顶缘和圆形无顶缘的湍流控制装置对抑制钢包注流的动能作用不大 ,而方形带顶缘和圆形带顶缘的湍流控制装置能够较好地改善中间包流体的流动特性。本实验采用长宽比为 1.4 4的矩形湍流控制装置 ,无论其是否带有顶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控制装置 中间包 流动特性 水力学模型实验
下载PDF
连铸中间包湍流控制器水模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立 黄耀文 +3 位作者 杨时标 钟良才 朱英雄 金培洪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7-18,32,共3页
通过水模实验 ,研究了湍流控制器对连铸中间包流体流动的影响。合理结构的湍流控制器能够改善中间包流体流动特性 ,最小停留时间增加 ,活塞流体积提高 ,死区体积下降。实验观察发现 ,中间包采用湍流控制器后 ,在两块上渣堰之间的液面流... 通过水模实验 ,研究了湍流控制器对连铸中间包流体流动的影响。合理结构的湍流控制器能够改善中间包流体流动特性 ,最小停留时间增加 ,活塞流体积提高 ,死区体积下降。实验观察发现 ,中间包采用湍流控制器后 ,在两块上渣堰之间的液面流动平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中间包 湍流控制器 水模实验
下载PDF
LF精炼渣发泡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东力 王晓鸣 +2 位作者 匡世波 邹宗树 沈峰满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15,共4页
采用钼丝挂渣法对CaO Al2O3渣系LF精炼渣的发泡指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熔渣中表面活性组无SiO2可以促进渣的泡沫化;高熔点的2CaO·Al2O3·SiO2可增加渣的粘度,从而延长泡沫的持续时间;低含量的CaF2(<5%)会明显改善熔渣的... 采用钼丝挂渣法对CaO Al2O3渣系LF精炼渣的发泡指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熔渣中表面活性组无SiO2可以促进渣的泡沫化;高熔点的2CaO·Al2O3·SiO2可增加渣的粘度,从而延长泡沫的持续时间;低含量的CaF2(<5%)会明显改善熔渣的泡沫化性能;另外,较低的温度和炉渣低氧化性以及分批加入渣料等都有利于形成泡沫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F 泡沫化性能 精炼渣
下载PDF
LF精炼渣发泡性能的预测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东力 邹宗树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28,共2页
对CaO Al2 O3 SiO2 MgO CaF2 系钢包炉精炼渣泡沫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因次分析 。
关键词 LF炉 精炼渣 发泡性能 预测模型 发泡指数
下载PDF
新余钢铁公司25t转炉溅渣护炉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钟良才 朱英雄 +3 位作者 姚新 吕东刚 胡宝钧 朱美善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4-77,共4页
采用缩小的冷态模型 ,对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 5 t顶吹转炉的溅渣护炉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顶吹气体流量的提高有利于增加炉衬的溅渣密度 ;当气体流量为 70 0 0 m3/h时 ,最佳枪位为 1.4m;从整个炉衬的溅渣密度来看 ,最佳渣量为... 采用缩小的冷态模型 ,对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 5 t顶吹转炉的溅渣护炉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顶吹气体流量的提高有利于增加炉衬的溅渣密度 ;当气体流量为 70 0 0 m3/h时 ,最佳枪位为 1.4m;从整个炉衬的溅渣密度来看 ,最佳渣量为 8%~ 10 % ,综合考虑炉衬和炉帽的溅渣量 ,最佳渣量为 10 %。将以上溅渣工艺参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并采用改渣剂对高氧化铁终渣成分进行调整 ,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转炉平均炉龄由 2 2 38炉增加到 872 1炉 ,最高炉龄达到 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态模拟 溅渣护炉 炉龄 转炉炼钢
下载PDF
电弧现象对LF钢包混合行为的影响
6
作者 张东力 邹宗树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8,22,共4页
针对LF中影响熔池混合行为的电弧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电弧现象对LF混合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对底吹气体搅拌的影响程度。底吹气体量越大,电弧的阻碍作用越明显;中心底吹时电弧现象的影响要比偏心底吹强得多。
关键词 LF 电弧现象 混合行为
下载PDF
LF埋弧精炼渣发泡剂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东力 王晓鸣 +2 位作者 匡世波 邹宗树 沈峰满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3-35,53,共4页
实验了多种物质作为发泡剂的使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 ,碳酸钙作为LF精炼渣的发泡剂是适合的 ,SiC单独使用效果不佳 ,但作为复合发泡剂的组成可以明显改善发泡过程。发泡剂的粒度对泡沫渣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
关键词 发泡剂 粒度 泡沫渣 实验研究 LF埋弧精炼渣
原文传递
顶吹转炉水模型渣金混合的分形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韧 李猛 邹宗树 《钢铁研究》 CAS 2004年第5期16-19,共4页
通过对顶吹转炉二维水模型模拟,研究了顶吹过程中炉渣与钢水的混合情况。应用分形理论对炉渣在钢液中分布的分维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吹炼过程中炉渣在钢液中的分布存在形变区和分裂区,枪位、流量及渣量对形变区和分裂区的分界点影... 通过对顶吹转炉二维水模型模拟,研究了顶吹过程中炉渣与钢水的混合情况。应用分形理论对炉渣在钢液中分布的分维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吹炼过程中炉渣在钢液中的分布存在形变区和分裂区,枪位、流量及渣量对形变区和分裂区的分界点影响较大。最后得出了三者对分界点分维数影响的经验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炉 渣金混合 水模型 分布 分维
下载PDF
新鲜和老化生物炭对土壤氮淋失及油菜氮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周咏春 郭思伯 +4 位作者 李丹阳 李正龙 陈志敏 吴柳林 赵研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1-589,共9页
粮食需求日益增加,为了实现增产,大量氮肥被施入土壤,而氮肥利用率较低导致土壤氮淋失严重,造成水体污染.生物炭施入土壤被认为是减少土壤氮淋失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淋溶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对照(仅施氮肥,B0)、氮肥+1%... 粮食需求日益增加,为了实现增产,大量氮肥被施入土壤,而氮肥利用率较低导致土壤氮淋失严重,造成水体污染.生物炭施入土壤被认为是减少土壤氮淋失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淋溶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对照(仅施氮肥,B0)、氮肥+1%新鲜生物炭(B_(1))、氮肥+4%新鲜生物炭(B_(4))、氮肥+1%老化生物炭(Ba_(1))、氮肥+4%老化生物炭(Ba_(4)).在植物-土壤-淋溶液系统内探究不同施加量的新鲜和老化生物炭对土壤氮淋失和油菜氮吸收的影响,并通过物质守恒定律来探究其对气态氮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1%和4%新鲜生物炭时土壤氮素含量分别提高4.63%和9.68%,淋溶液氮素含量分别降低33.91%和61.18%,油菜氮素含量分别增加40.70%和129.65%;添加1%和4%老化生物炭时土壤氮素含量分别提高7.46%和13.30%,淋溶液氮素含量分别降低53.68%和72.05%,油菜氮素含量分别增加78.20%和185.76%;气态损失的氮量随生物炭老化和施加量的增加而减少.研究显示,土壤中施加生物炭对于提高土壤氮素固持能力、减少氮素淋失、促进油菜氮吸收和减少气态氮损失均具有显著效果,且施加老化生物炭的促进效果优于新鲜生物炭,证明生物炭减少土壤氮淋失的效应具有长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生物炭 老化生物炭 氮素淋失 氮吸收
下载PDF
生物炭添加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长短期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咏春 吴柳林 +4 位作者 李丹阳 郭思伯 陈志敏 李正龙 赵研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742-4750,共9页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应对气候变暖的关键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生态系统碳汇,由于生物炭特有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将其施入土壤被认为是一种有...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应对气候变暖的关键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生态系统碳汇,由于生物炭特有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将其施入土壤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减排增汇措施.因此进行生物炭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对于减缓温室效应和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生物炭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长短期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发现生物炭添加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生物炭原料类型、热解温度、添加量、土壤和植被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此外,因老化时间、老化方式和培养方法的不同,老化生物炭对土壤温室气体的减排效应可能增强或减弱甚至消失.同时,在总结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生物炭影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提出了今后应加强CO_(2)、N_(2)O和CH_(4)排放影响的同步研究、减排与固碳效应的同步研究、不同老化方式生物炭和不同培养方法的联合研究和利用^(13) C和^(15) N示踪技术从过程层次上揭示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温室气体排放 土壤 短期效应 长期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