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命周期中的身份转换:三岩藏族本命年危机与禳解仪式研究
1
作者 岳小国 马文雪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93,M0004,共11页
本命年文化习俗在我国汉、藏、满、蒙古等多个民族中较为常见。在三岩藏族社会,人生中每12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的最后一年为本命年。本命年被认为至关重要,会充满挫折与危机,同时意味着生命中新一轮循环的开始,含有拟死再生的寓意。... 本命年文化习俗在我国汉、藏、满、蒙古等多个民族中较为常见。在三岩藏族社会,人生中每12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的最后一年为本命年。本命年被认为至关重要,会充满挫折与危机,同时意味着生命中新一轮循环的开始,含有拟死再生的寓意。本命年因而也被当地人视为诸事不顺的“凶年”,需要借助一些宗教仪式活动进行预防和禳解。12年一遇的本命年,是人们消弭灾祸隐忧、开启人生新历程的一个时间节点,生命周期中的身份转化被整合于本命年危机与禳解仪式之中。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本命年习俗、生肖文化在历史上同中原地区的有关文化存在密切联系,三岩藏族本命年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重要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命年 三岩藏族 身份转换
原文传递
田野视角下非遗传承人的认同感与获得感研究——以“谭氏苗拳”申报政府非遗项目为观察中心
2
作者 谭善君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第12期84-86,共3页
国家大力支持下的非遗资金保护,是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非遗传承人的经济压力呢?非文化遗产项目又该如何适应现代社会。文章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湘西自治州非遗保护项目泸溪县浦市镇谭氏苗拳多位传承人对非遗传承的认同感进行了深... 国家大力支持下的非遗资金保护,是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非遗传承人的经济压力呢?非文化遗产项目又该如何适应现代社会。文章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湘西自治州非遗保护项目泸溪县浦市镇谭氏苗拳多位传承人对非遗传承的认同感进行了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氏苗拳 非遗保护 认同感 获得感
下载PDF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以泸溪县浦市镇新堡村为例
3
作者 游思宏 郝庆云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46-48,52,共4页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古建筑保护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文章以湖南省泸溪县浦市镇新堡村为例,回答了在古建筑保护中至关重要的三个问题,即保护谁,为何保护,如何保护,并且提出古建筑保护的关键,就是充分、妥善地利用古建筑...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古建筑保护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文章以湖南省泸溪县浦市镇新堡村为例,回答了在古建筑保护中至关重要的三个问题,即保护谁,为何保护,如何保护,并且提出古建筑保护的关键,就是充分、妥善地利用古建筑在现今社会仍然具有的、一以贯之的价值。与侧重古建筑彼时价值与附加价值的传统观念不同,文章对古建筑价值的分析更倾向于寻找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能发挥效用的价值,而充分利用这些价值,不仅是古建筑保护的有效手段,也是激发蕴含在古建筑体内的传统文化能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保护 古建筑价值 文化能量释放
下载PDF
在整体性的田野中思考非遗保护研究--评《依托村寨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4
作者 谭必友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59-160,共2页
《依托村寨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非遗保护研究中一本具有方向感的理论著作。书中提出了几个极有方向性的理论观点,包括整体性田野方法、保护原则、保护模型等。文章对这些的理论成就做了一个初略评价。
关键词 非遗保护研究 少数民族村寨 原则 路径
下载PDF
清末民初嫩江流域蒙古族渔业经济发展探析
5
作者 张通 杨光 《时代人物》 2023年第6期95-99,共5页
位于祖国东北平原的嫩江流域具有开展渔业活动优良的生态环境。清末民初之际,当地蒙古族社会生产力日益提高的同时,大量外来移民的迁入、地方政府的扶持,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增大、交通环境的改善都为其开展渔业生产带来便利。在内外因素... 位于祖国东北平原的嫩江流域具有开展渔业活动优良的生态环境。清末民初之际,当地蒙古族社会生产力日益提高的同时,大量外来移民的迁入、地方政府的扶持,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增大、交通环境的改善都为其开展渔业生产带来便利。在内外因素的刺激下,蒙古族渔业经济在许多方面都取得较为瞩目的发展。通过对清末民初嫩江流域蒙古族渔业经济发展的研究,不但能推动边疆地区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民族团结和深化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都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蒙古族 嫩江流域 渔业经济
下载PDF
戏剧现代性的话语张力和价值立场——《1949—1966年“社会主义戏剧”研究》评介
6
作者 焦迎春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从20世纪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来看,1949—1966年的中国当代戏剧面临着赓续五四文化传统和选择性吸收政治主流话语的双重要求,这体现为戏剧在“应该做什么”和“只能做什么”之间的平衡。“社会主义戏剧”就“命名”而言,是用新中国的国... 从20世纪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来看,1949—1966年的中国当代戏剧面临着赓续五四文化传统和选择性吸收政治主流话语的双重要求,这体现为戏剧在“应该做什么”和“只能做什么”之间的平衡。“社会主义戏剧”就“命名”而言,是用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来确定戏剧的文艺属性,其隐含着当时所处的文化语境,国际上复杂的政治格局使得中国要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思想的武器”,彰显出文艺和时代的“共振”,其指导性原则体现在创作标准和价值内涵的变化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戏剧 主流话语 价值立场 选择性吸收 五四文化 双重要求 中国当代戏剧 指导性原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