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牙周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兆谦 高益铭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3年第24期3801-3802,共2页
目的探讨放置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正畸患者200例,在固定矫治器放置前1周和放置后1周、4周、8周监测临床牙周指标,包括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以及龈下细菌的检测。结果固定矫治器... 目的探讨放置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正畸患者200例,在固定矫治器放置前1周和放置后1周、4周、8周监测临床牙周指标,包括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以及龈下细菌的检测。结果固定矫治器放人后,PLI为2.65±0.44,BI为2.65±0.44,均与放置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15.1,P〈0.05);龈下细菌群中球菌比例迅速减少至(20.90±5.25)%,螺旋体占(12.58±8.52)%、梭形菌占(3.88±2.20)%均呈显著增加(t=14.68、15.07、13.74、15.12,均P〈0.05)。结论正畸治疗过程中固定矫治器的放置对患者牙周状况有很大的影响,治疗期间,应该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检查牙周状况、采用积极的防治措施,减少口腔正畸治疗造成的牙周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保持器 牙周指数 牙菌斑
原文传递
锥形束CT在下颌第一磨牙桩道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江山 李雪燕 章燕珍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9-182,共4页
目的采用锥形束CT观测下颌第一磨牙牙根的解剖学形态,计算出桩道制备的合理空间,指导临床桩道的制备。方法对71例患者的121颗下颌第一磨牙的牙根采用锥形束CT进行扫描,在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重建三维数据图像,按照桩道制备的要求进... 目的采用锥形束CT观测下颌第一磨牙牙根的解剖学形态,计算出桩道制备的合理空间,指导临床桩道的制备。方法对71例患者的121颗下颌第一磨牙的牙根采用锥形束CT进行扫描,在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重建三维数据图像,按照桩道制备的要求进行分析设计。结果下颌第一磨牙可以设计3个桩道:远中根桩道空间较大,有效可用长度为(7.19±0.91)mm,根尖上方4 mm处桩道直径为(0.80±0.12)mm;近中根有效可用长度为(6.92±1.02)mm,颊侧桩道在根尖上方4 mm处直径为(0.71±0.08)mm,舌侧桩道在根尖上方4 mm处直径为(0.71±0.07)mm。桩道应制备成一定的锥度。结论下颌第一磨牙桩道制备空间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变化较大;桩道制备应遵循个性化设计原则以达到最佳效果。锥形束CT可以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下颌第一磨牙 桩道
下载PDF
天文潮汐与拔牙后出血的相关性初探
3
作者 张江山 《广东牙病防治》 2011年第6期330-331,共2页
目的探讨天文潮汐与拔牙后出血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临床诊治的2869例拔牙患者,其中拔牙后出血者125例,分别统计朔望期、上下弦期及其他时期拔牙后出血的例数。结果朔望期的拔牙术后出血率高于其他时期(χ2=104.3,P<0.05),亦高于上... 目的探讨天文潮汐与拔牙后出血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临床诊治的2869例拔牙患者,其中拔牙后出血者125例,分别统计朔望期、上下弦期及其他时期拔牙后出血的例数。结果朔望期的拔牙术后出血率高于其他时期(χ2=104.3,P<0.05),亦高于上下弦期(χ2=12.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下弦期的拔牙术后出血率高于其他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4,P<0.05)。结论建议口腔科医师了解天文潮汐的变化规律,在强天文潮汐期间适当避免拔牙或拔牙后增加适当预防出血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 出血 天文潮汐
下载PDF
牙源性皮肤窦道13例诊治分析
4
作者 张江山 《浙江医学》 CAS 2012年第6期467-468,共2页
目前,临床上口腔颌面部牙源性皮肤窦道已较少见,其病情易迁延反复发作,常有误诊、误治现象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1].笔者现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3例颌面部牙源性皮肤窦道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词 皮肤窦道 牙源性 口腔颌面部 诊治 临床资料 反复发作 患者
下载PDF
内窥镜牙槽窝路径在上颌窦取根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江山 《口腔医学》 CAS 2011年第7期436-437,共2页
目的观察内窥镜下经牙槽窝路径取出进入上颌窦内牙根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4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在我院口外门诊诊治的11例牙根进入上颌窦患者,采用内窥镜下钳夹结合冲洗吸引的方法取根。结果所有11例患者进入上颌窦的牙根均被顺... 目的观察内窥镜下经牙槽窝路径取出进入上颌窦内牙根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4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在我院口外门诊诊治的11例牙根进入上颌窦患者,采用内窥镜下钳夹结合冲洗吸引的方法取根。结果所有11例患者进入上颌窦的牙根均被顺利取出,术后未发生口腔上颌窦瘘以及继发性上颌窦感染。结论采用内窥镜牙槽窝路径取根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取根时间短,临床效果确切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上颌窦 牙根
下载PDF
短桩嵌体冠在短冠后牙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江山 《浙江临床医学》 2011年第2期201-202,共2页
临床上对于大面积龋损、严重磨耗的髓病牙及尖周病后牙,常规是根管治疗后先行桩核预备,然后行全冠修复。对于有足够颌龈距的后牙这一方法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对于颌龈距离短、咬合紧、磨耗严重的后牙按此方法进行全冠修复后会出现全冠... 临床上对于大面积龋损、严重磨耗的髓病牙及尖周病后牙,常规是根管治疗后先行桩核预备,然后行全冠修复。对于有足够颌龈距的后牙这一方法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对于颌龈距离短、咬合紧、磨耗严重的后牙按此方法进行全冠修复后会出现全冠松动、残余牙体组织及充填物的折断破坏及继发龋等而导致治疗失败。短冠后牙的临床修复一直比较棘手。作者采用短桩嵌体冠的方法进行修复,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牙修复 临床应用 嵌体冠 短冠 全冠修复 残余牙体组织 根管治疗后 治疗失败
下载PDF
单端固定桥修复后牙游离端缺失效果观察
7
作者 张兆谦 《中国乡村医药》 2013年第14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单端固定桥修复后牙游离端缺失的效果。方法选择后牙游离端缺失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种植治疗,治疗组采用单端固定桥修复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牙周检查多为Ⅰ级与Ⅱ级,两... 目的探讨单端固定桥修复后牙游离端缺失的效果。方法选择后牙游离端缺失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种植治疗,治疗组采用单端固定桥修复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牙周检查多为Ⅰ级与Ⅱ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端固定桥修复治疗较常规治疗出现的并发症较少,具有一定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端固定桥 修复 后牙游离端缺失 并发症
下载PDF
湿敷在唇部撕裂伤中的应用体会
8
作者 张江山 《广东牙病防治》 2001年第4期292-292,共1页
关键词 唇部撕裂伤 湿敷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