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国西晋时期越窑青瓷的生产工艺及相关问题——以上虞尼姑婆山窑址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郑嘉励 张盈 《东方博物》 2010年第2期6-17,5,共13页
三国西晋的越窑青瓷,品质、器类、装饰皆臻于顶峰。同时,生产工艺也达到极高的水准。文章以尼姑婆山窑址为例,从龙窑与窑具、装饰、成型、修坯、上釉、烧成等多个方面,论述了越窑青瓷的生产工艺,认为装饰、模制成型工艺最能代表当时的... 三国西晋的越窑青瓷,品质、器类、装饰皆臻于顶峰。同时,生产工艺也达到极高的水准。文章以尼姑婆山窑址为例,从龙窑与窑具、装饰、成型、修坯、上釉、烧成等多个方面,论述了越窑青瓷的生产工艺,认为装饰、模制成型工艺最能代表当时的水平。这些复杂工艺在东晋以后"失传",与北人南迁破坏了当地的制瓷传统,从而导致窑业萎缩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瓷 工艺 越窑 尼姑婆山
原文传递
上虞董村牛山战国墓清理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晓红 陈元甫 +5 位作者 黎毓馨 王宁远 章金焕 张海真 赵建华 杭文江 《东方博物》 2010年第3期87-93,共7页
1995年,上(虞)三(门)高速公路上虞段考古队在曹娥街道董村牛山东南坡抢救性发掘一座战国中晚期的竖穴土坑墓,出土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等器28件,为进一步研究越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
关键词 土坑墓 战国 上虞
原文传递
上虞白马湖畔石室土墩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红 《东方博物》 2008年第4期29-40,共12页
1992年上虞市文物管理所在白马湖畔郑岙村童子山、和尚山等地发掘石室土墩墓40座,出土器物170件,以原始瓷和印纹硬陶为大宗,还有部分石器和青铜器。这批发掘资料对进一步研究江南地区的土墩墓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上虞 石室土墩墓
原文传递
上虞冯浦窑山窑址调查
4
作者 任月芬 《东方博物》 2012年第1期47-49,共3页
上虞冯浦窑山窑址属于五代北宋时期,从地表可采集到的遗留物看,匣钵的数量最多,另有支圈等窑具。产品有粗精两类,以碗为大宗,同时也生产一定数量的盒、盘、盏、执壶等。
关键词 冯浦窑山窑址 五代北宋
原文传递
论晋室南渡对上虞窑业的影响
5
作者 马志坚 《东方博物》 2008年第4期102-108,共7页
上虞窑业在东汉创烧出成熟青瓷后,至三国西晋时期发展迅速,然而东晋、南朝时期却突然衰落下来。除了战争、饥荒等外,本文认为伴随晋室南迁而来的北方豪族占山固泽,以及残酷的赋税、徭役制度,是上虞窑业突然中衰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 上虞窑业 衰落 原因
原文传递
汉晋胡俑及佛教初传中国摭遗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刚 《东南文化》 CSSCI 1994年第1期122-129,共8页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的传入,而新疆茫茫戈壁一直被认为是佛教初传汉地的必由之路。随着考古资料的日益丰富,这种传统观点开始动摇。我从1989年以来曾三次撰文对汉晋胡俑及佛教由海路初传中国进行了探讨,但限...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的传入,而新疆茫茫戈壁一直被认为是佛教初传汉地的必由之路。随着考古资料的日益丰富,这种传统观点开始动摇。我从1989年以来曾三次撰文对汉晋胡俑及佛教由海路初传中国进行了探讨,但限于篇幅,未能对有些相关史实展开讨论,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其中几个重要的遗留问题。 一、匈奴胡俑考略 匈奴是一个古老而强悍的游牧民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欧罗巴人 《后汉书》 东南沿海地区 《史记》 匈奴 西域胡人 滨海地区 东南文化 塔里木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