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饥饿胁迫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何杰 王春 +4 位作者 邵路畅 洪宇航 卢义 杨筱珍 成永旭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077-2084,共8页
在26.2~28.4℃水温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仔蟹的形态、行为、存活及体重损失的影响,同时确定了仔Ⅱ的营养饱和储存点(PRS)和不可恢复点(PNR)。结果表明:饥饿胁迫下中华绒螯蟹仔Ⅰ、仔Ⅱ、仔Ⅲ的初次死亡时... 在26.2~28.4℃水温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仔蟹的形态、行为、存活及体重损失的影响,同时确定了仔Ⅱ的营养饱和储存点(PRS)和不可恢复点(PNR)。结果表明:饥饿胁迫下中华绒螯蟹仔Ⅰ、仔Ⅱ、仔Ⅲ的初次死亡时间(T1)分别为8.0、14.0和20.3d,50%死亡时间(T50)分别为11.4、16.0和25.5d,100%死亡时间(T100)分别为15.0、22.0和32.3d,耐饥饿能力为仔Ⅲ>仔Ⅱ>仔Ⅰ;饥饿期间中华绒螯蟹体内水分含量持续升高,干重量降低显著,干重损失速率也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先饱食后饥饿的给饵模式中仔Ⅱ蜕皮率随初始饱食时间延长而升高,50%个体完成蜕皮所需饱食时间(PRS50)为2.10d,各处理组仔Ⅱ的蜕皮周期与持续饱食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只有饱食3d以上才能达到持续饱食饲养蟹的增重率;先饥饿后饱食的给饵模式中,仔Ⅱ的蜕皮率随着初始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其中仔Ⅱ50%不能蜕皮的初始饥饿时间(PNR50)和100%不能蜕皮的初始饥饿时间(PNR100)分别为10d和14d,并且蜕皮周期相对延长,延长时间约等于初始饥饿时间,不存在额外的摄食时间来弥补饥饿期间损失的能量,各处理组蜕皮后仔蟹与对照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仔蟹 饥饿 营养储存饱和点 不可逆点
原文传递
15株微藻对猪场养殖污水中氮磷的净化及其细胞营养分析 被引量:44
2
作者 刘林林 黄旭雄 +4 位作者 危立坤 曾蓓蓓 穆亮亮 刘志坚 蔡志武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986-1994,共9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调查了15株淡水微藻在猪场养殖污水中的生长性能、细胞组成及各微藻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15株微藻均可有效降低猪场养殖污水中的氮磷含量,但不同藻株对污水中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果差异明显.多棘栅藻(Scenedes... 在实验室条件下调查了15株淡水微藻在猪场养殖污水中的生长性能、细胞组成及各微藻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15株微藻均可有效降低猪场养殖污水中的氮磷含量,但不同藻株对污水中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果差异明显.多棘栅藻(Scenedesmus spinosus)SHOUF7、多棘栅藻(S.spinosus)SHOU-F8和四尾栅藻(S.quadricanda)SHOU-F35去除总氮效果最佳.多棘栅藻SHOU-F7、多棘栅藻SHOU-F8和斜生栅藻(S.obliquus)SHOU-F21去除硝态氮效果最好,最大去除率可达到100%.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SHOU-F3、单生卵囊藻(Oocystis solitaria)SHOU-F5和四球藻(Tetrachlorella alternans)SHOU-F24去除氨态氮效果最好,最大去除率为97.82%.各株微藻对污水中总磷的去除率均很高,可达91.00%以上.利用猪场养殖污水培养的各株微藻细胞蛋白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蛋白含量最高的为椭圆小球藻(Ch.ellipsoidea)SHOU-F3(43.90%),含量最低的为多棘栅藻SHOU-F8(23.87%);16∶0和18∶3n3在各株微藻中含量均较丰富.多棘栅藻SHOU-F7、多棘栅藻SHOU-F8、淡水小球藻(Chlorella sp.)SHOU-F19和针形纤维藻(A.acicularis)SHOU-F120的脂肪酸甲酯的理论烷基值超过47.因此,多棘栅藻SHOU-F7、多棘栅藻SHOU-F8和四尾栅藻SHOU-F35是净化猪场养殖污水的优良藻株,其中,多棘栅藻SHOU-F8是猪场养殖污水净化耦合微藻生物柴油生产的合适藻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猪场养殖污水 净化 蛋白质 脂肪酸
原文传递
稻蟹共生系统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和河蟹的影响 被引量:38
3
作者 徐敏 马旭洲 王武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828-1835,共8页
【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 【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茎蘖情况、植株生物产量、茎秆构成、产量构成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通过优化水稻栽插密度以达到水稻性状指标的最佳及产量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完善稻蟹共作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试验共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T1)、单穴双株水稻(T2)、单穴四株水稻(T3)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水稻(CK)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处理单元格面积为50 m2,其中养蟹田每试验小格放养规格为12 000只/kg的幼蟹(Ⅲ期仔蟹)900只,生长周期共137 d。于水稻的4个生长时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每试验小区随机选取3个采样点,每点连续选择10穴水稻,分别测定记录水稻茎蘖情况、生物产量、植株性状指标及水稻产量。【结果】与不养蟹稻田相比,相同水稻栽培密度下养蟹稻田可以增加约0.17个有效蘖/穴,提高水稻植株生物产量3.3%,对水稻茎秆构成影响不显著,但对水稻的结实率和穗粒数影响较显著,同时可以增加约11.5%的水稻产量;养蟹稻田内各试验处理间水稻分蘖数受每穴栽插株数影响显著,单穴四株有效穗数最高且显著单穴双株和单穴单株,水稻生物产量以单穴四株最高,水稻茎秆性状则随水稻栽插密度增加呈现逐渐弱化趋势;单穴单株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较其他处理则分别提高6—26个、1.2%—3.6%、1.5%—3.3%,其他性状指标则要低于平均水平。【结论】基于水稻生长性状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植株性状要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栽培模式 产量构成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野生和人工繁育大眼幼体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比较 被引量:28
4
作者 何杰 吴旭干 +4 位作者 姜晓东 赵恒亮 王幼鹏 刘皓 成永旭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0-67,共8页
长江野生扣蟹在成蟹养殖阶段具有优异的养殖性能,但是野生大眼幼体在成蟹养殖阶段的养殖效果却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系统比较了野生和人工繁育大眼幼体养成的扣蟹(蟹种)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性腺发育、成活率、产量、饲料系数、成蟹... 长江野生扣蟹在成蟹养殖阶段具有优异的养殖性能,但是野生大眼幼体在成蟹养殖阶段的养殖效果却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系统比较了野生和人工繁育大眼幼体养成的扣蟹(蟹种)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性腺发育、成活率、产量、饲料系数、成蟹平均体重及规格分布。结果显示:(1)无论是雌蟹还是雄蟹,野生群体中后期的平均体重显著大于人工繁育群体。野生群体雄蟹在5-6月和7-8月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人工繁育群体,野生群体雌蟹在8-9月WGR和SGR也显著高于后者(P〈0.05)。(2)尽管野生群体最终成蟹规格显著大于人工繁育群体(P〈0.05),但成活率略低于人工繁育群体,故两群体的最终成蟹产量基本一致(P〉0.05)。(3)就最终成蟹规格分布而言,野生群体大规格雄蟹(体重≥175 g)和雌蟹(体重≥125 g)比例多于人工繁育群体,而中等规格雄蟹(体重125~174.9 g)和雌蟹(体重100~124.9 g)的比例低于人工繁育群体。因此,长江水系野生大眼幼体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优于人工繁育大眼幼体,可以进一步发掘其优异种质资源,进行中华绒螯蟹良种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野生大眼幼体 人工繁育大眼幼体 养殖性能 成蟹养殖
原文传递
饲料中DHA含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脂类组成和低氧胁迫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赵亚婷 吴旭干 +2 位作者 常国亮 邱仁杰 成永旭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33-1144,共12页
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对甲壳动物生长、蜕壳、性腺发育、免疫保护和抗环境胁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探讨饲料中脂肪酸营养与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耐低氧胁迫的调控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单个体养殖试验、生化... 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对甲壳动物生长、蜕壳、性腺发育、免疫保护和抗环境胁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探讨饲料中脂肪酸营养与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耐低氧胁迫的调控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单个体养殖试验、生化分析、低氧胁迫及生理指标测定等方法,研究了饲料中DHA含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初始均重为0.6g左右)成活、生长、脂类组成和低氧胁迫下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幼蟹饲料中适宜的DHA含量。结果表明:(1)饲料中DHA含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成活、生长、蜕壳和肝胰腺指数无显著影响;(2)饲料中DHA含量对幼蟹肝胰腺水分、肌肉水分及总脂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饲料中过量DHA(0.81%)导致幼蟹肝胰腺总脂含量显著升高;(3)幼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的DHA均随着饲料中DHA含量升高而显著上升,但DHA相对保留率(组织中DHA与饲料中DHA的比值)随着饲料中DHA含量上升而显著下降,整体上肌肉中各PUFA的相对保留率远高于肝胰腺。无论饲料中DHA/EPA比值如何变化,肌肉中DHA/EPA均小于1,这说明幼蟹肌肉需要更多的EPA;(4)饲料中添加适量的DHA(0.18%—0.28%)可以提高低氧胁迫下幼蟹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其乳酸和丙二醛含量,从而提高幼蟹的抗低氧胁迫能力。综上,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适宜DHA含量为0.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DHA 生长性能 脂肪酸组成 低氧胁迫 生理指标
下载PDF
低湿度表面的海洋附着细菌对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周轩 郭行磐 +2 位作者 陈芋如 李家乐 杨金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35,共6页
从低湿度表面形成自然微生物被膜中分离和纯化出9株海洋附着细菌,并进行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的鉴定以确定其菌名;在18℃、黑暗条件下培养48h后形成单一菌株的微生物被膜,研究了细菌不同初始密度条件下形成微生物被膜的终密度变化及其... 从低湿度表面形成自然微生物被膜中分离和纯化出9株海洋附着细菌,并进行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的鉴定以确定其菌名;在18℃、黑暗条件下培养48h后形成单一菌株的微生物被膜,研究了细菌不同初始密度条件下形成微生物被膜的终密度变化及其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的影响。同时,将获得的序列与有亲缘关系的序列用Mega软件的CLUSTALW程序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测试海洋附着细菌形成微生物被膜的最终密度随初始密度的增加而增加;9株海洋细菌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其中Bacillus sp.2诱导活性最高,其诱导稚贝的附着率为68%;除Pseudoalteromonas sp.3微生物被膜终密度与稚贝附着无显著相关性外(P>0.05),其余8株海洋细菌所形成的微生物被膜终密度与稚贝附着均呈显著相关性(P<0.05);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微生物被膜终密度对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与细菌种属无关。研究表明,低湿度表面的海洋附着细菌对厚壳贻贝的附着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对于今后开展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稚贝 微生物被膜 附着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源致病性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8
7
作者 曹海鹏 温乐夫 +2 位作者 杨移斌 石婷婷 何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7-1053,共7页
从患病的克氏原螯虾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L2M-A,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证实菌株L2M-A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GenBank登录号:KF446251),其16S rDNA序列与基因库中气单胞菌属菌株的16S rDNA序列有99%—100%的同源... 从患病的克氏原螯虾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L2M-A,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证实菌株L2M-A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GenBank登录号:KF446251),其16S rDNA序列与基因库中气单胞菌属菌株的16S rDNA序列有99%—100%的同源性,而且与豚鼠气单胞菌JXZ-3株(GenBank登录号:JF496552)的亲缘关系最近。此外,菌株L2M-A在pH5—9内均能够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转速为200 r/min,但浓度≥6.25μg/mL的双氟沙星对其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作为防治用药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鼠气单胞菌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克氏原螯虾
下载PDF
丁香酚对俄罗斯鲟的麻醉效果 被引量:17
8
作者 杨移斌 夏永涛 +1 位作者 艾晓辉 杨先乐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6年第1期17-21,共5页
为明确丁香酚麻醉不同规格俄罗斯鲟所需合适浓度,采用净水法,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的丁香酚在不同麻醉时间条件下对俄罗斯鲟的麻醉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丁香酚的质量浓度从40 mg/L提高到160.06 mg/L,平均完全麻醉时间从30.50 min减少至... 为明确丁香酚麻醉不同规格俄罗斯鲟所需合适浓度,采用净水法,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的丁香酚在不同麻醉时间条件下对俄罗斯鲟的麻醉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丁香酚的质量浓度从40 mg/L提高到160.06 mg/L,平均完全麻醉时间从30.50 min减少至1.50 min,平均完全复苏时间从1.12 min增长到10.66 min。而完全麻醉后继续麻醉不同时间实验结果显示,当丁香酚的质量浓度不高于80.02 mg/L时,继续麻醉10 min内复苏率达100%;而质量浓度不低于100.82 mg/L时继续麻醉10 min则出现复苏率下降。相同浓度丁香酚对不同体重俄罗斯鲟麻醉效果实验表明,相同浓度的丁香酚对不同体重的俄罗斯鲟麻醉效果相差不大。结果提示,丁香酚用于俄罗斯鲟麻醉时,应掌握好麻醉浓度及麻醉时间,避免麻醉过度造成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俄罗斯鲟 麻醉 复苏
下载PDF
鲟源维氏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杨移斌 夏永涛 +4 位作者 邱军强 曹海鹏 肖艳翼 胡鲲 杨先乐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4-418,共5页
从发病的鲟肝、胰、肾脏及血水分离到5株细菌,命名为4s-11,4s-12,4s-13,4s-14及4s-15。经人工感染,菌株4s-15具有致病性,鲟感染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并再次分离到此菌株,故菌株4s-15是鲟此病病原菌。菌株4s-15经生理生化细菌鉴定... 从发病的鲟肝、胰、肾脏及血水分离到5株细菌,命名为4s-11,4s-12,4s-13,4s-14及4s-15。经人工感染,菌株4s-15具有致病性,鲟感染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并再次分离到此菌株,故菌株4s-15是鲟此病病原菌。菌株4s-15经生理生化细菌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为维氏气单胞菌。菌株4s-15对左氧氟沙星等13种抗生素高度敏感,本研究为防治鲟此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鉴定 药敏特性
下载PDF
南美白对虾白便综合征病原霍乱弧菌的分离与药敏试验 被引量:16
10
作者 曹海鹏 温乐夫 +2 位作者 周桂娴 张帆 何珊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8-132,共5页
为确定南美白对虾白便综合征的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性,采用传统方法从患白便综合征的南美白对虾肝胰腺中分离到病原菌菌株BB31,结合API 20E革兰阴性菌鉴定系统、16SrDNA序列及聚类分析对菌株BB31进行了鉴定,并通过纸片琼脂扩散法对菌株B... 为确定南美白对虾白便综合征的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性,采用传统方法从患白便综合征的南美白对虾肝胰腺中分离到病原菌菌株BB31,结合API 20E革兰阴性菌鉴定系统、16SrDNA序列及聚类分析对菌株BB31进行了鉴定,并通过纸片琼脂扩散法对菌株BB31的药物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菌株BB31为霍乱弧菌(GenBank登录号:KF446244),其16Sr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弧菌菌株的16S rDNA序列有99%~100%的同源性,而且与霍乱弧菌菌株RD1(GenBank登录号:KF307775)的亲缘性最近。菌株BB31对四环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抗生素的敏感性高,对磺胺甲氧嘧啶、呋喃唑酮、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素不敏感。本研究证实霍乱弧菌是南美白对虾白便综合征的病原菌,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等常规渔药可作为防控霍乱弧菌引起的南美白对虾白便综合征的用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鉴定 药敏特性 白便综合征 南美白对虾
下载PDF
3种半咸水硅藻的适宜培养条件及其细胞生化成分 被引量:13
11
作者 曾蓓蓓 黄旭雄 +1 位作者 危立坤 刘林林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0-328,共9页
从上海奉贤一处半咸水池塘分离得到角毛藻(Chaetoceros sp.)SHOU-B98、小环藻(Cyclotella sp.)SHOU-B108和直链藻(Melosira sp.)SHOU-B110。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对3株硅藻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了适宜温度、... 从上海奉贤一处半咸水池塘分离得到角毛藻(Chaetoceros sp.)SHOU-B98、小环藻(Cyclotella sp.)SHOU-B108和直链藻(Melosira sp.)SHOU-B110。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对3株硅藻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了适宜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条件下3株硅藻的细胞组成。结果表明:角毛藻SHOU-B98、小环藻SHOU-B108和直链藻SHOU-B110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2.3、20.6和24.7℃;最适光照强度分别为28.0、40.2和69.8μmol·m-2·s-1;最适盐度分别为12.6、6.1和6.7。在适宜培养条件下,角毛藻SHOU-B98、小环藻SHOU-B108和直链藻SHOU-B110的蛋白质含量(占干重)分别为25.88%、21.01%和18.81%;总脂含量分别为10.36%、8.35%和11.34%。小环藻SHOU-B108含有丰富的20∶5n-3(EPA,19.13%)和20∶4n-6(ARA,13.47%)。角毛藻SHOU-B98和直链藻SHOU-B110分别含有3.43%和5.90%的22∶6n-3(DHA)。此3种硅藻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并且对低盐度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作为河口地区特种经济水产动物幼体的饵料微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温度 光照 盐度 细胞组成
下载PDF
稻蟹共作系统对稻田水体丝状藻类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庆阳 马旭洲 +3 位作者 王昂 王武 于永清 李星星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73,共6页
在稻蟹共作稻田,采集放养不同密度幼蟹(60 ind/m2,低密度,T1;90 ind/m2,中密度,T2;120 ind/m2,高密度,T3)的稻蟹共作稻田和常规稻田(不放蟹,CK)的丝状藻类,测其干重量,研究稻蟹共作对稻田丝状藻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阶段,... 在稻蟹共作稻田,采集放养不同密度幼蟹(60 ind/m2,低密度,T1;90 ind/m2,中密度,T2;120 ind/m2,高密度,T3)的稻蟹共作稻田和常规稻田(不放蟹,CK)的丝状藻类,测其干重量,研究稻蟹共作对稻田丝状藻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阶段,养蟹田丝状藻类的生物量显著低于常规稻田(P<0.05),说明幼蟹对稻田丝状藻类的生物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6月17日,CK与T1的丝状藻类干重明显高于另两个处理(P<0.05),而T3明显低于其他处理(P<0.01);7月17日各处理丝状藻类的生物量均达到试验阶段的最大值,并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T3<T2<T1<CK,P<0.05;T3、T2<T1<CK,P<0.01);8月15日,各处理间有显著差异(T3<CK,T2<CK,T1<CK,P<0.01;T2<T1,P<0.05)。根据本实验结果,稻蟹共作稻田大眼幼体的适宜放养密度为90 ind/m2,研究结果可为稻田生物防治丝状藻类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稻蟹共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作 中华绒螯蟹 丝状藻类 生物防治 放养密度
原文传递
饲料中添加酵母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及抗菌机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黄旭雄 罗词兴 +5 位作者 危立坤 陈春燕 赵利斌 李桑 刘林林 曾蓓蓓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049-2058,共10页
为了评估饲料中添加酵母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灵敏性和平衡性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粉含量为24.5%的基础饲料(对照组)及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5%酵母提取物的实验饲料,分别饲喂凡纳滨对虾56 d,检测两种饲料投喂的对虾在急性感染溶藻... 为了评估饲料中添加酵母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灵敏性和平衡性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粉含量为24.5%的基础饲料(对照组)及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5%酵母提取物的实验饲料,分别饲喂凡纳滨对虾56 d,检测两种饲料投喂的对虾在急性感染溶藻弧菌前后鳃组织Toll受体、IM 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变化及感染后的对虾死亡情况。结果表明:摄食添加酵母提取物饲料的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mRNA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虾(P<0.05),IMD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感染溶藻弧菌后,两组对虾鳃组织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随感染进程均出现显著变化,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分别为24、42和36 h,且摄食添加酵母提取物组对虾各基因的表达量峰值分别为对照组峰值的201.06%、481.46%和276.7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虾(P<0.05)。摄食添加酵母提取物饲料组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和IM D mRNA表达量在感染溶藻弧菌后12和24 h分别出现显著上调,而对照组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和IMD mRNA表达量分别在感染弧菌后24和42 h才出现显著上调。两组对虾经溶藻弧菌人工急性感染后72 h内的累积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表明,饲料中添加酵母提取物上调了溶藻弧菌感染前凡纳滨对虾Toll受体和溶菌酶mRNA的表达量,提早了溶藻弧菌感染后对虾Toll受体和IMD mRNA表达量上调时间,且增加了对虾Toll受体、IM 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的峰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灵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酵母提取物 Toll受体mRNA IMD MRNA 溶菌酶mRNA 溶藻弧菌
下载PDF
长江口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金龙 周轩 +4 位作者 郭行磐 陈芋如 陈强 李一峰 李家乐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2-198,共7页
利用2012年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开展的4个航次68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资料,对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丰度等多样性指数进行研究。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30科48种。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更替明显。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狭额... 利用2012年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开展的4个航次68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资料,对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丰度等多样性指数进行研究。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30科48种。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更替明显。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狭额绒螯蟹、日本沼虾、安氏白虾、纵肋织纹螺、红带织纹螺、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均为潮下带优势种。特征种以甲壳动物类群为主且代表和反映了底栖生物群落的特征。丰度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为54.94个/m2,冬季最低,仅为19.18个/m2;生物量的最高值出现在秋季,为92.76 g/m2,冬季最低,仅为23.57 g/m2。长江口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在不同季节的多样性变化规律较为一致,夏季相对其它季节能维持更高的多样性。等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发现,春夏秋聚为1组,冬季为1组。ABC曲线结果显示潮下带底栖动物群落在春夏秋3季受到严重干扰,而冬季受到中度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潮下带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低盐度形成的微生物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金龙 李响 +4 位作者 王冲 凌云 包卫洋 沈和定 李家乐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7-113,共7页
为研究环境因子在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作者探讨了低盐度对微生物膜生物构成、群落结构的影响及所形成微生物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微生物膜的日龄与干质量、细菌密度和硅藻... 为研究环境因子在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作者探讨了低盐度对微生物膜生物构成、群落结构的影响及所形成微生物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微生物膜的日龄与干质量、细菌密度和硅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通过DGGE指纹图谱技术对微生物膜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盐度13和23时形成的微生物膜能有效促进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且盐度23、28 d时稚贝附着率最高,达到72%。相关性分析表明,微生物膜的诱导活性与盐度、干质量、细菌密度、硅藻密度、日龄呈显著正相关性,与叶绿素a无相关性。微生物膜的干质量、附着细菌密度及底栖硅藻密度明显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叶绿素a含量与微生物膜日龄无显著相关性。细菌群落在厚壳贻贝稚贝附着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稚贝 微生物膜 盐度 附着
下载PDF
盐度渐变对斑尾复鰕虎鱼幼鱼血清渗透压和离子浓度及鳃丝Na^+/K^+–ATP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税春 施永海 +3 位作者 华雪铭 张忠华 张海明 刘永士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1,共5页
为了解斑尾复鰕虎鱼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设置0.5、10、15、20、25、30、35、40、50共10个盐度组,采用外界盐度渐变的方法对该鱼幼鱼血清渗透压、血清离子浓度及鳃丝Na+/K+–ATP酶活力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在盐度0~50内,血清渗透压... 为了解斑尾复鰕虎鱼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设置0.5、10、15、20、25、30、35、40、50共10个盐度组,采用外界盐度渐变的方法对该鱼幼鱼血清渗透压、血清离子浓度及鳃丝Na+/K+–ATP酶活力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在盐度0~50内,血清渗透压及血清离子含量均随盐度升高而升高,盐度为40~50时,血清渗透压及各离子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盐度6);在0~35的盐度中,血清渗透压及离子含量都保持相对稳定,在0盐度组,鳃丝Na+/K+–ATP酶活性最强,25和35盐度组的鳃丝Na+/K+–ATP酶活性比5~20和40~50盐度组的明显增强,25和35盐度组之间Na+/K+–ATP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5~20和40~50盐度组之间也均无显著差异,在盐度5~35内,鳃丝Na+/K+–ATP酶活性随外界盐度升高呈升高趋势;回归分析得到血清等渗点为0.308 mol/kg,相对应的盐度为10.8;Na+、Cl–、K+等离子点分别为340.28、137.08和4.51 mmol/L,相对应的盐度分别为28.1、8.9和18.5。以上结果表明,斑尾复鰕虎鱼幼鱼对外界盐度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属于广盐性鱼类,其盐度的耐受范围和适宜范围分别为0.3~35和5~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尾复鰕虎鱼 盐度 血清渗透压 血清离子 鳃丝Na+/K+-ATP酶活性
下载PDF
稻蟹共作系统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庆阳 吕东锋 +2 位作者 马旭洲 王昂 王武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4-841,共8页
在水稻的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对稻蟹共作水环境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研究。本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单株/穴养蟹田(T1),双株/穴养蟹田(T2),四株/穴养蟹田(T4)和双株/穴不养蟹田(CK)。各处理均设3个平行。通过收集和... 在水稻的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对稻蟹共作水环境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研究。本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单株/穴养蟹田(T1),双株/穴养蟹田(T2),四株/穴养蟹田(T4)和双株/穴不养蟹田(CK)。各处理均设3个平行。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验田的浮游甲壳动物,经鉴定:枝角类有13种、桡足类有5种,共18种,其中4种为优势种。枝角类平均密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分蘖期升至峰值,不养蟹田灌浆期下降至较低水平,养蟹田扬花期下降至较低水平随后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返青期和分蘖期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养蟹田和不养蟹田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桡足类平均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返青期平均密度极低,仅为0.48 ind/L,平均生物量变化趋势与密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水稻的不同栽培模式对浮游甲壳动物有一定的影响。从生产的角度分析T1的栽培模式综合收益最大,因此,T1更有益于稻蟹共作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作 浮游甲壳动物 密度 生物量 多样性指数
原文传递
稻田网箱养殖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幼蟹的个体生长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庆阳 马旭洲 +2 位作者 王昂 王武 于永清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本实验在室外网箱内监测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阶段个体生长发育的每一次蜕壳生长情况。2013年实验选取雄蟹和雌蟹各200只,记录了每个蜕壳阶段雌蟹和雄蟹的生长,包括壳长、壳宽、总重和蜕壳间隔时长(d),并且观察... 本实验在室外网箱内监测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阶段个体生长发育的每一次蜕壳生长情况。2013年实验选取雄蟹和雌蟹各200只,记录了每个蜕壳阶段雌蟹和雄蟹的生长,包括壳长、壳宽、总重和蜕壳间隔时长(d),并且观察雌蟹和雄蟹形态特征的变化。实验共进行111 d,幼蟹共蜕壳11次。实验结束时,雄蟹剩余34只,雌蟹剩余42只;雄蟹的特定生长率为(7.176 5±0.168 4)%/d,雌蟹的特定生长率为(7.283 3±0.174 3)%/d;雌蟹生长蜕壳过程中腹部的形态变化大,腹部由三角形变成卵圆形;雄蟹在生长蜕壳过程中螯足的增长明显较雌蟹快,并且在本实验最后一次即第11次蜕壳后螯足腹面内侧出现1小撮绒毛,外侧也出现少量绒毛,但不易被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幼蟹 生长 蜕壳 形态特征
原文传递
上海松江泖港地区蟹种养殖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高龙 王友成 +2 位作者 马旭洲 王武 郎月林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7-321,共5页
为了探究河蟹蟹种养殖模式对水环境的影响,于2012年6—10月,对上海松江泖港地区蟹种池塘和水源的水质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整个养殖周期中,蟹种池CODMn不断增长,水源水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后减。在多数时段,水源水亚硝酸盐质量浓度高于... 为了探究河蟹蟹种养殖模式对水环境的影响,于2012年6—10月,对上海松江泖港地区蟹种池塘和水源的水质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整个养殖周期中,蟹种池CODMn不断增长,水源水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后减。在多数时段,水源水亚硝酸盐质量浓度高于蟹种池,但6月26日蟹种池反而显著高于水源水(p<0.05)。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水源水硝酸盐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蟹种养殖池(p<0.05)。养殖前期,水源水磷酸盐质量浓度高于蟹种池;养殖后期蟹种池高于水源水,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台风过境后,水源水氨氮质量浓度达2.21 mg/L,磷酸盐质量浓度达0.467 mg/L,表明农田化肥水和地表径流可能是导致水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其他科学 蟹种 池塘养殖 水花生 水质
下载PDF
生物絮凝技术在池塘养虾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文畅 罗国芝 谭洪新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18,共5页
基于生物絮凝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的水产养殖模式能够有效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利用率,净化养殖水体,被认为是解决当前集约化水产养殖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分析了碳源投加在生物絮凝养虾与传统养虾中的区别... 基于生物絮凝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的水产养殖模式能够有效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利用率,净化养殖水体,被认为是解决当前集约化水产养殖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分析了碳源投加在生物絮凝养虾与传统养虾中的区别,总结了BFT池塘养虾具有降低饲料成本、减少水处理费用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优点,指出BFT碳源消耗量大、能耗较高的局限性,并结合南美白对虾生物絮凝池塘养殖技术,对生物絮凝技术在中国虾类养殖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 虾类养殖 池塘养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