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49
1
作者 郭玉明 张弛 +3 位作者 查青林 陈威妮 姜淼 吕爱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4-31,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丹参滴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无盲法和语言限制;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RCTs,依据Jadad评分法进行文献...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丹参滴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无盲法和语言限制;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RCTs,依据Jadad评分法进行文献的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4篇文献,有4篇为高质量文献,占所有纳入研究的1.57%。按干预措施和疗效评价分组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改善心绞痛症状方面,以复方丹参滴丸作为干预药物,与对照药消心痛比较,第1组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7,95%CI(0.96,1.20)],第2组和第3组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均优于消心痛[RR=1.28,95%CI(1.12,1.45);RR=1.48,95%CI(1.22,1.78)];与对照药复方丹参片比较,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片[RR=1.29,95%CI(1.15,1.46)]。在改善心电图方面,复方丹参滴丸与消心痛比较,第1组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2,95%CI(1.00,1.50)],第2组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优于消心痛[RR=1.58,95%CI(1.20,2.06)];复方丹参滴丸与复方丹参片比较,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片[RR=1.27,95%CI(1.07,1.50)]。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其缓解心绞痛和改善心电图的疗效相对优于消心痛和复方丹参片,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虽然近年来RCTs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但仍需从临床试验设计的科学性、报告的规范性等诸多环节来提高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冠心病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患者与健康人物质能量代谢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杨泽民 陈蔚文 王颖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9-163,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患者体内脂类、蛋白质、糖类和核酸代谢情况,从物质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脾虚证的病理发生机制。方法选择4例2004年6月—2005年3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和广东省中医院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患者,选... 目的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患者体内脂类、蛋白质、糖类和核酸代谢情况,从物质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脾虚证的病理发生机制。方法选择4例2004年6月—2005年3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和广东省中医院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患者,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健康人4名,钳取患者及健康人胃黏膜进行DNA芯片实验,利用BRB ArrayTools和IPA软件对DNA芯片双通道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获得15个与物质能量代谢相关差异基因,占总差异表达基因(20个)的75%,其中上调基因1个,下调基因14个,11个基因为酶基因。其中脂类代谢相关差异基因有ACAA2和CYP20A1,表现为脂肪酸分解和胆固醇转化降低;蛋白质代谢相关差异基因有ALDH9A1、ASL、ASS1、PCYOX1L、RPS28、UBE2D2、UBXN1、B3GNT1、GCNT1和PPP1R3C,表现为影响自主神经、尿素循环等生物学过程的氨基酸代谢降低,蛋白质合成降低,错误折叠蛋白泛素化降解增加,翻译后糖基化和磷酸化修饰降低;糖类代谢相关差异基因有PPP1R3C、B3GNT1和GCNT1,表现为糖原和聚糖合成降低;核酸代谢相关差异基因有RMI1、SMARCD3和PARP1,表现为DNA复制和转录降低,DNA损伤修复增加。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患者体内脂类、蛋白质、糖类和核酸代谢水平明显降低,并且主要表现为酶基因表达下调,推测此可能是导致脾虚证营养代谢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证 DNA芯片 物质代谢 慢性浅表性胃炎
下载PDF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与脾胃湿热证患者物质能量代谢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被引量:41
3
作者 杨泽民 陈蔚文 王颖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80-1187,共8页
目的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患者体内脂类、蛋白质、核酸、糖类、微量元素和能量代谢情况,从物质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脾虚证病理发生机制。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05年3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 目的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患者体内脂类、蛋白质、核酸、糖类、微量元素和能量代谢情况,从物质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脾虚证病理发生机制。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05年3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8例,其中脾虚证和脾胃湿热证患者各4例,取两组胃黏膜进行DNA芯片实验,利用BRBArrayTools和IPA软件对DNA芯片双通道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获得与物质能量代谢相关且表达倍数>2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56个,其中上调基因11个,下调基因45个。其中与脂类代谢相关的基因有CRLS1、LRP11、FUT9、GPCPD1、PIGL、SULT1A4、B3GNT1、ST8SIA4和ACADVL,主要涉及脂肪酸、胆固醇、磷脂和糖脂的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相关的基因有ASR-GL1、AARSD1、EBNA1BP2、PUM2、MRPL52、C120RF65、PSMB8、PSME2、UBA7、RNF11、FBXO44、ZFYVE26、CHMP2A、SSR4、SNX4、RAB3B、RABL2A、GOLGA2、KDELR1、PHPT1、ACPP、PTPRF、CRKL、HDAC7、ADPRHL2、B3GNT1、ST8SIA4、DDOST和FUT9,主要涉及到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蛋白质泛素化、靶向输送和翻译后修饰过程;与核酸代谢相关的基因有DFFB、FLJ35220、TOP2A、SF3A3、CREB3、CRTC2、NR1D2、MED6、GTF2IRD1、C1ORF83、ZNF773和ZMYND11,主要涉及DNA复制与修复,转录调节等;与糖类代谢相关的基因有AGL、B3GNT1、FUT9、ST8SIA4、SULT1A4、DDOST和PIGL,主要涉及糖原的分解和糖复合物的合成;与微量元素代谢相关的基因有COMMD1、SLC39A6、FTL、CHRFAM7A、SCGN和S100A6,主要涉及铜离子、锌离子、铁离子和钙离子代谢;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有AK3和COX7B,涉及线粒体结构和氧化磷酸化过程。结论脾虚证患者体内脂类、蛋白质、核酸、糖类、微量元素和能量代谢水平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导致脾虚证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 脾虚证 湿热证 DNA芯片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下载PDF
白术糖复合物对IEC-6细胞分化及绒毛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2
4
作者 王洲 李茹柳 +1 位作者 徐颂芬 陈蔚文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8-944,共7页
目的:观察白术糖复合物对小肠隐窝细胞(IEC-6)细胞分化及分化标志物之一绒毛蛋白(villin)表达的影响。方法:IEC-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药胃泌素组(250μg/L)、白术糖复合物组(62.5、125、250、500、1000 mg/L),经相应处理后。... 目的:观察白术糖复合物对小肠隐窝细胞(IEC-6)细胞分化及分化标志物之一绒毛蛋白(villin)表达的影响。方法:IEC-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药胃泌素组(250μg/L)、白术糖复合物组(62.5、125、250、500、1000 mg/L),经相应处理后。光镜下观察细胞大体形态;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RT-PCR法检测villin mRNA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villin蛋白表达。结果:①给药7 d,光镜下空白对照组细胞处于幼稚状态;胃泌素和白术糖复合物组细胞处于分化状态;②给药20 d,电镜下空白对照组胞核较大,常染色质比例较高,细胞边缘仅见少量微绒毛;胃泌素和白术糖复合物组胞核较小,常/异染色质比例协调,细胞边缘生成大量微绒毛;③给药6 h,空白对照组细胞villin mRNA表达非常少,胃泌素组和白术糖复合物组villin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④给药7 d,免疫荧光检测发现空白对照组细胞仅有很少villin蛋白表达;胃泌素组表达非常强烈;白术糖复合物组表达稍弱于胃泌素组,但有特异性绒毛蛋白聚集点。结论:白术糖复合物有通过上调IEC-6细胞绒毛蛋白表达及分布而促其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糖复合物 IEC-6细胞 分化 绒毛蛋白
下载PDF
脾气虚证患者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陈蔚文 王颖芳 +7 位作者 劳绍贤 李茹柳 郭文峰 黄穗平 王桂香 罗琦 黄烈平 王建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8-152,共5页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特征性基因差异表达谱。方法:慢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选4例,镜下取胃黏膜组织,提取总RNA,一一配对制作基因芯片,采用荧光比值、生物信息学、双侧t检验等方法比较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特征性基因差异表达谱。方法:慢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选4例,镜下取胃黏膜组织,提取总RNA,一一配对制作基因芯片,采用荧光比值、生物信息学、双侧t检验等方法比较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结果:差异表达基因54条,72.2%下调;其中与营养物质代谢和免疫调节相关差异表达基因45条,71.1%下调;差异基因中有4条基因P<0.05,为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实时定量PCR检测差异基因5条,4条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具有特征性的基因差异表达图谱,主要表现为与营养物质代谢及免疫调节相关基因呈下调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气虚证 胃炎 基因差异表达 人类全长基因表达谱芯片
下载PDF
黄芪和白术提取物对IEC-6细胞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胡灿 李茹柳 +2 位作者 王静 徐颂芬 陈蔚文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0-65,共6页
目的筛选益气健脾中药黄芪和白术促进小肠上皮细胞(IEC-6)迁移的有效提取部位。方法以系统溶剂分离法从黄芪、白术药材分别得到糖复合物、正丁醇萃取物、醇沉上清液以及大孔树脂吸附后70%乙醇洗脱部位作受试药。IEC-6细胞接种于6孔板并... 目的筛选益气健脾中药黄芪和白术促进小肠上皮细胞(IEC-6)迁移的有效提取部位。方法以系统溶剂分离法从黄芪、白术药材分别得到糖复合物、正丁醇萃取物、醇沉上清液以及大孔树脂吸附后70%乙醇洗脱部位作受试药。IEC-6细胞接种于6孔板并培养24 h,划痕法造细胞迁移模型,划痕后加入各受试药,24 h后观察细胞迁移情况;并进一步观察具有促进细胞迁移的有效部位对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所致细胞迁移抑制的影响。结果 50 mg.L-1的黄芪糖复合物或白术糖复合物能促进细胞迁移(P<0.01);黄芪、白术的正丁醇萃取物、醇沉上清液、大孔树脂吸附后醇洗脱部位对细胞迁移均无明显影响;2.5 mmol.L-1的DFMO能抑制细胞迁移(P<0.01),加入DFMO同时加入100 mg.L-1黄芪糖复合物或200 mg.L-1白术糖复合物能使细胞迁移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结论黄芪糖复合物和白术糖复合物能促进IEC-6细胞迁移,还能使DFMO所致的细胞迁移抑制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上皮细胞 黄芪 白术 提取物 细胞迁移
原文传递
慢性胃炎脾气虚证与脾胃湿热证的差异表达基因比较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颖芳 陈蔚文 +8 位作者 劳绍贤 李茹柳 郭文峰 黄穗平 王桂香 王静 罗琦 黄烈平 王建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20-324,共5页
目的:比较慢性胃炎脾气虚证与脾胃湿热证患者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分别提取慢性胃炎脾气虚和脾胃湿热患者胃黏膜组织RNA各4例,逆转录荧光探针标记后杂交制作BiostarH-140 s基因芯片。采用荧光值ratio、生物信息学、t检验等方法分析结果,... 目的:比较慢性胃炎脾气虚证与脾胃湿热证患者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分别提取慢性胃炎脾气虚和脾胃湿热患者胃黏膜组织RNA各4例,逆转录荧光探针标记后杂交制作BiostarH-140 s基因芯片。采用荧光值ratio、生物信息学、t检验等方法分析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部分相关基因。结果:获得差异表达基因245条,主要为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运输、物质能量合成代谢、细胞周期增殖分化、免疫反应等相关基因;有显著意义的差异表达基因77条;实时定量PCR检测10条基因,6条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慢性胃炎脾气虚和脾胃湿热2个证型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提示中医的临床辨证分型与基因差异表达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脾气虚证 脾胃湿热证 基因差异表达
下载PDF
藤龙补中汤促结肠癌LS-174-T细胞衰老及其机制 被引量:23
8
作者 胡兵 安红梅 +1 位作者 沈克平 杜琴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048-1052,共5页
目的:细胞衰老是重要的细胞内在抗癌机制,与肿瘤治疗效应机制密切相关。本研究观察中药复方藤龙补中汤对人结肠癌LS-174-T细胞衰老及相关信号转导的影响。方法:藤龙补中汤处理结肠癌细胞LS-174-T,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衰老相关β-半乳糖... 目的:细胞衰老是重要的细胞内在抗癌机制,与肿瘤治疗效应机制密切相关。本研究观察中药复方藤龙补中汤对人结肠癌LS-174-T细胞衰老及相关信号转导的影响。方法:藤龙补中汤处理结肠癌细胞LS-174-T,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检测SA-β-gal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p21WAF1/CIP1、p53、p16基因的表达以及RB磷酸化水平。结果:藤龙补中汤作用后,LS-174-T细胞呈现典型大而扁平的衰老形态,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Western blot显示藤龙补中汤可促进LS-174-T细胞p21WAF1/CIP1、p16等基因的表达,对p53、RB等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可抑制RB磷酸化。结论:藤龙补中汤可促进LS-174-T细胞衰老,并可能与促进p21WAF1/CIP1、p16等基因的表达,以及抑制RB磷酸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结肠肿瘤 中草药 细胞衰老 信号传导
下载PDF
脾阳虚大鼠模型建立及理中汤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9
作者 羊燕群 郭文峰 +5 位作者 李茹柳 高小玲 王静 林传权 徐颂芬 陈蔚文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建立适用于中医"证"研究及中药药理学研究的脾阳虚大鼠模型。方法给予大鼠每日游泳、隔日注射利血平、隔日灌胃番泻叶3周,以建立脾阳虚模型,第4周~第6周灌胃温阳健脾方药理中汤,以其治疗结果验证造模效果。结果造模期间... 目的建立适用于中医"证"研究及中药药理学研究的脾阳虚大鼠模型。方法给予大鼠每日游泳、隔日注射利血平、隔日灌胃番泻叶3周,以建立脾阳虚模型,第4周~第6周灌胃温阳健脾方药理中汤,以其治疗结果验证造模效果。结果造模期间模型大鼠出现活动减少、嗜卧、畏冷蜷缩、便溏,毛色枯槁不荣等脾阳虚症状,与正常大鼠相比,体温、体重、摄食量、尿D-木糖排泄率等均有显著性差异,但病理切片未发现明显差异;6周后理中汤组与正常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自然恢复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利血平合劳倦过度/寒凉泄下法建立的脾阳虚大鼠模型一般症状和生化指标都与脾阳虚患者临床表现基本相符,用此法建立的脾阳虚大鼠模型可为脾阳虚"证"本质研究及相关方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阳虚证 动物模型 大鼠 D-木糖排泄率 理中汤
下载PDF
黄芪汤治疗慢性肝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刘畅 刘平 +1 位作者 慕永平 张华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157-161,共5页
黄芪汤,又名黄芪六一汤,始载于《太平惠氏和剂局方》,由黄芪和甘草组成。治诸虚不足,肢体劳倦,心中烦悸,唇口干渴,食少面黄。该方重用黄芪为君,辅以甘草和大枣,具有补气益虚损之功,历来或被单独应用,或取其药对组合应用于复方之中。课... 黄芪汤,又名黄芪六一汤,始载于《太平惠氏和剂局方》,由黄芪和甘草组成。治诸虚不足,肢体劳倦,心中烦悸,唇口干渴,食少面黄。该方重用黄芪为君,辅以甘草和大枣,具有补气益虚损之功,历来或被单独应用,或取其药对组合应用于复方之中。课题组前期工作发现,黄芪汤"益气生精、补益虚损",可显著改善乙肝后肝硬化的肝细胞坏死,提高肝细胞功能,促进早期肝硬化组织学的逆转。本文对黄芪汤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汤 慢性肝病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尿木糖排泄率及肠黏膜ATP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高小玲 郭文峰 +1 位作者 李茹柳 陈蔚文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42-1245,共4页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一般状态、尿D-木糖排泄率、小肠黏膜ATP含量的影响。方法: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和四君子汤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对溴苯胺法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生物发光法测定小肠黏膜ATP含量,并分析尿木糖排...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一般状态、尿D-木糖排泄率、小肠黏膜ATP含量的影响。方法: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和四君子汤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对溴苯胺法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生物发光法测定小肠黏膜ATP含量,并分析尿木糖排泄率与小肠黏膜ATP含量改变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后大鼠体质量和尿D-木糖排泄率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经四君子汤治疗后尿D-木糖排泄率提高(P<0.05);造模后大鼠小肠黏膜ATP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尿木糖排泄率改变与小肠黏膜ATP含量改变呈正相关。结论:四君子汤能改善脾虚大鼠木糖吸收功能,但对小肠能量代谢指标ATP含量无明显影响;脾虚大鼠尿木糖排泄率降低可伴随小肠黏膜ATP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君子汤 脾虚证 吸收 D-木糖排泄率 ATP
下载PDF
雷公藤多甙对小鼠生精功能相关基因Herc4、Ipo11和Mrto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黄迪 李颉 何立群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41-946,共6页
文章从影响生精功能相关基因的角度探讨雷公藤多甙抑制小鼠生殖功能的机理,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雷公藤多甙组,应用雷公藤多甙灌胃造成雄性小鼠生殖功能障碍,通过与雌鼠(1:2)合笼观察怀孕率和睾丸组织变化,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小... 文章从影响生精功能相关基因的角度探讨雷公藤多甙抑制小鼠生殖功能的机理,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雷公藤多甙组,应用雷公藤多甙灌胃造成雄性小鼠生殖功能障碍,通过与雌鼠(1:2)合笼观察怀孕率和睾丸组织变化,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小鼠睾丸组织的基因表达。结果发现雷公藤多甙组小鼠较对照组怀孕率明显下降,尤其是在8周后怀孕率为0。睾丸曲细精管管壁上生精细胞数量减少,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部分或全部脱落,阻塞于管腔内,并发现有1932条基因表达出现异常,与生殖相关基因354条,上调112条,下调242条。其中有已经公认的与生殖密切相关的基因Herc4、Ipo11和Mrto4等的表达异常。提示雷公藤多甙引起的小鼠生殖功能障碍与其致生精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甙 小鼠 基因 生精
下载PDF
白术和黄芪不同提取部位对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胡灿 李茹柳 +4 位作者 莫全毅 王治平 林传权 陈炜璇 陈蔚文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观察白术和黄芪的不同提取部位对小肠上皮细胞(IEC-6)增殖的影响。方法以系统溶剂分离法分别提取白术和黄芪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醇沉上清液和多糖部位;另将白术和黄芪以乙醇提取,D101大孔树脂吸附法得到40%和70%乙醇洗脱... 目的观察白术和黄芪的不同提取部位对小肠上皮细胞(IEC-6)增殖的影响。方法以系统溶剂分离法分别提取白术和黄芪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醇沉上清液和多糖部位;另将白术和黄芪以乙醇提取,D101大孔树脂吸附法得到40%和70%乙醇洗脱部位。MTT法检测白术和黄芪正丁醇部位、醇沉上清液、多糖部位、40%和70%醇洗脱液对IEC-6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初步发现黄芪正丁醇部位、醇沉上清部位、糖复合物、40%和70%醇洗脱部位加药24h能促进细胞增殖;白术40%乙醇洗脱液部位加药24h能促进细胞增殖,白术正丁醇部位、糖复合物、40%和70%乙醇洗脱液部位加药48h能促进细胞增殖。结论白术和黄芪正丁醇部位、多糖部位、40%和70%醇洗脱液在加药后不同时间对IEC-6细胞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增殖作用;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和大孔树脂吸附法提取白术和黄芪不同部位,可以用于细胞增殖实验,为进一步开展白术和黄芪在细胞水平上的药理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黄芪 提取部位 细胞增殖
下载PDF
黄芩提取物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 被引量:17
14
作者 谢红东 杨珂 +3 位作者 穆焕德 魏世道 张永煜 刘成海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9年第3期240-242,I0001,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芩提取物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其影响肾组织过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3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以10mg/kg氯化汞灌胃8周制备大鼠肾纤维化模型。自造模之日起分别以20mg/kg(高剂... 目的:观察黄芩提取物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其影响肾组织过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3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以10mg/kg氯化汞灌胃8周制备大鼠肾纤维化模型。自造模之日起分别以20mg/kg(高剂量组)、10mg/kg(低剂量组)的黄芩提取物灌胃模型大鼠,正常组与模型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共8周。生化法测血尿素氮、血肌酐及尿蛋白浓度,以盐酸水解法测定肾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以HE、六铵银及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炎症与纤维化病理。试剂盒生化法检测肾组织谷胱甘肽(glutathion,GSH)含量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结果:模型组大鼠肾脏病理检查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脱落、坏死;部分肾小管明显萎缩、部分肾小管扩张;可见广泛胶原组织沉积和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尿蛋白浓度明显升高,模型组血尿素氮和肌酐及羟脯氨酸含量增加。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但无统计学差异;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肾小管病变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轻,纤维化程度减轻,尿蛋白浓度及血尿素氮和肌酐明显下降,羟脯氨酸含量减少。模型组GSH含量和SOD活性明显下降,黄芩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均可以提高肾组织GSH含量和SOD活性。结论:黄芩提取物具有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抗肾组织氧化损伤是黄芩提取物抗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提取物 肾间质纤维化 过氧化 谷胱甘肽 过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发展问题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8-271,共4页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病理过程,其准确的诊断与有效治疗是改善慢性肝病预后、降低慢性肝病病死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十多年来,随着慢性乙肝(CHB)厢肝(CHC)抗病毒治疗的研究的发展,对肝纤维化(包括早期肝硬...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病理过程,其准确的诊断与有效治疗是改善慢性肝病预后、降低慢性肝病病死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十多年来,随着慢性乙肝(CHB)厢肝(CHC)抗病毒治疗的研究的发展,对肝纤维化(包括早期肝硬化)病理组织学的可逆性及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肝功能改善翻开了新篇章;复方中药治疗难治性CHC肝纤维化美国Ⅱ期临床试验的成功实施为发挥中医药在治疗难治性病变中的优势打开了一扇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肝硬化 中西医结合诊疗 失代偿期肝硬化 慢性肝病 Ⅱ期临床试验 有效治疗 抗病毒治疗 病理组织学
原文传递
茵陈蒿汤干预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硬化效应的方证病理学基础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成 刘平 +10 位作者 陶庆 孙明瑜 陈高峰 王高强 王磊 都金星 仝欣 都广礼 慕永平 刘成海 胡义扬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45-850,共6页
目的基于清热利湿与滋养肝肾不同功效古典方剂的干预效应,探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诱导大鼠肝硬化的方证病理学基础。方法腹腔注射DMN4周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造模2周末取6只模型大鼠作给药前观察,其余模型大鼠随机... 目的基于清热利湿与滋养肝肾不同功效古典方剂的干预效应,探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诱导大鼠肝硬化的方证病理学基础。方法腹腔注射DMN4周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造模2周末取6只模型大鼠作给药前观察,其余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茵陈蒿汤(yinchenhao Decoc-tion,YCHD)组及一贯煎(yiguanjian,YGJ)组;各组于继续造模同时给予不同方剂的煎剂经口灌胃2周,正常大鼠与模型对照组给予同量等渗盐水,4周末处死大鼠,获取血清与肝组织样品,观测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与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免疫印迹检测肝组织α-SM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e-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以及肝脂肪酸结合蛋白(liver fatty acid bindingprotein,L-FABP)、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YCHD组肝功能显著改善;肝组织Hyp含量与α-SM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显著抑制DMN大鼠肝硬化的形成,而YGJ无明显作用。肝组织TNF-α与PDGF表达在YCHD组显著减少,而YGJ组TNF-α进一步增加,PDGF无明显变化;YCHD组肝组织MDA含量与GST活性显著降低(P<0.01或P<0.05),GSH含量、L-FABP及Tf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而YGJ组仅见GSH显著增加(P<0.05)。结论茵陈蒿汤显著抑制DMN大鼠肝硬化的形成;DMN大鼠肝硬化形成期的肝组织炎性病变及其过氧化损伤是茵陈蒿汤清热利湿效应的方证病理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亚硝胺 肝硬化 肿瘤坏死因子-Α 脂质过氧化 茵陈蒿汤
下载PDF
甘草糖提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迁移及多胺含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温鹏 随晶晶 +3 位作者 李茹柳 赵世清 卢文彪 陈蔚文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12-1116,共5页
目的:观察甘草糖提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IEC-6)迁移及细胞内多胺(腐胺、精脒和精胺)含量的影响。方法:划痕法造细胞损伤后迁移模型,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胞内多胺含量。观察甘草糖复合物对细胞迁移及细胞内多胺含量的影响;观察... 目的:观察甘草糖提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IEC-6)迁移及细胞内多胺(腐胺、精脒和精胺)含量的影响。方法:划痕法造细胞损伤后迁移模型,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胞内多胺含量。观察甘草糖复合物对细胞迁移及细胞内多胺含量的影响;观察甘草糖复合物对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致细胞迁移抑制和多胺合成抑制的影响。结果:甘草糖提取物(50、100 mg/L)能促进细胞迁移;可逆转由DFMO所致的细胞迁移抑制;可提高细胞迁移过程中细胞内多胺含量;可逆转由DFMO所致的多胺含量降低。结论:甘草对胃肠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可能与其提高细胞多胺含量、促进细胞迁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糖复合物 多胺 小肠上皮细胞 细胞迁移
下载PDF
扶正化瘀方对大鼠纤维化肺组织MMP-2活性与IV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谭善忠 刘成海 +4 位作者 张炜 陆雄 叶伟成 蔡贞贞 刘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35-839,共5页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方影响肺组织MMP-2活性与IV型胶原表达的抗肺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一次性气管内注射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模型,分模型对照组、扶正化瘀方组、甲强龙组,每组各14只模型大鼠。另设正常组10只,一次性气管内注射等量生理...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方影响肺组织MMP-2活性与IV型胶原表达的抗肺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一次性气管内注射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模型,分模型对照组、扶正化瘀方组、甲强龙组,每组各14只模型大鼠。另设正常组10只,一次性气管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次日扶正化瘀方组予以4.6 g.kg-1大鼠体重的扶正化瘀方灌胃;甲强龙组予以15 mg.kg-1大鼠体重的甲强龙腹腔注射,正常组和模型组灌喂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4周。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胶原沉积,称量肺重量与计算肺系数,Jamall氏法测定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明胶酶图法检测肺组织MMP-2与MMP-9的活性,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MMP-2,MMP-9和Ⅳ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肺系数明显增加,肺组织胶原沉积明显,Hyp含量、Ⅳ型胶原、MMP-2与MMP-9蛋白表达增加,MMP-2活性水平升高,尤其是活性型MMP-2活性升高明显,而MMP-9活性略有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扶正化瘀方与甲强龙均不同程度减轻模型组肺组织胶原沉积与Ⅳ型胶原蛋白表达,减少肺系数与肺组织Hyp含量,降低MMP-蛋白与2活性水平,尤其是活性型MMP-2水平。其中,对肺系数、Ⅳ型胶原蛋白与MMP-2蛋白与活性的抑制作用以扶正化瘀方较为明显。而2种药物对MMP-9蛋白表达与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扶正化瘀方具有良好的抗大鼠肺纤维化作用,其部分作用机制在于:抑制纤维化肺组织的MMP-2蛋白及其活性,以减少组织的炎性破坏;抑制Ⅳ型胶原过度表达,以减少胶原的病理增生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化瘀方 肺纤维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2 Ⅳ型胶原
下载PDF
甘草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石忠峰 李茹柳 陈蔚文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研究甘草总黄酮提取分离工艺和分析方法。方法比较3种提取方法——超声波提取法、加热回流法和冷浸法对甘草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采用树脂吸附法精制甘草总黄酮并考察不同参数对提取得率和纯度的影响;采用柚皮苷直接扫描法对甘草... 目的研究甘草总黄酮提取分离工艺和分析方法。方法比较3种提取方法——超声波提取法、加热回流法和冷浸法对甘草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采用树脂吸附法精制甘草总黄酮并考察不同参数对提取得率和纯度的影响;采用柚皮苷直接扫描法对甘草总黄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超声波提取法、加热回流法和冷浸法甘草总黄酮提取率分别为5.46%、6.12%和5.04%,以加热回流法提取效果最好。树脂吸附甘草黄酮类成分主要集中在40%~60%乙醇洗脱部位。结论3种方法中以加热回流法提取甘草黄酮效果最好,树脂精制工艺考虑为纯水洗脱树脂后继以80%乙醇洗脱黄酮类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总黄酮 提取分离 工艺考察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湿热证“异病同证”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畅 苟小军 +5 位作者 黄迪 赵超群 刘平 慕永平 曹健美 张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3期392-407,共16页
目的:从代谢组学变化层面揭示"湿热证"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方法: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湿热证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以健康者30例为对照,联合选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 目的:从代谢组学变化层面揭示"湿热证"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方法: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湿热证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以健康者30例为对照,联合选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和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两个代谢物检测平台,对血清样本进行全谱代谢组学检测。并运用多维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索三种不同疾病湿热证的共性及特异性变化物质。结果:通过比较不同疾病湿热证组间代谢组学差异物质,并与健康组对照,发现肌苷、尿苷、天门冬氨酸、油酸甘油酯、乳酸盐是三种疾病湿热证的共同变化物质。结论: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发现,上述三种不同疾病的典型湿热证之间,既有反映不同疾病的差异性物质,又存在与湿热证相关的共性物质,从而在代谢水平上为中医"异病同证"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证候 代谢组学 湿热证 异病同证 物质基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