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凋亡与缺血性脑损伤 被引量:31
1
作者 许金明 郑惠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51-253,共3页
细胞凋亡与缺血性脑损伤许金明郑惠民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据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研究协作... 细胞凋亡与缺血性脑损伤许金明郑惠民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据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研究协作组1986年调查的结果,我国脑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脑血管疾病 脑缺血
下载PDF
脑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晔 郑惠民 谢惠君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9年第1期16-18,共3页
脑静脉血栓形成为少见的脑卒中,因病变部位不同,其症状体征表现各异,也无统一治疗模式。多数文献报告肝素治疗安全有效,但尚无统一的疗程、剂量和给药途径。
关键词 脑静脉血栓形成 凝血障碍 肝素 抗凝治疗
下载PDF
副癌神经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晔 郑惠民 谢惠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16-318,共3页
关键词 副癌神经综合征 PNS 神经系统 远隔效应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局部动脉溶栓治疗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永巍 刘建民 +3 位作者 洪波 邓本强 许奕 丁素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目的 检验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分析 5 4例接受局部动脉溶栓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 3例(5 .6 %) ,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 46例 (85 .2 %) ,... 目的 检验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分析 5 4例接受局部动脉溶栓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 3例(5 .6 %) ,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 46例 (85 .2 %) ,大脑前动脉闭塞 5例 (9.2 %)。结果 预后好的患者共有 41例 (75 .9%) ,血管再通程度 >5 0 %39例 (72 .2 %) ,再通程度 <5 0 %的 15例 (2 7.8%)。颅内出血率为 2 0 .4%,病死率为 7.4%。结论 局部动脉溶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 ,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 颈内动脉系统 安全性 SELDINGER法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陶沂 石晶 +2 位作者 郑惠民 缪明永 王学敏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成全脑缺血模型 (缺血 2 0分钟 ,再灌注 30分钟 )。动物随机分为预缺血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预缺血组给予两次 (各 2分钟 )缺...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成全脑缺血模型 (缺血 2 0分钟 ,再灌注 30分钟 )。动物随机分为预缺血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预缺血组给予两次 (各 2分钟 )缺血预处理 (间隔 48小时 )。用氧电极法测定呼吸功能和呼吸链的氧化酶(NADH氧化酶、琥珀酸氧化酶、细胞色素 C氧化酶 )活性。结果 缺血模型组动物的呼吸控制率、磷氧比及氧化磷酸化效率均较假手术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3种氧化酶的活性亦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而预缺血组的这种改变不明显 ,各测定值接近假手术组 ,但与模型组的差异显著。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脑线粒体功能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缺血耐受 线粒体 沙土鼠
下载PDF
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潘绵顺 凌至培 +1 位作者 王鹏 郑惠民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4年第6期358-361,共4页
目的 评价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 ,有效性和心理状态。方法  1 997年 7月~ 2 0 0 2年 7月 ,6 7例经药物和其他方法治疗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接受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 ,放射剂量中位值是5Gy(70~ 80Gy),疗效评... 目的 评价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 ,有效性和心理状态。方法  1 997年 7月~ 2 0 0 2年 7月 ,6 7例经药物和其他方法治疗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接受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 ,放射剂量中位值是5Gy(70~ 80Gy),疗效评价采用患者自我报告疼痛的控制以及药物用量的变化 ,观察伽玛刀疗效 ,并通过生活满意度指数A(lifesatisfactionindexA ,LSI A)了解三叉神经痛患者伽玛刀术后主观感受。结果  6 6例患者 (92 . 4% )完成了随访 ,平均随访期 3 3个月 (8~ 6 0个月 ),58例患者 (87.8% )报告疼痛缓解 ,疼痛缓解开始出现平均时间为 3周0~ 2 4周 )。 1、2、3年的复发率分别为 1 3 %、2 3 %和 3 1 % ;2 1例患者出现复发 ,其中 1 7例接受再次伽玛刀治疗 ,1 4例有效 ;6例 (8. 9% )患者自觉患侧面部麻胀感 ,1例 (二次治疗者 )张口轻度受限。运用LSI A评定三叉神经痛患者伽玛刀治疗后自我生活满意度改善情况。结论 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三叉神经痛显著缓解疼痛以及提高生存质量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复发后 2次伽玛刀治疗有效率高 ,患者精神心理状态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 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多系统萎缩的回顾与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赵景礼 涂来慧 郑惠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0年第6期377-378,共2页
关键词 多系统萎缩 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 病理
下载PDF
无症状性脑梗死与脑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陈伟 丁素菊 何龙泉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0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 ( ACI)与脑血管性痴呆 ( VD)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对 62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和 62名正常老年人进行 CT或 MRI检查 ,比较两组 ACI的发生情况。结果 :62例正常老年人中发现 ACI 1 1例 ( 1 7.7% ) ,62...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 ( ACI)与脑血管性痴呆 ( VD)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对 62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和 62名正常老年人进行 CT或 MRI检查 ,比较两组 ACI的发生情况。结果 :62例正常老年人中发现 ACI 1 1例 ( 1 7.7% ) ,62例 VD中发现 ACI 32例 ( 51 .6% ) ,显著高于正常组 ( P<0 .0 0 5)。结论 :ACI与 VD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脑梗死 血管性痴呆 相关性
原文传递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赖福生 史荫绵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96-199,共4页
运用凝胶电泳方法可将血小板膜糖蛋白(GP)分为若干个型和亚型。80年代初Kunilzi等用交叉免疫电泳技术证实GPⅡb和GPⅢa以钙依赖性二聚体(GPⅡb-Ⅲa)形式存在。以后许多实验结果提示GPⅡb-Ⅲa结构中含有纤维蛋白原(Fg)结合位点,在血小板... 运用凝胶电泳方法可将血小板膜糖蛋白(GP)分为若干个型和亚型。80年代初Kunilzi等用交叉免疫电泳技术证实GPⅡb和GPⅢa以钙依赖性二聚体(GPⅡb-Ⅲa)形式存在。以后许多实验结果提示GPⅡb-Ⅲa结构中含有纤维蛋白原(Fg)结合位点,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在GPⅡb-Ⅲa研究中广泛采用了单克隆抗体和电子显微镜等方法,进一步揭示了GPⅡb-Ⅲa的结构、性质硬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膜糖蛋白 GPⅡb-Ⅲa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建民 田建明 +8 位作者 丁素菊 孙军 邓本强 洪波 许奕 张永威 黄清海 张珑 周晓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30-333,共4页
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体会 ,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并发症防治及初步疗效。材料和方法 :5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2000年10月至2001年12月 ,40例有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 ,1例小脑出血 ,14例无明显症状)在... 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体会 ,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并发症防治及初步疗效。材料和方法 :5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2000年10月至2001年12月 ,40例有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 ,1例小脑出血 ,14例无明显症状)在球囊扩张后安装自膨胀血管内支架 ,其中33例还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支架内再扩张。结果 :53例支架定位准确 ,2例释放支架时支架向近端移位。31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 ,20例狭窄程度减少90 %以上 ,4例减少70 % ,术中1例发生短暂脑缺血性发作 ,1例发生脑梗死。临床随访1~15个月(平均6.1个月) ,仅1例术后2个月发作TIA1次。颈动脉超声随访42例 ,DSA随访15例患者颈动脉均无再狭窄发生(6~12月)。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暂缺血性发作 支架 介入治疗 适应症 并发症 防治
下载PDF
发作性睡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晔 王琳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8年第4期177-180,共4页
本文综述了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征,可能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治疗。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临床特征 病因 病理 治疗
原文传递
癫痫发作与假性发作患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伯诚 石海明 +1 位作者 郑惠民 顾菊红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年第3期181-181,176,共2页
采用放免分析法分析癫痫发作和假性发作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变化。结果:癫痫发作组15例脑脊液NSE含量为27.63±6.39(μg/L),假性发作组11例脑脊液NSE为9.85±1.43,正常对用组16... 采用放免分析法分析癫痫发作和假性发作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变化。结果:癫痫发作组15例脑脊液NSE含量为27.63±6.39(μg/L),假性发作组11例脑脊液NSE为9.85±1.43,正常对用组16例NSE为10.18±1.42;癫痫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性发作组比较均呈显著差异(P<0.01),正常对照组与假性发作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癫痫发作后有一定程度的脑神经元损害;脑脊液NSE检查对癫痫发作与假性发作有鉴别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癫痫 假性发作
下载PDF
Rasmussen’s综合征新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黎佳思 丁素菊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5年第3期283-285,共3页
Rasmussen’s综合征是以癫痫、进行性的偏瘫及智能减退为三大主征的疾病,临床上常见于儿童,鉴别诊断困难。目前认为有病毒学说及自身免疫学说两大病因假说,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是MRI。外科手术是最能缓解症状,远期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RASMUSSEN 综合征 自身免疫学说 智能减退 诊断困难 病因假说 病毒学说 辅助检查 外科手术 治疗方法 远期效果 进行性 MRI
原文传递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临床与分子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韩燕 管阳太 +3 位作者 郑惠民 丁素菊 蒋建明 马丽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17-419,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3型的临床与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个SCA家系中1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与15名家系中未发病成员(家系对照组)及12名非血缘关系的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的SCA3、SCA1及SCA7基... 目的探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3型的临床与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个SCA家系中1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与15名家系中未发病成员(家系对照组)及12名非血缘关系的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的SCA3、SCA1及SCA7基因目的片段CAG重复数目进行比较。结果2个家系4代27名成员中共有12例发病,每代均有患者,男女均受累,起病年龄平均32岁,以行走不稳、动作笨拙和言语含糊为突出表现;头颅MRI示小脑、脑干明显萎缩;各组SCA1及SCA7基因CAG检测均在正常范围;SCA3目的片段CAG两对照组重复11~39次,10例患者为65~87次,确诊为SCA3;家系1的Ⅳ2现年8岁,临床无异常表现,CAG重复数目分别为21次和64次,可能是未到发病年龄的症状前患者。结论SCA3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均以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为突出表现,CAG重复数目检测可为基因诊断和症状前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 临床表现 基因诊断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时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中性粘多糖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丁素菊 郑惠民 +1 位作者 郭峰 侯晓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7-18,共2页
本文采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沙土鼠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变化: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RBC—C_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和中性粘多糖(NM)对沙土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缺血时RBC—C3bRR下降不明显(... 本文采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沙土鼠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变化: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RBC—C_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和中性粘多糖(NM)对沙土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缺血时RBC—C3bRR下降不明显(P>0.05),再灌注时明显下降(P<0.001);(2)缺血和再灌注时RBC—ICR均升高(P<0.001);3.提前用NM可提高再灌注时RBC—C_3bRR,降低RBC—ICR,说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可影响红细胞免疫功能,NM可能具有红细胞免疫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红细胞免疫 中性粘多糖 病理学
下载PDF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型的临床表现与基因诊断 被引量:2
16
作者 韩燕 郑惠民 +3 位作者 丁素菊 蒋建明 马丽杰 李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0-522,共3页
目的 为一个表现为行走不稳、言语含糊和视力下降的家系的数名患者明确基因诊断,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完成家系调查和神经科体检,部分成员行头部MRI和视觉、听觉诱发电位;开展SCA3、SCA1及SCA7突变基因CAG重复数目检测.结果 该家系呈常... 目的 为一个表现为行走不稳、言语含糊和视力下降的家系的数名患者明确基因诊断,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完成家系调查和神经科体检,部分成员行头部MRI和视觉、听觉诱发电位;开展SCA3、SCA1及SCA7突变基因CAG重复数目检测.结果 该家系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例成员有异常临床表现,头部MRI示小脑、脑干萎缩明显;VEP示潜伏期延迟和波幅下降,BAEP示Ⅴ波波幅下降,Ⅰ~Ⅴ、Ⅲ~Ⅴ、IPL、ILD延迟.家系成员SCA3及SCA7突变基因CAG检测均在正常范围,对照组SCA1目的 片段CAG重复数目为19~37,3例患者异常等位基因CAG重复数分别为54、60、68,诊断为SCA1患者;1例患者等位基因CAG重复数目分别为29和40,后者介于正常与异常扩展范围之间,但该患者有临床表现,且有一个患病儿子,确诊为SCA1患者.结论 SCA1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CAG重复数目检测可以为基因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型 临床表现 基因检测
下载PDF
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重型-极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金飞锋 王海燕 +1 位作者 宋佳贤 李毅鸣 《中国乡村医药》 2012年第14期30-31,共2页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重型-极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我院收治并诊断重型-极重型GBS患者4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1例。观察组给予免疫球蛋白(IVIG)和甲泼尼龙治疗...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重型-极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我院收治并诊断重型-极重型GBS患者4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1例。观察组给予免疫球蛋白(IVIG)和甲泼尼龙治疗。对照组给予甲泼尼龙,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VIG联合激素治疗GBS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 甲泼尼龙 格林巴利综合征
下载PDF
沙土鼠缺血再灌注时红细胞β-内啡呔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调控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丁素菊 郑惠民 +3 位作者 侯晓军 郭峰 王成海 时善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01-202,共2页
目的探讨沙土鼠缺血再灌注时红细胞β-内啡呔(β-endorphinβ-EP)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RedcelimmuneadherenceRCIA)有否调控作用。方法采用蒙古种沙土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测定RCIA以... 目的探讨沙土鼠缺血再灌注时红细胞β-内啡呔(β-endorphinβ-EP)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RedcelimmuneadherenceRCIA)有否调控作用。方法采用蒙古种沙土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测定RCIA以及红细胞β-EP(RBC-β-EP)含量,观察两者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制。结果显示单纯缺血时RBC-β-EP含量轻度升高,但RCIA降低不明显;而再灌注时随红细胞β-EP含量明显升高,RCIA功能降低明显。结论在缺血再灌注时,一定浓度的RBC-β-EP对红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时则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EP 红细胞 免疫粘附功能 沙土鼠 脑缺血
下载PDF
Creutzfeldt-Jacob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晔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9年第6期292-295,共4页
本文综述了Creutzfeldt-Jacob病的病因、神经病理、分子生物学进展、检测手段及可能的机制。
关键词 C-J病 蛋白病毒病 病因 病理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Segawa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20
作者 乔德丽 张社卿 郑惠民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5年第1期55-58,封三,共5页
Segawa病在1971年由日本学者Segawa以日文报道,1976年又以英文报道.当时称之为"伴有明显昼间波动的遗传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hereditary progressive dystonia with marked diurnal fluctuation,HP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Segawa病在1971年由日本学者Segawa以日文报道,1976年又以英文报道.当时称之为"伴有明显昼间波动的遗传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hereditary progressive dystonia with marked diurnal fluctuation,HP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姿势性肌张力障碍(postural dystonia),其临床特征是症状在昼间明显波动,左旋多巴对其有明显而持久的疗效[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多巴 DRD HPD 黑质 纹状体 肌张力 多巴胺 酪氨酸 中脑 基底神经节 三羟酪胺 神经递体 进行性肌张力障碍 Segawa 帕金森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