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5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 被引量:423
1
作者 李煜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7-109,共13页
本文尝试提出一个代际教育不平等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强调教育不平等产生机制、具体制度设计和社会状况背景三者间的联系。研究发现,恢复高考后,家庭教育背景成为改革初期教育不平等的主要原因;1992年以后社会分化加剧,教育体制受市场... 本文尝试提出一个代际教育不平等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强调教育不平等产生机制、具体制度设计和社会状况背景三者间的联系。研究发现,恢复高考后,家庭教育背景成为改革初期教育不平等的主要原因;1992年以后社会分化加剧,教育体制受市场化的冲击,家庭阶层背景的效用显现,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转变为资源转化与文化再生产双重模式并存。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管理阶层的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成其下一代的教育机会。如果这一进程得以顺利延续和扩展,那么社会分层结构很可能将因此而日益趋向固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获得 制度变迁 教育不平等
原文传递
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195
2
作者 徐安琪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8-30,共13页
关键词 择偶标准 结婚对象 教育程度 年龄结构 研究方法 研究样本
全文增补中
收入不平等与公平分配:对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居民公平观的一项实证分析 被引量:153
3
作者 李骏 吴晓刚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4-128,207,共15页
通过分析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的调查数据发现,教育的启蒙性质能够使人超越狭隘的利己主义,从而对不平等持更加批判的态度;国有部门就业者和老年人所认可的不平等程度较低,体现了平均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地区实际的不平等程度越大,人们对不... 通过分析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的调查数据发现,教育的启蒙性质能够使人超越狭隘的利己主义,从而对不平等持更加批判的态度;国有部门就业者和老年人所认可的不平等程度较低,体现了平均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地区实际的不平等程度越大,人们对不平等的认可程度越低。本研究既指出人们在减少收入不平等程度方面的普遍共识,又分析了人们认可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差异模式,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民众如何感知和评价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收入不平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分配 平等 公平 社会分层 主观感受
原文传递
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0
4
作者 李志刚 吴缚龙 卢汉龙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67,共8页
全球化下西方后福特主义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是社会空间极化。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伴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空间的重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空间转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社会空间异质性的增加。这一新变化反映了全球化下城市转型的普遍规律... 全球化下西方后福特主义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是社会空间极化。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伴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空间的重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空间转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社会空间异质性的增加。这一新变化反映了全球化下城市转型的普遍规律。本文以上海为考察对象,选取三个典型社区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上海社会空间分异在微观空间层次上的现状和特征,对其主要机制进行了分析。我们的研究表明,社区建设的历史时段对其社会空间构成具有重要影响;社区内部的均质化与社区之间的异质化两种趋向正同时发生;市场因素正逐步成为影响社会空间重构的主要因子。由此,本文强调分异中的社会空间形态对城市规划的新要求,市场转型迫切需要规划师拓展视野,关注空间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城市空间 城市规划 空间资源 社会空间分异 社区
下载PDF
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 被引量:137
5
作者 边燕杰 李路路 +1 位作者 李煜 郝大海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再分配体制下形成的单位和地区壁垒,不但限制了职业流动,也导致了同一社会经济地位其资源含量在壁垒之间的差异,使工作单位和出生地成为地位的象征和指示器。对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资料分析表明,单位和地区壁垒效应持续至今,但市... 再分配体制下形成的单位和地区壁垒,不但限制了职业流动,也导致了同一社会经济地位其资源含量在壁垒之间的差异,使工作单位和出生地成为地位的象征和指示器。对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资料分析表明,单位和地区壁垒效应持续至今,但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弱化这些效应。体制外,职业的收入回报在单位之间、地区之间开始趋向平衡,而不同职业的收入差别大大高于体制内,说明体制转型加强了职业的地位含义,也由此扩大了个人和家庭层面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对不平等的大众接受程度如何?地位流动是否机会平等?将是重要的社会学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壁垒 地位资源 地位获得 社会流动
原文传递
转型期的家庭代际情感与团结——基于上海两类“啃老”家庭的比较 被引量:128
6
作者 刘汶蓉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5-168,245,共24页
"啃老"是转型期家庭领域充满结构性张力和矛盾意向的集中体现。在个体化和矛盾意向视角下,本文选取上海市的访谈案例,通过比较和谐与冲突的两类"啃老"家庭,分析家庭成员的不同认知策略及其对代际关系走向的影响,以... "啃老"是转型期家庭领域充满结构性张力和矛盾意向的集中体现。在个体化和矛盾意向视角下,本文选取上海市的访谈案例,通过比较和谐与冲突的两类"啃老"家庭,分析家庭成员的不同认知策略及其对代际关系走向的影响,以此来展示家庭成员在利益、价值、情感方面的互构和张力,讨论传统与现代如何共同塑造当下的中国家庭生活。研究发现,当下中国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的自反性并未导致家庭的个体化,相反,代际责任伦理在家庭成员的自反性生涯和协商实践中得以再造。社会转型强化了"亲子一体"的情感结构,让代际互助传统表现出了强大的文化抗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团结 个体化 矛盾意向 啃老 亲子一体
原文传递
夫妻权力和妇女家庭地位的评价指标:反思与检讨 被引量:108
7
作者 徐安琪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4-152,共19页
本研究对以往文献将“谁拥有更多家庭实权”和“谁承担更多家务”等相对变量作为妇女家庭地位的主要评价指标提出质疑和反思,提议用“个人在家庭生活各方面的自主权”和“婚姻角色平等的主观满意度”两大类9项测量指标,并将“相对资源... 本研究对以往文献将“谁拥有更多家庭实权”和“谁承担更多家务”等相对变量作为妇女家庭地位的主要评价指标提出质疑和反思,提议用“个人在家庭生活各方面的自主权”和“婚姻角色平等的主观满意度”两大类9项测量指标,并将“相对资源论”、“文化规范论”、“婚姻需求和依赖论”以及“权力实施过程”操作化为多侧面的影响变量,以建构妇女家庭地位的指标体系和解释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妻权力 家庭地位 妇女 评价指标 婚姻需求 文化规范
原文传递
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的结构模型探讨——关于上海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项研究 被引量:98
8
作者 林南 卢汉龙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75-97,共23页
本文根据社会指标运动和生活质量研究内在的关系,试图建立一个将这两项研究结合起来的、反映社会状况的因果结构模型。为此,作者首先统一了这两个领域的理论概念。作者认为,社会指标应是表示那些对社会整体或其成员有意义的社会环境特... 本文根据社会指标运动和生活质量研究内在的关系,试图建立一个将这两项研究结合起来的、反映社会状况的因果结构模型。为此,作者首先统一了这两个领域的理论概念。作者认为,社会指标应是表示那些对社会整体或其成员有意义的社会环境特征。在微观层次上,它包括了对个体生活有意义的社会网关系,个体可控的各类资源条件以及个体对资源的利用方式等内容。生活质量则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和对生活的全面评价,包括认知(生活满意度)、情感(精神上的幸福感)和行为(反馈性公益行为)三个层面的评估体系。接着,文章通过对上海市民生活调查的资料将生活质量这三个层面的评估和外源性的社会环境条件作了结构分析,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质量评估 社会指标运动 生活满意度 结构模型 满意程度 社会环境 精神健康状况 性行为 生活事件 资源条件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分层 被引量:111
9
作者 李骏 顾燕峰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8-77,244,共30页
关于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分层的已有研究存在两个缺憾:一是只关注城镇居民与农村移民之间的差别,二是很少考虑城市经济所具有的分割性结构。本文通过对比考察户籍身份的两种属性——户口类别与户口所在地,围绕户籍制度是否以及如... 关于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分层的已有研究存在两个缺憾:一是只关注城镇居民与农村移民之间的差别,二是很少考虑城市经济所具有的分割性结构。本文通过对比考察户籍身份的两种属性——户口类别与户口所在地,围绕户籍制度是否以及如何决定了个体在分割性的城市经济结构中的就业结果这一核心问题,呈现了一个更为系统化的经验分析。基于上海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发现,户籍身份的两种属性对个体的就业结果各有影响:虽然部门进入、职业获得和收入不平等的模式确实体现出了城乡户籍群体之间的差异,但本地居民与外地移民所受到的区别性对待在这些分层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研究还发现,城市经济结构的行业分割(垄断部门/非垄断部门)比所有制分割(国有部门/非国有部门)更能揭示这一复杂的户籍分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籍 分层 分割 国有 垄断
原文传递
婚姻匹配的变迁:社会开放性的视角 被引量:108
10
作者 李煜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2-136,244-245,共15页
本文以择偶配对的内婚性程度作为社会开放性的指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年数据,通过对婚姻先赋性和自致性匹配在各历史时期变化的实证考察,评估不平等结构代际传递的过程和趋势。本文在理论上对两种匹配强度组合和代际不平等结构... 本文以择偶配对的内婚性程度作为社会开放性的指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年数据,通过对婚姻先赋性和自致性匹配在各历史时期变化的实证考察,评估不平等结构代际传递的过程和趋势。本文在理论上对两种匹配强度组合和代际不平等结构传递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相应在模型上使用双配分析方法以控制代际流动的影响,从技术上实现了对婚姻配对独立净效应的估计。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婚姻自致性匹配度大幅度提高,先赋性匹配呈现倒U型的小幅波动。这一结果暗示当前不平等结构传递的特征为"父系再生产强化"模式,而社会开放性程度可能将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开放性 婚姻匹配 双配模型
原文传递
婚姻的教育匹配:50年来的变迁 被引量:94
11
作者 李煜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3-79,共7页
文章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研究1949~2000年50年来婚姻教育配对程度变迁和模式的变化,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匹配的同质性上升迅速,其主要原因在于"跨层"婚配的难度的上升和对角线模式的强化。这暗示着在社会结构激烈... 文章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研究1949~2000年50年来婚姻教育配对程度变迁和模式的变化,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匹配的同质性上升迅速,其主要原因在于"跨层"婚配的难度的上升和对角线模式的强化。这暗示着在社会结构激烈变动分化的转型社会,在市场不确定性的压力下,择偶模式发生了同质性回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匹配 同质婚 社会变迁
原文传递
消费文化与消费革命 被引量:56
12
作者 戴慧思 卢汉龙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7-125,共9页
关键词 消费文化 消费革命 社会
原文传递
住房产权与政治参与:中国城市的基层社区民主 被引量:84
13
作者 李骏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82,共26页
以中国城市社会的住房私有化和基层社区民主实践为背景,本文重新探讨了住房产权所导致的个体政治积极性差异这一传统理论议题。基于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定量考察业主与非业主之间在参与基层社区选举政治上的差异,本... 以中国城市社会的住房私有化和基层社区民主实践为背景,本文重新探讨了住房产权所导致的个体政治积极性差异这一传统理论议题。基于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定量考察业主与非业主之间在参与基层社区选举政治上的差异,本文的主要发现是:在中国城市基层社会,住房产权对政治积极性的促进作用目前仅局限于特定的社区情境,即新型商品房住宅小区。本文同时还发现,虽然住房所有者在社区政治事务中所具有的积极性很难外溢出特定的社区边界,但个体内在的政治积极性在社区层次和地方层次上却具有紧密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主 政治积极性 社区
原文传递
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中国现实 被引量:79
14
作者 李煜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84,共25页
本文在疏理西方代际流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流动模式的三种理想类型,并分析其制度条件和结构特征,希望能对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征和趋势分析有所启发。本文认为,在不同的制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相应的流动模式是不同的。本文提出三种理... 本文在疏理西方代际流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流动模式的三种理想类型,并分析其制度条件和结构特征,希望能对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征和趋势分析有所启发。本文认为,在不同的制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相应的流动模式是不同的。本文提出三种理想类型对应于三种不同的社会类型,分别是(1)依据绩效原则的自由竞争模式,其特征是流动机会按个人能力和贡献分配,对应于完全市场制度的社会;(2)社会不平等结构下的家庭地位继承模式,其特征是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对子女的地位获得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的不平等结构因此而代代相传,如果一个社会的不平等程度越大,跨阶层流动越困难,代际的地位继承性特征越突出;(3)国家庇护流动模式,其特征是国家通过政策和制度设计,干预社会流动进程,特定的阶层将拥有更多的流动机会、或被剥夺应有的机会。文章最后对中国改革开放后流动模式的转变和现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流动 理想类型 流动模式
下载PDF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被引量:77
15
作者 文军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6-70,共5页
中国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目前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但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和专业,中国社会工作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境,充满着许多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是中国在社会工作起步阶段不得不面对的现... 中国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目前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但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和专业,中国社会工作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境,充满着许多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是中国在社会工作起步阶段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晰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才能逐步予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工作 困境 挑战
下载PDF
单位与社区: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组织重建 被引量:56
16
作者 卢汉龙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2-54,57,共4页
关键词 单位制 中国城市 社会生活 组织方式 社区 街道办事处 单位系统 社会系统 行政化 社会功能
下载PDF
婚姻质量: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4
17
作者 徐安琪 叶文振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44-159,共16页
本文在对婚姻质量进行定义的基础上,以1996年对上海、哈尔滨、广东、甘肃6000多位已婚男女的调查资料,用因素分析法对我国转型期的婚姻质量进行了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综合度量,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出影响我国婚姻质量的... 本文在对婚姻质量进行定义的基础上,以1996年对上海、哈尔滨、广东、甘肃6000多位已婚男女的调查资料,用因素分析法对我国转型期的婚姻质量进行了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综合度量,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出影响我国婚姻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中国夫妻对物质生活和性生活质量还不甚满意,但他们对婚姻关系的自我评价甚高且双方凝聚力强,“60%的中国婚姻是凑合型的”观点应予否定。对婚姻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分别为居住地、年龄、婚前感情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质量 满意度 影响因素 婚姻关系 度量指标 婚姻调适 当事人 决定因素 性生活质量 性别分化
原文传递
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来自上海的调查 被引量:64
18
作者 徐安琪 叶文振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37-149,共13页
本文以对上海 5 0 0名父母离异的孩子及其家长、班主任定量研究的分析结果 ,支持了西方学者的“有限影响说” ,即婚姻破裂虽对学龄子女的生活福利、学业、品行、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有消极影响 ,但其负效应并非如一些学者所推测或传媒所... 本文以对上海 5 0 0名父母离异的孩子及其家长、班主任定量研究的分析结果 ,支持了西方学者的“有限影响说” ,即婚姻破裂虽对学龄子女的生活福利、学业、品行、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有消极影响 ,但其负效应并非如一些学者所推测或传媒所渲染的那么严重。不少孩子在家庭变故的挫折经历中成长、成熟。文章还采用因素分析法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多变量进行复合测量 ,并通过建构模型分析了制约离婚代际后果的主要因素 ,发现离婚后父母对孩子是否尽心尽责最具解释力 ,而建立无歧视性的学校社会环境等也将明显地减少父母离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生活 父母离婚 儿童心理 心理健康 生活环境
原文传递
“双重脱嵌”:农民工代际分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72
19
作者 朱妍 李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6-75,共10页
农民工群体在行为、态度、意识方面的代际分化及其社会后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双重脱嵌"的困境:既游离于制度性权力结构和福利保障体系之外("制度脱嵌"),也在客观纽带和主观认同上脱离传统乡... 农民工群体在行为、态度、意识方面的代际分化及其社会后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双重脱嵌"的困境:既游离于制度性权力结构和福利保障体系之外("制度脱嵌"),也在客观纽带和主观认同上脱离传统乡土中国("传统脱嵌")。这种状况的产生有背后的政治经济学机制,体现的是农民工与城镇制度和乡土传统之间关系的变迁和消长。对老一代农民工来说,传统纽带的存在缓解了"制度脱嵌"的负面后果,而当新生代脱嵌于传统时,"制度脱嵌"的负面效益会被放大。改变"双重脱嵌"的困境,一方面要保障其劳动权益和政治权利,另一方面则要保护传统关系网络,并降低流动人口对迁入地的心理疏离来促进其就地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脱嵌 传统脱嵌 农民工 代际分化
下载PDF
臧村“关系地权”的实践逻辑--一个地权研究分析框架的构建 被引量:72
20
作者 臧得顺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8-105,244,共28页
本文以周雪光的"关系产权"为学术起点,基于产权研究的社会视角提出了"关系地权"的分析性概念,明确了其原则、层次和类型,尝试构建一个地权研究的分析框架,用以观察和分析当下中国乡村的地权制度与乡村社会结构的新... 本文以周雪光的"关系产权"为学术起点,基于产权研究的社会视角提出了"关系地权"的分析性概念,明确了其原则、层次和类型,尝试构建一个地权研究的分析框架,用以观察和分析当下中国乡村的地权制度与乡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并用臧村的几个典型农地纠纷案例予以经验支持。研究发现,在以臧村为代表的村落中,"关系地权"的强力原则在地权配置实践中占据强势地位。在市场化、城市化日渐深入乡村共同体的背景下,一个围绕农地牟取私利的"谋地型乡村精英"逐渐形成。作为新时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实体要素之一,该群体的行为对当代中国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体、以"均等原则"为特征的地权分配方式起着严重的扭曲和变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学 关系产权 关系地权 谋地型乡村精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