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柯历史哲学中的“神意”概念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陆晓禾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4-119,共6页
对维柯历史哲学的准确理解和恰当评价,仍是维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他以宗教神意史观的核心概念"神意"作为他的历史哲学的前提和基础概念,对这一概念又给出晦涩含混的表述,因而对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成了恰当评价... 对维柯历史哲学的准确理解和恰当评价,仍是维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他以宗教神意史观的核心概念"神意"作为他的历史哲学的前提和基础概念,对这一概念又给出晦涩含混的表述,因而对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成了恰当评价他的历史哲学的关键问题。维柯的"神意"概念实际上所表明的是历史理性;这种形式的宗教神意史观与实际的哲学理性史观的特点,具体表现了宗教神意史观向哲学理性史观的过渡;他的历史哲学是哲学理性史观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柯 历史哲学 神意
下载PDF
天人合一:意义与争论--地震灾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沈铭贤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8-53,共6页
天人合一有三种主要含义:神性(命运)之天、德性之天、自然(本然)之天。大量现实材料表明,必须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传承先贤天人合一的智慧,不能走高能耗、高物耗的经济发展之路了。本文讨论了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抗... 天人合一有三种主要含义:神性(命运)之天、德性之天、自然(本然)之天。大量现实材料表明,必须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传承先贤天人合一的智慧,不能走高能耗、高物耗的经济发展之路了。本文讨论了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抗震救灾能否解读为"人定胜天";建设生态文明与价值选择、制度安排等理论问题。适度的、合理的天人相分是天人合一的必要补充,天人相分要与天人合一统一起来,以天人合一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人相分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距离与活力--再思文化的多元性 被引量:1
3
作者 余莲 何锡蓉(评点人)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7-41,共5页
文化以复数的形式存在,不同的文化在进行一致化的同时也在持续地特征化和个体化。从差异的角度思考文化的多元性,将会使文化归属变成一种认同论述;而从距离的角度来审视文化的多元性,将会展现出一切富有创意的可能性的开放。事实上,文... 文化以复数的形式存在,不同的文化在进行一致化的同时也在持续地特征化和个体化。从差异的角度思考文化的多元性,将会使文化归属变成一种认同论述;而从距离的角度来审视文化的多元性,将会展现出一切富有创意的可能性的开放。事实上,文化距离是可开发的资源。对于广受关注的人权问题,可以对人权的普遍性达成共识的是:人权所否定的东西比肯定的东西更有普遍性。面对文化冲突,是理解而非妥协才是解决之道。在文化对话(dia-logue)里,距离(dia-)使分开的事物之间维持着互动关系,而所有的文化都互相保持着一种原则可通性,并且属于文化的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不同文化之间每一方都应该开放其立场,用各自的语言,共同在有距离的立场之间寻找理解对方。这也要求每一方再次审视自己的理念,从而进入与另一方的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的多元性 距离 人权
原文传递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场景
4
作者 曹泳鑫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3,共11页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主观抉择与客观条件的内在统一所规定,具有特定的世界历史场景、国际关系背景、国际共运背景和中国历史背景,因此这条道路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不可动摇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不但要知道这一道路抉择的原点背景,而且...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主观抉择与客观条件的内在统一所规定,具有特定的世界历史场景、国际关系背景、国际共运背景和中国历史背景,因此这条道路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不可动摇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不但要知道这一道路抉择的原点背景,而且要研究之后和当前新背景即条件的变化,才能看到发展,深刻理解和平发展的要义,也才能明了这一道路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和平发展 历史场景
下载PDF
论早期印度佛教内部的争讼分裂与防治
5
作者 夏金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6-117,共12页
释迦牟尼传法的理想结果是,弟子们能将经教、戒律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后学、信徒,以至于久远。然而,由于佛祖所说教义的深浅、难度不一,且随不同时间、场合、对象而异其说。这造成了僧众理解的偏差,是引起争讼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戒律问题... 释迦牟尼传法的理想结果是,弟子们能将经教、戒律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后学、信徒,以至于久远。然而,由于佛祖所说教义的深浅、难度不一,且随不同时间、场合、对象而异其说。这造成了僧众理解的偏差,是引起争讼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戒律问题的争吵,尤为严重,从而导致僧团的分裂。佛祖针对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七灭诤法"加以解决,以维护僧团的清净、安宁与克制邪恶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争讼 分裂 防治
下载PDF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定位
6
作者 周山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9-70,共2页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20世纪五四运动之后,迷失了方向。虽有当代新儒家的“接着说”,说来说去还是不离“仁义”,再也不能如“五四”以前那样,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究其因,时代已变,正如唐诗所云:“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 定位
下载PDF
从文化层面谈企业“三观”
7
作者 蒋冰海 《领导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5期38-40,共3页
企业是从事商品和劳务生产经营并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一般说来,谁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越办越好。但是,愿望要变为现实,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企业家不仅要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而且要懂得企业的发展规律,懂得经营之道,学会妥善... 企业是从事商品和劳务生产经营并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一般说来,谁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越办越好。但是,愿望要变为现实,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企业家不仅要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而且要懂得企业的发展规律,懂得经营之道,学会妥善处理各种关系。近年有关企业发展状况数据显示,中国的集团公司平均寿命为7—8年,成长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岁,实在短命得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家 “三观” 文化层面 企业发展状况 平均寿命 经济组织 独立核算 生产经营
下载PDF
从哈贝马斯到霍耐特--批判理论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才勇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70,共6页
促成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出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在20世纪初德国知识界引发的一种现代性批判。由于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变迁不可避免地带有反人性的一面并对之批判,批判理论才在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几十年时间里产生了... 促成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出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在20世纪初德国知识界引发的一种现代性批判。由于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变迁不可避免地带有反人性的一面并对之批判,批判理论才在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几十年时间里产生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开始关注医治现代化的社会和心理病症、调和社会冲突。由此,批判理论看到,社会的症结已经开始由对人性的肢解向间际交往的失落转变,正是通过对交往理性和主体间际关系的看重,批判理论实现了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理论 现代转型 交往理性 主体间际关系
原文传递
对新中国前三十年日常生活政治化的思考--兼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 被引量:7
9
作者 赵司空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2-47,共6页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日常生活曾有过度政治化倾向,尽管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但与它同时存在的或其中所包含的必要的政治化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不仅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而且对中国...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日常生活曾有过度政治化倾向,尽管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但与它同时存在的或其中所包含的必要的政治化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不仅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而且对中国国民进行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中介的思想启蒙,促使新中国的大众树立起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面对今天人们世界观和价值观迷失的情况,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新中国前三十年日常生活的政治化及其影响,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日常生活适度政治化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度政治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以民为本
原文传递
社会进步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看中国模式的生成逻辑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雪魁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27,共9页
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包含着一个关于社会进步与社会秩序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的理论说明:(1)社会进步的路径有其规律可循,同时社会进步的具体展开过程又是开放性的。(2)"人的尺度"、"物的尺度"和"人与物... 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包含着一个关于社会进步与社会秩序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的理论说明:(1)社会进步的路径有其规律可循,同时社会进步的具体展开过程又是开放性的。(2)"人的尺度"、"物的尺度"和"人与物相统一的尺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三个基本尺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衡量社会进步由其主导性尺度,同时尺度又是多样性的;不同种类、层级的进步尺度之间既可能是和谐兼顾的,又可能是矛盾冲突的,而且和谐兼顾与矛盾冲突往往相互交织。(3)社会进步的"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折射出社会进步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社会进步对社会秩序的作用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既有积极的重塑作用,又有消极的破坏作用,而且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往往相互交织。(4)不但社会进步的"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存在复杂的关系,对这两个评价尺度的评价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对于尺度本身的评价,既要处理好现实评价与理想评价的关系,又要处理好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关系。这个理论说明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模式的内在生成逻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社会进步 社会秩序 中国模式
下载PDF
阿格妮丝·赫勒的个性伦理学及其悖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司空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1-57,41,共8页
反-政治的政治是苏东剧变前东欧知识分子所处的一种典型状态。反-政治的政治以道德伦理作为反抗国家、反-体制的武器。我们在反-政治的政治背景下理解阿格妮丝·赫勒的个性伦理学。个性伦理学以尼采作为出发点,将唤醒主体、确立自... 反-政治的政治是苏东剧变前东欧知识分子所处的一种典型状态。反-政治的政治以道德伦理作为反抗国家、反-体制的武器。我们在反-政治的政治背景下理解阿格妮丝·赫勒的个性伦理学。个性伦理学以尼采作为出发点,将唤醒主体、确立自由优先性原则以及做真实的自己作为其使命,最终却既为个性伦理学的主体加上了责任的重担,又注定其无家可归。反-政治的政治过度强调道德的作用,却没有看到道德的脆弱性;反-政治的政治以解构的方式对抗国家权力,却并不能解决社会层面的问题。建构性的国家-社会关系才是值得期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政治的政治 唤醒主体 自由优先性原则 无家可归
原文传递
浅谈人权事业的历史发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纪成 李茂岭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50,共7页
本文分三部分:一、"人权"概念的历史由来;二、中国共产党对人权事业的重视;三、党的十七大对人权思想的丰富与发展。重点在第三部分。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引人注目地两次直接提到"人权",多处渗透着尊重和保障人权... 本文分三部分:一、"人权"概念的历史由来;二、中国共产党对人权事业的重视;三、党的十七大对人权思想的丰富与发展。重点在第三部分。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引人注目地两次直接提到"人权",多处渗透着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有六十四次提及"民主"。而且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把人权事业的发展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极其重要方面加以回顾与总结,对我国的人权理论与实践展开全面和深入的阐发,并对新时期我国人权事业作了部署与展望。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权事业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人权事业 当代中国人权事业
原文传递
阿尔都塞后期自我反思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13
作者 金瑶梅 陈祥勤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4-98,共5页
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目前国内对其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前期的《保卫马克思》和《阅读〈资本论〉》上,而忽视了他后期在《自我批评材料》及《来日方长》等著作中对前期思想所进行的一系列反思。本... 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目前国内对其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前期的《保卫马克思》和《阅读〈资本论〉》上,而忽视了他后期在《自我批评材料》及《来日方长》等著作中对前期思想所进行的一系列反思。本文立足于阿尔都塞的后期著作,重点论述他后期自我反思的三大阶段及其主要内容,以达到完整解读阿尔都塞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自我反思 三个阶段
下载PDF
30年来上海关于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述要
14
作者 方松华 姜佑福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8-75,共8页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其主题的突显及其具体的开展方向,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开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其主题的突显及其具体的开展方向,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开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来评述这些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重大理论问题讨论 述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