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稻蟹共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 1
-
-
作者
王昂
戴丹超
马旭洲
牟群
于永清
吕为群
-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协同创新中心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盘山县河蟹技术研究所
-
出处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84,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72599)
上海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沪农科产字(2018)第4号]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心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项目(ZF1206)
-
文摘
为探索稻蟹共作系统中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和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在辽宁盘锦开展田间试验,试验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以养蟹为主因素,施肥为副因素,设置4个处理,即单作稻不施氮肥处理(R0M)、稻蟹共作不施氮肥处理(R0C)、单作稻施氮肥处理(R1M)和稻蟹共作施氮肥处理(R1C)。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0~20. 0cm土壤NH4+-N、NO3--N和MBN的含量,显著提高0~20.0 cm土壤脲酶、蛋白酶和脱氢酶的活性,以及0~10. 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养蟹对土壤NH4+-N和NO3--N含量影响较小,在施肥条件下,养蟹显著提高0~20. 0 cm土层土壤MBN含量,在不施肥稻田中,养蟹对土壤MBN的影响较小。养蟹显著提高0~10. 0 cm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以及0~20. 0 cm土壤脱氢酶活性,对10.1~20. 0 cm土壤脲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和0~20. 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较小。因此,稻蟹共作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MBN含量和酶活性,增强酶在土壤氮素转换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土壤氮素的有效性。
-
关键词
稻蟹共作模式
微生物量氮
土壤酶活性
-
Keywords
rice-crab culture system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soil enzyme activities
-
分类号
S966.16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
-
题名北方稻蟹共作系统氨挥发损失的研究
被引量:8
- 2
-
-
作者
王昂
马旭洲
于永清
徐静
吕为群
-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协同创新中心
盘山县河蟹技术研究所
盘山县气象局
-
出处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2-631,共10页
-
基金
上海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沪农科产字[2018]第4号)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心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ZF12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2599)
-
文摘
为探索稻蟹共作系统氨(NH_3)的挥发损失,在辽宁盘锦开展田间实验。实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养蟹为主因素,施肥为副因素,设置4个处理,即单作稻不施肥(R0M)、稻蟹共作不施肥(R0C)、单作稻施肥(R1M)和稻蟹共作施肥(R1C)。结果显示,在水稻全生育期,R0M、R0C、R1M和R1C的NH_3挥发量分别为8.56、7.37、45.64和41.34 kg·hm^(-2)。施肥是影响稻田NH_3挥发的主要因素,R1M和R1C的NH_3挥发量分别较R0M和R0C提高4.33倍和4.65倍。在施肥稻田,NH3挥发主要集中在淹水后10 d内,该阶段的挥发量占全生育期的67.6%~76.7%。不施肥稻田的NH_3挥发速率整体较平稳。施肥也显著提高水稻氮(N)素积累量,R1M较R0M提高53.3%,R1C较R0C提高69.7%。养蟹可以降低稻田的NH_3总挥发量,从河蟹放入稻田后计,R1C的NH3挥发量较R1M降低28.4%,差异显著;然而整个水稻生长季,R1M和R1C处理NH_3的总挥发量无显著差异。R1M和R1C处理NH_3总挥发量分别占当季施N量的28.5%和26.0%。养蟹提高了水稻N素积累量,在水稻成熟期R1C的水稻N素积累量较R1M增加25.0%。在不施肥稻田中,养蟹对削弱NH_3挥发损失和提高水稻N素积累量的效果不显著。
-
关键词
稻蟹共作系统
NH
3挥发
田面水
水稻N素积累量
相关性
-
Keywords
rice-crab culture system
ammonia volatilization
flooding water
N accumulation in rice plant
correlation
-
分类号
S181.6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
-
题名微藻异养/兼养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向卤虫的传递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刘晓璐
孙诤
周志刚
-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上海海洋大学国家渔业科学教育实验示范中心
-
出处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73-1381,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联合基金项目(U1706209)。
-
文摘
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与缺刻缘绿藻(Myrmecia incisa)是具有极高营养价值的微藻,分别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花生四烯酸(ArA),对这2种微藻的异养/兼养培养方式展开探索。在使用葡萄糖作为外源有机碳源时,等鞭金藻和缺刻缘绿藻均可以实现异养生长,在黑暗条件下快速积累生物量。适宜等鞭金藻和缺刻缘绿藻异养的葡萄糖质量浓度分别为5 g/L和1 g/L。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氮质量浓度的影响:对于等鞭金藻,300 mg/L的硝酸钠对于生物量的生产最佳,同时对于胞内DHA积累的促进作用最强;对于缺刻缘绿藻,氮质量浓度对于微藻的生长影响不明显,但对其ArA的含量影响显著,缺氮培养时ArA的含量最高。在证实了两种微藻的异养特性与最适碳、氮营养供给后,进一步开展兼养研究,从而获得了显著提升的微藻生物量以及目标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后,将兼养获得的2种微藻用于投喂卤虫,结果表明DHA与ArA都可以被有效传递给卤虫,从而有望开发成为营养强化型的水产饵料。本研究为等鞭金藻和缺刻缘绿藻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技术参考。
-
关键词
等鞭金藻
缺刻缘绿藻
二十二碳六烯酸
花生四烯酸
卤虫
-
Keywords
Isochrysis sp.
Myrmecia incisa
docosahexaenoic acid
arachidonic acid
Artemia sp
-
分类号
S963.21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