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 |
吴保和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0
|
|
2
|
公益广告十五年 |
王云
冯亦弛
|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7
|
|
3
|
论艺术正义——以社会正义、宗教正义和艺术正义为语境的研究 |
王云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2
|
|
4
|
中国公益广告事业史述评 |
王云
|
《理论月刊》
|
2005 |
4
|
|
5
|
浅论新闻播音中的情感把握 |
王琦
|
《新闻传播》
|
2006 |
4
|
|
6
|
传必求通 功为胜道——解读主持人董卿成功创作的“金色三分钟” |
吴洪林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2008 |
4
|
|
7
|
被“询唤”的主体与被规训的形象——从《潜伏》到谍战电视剧的文化研究 |
王岑
|
《电影评介》
|
2009 |
3
|
|
8
|
三级隐性隐喻理论 |
王云
|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9
|
电视主持人的“演播”说 |
吴洪林
|
《新闻传播》
|
2007 |
2
|
|
10
|
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的辨证关系评析 |
叶育登
王云
|
《温州大学学报》
|
1999 |
1
|
|
11
|
没有神明的圣殿——简谈当代西方宗教纪录片 |
吴保和
史晓峰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2
|
口述体纪录片的审美特征——一次基于《讲述》的分析 |
衣凤翱
|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3
|
景别在现代蒙太奇修辞中的心理作用分析 |
衣凤翱
|
《艺术探索》
|
2008 |
0 |
|
14
|
口述体纪录片的审美特征 |
衣凤翱
|
《现代视听》
|
2009 |
1
|
|
15
|
江浙一带学生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常见问题初探 |
张译允
|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2005 |
1
|
|
16
|
国际社会问题上的媒介伦理问题研析 |
刘靓婷
|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7
|
媒体新女性,主持新语体 |
陈贝贝
|
《电影评介》
|
2010 |
0 |
|
18
|
谈电影中红色色彩的运用 |
徐硕艺
|
《长春大学学报》
|
2012 |
0 |
|
19
|
大众文化时代的“神话”缔造 |
廖媌婧
|
《今传媒》
|
2012 |
0 |
|
20
|
语体,媒体发展的新时代比赛项目 |
陈贝贝
|
《电影评介》
|
201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