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司天梅 舒良 +28 位作者 丁新生 王崇顺 王维智 王晓平 文有生 朱沂 朱紫青 老洪尧 刘畅 许秀峰 陈佐明 范洪玉 周盛年 张聪沛 张宁 屈一凡 姜凤英 高政 索爱琴 唐济生 张晓庆 钱敏才 胡学强 郭田生 杨友松 蓝长安 彭国光 谭庆荣 程英科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2-226,共5页
目的系统了解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研究,对5052例抑郁症患者(单纯抑郁症4683例,伴发躯体疾病161例,伴发强迫症112例,双相抑郁96例)进行可变剂量西酞普兰治疗,剂量为10~80mg/d,共观察8周。分别在... 目的系统了解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研究,对5052例抑郁症患者(单纯抑郁症4683例,伴发躯体疾病161例,伴发强迫症112例,双相抑郁96例)进行可变剂量西酞普兰治疗,剂量为10~80mg/d,共观察8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4,6,8周末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总分减分率评价疗效,描述性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8周末,HAMD总分平均减分率达(81.1±16.8)%。5052例中3697例(73.18%)的患者达到临床痊愈标准。伴发躯体疾病、伴发强迫症及双相抑郁患者的病情均获显著改善,后两者第8周的平均治疗剂量[(28.5±10.9)mg/d,(26.9±11.7)mg/d]均明显高于单纯抑郁症患者[(24.5±9.1)mg/d],而伴发躯体疾病患者[(22.4±7.8)mg/d]的平均治疗剂量则低于单纯抑郁症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短、首次发作及年龄<45岁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及≥45岁患者。治疗过程中西酞普兰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反应,症状轻微,多出现于治疗早期。结论西酞普兰安全有效,可用于治疗抑郁症或其他疾病伴发的抑郁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抗抑郁药 治疗结果 西酞普兰
原文传递
帕罗西汀治疗社交焦虑症的多中心开放性临床验证 被引量:35
2
作者 陆峥 张明园 +11 位作者 蔡军 施慎逊 吴文源 季建林 张海音 刘义兰 周天骍 陈银娣 陈圣祺 赵宝龙 瞿正万 何燕玲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 验证帕罗西汀治疗社交焦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用可变剂量帕罗西汀治疗社交焦虑症患者 96例 ,剂量范围为 10~ 5 0mg/d ,疗程共 8周 ;以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评... 目的 验证帕罗西汀治疗社交焦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用可变剂量帕罗西汀治疗社交焦虑症患者 96例 ,剂量范围为 10~ 5 0mg/d ,疗程共 8周 ;以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评定疗效 ,以 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副反应量表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96例中 94例完成 8周疗程 ,脱落 2例 (纳入统计 )。治疗结束时 ,显效率为 85 % (82 / 96 ) ,临床痊愈 5 6例 (5 8% ) ,显著好转 2 6例 (2 7% ) ,好转 7例 (7% ) ,无效 7例(7% )。帕罗西汀不良反应轻微 ,较多见的为食欲下降、恶心、口干、头晕、乏力等。结论 帕罗西汀治疗社交焦虑症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症 药物疗法 帕罗西汀 治疗 社交焦虑症 临床验证
原文传递
重视抑郁症的残留症状 被引量:33
3
作者 江开达 郭晓云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9-131,共3页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已成为全球第4大致残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2位致残疾病。抑郁症的患病率较高,全球接近8%的成年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患抑郁症。1998年,世界...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已成为全球第4大致残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2位致残疾病。抑郁症的患病率较高,全球接近8%的成年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患抑郁症。1998年,世界精神卫生调查委员会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Consortium, WMH )对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冲动一控制障碍及药物依赖的年患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残留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 缺血性心脏病 MENTAL 心境障碍 卫生调查 焦虑障碍
原文传递
舍曲林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姚军 吴香巍 +6 位作者 张海音 季建林 李清伟 樊晔 陈华 刘文娟 吴文源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2-207,共6页
目的比较舍曲林与帕罗西汀对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将符合同际疾病分类第10版关于抑郁发作诊断标准、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17分、年龄18~65岁的100例首次发病的门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 目的比较舍曲林与帕罗西汀对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将符合同际疾病分类第10版关于抑郁发作诊断标准、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17分、年龄18~65岁的100例首次发病的门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舍曲林组(51例,剂量范围25~150mg/d)和帕罗西汀组(49例,剂量范围10~40mg/d),共治疗12周。治疗基线与治疗末评估HAMD。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字色测试(Stroop)。结果(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HAMD17评分及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显著改善,舍曲林组治疗后Stroop字色测试的卡片C-色时间(67.59±15.48)s、卡片C-色错误数(3.66±4.03)个、卡片C-字错误数(5.68±5.02)个、SIE耗时数2(35.86±13.74)s和SIE错误数2(3.18±3.3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帕罗西汀组治疗后WCST的持续错误数[(26.55±22.51)个]较治疗前[(36.74±24.02)个]减少,正确应答数[(61.52±11.07)个]和概念化水平(0.74±0.23)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Stroop字色测试的卡片C-色时间(73.02±16.45)s、卡片C-字错误数(3.90±4.12)个、卡片C-色错误数(6.00±5.01)个、SIE耗时数2(39.24±14.21)s和SIE错误数2(3.48±3.79)个,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组间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认知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后HAMD。总分减分值与Stroop中卡片C-字错误数呈正相关(r=0.25,P〈0.05),体质量因子减分值与Stroop中SIE错误数改变量呈正相关(r=0.27,P〈0.05),认识障碍减分值与WCST中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认知 舍曲林 帕罗西汀
原文传递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登堂 江开达 +5 位作者 徐一峰 诸索宇 施慎逊 刘含秋 黎元 冯晓源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激发图像的特点。方法 1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进行倒背数字作业的fMRI检查,经利培酮[(3.8±0.9)mg/d]治疗(57±9)d后复查fMRI(16例)。用阳...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激发图像的特点。方法 1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进行倒背数字作业的fMRI检查,经利培酮[(3.8±0.9)mg/d]治疗(57±9)d后复查fMRI(16例)。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价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 (1)利培酮治疗后的PANSS减分率为(50±22)%,有效率为72%。(2)治疗前倒背数字作业激活范围较广泛,包括额叶、顶叶及颞叶等脑区。(3)左侧额上回治疗前激活脑区计数为4,治疗后计数为12,治疗前后激活脑区计数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9);左侧额叶腹外侧面治疗前激活平均体积为(15±38)个体素,治疗后激活平均体积为(67±76)个体素,治疗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P=0.046)。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初期就存在工作记忆缺陷,这种缺陷可能与左侧额上回及额下回激活低下有关,利培酮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工作记忆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症状 精神分裂症 治疗 脑功能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利培酮
原文传递
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抑郁症急性期患者临床疗效的开放性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季建林 王祖承 +10 位作者 舒良 周东丰 蔡焯基 马崔 肖计划 贾艳滨 王向群 李惠春 张心保 梅其一 丁宝坤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4-166,共3页
目的 评价 5 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双重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抑郁症急性期门诊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1所医院的 2 17例抑郁症急性期门诊患者予以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 ,75mg/d ,疗程共 8周 ,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 目的 评价 5 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双重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抑郁症急性期门诊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1所医院的 2 17例抑郁症急性期门诊患者予以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 ,75mg/d ,疗程共 8周 ,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观察疗效 ,以及观察相关实验室检查及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急性期门诊抑郁症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6 0 4 %和 89 4 % ,HAMD和HAMA治疗前后的减分率分别为 76 7%和 77 1% ;不良反应出现率为 2 7 2 % ,其中 89 6 %的患者的不良反应在疗程结束时消失。结论 文拉法辛缓释剂能有效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 ,对大多数门诊抑郁症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能达到临床治愈 ,并有较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拉法辛缓释剂 药物治疗 抑郁症 急性期 5-羟色胺 去甲肾上腺素
原文传递
正念认知疗法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被引量:28
7
作者 白艳乐 马玮亮 +4 位作者 仇剑崟 吴艳茹 徐筠 张广威 朱俊娟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127-128,共2页
目的探讨正念认知疗法(MBCT)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将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MBCT,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 目的探讨正念认知疗法(MBCT)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将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MBCT,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抑郁改善情况,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估患者睡眠质量,使用WHO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使用自制抑郁症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抑郁情况、睡眠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及总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上述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满意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结论在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MBCT可有效减轻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正念认知疗法 睡眠质量 生活质量 满意度
下载PDF
首发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认知电位P_(300)和失匹性负波的变化 被引量:22
8
作者 苏晖 江开达 +2 位作者 楼翡璎 陈兴时 梁建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6-358,共3页
目的了解抗抑郁剂治疗对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的认知电位P300和失匹性负波(MMN)的影响。方法对64例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于治疗基线和治疗12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定症状严重程度,采用脑诱发电位仪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MMN检测... 目的了解抗抑郁剂治疗对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的认知电位P300和失匹性负波(MMN)的影响。方法对64例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于治疗基线和治疗12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定症状严重程度,采用脑诱发电位仪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MMN检测,并与36例健康人进行P300和MMN指标对照研究。结果①治疗前抑郁症组患者的P300潜伏期和MMN潜伏期均比对照组延迟,P300和MMN波幅均低于对照组(P<0.01)。②治疗后患者组P300和MMN潜伏期均显著缩短,P300波幅和MMN波幅均明显提高(P<0.05)。③治疗后临床病情缓解组(HAMD总分≤7)P300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缓解组的P300和MMN波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MN潜伏期比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首发抑郁症治疗后认知电位P300和MMN有明显改善。病情缓解患者的P300波幅、MMN潜伏期和MMN波幅未完全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抑郁症 认知电位 P300 失匹性负波
下载PDF
氟西汀合并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5
9
作者 陆峥 李霞 +8 位作者 蔡军 江开达 徐一峰 熊祥玉 姚培芬 郭珍 刘帼芳 李华芳 林治光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培酮对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辅助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01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1)氟西汀合并利培酮组(以下简称合并利培酮组):在氟西汀(20 mg /d)治疗的同时合并应用利培酮(0.5~2.0 mg/d).共入组51例,...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培酮对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辅助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01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1)氟西汀合并利培酮组(以下简称合并利培酮组):在氟西汀(20 mg /d)治疗的同时合并应用利培酮(0.5~2.0 mg/d).共入组51例,其中男26例,女25例;平均年龄(42±13)岁.实际完成试验者49例.(2)氟西汀组:单用氟西汀(20 mg /d)治疗.共入组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1±12)岁.实际完成试验者46例.两组持续治疗观察期均为4周.于入组前、入组后第1,2,4周末分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副反应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1)治疗第2,4周末, 两组间HAMD、HAMA总分及减分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合并利培酮组的总有效率为67%,痊愈和显效占51%.氟西汀组的总有效率为26%,痊愈和显效占18%.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利培酮组患者中27例出现不良反应,占53%;氟西汀组为21例,占40%,两组患者的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氟西汀合并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安全性较好,是临床治疗中可选用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抑郁症 氟西汀 利培酮 小剂量 安全性分析 疗效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平均年龄 总有效率 抑郁症患者 副反应量表 辅助效果 持续治疗 HAMD 0.05 HAMA 不良反应 临床治疗 统计学 观察期 减分率 试验
原文传递
精神分裂症患者核心家系的5-羟色胺2A受体基因的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李飞 江开达 +3 位作者 钱伊萍 汤国梅 汪栋祥 江三多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01-203,共3页
目的 对精神分裂症的 5 羟色胺 2A受体 ( 5HTR2A) T1 0 2C多态性作关联研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对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92个先证者及其父母组成的核心家系 ,测定 5HTR2A 基因分... 目的 对精神分裂症的 5 羟色胺 2A受体 ( 5HTR2A) T1 0 2C多态性作关联研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对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92个先证者及其父母组成的核心家系 ,测定 5HTR2A 基因分型 ,进行精神分裂症的 5HTR2A T1 0 2C多态性的关联分析和传递 不平衡 (TDT)检验。结果 TDT检验结果提示 5HTR2A 等位基因 2 (C1 0 2 )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相关性 (McNemarχ2 =4 63 ,P <0 0 5) ,且C1 0 2携带者的精神分裂症易患性是非T1 0 2携带者的 1 88倍 [相对风险度 (RR) =1 88;χ2(RR) =5 60 ,P <0 0 5]。结论 提示 5HTR2A C1 0 2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遗传学 5-羟色胺-2A受体
原文传递
噻奈普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施慎逊 李华芳 +8 位作者 王义方 王立伟 陆峥 张海音 顾牛范 舒良 周沫 陈远光 赵靖平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 验证噻奈普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 6 1例抑郁症患者进行噻奈普汀和阿米替林的多中心开放、对照治疗 ,其中噻奈普汀组 33例 (37 5mg/d) ,阿米替林组 2 8例(15 0mg/d) ;共治疗 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目的 验证噻奈普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 6 1例抑郁症患者进行噻奈普汀和阿米替林的多中心开放、对照治疗 ,其中噻奈普汀组 33例 (37 5mg/d) ,阿米替林组 2 8例(15 0mg/d) ;共治疗 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临床总体评定量表 (CGI)评定临床疗效 ,采用不良反应清单 (AMDP 5 )评定副反应。结果 噻奈普汀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85 % ,显效率为 6 7% ,阿米替林组分别为 86 %和 6 8% ,起效时间均在治疗第 2周末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χ2 分别 =0 0 2 3和 0 0 11)。噻奈普汀组与阿米替林组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及减分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噻奈普汀组的不良反应较阿米替林组少而轻 ,常见的有头晕、口干、胃肠不适等。结论 噻奈普汀治疗抑郁症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阿米替林 噻奈普汀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氯氮平所致心脏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2
作者 苑成梅 方贻儒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1-53,共3页
关键词 氯氮平 心脏不良反应 发生机制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穆晞园 张晨 王晓蓉 《中华全科医学》 2021年第12期2081-2083,共3页
目的调查并分析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金华市第二医院精神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5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对其治疗依从性进... 目的调查并分析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金华市第二医院精神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5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对其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将治疗依从性好者纳入研究组,将治疗依从性差者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的差异,运用logistic分析法分析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150例患者中,完全依从73例,部分依从43例,不依从34例,治疗依从性好者116例(77.33%),治疗依从性差者34例(22.67%);2组患者文化水平(χ^(2)=4.005,P=0.045)、病程(t=3.505,P<0.001)、治疗费用(t=6.179,P<0.001)、住院时间(t=4.165,P<0.001)、疾病知识掌握度(χ^(2)=7.273,P=0.007)、复诊情况(χ^(2)=4.193,P=0.041)、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t=12.592,P<0.001)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t=20.250,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分析显示,文化水平低、TESS评分≥30分、BPRS评分>35分是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危险因素,住院时间≥45 d、疾病知识掌握度好、定期复诊是治疗依从性的保护因素。结论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较多,其中TESS、BPRS评分越低则患者治疗依从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反应量表评分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 精神分裂症 治疗依从性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上海市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现状调查 被引量:21
14
作者 于德华 吴文源 张明园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 了解上海市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等现状。方法 对上海市区15所三级和14所二级综合医院的精神卫生服务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医院规模及医疗服务资源;精神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状况;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开展情况以及... 目的 了解上海市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等现状。方法 对上海市区15所三级和14所二级综合医院的精神卫生服务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医院规模及医疗服务资源;精神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状况;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开展情况以及医院对临床医师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情况等。结果 (1)在29所综合医院中,17所甲等医院设置精神卫生科室,占59%,显示近年来综合性医院开始重视精神卫生服务工作。(2)已设立精神卫生科室的医院中精神科年会诊率为0.63%;而未设立的医院中精神科会诊率为0.10%,两者间差异具非常显著性(P>0.01)。(3)在被调查医院中仍有55%的医院未开展或仅是偶尔开展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工作。(4)精神科医师以不同形式和程度参加各科医疗工作;(5)已设立精神卫生科室的医院其临床医师在接受精神卫生培训方面显著优于未开设精神卫生科室的医院。结论 需要大大提高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能力,且设立精神卫生机构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综合医院 精神卫生服务 调查
原文传递
阿立哌唑治疗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杨道良 严文佳 +3 位作者 朱云程 吴彦 季卫东 陈玄玄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取前瞻性开放性标签、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将120例服用经典(氯丙嗪)和非经典(利培酮)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高泌乳素血症的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取前瞻性开放性标签、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将120例服用经典(氯丙嗪)和非经典(利培酮)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高泌乳素血症的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氯丙嗪合并阿立哌唑5 mg和阿立哌唑10 mg组(各30例),利培酮合并阿立哌唑5 mg和阿立哌唑10 mg组(各30例),总疗程12周。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8、12周分别检测催乳素;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对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结果:4组干预前后血清泌乳素水平和PANSS总分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P>0.05)。结论:小剂量(5 mg/d)阿立哌唑可以逆转经典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催乳素血症,能辅助改善精神症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阿立哌唑 高泌乳素血症 氯丙嗪 利培酮
下载PDF
首发抑郁症遗传效应及方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晓华 徐一峰 +2 位作者 江开达 赵兰英 江三多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的遗传效应及方式。方法对107例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一至三级亲属(共4439人)进行家族史调查,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研究。结果(1)先证者中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占430%(46例),其中有抑郁症家族史者占有精...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的遗传效应及方式。方法对107例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一至三级亲属(共4439人)进行家族史调查,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研究。结果(1)先证者中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占430%(46例),其中有抑郁症家族史者占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的61%(28/46)。(2)一至三级亲属中抑郁症的患病率为087%(29例),高于群体患病率(002%;P<001);其中女性患病率(136%)高于男性(041%,P<001)。一、二、三级亲属患病率分别为746%、037%和005%,前两者均高于群体患病率(P<001);各级亲属的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其中一级亲属女性患病率为1612%,男性患病率为844%(P<001)。(3)校正后分离率为020,与隐性遗传分离率0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10973±526)%;一、二、三级亲属的预期患病率分别为720%、062%和013%,与实际患病率(分别为747%、037%和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首发抑郁症具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可能符合具有隐性主基因效应的多基因遗传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病率 首发 抑郁症 亲属 家族史 男性 女性 方式 结论 实际
原文传递
社区个体化全病程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 被引量:14
17
作者 岳英 冷晓赟 +6 位作者 徐海飞 金秋莲 徐一峰 傅人娇 朱如安 周慧根 沈彬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2-216,共5页
目的了解社区个体化全病程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从1~82编号,输入Excel表格,用随机函数产生相应的随机数并排序,单号为对照组(41例),双号为研究组(41例);研究组... 目的了解社区个体化全病程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从1~82编号,输入Excel表格,用随机函数产生相应的随机数并排序,单号为对照组(41例),双号为研究组(41例);研究组实施社区个体化全病程管理方法,对照组进行传统门诊随访治疗。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功能活动调查表(FAQ),Morning 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进行社会功能评定,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临床记忆量表(CMS),计算机版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进行认知功能测定。结果(1)认知功能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基线和治疗第2年末总智商(IQ)、总记忆商(MQ)[研究组基线:IQ(94.88±11.14)分、MQ(67.07±18.92)分,治疗第2年末:IQ(100.36±11.53)分、MQ(75.38±19.13)分;对照组基线:IQ(90.83±12.65)分、MQ(68.59±18.74)分,治疗第2年末:IQ(95.17±13.23)分、MQ(68.54±21.11)分]及WCST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治疗第2年末IQ、MQ、WCST评分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Q:t=4.60,P=0.00;MQ:t=4.28,P=0.00;WCST:P均〈0.05),对照组治疗第2年末IQ、WCST中错误应答数评分[(52.944-20.09)分]与基线[(62.17±17.3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Q:t=4.30,P=0.00;WCST错误应答数:t=2.47,P=0.02)。(2)社会功能的比较:治疗第2年末,研究组与对照组ADL、VAQ评分[研究组:ADL(16.03±1.91)分、VAQ(1.72±1.70)分;对照组:ADL(17.37±2.46)分、FAQ(2.81±2.47)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L:t=2.64,P=0.01;FAQ:t=2.04,P=0.04);在治疗的各阶段,2组MRSS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6个月末:t=2.72,P=0.01;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特征 个性 病例管理 精神分裂症 认知
原文传递
阿立哌唑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罗晓东 吕跃中 +1 位作者 贾雪珍 张晨 《中华全科医学》 2021年第1期83-85,123,共4页
目的分析阿立哌唑与丁螺环酮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探讨有效疗法,以提升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金华市第二医院精神科2019年4月—2020年4月诊治的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纳入A组(51例)与B组(51例),分别运用阿立哌唑... 目的分析阿立哌唑与丁螺环酮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探讨有效疗法,以提升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金华市第二医院精神科2019年4月—2020年4月诊治的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纳入A组(51例)与B组(51例),分别运用阿立哌唑治疗与阿立哌唑联合丁螺环酮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症状积分(PANSS评分)、认知功能(MCCB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B组治疗后的PANSS总分[(48.81±7.66)分]低于A组[(64.13±9.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7,P<0.001);B组治疗后的MCCB评分[(48.43±5.09)分]高于A组[(40.72±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15,P<0.001);B组治疗后的SF-36评分[(77.90±4.13)分]高于A组[(65.84±4.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50,P<0.001);B组的总有效率(94.12%)高于A组(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A组为9.8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P=0.750)。结论阿立哌唑联合丁螺环酮可以更好地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临床总有效率更高,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立哌唑 丁螺环酮 精神分裂症 症状积分 认知功能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1年随访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陆峥 蔡军 +9 位作者 陈静 朱俊娟 薛振康 郭珍 熊祥玉 姚佩芬 杨晓敏 唐文忠 徐鹤定 江开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96-698,共3页
目的探讨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1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4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碳酸锂合并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组,43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组,51例)治疗,随访1... 目的探讨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1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4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碳酸锂合并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组,43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组,51例)治疗,随访1年。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临床大体印象量表(CGI)、副反应量表(TESS)以及药物依从性量表分别于入组前和入组第1、2、4、8、12个月末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BRMS评分较入组时均显著减低(P<0.01);典型组和非典型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3%和9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典型组在12个月末依从性优于典型组(P<0.05)。结论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躁狂发作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非典型抗精神痫药物
下载PDF
奎硫平与锂盐治疗双相障碍急性躁狂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华芳 马崔 +5 位作者 王刚 谢世平 王晓萍 许秀峰 于欣 顾牛范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评价奎硫平单药治疗双相障碍急性躁狂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为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并且根据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总分≥20分... 目的评价奎硫平单药治疗双相障碍急性躁狂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为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并且根据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总分≥20分的住院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奎硫平(每日2次口服,最大剂量达800mg/d)或碳酸锂(每日2次口服,最大剂量达2000mg/d)治疗,共观察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从基线至治疗第28天YMRS总分的改变(末次观察值结转)。安全性指标包括不良事件、实验室和心电图检查等。结果共随机分配155例患者(奎硫平组为78例,碳酸锂组为77例)。意向性治疗人群共154例(两组各77例)。奎硫平和碳酸锂的平均剂量分别为642.9mg/d和1377.7mg/d。从基线至治疗第28天奎硫平组和碳酸锂组YMRS减分值分别为-18.2分和-15.9分。治疗第28天,奎硫平组的有效率(78%)明显高于碳酸锂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奎硫平组和碳酸锂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8%和69%。奎硫平在最大剂量达800mg/d的情况下耐受性较好,其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便秘(35%)、头晕(15%)和腹泻(10%);碳酸锂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恶心(17%)、便秘(13%)和呕吐(13%)。碳酸锂组中有3例患者因不良事件而中止研究,其中有1例为严重不良事件;奎硫平组无因不良事件而中止的研究者。结论奎硫平单药治疗双相障碍急性躁狂有效,且耐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碳酸锂 随机对照试验 奎硫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