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磨损伴牙列缺损重建修复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富强 杨宠莹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39-141,共3页
通过对面磨损伴有颞下颌关节症状的病例作面磨损程度、垂直距离、正中位、咀嚼效能、颞下颌关节等方面检查,作出诊断,制定(牙合)重建治疗方案。经(牙合)垫治疗纠正正中(牙合)位偏位,恢复生理的垂直距离使(牙合)与颞下颌关节,咀嚼肌... 通过对面磨损伴有颞下颌关节症状的病例作面磨损程度、垂直距离、正中位、咀嚼效能、颞下颌关节等方面检查,作出诊断,制定(牙合)重建治疗方案。经(牙合)垫治疗纠正正中(牙合)位偏位,恢复生理的垂直距离使(牙合)与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关系协调。观察2—3月待(牙合)位稳定,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再作(牙合)重建修复。病例经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稳定,咀嚼效能提高,临床实践认为(牙合)面磨损牙列缺损的患者垂直距离偏低,正中(牙合)位偏位有颞下颌关节症状者,在牙列缺损修复时必须考虑(牙合)重建治疗方能达到修复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列缺损 颌面磨损 颌重建
下载PDF
细菌及内毒素致大鼠实验性牙髓炎的牙髓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严焱 刘正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67-168,共2页
目的 建立细菌及内毒素( Lipopolysacchsride, L P S) 快速诱导大鼠实验性牙髓炎模型的方法。方法 采用口腔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类杆菌 L P S联合运用, 以产生大鼠实验性牙髓炎, 并在其不同时期, 观察牙... 目的 建立细菌及内毒素( Lipopolysacchsride, L P S) 快速诱导大鼠实验性牙髓炎模型的方法。方法 采用口腔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类杆菌 L P S联合运用, 以产生大鼠实验性牙髓炎, 并在其不同时期, 观察牙髓组织的病理变化及疾病发展过程。结果 (1) 细菌- L P S混合组较之生理盐水组, 除24h 时间段上无明显差异外, 其它各时间段上牙髓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浸润均明显甚于生理盐水组。(2) 牙髓内共存有纤维增生以及成纤维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增殖分化等牙髓组织修复现象。结论 细菌- L P S 联合运用可快速诱导产生大鼠实验性牙髓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内毒素 牙髓炎 牙髓组织 病理学
全文增补中
头颈癌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坚 徐雷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26-228,共3页
头颈癌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肿瘤根治性切除后可造成组织缺损畸形和功能障碍,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qualityoflife,简称QOL)。近20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QOL评价应作为肿瘤临床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头颈癌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肿瘤根治性切除后可造成组织缺损畸形和功能障碍,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qualityoflife,简称QOL)。近20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QOL评价应作为肿瘤临床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对头颈癌患者QOL评价的含义、内容与方法等报道较少,本文为了提高人们对头颈癌病人QOL评价重要性的认识,除对QOL含义、内容、评价方法等作一综述外,并对头颈癌患者QOL评价常用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对其真实性和反应性加以评述。以利提高对头颈癌患者QOL评价重要性的认识,并望能早日广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癌 生存质量
下载PDF
口腔鳞癌细胞增殖核抗原和P53免疫组化的比较研究
4
作者 陈玉英 汪铮 汤雪明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08-212,共5页
本文运用ABC免疫组化结合图象分析,定量分析了PCNA(细胞增殖核抗原)和P53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探讨了两者在口腔鳞癌的临床病理、肿瘤侵袭和转移等方面的异同点。结果表明:PCNA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有关,与肿瘤细胞... 本文运用ABC免疫组化结合图象分析,定量分析了PCNA(细胞增殖核抗原)和P53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探讨了两者在口腔鳞癌的临床病理、肿瘤侵袭和转移等方面的异同点。结果表明:PCNA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有关,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无关。而P53和肿瘤细胞的侵袭有着密切的关系(P<0.05)。P53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60%),而P53阴性者,淋巴转移率为29%。在临床预后较差的颊癌,P53的阳性率较高(80%)。结果表明在口腔鳞癌的临床行为恶性,预后等方面定量分析上述指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鳞癌 口腔肿瘤
下载PDF
饮茶习惯对唾液氟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颖 冯希平 潘瑛 《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9-60,共2页
目的 :观测饮茶习惯对成年男性唾液氟基线水平的影响。方法 :氟离子特异性电极测定并对比饮茶及不饮茶两组受试者连续 2周唾液氟浓度。结果 :饮茶组唾液氟均值第 1周 0 .2 332mg/L ,第 2周 0 .1832mg/L ;不饮茶组分别为 0 .16 5 7mg/L和... 目的 :观测饮茶习惯对成年男性唾液氟基线水平的影响。方法 :氟离子特异性电极测定并对比饮茶及不饮茶两组受试者连续 2周唾液氟浓度。结果 :饮茶组唾液氟均值第 1周 0 .2 332mg/L ,第 2周 0 .1832mg/L ;不饮茶组分别为 0 .16 5 7mg/L和 0 .1871mg/L。同 1周两组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同一组 2周之间也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单纯饮茶不能明显提高唾液氟含量 ,故饮茶防龋并非通过提高唾液氟含量的途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茶 唾液氟 含量测定 防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