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发性脑胶质瘤再手术治疗35例体会 被引量:3
1
作者 陶存山 楼美清 +5 位作者 卢亦成 汪亮 王冰心 李文 张康 蒋建华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5年第1期55-58,共4页
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常在首次手术后8-9个月复发。肿瘤复发后,其治疗方法不一。本文旨在探索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治疗的指征,以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总结 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间我科再手术治疗复发脑... 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常在首次手术后8-9个月复发。肿瘤复发后,其治疗方法不一。本文旨在探索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治疗的指征,以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总结 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间我科再手术治疗复发脑胶质瘤患者资料35例,并对其两次手术时间间隔与术后生存时间,再次手术前后的KP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1)肿瘤分级低者两次手术间间隔及再次术后生存时间较长;分级高者再次手术前后KPS评分提高较明显;(2)两次手术时间间隔长者再次手术后生存期延长。结论:对于复发脑胶质瘤患者,为了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或改善生存质量,应积极选择再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脑胶质瘤 再手术治疗 2004年6月 KPS评分 生存时间 生存质量 时间间隔 手术前后 1999年 生存期延长 肿瘤复发 治疗方法 患者资料 肿瘤分级 手术后 再次 手术间
下载PDF
前外侧或外侧硬脑膜外入路切除海绵窦区肿瘤:附9例临床经验 被引量:1
2
作者 陶存山 楼美清 +5 位作者 卢亦成 汪亮 王冰心 李文 张康 蒋建华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5年第2期128-131,共4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海绵窦区肿瘤的手术治疗仍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本文旨在提高海绵窦区肿瘤的全切率,降低神经功能的残障率。方法:针对海绵窦外侧壁的显微解剖特点,结合典型病例分析,回顾性总结了9例海绵窦内肿瘤,经前外侧或外侧硬...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海绵窦区肿瘤的手术治疗仍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本文旨在提高海绵窦区肿瘤的全切率,降低神经功能的残障率。方法:针对海绵窦外侧壁的显微解剖特点,结合典型病例分析,回顾性总结了9例海绵窦内肿瘤,经前外侧或外侧硬膜外入路,通过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开海绵窦外侧壁夹层,按神经走行方向切开,辨认肿瘤生长和颅神经的关系分块切除肿瘤。结果:9例海绵窦内肿瘤中,海绵状血管瘤1例,神经鞘瘤6例,脑膜瘤2例。全切除5例,3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3例出现新的颅神经功能障碍症状,6个月后新出现的颅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减轻2例,完全恢复1例。结论:明确的海绵窦区显微外科解剖概念,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以及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是提高海绵窦区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术中出血、术后残障率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肿瘤 手术 显微解剖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369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陶存山 白如林 +5 位作者 卢亦成 汪亮 王冰心 李文 张康 蒋建华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5年第4期466-468,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s)的效果.[方法]经股动脉插管用微导管技术超选择注入病灶NBCA栓塞治疗脑AVMs ,共369例.男159例,女210例,年龄4~75岁,平均32.4岁.首发症状头痛头晕246例,癫痫发... [目的]评价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s)的效果.[方法]经股动脉插管用微导管技术超选择注入病灶NBCA栓塞治疗脑AVMs ,共369例.男159例,女210例,年龄4~75岁,平均32.4岁.首发症状头痛头晕246例,癫痫发作48例,意识障碍(昏迷)36例,肢体麻木16例,肢体无力(偏瘫)23例.AVM的直径1.5~8 cm,其中病变大于6 cm者141例,3~6 cm者194例,小于3 cm者34例.单支供血动脉58例,2支108例,3支以上203例.栓塞加手术切除巨大型脑AVMs 27例.[结果]完全栓塞病变74例,90%以上104例,70%~90% 129例,50%~70% 51例,栓塞<50%者 11例.[结论]NBCA应作为栓塞治疗脑AVMs的首选材料.根据脑AVM的部位、大小以及供血动脉数,酌情选择血管内栓塞、手术切除、栓塞加手术切除、γ-刀或栓塞加γ-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治疗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颅骨重建对神经功能的影响(附33例报告)
4
作者 陶存山 侯立军 +5 位作者 卢亦成 汪亮 王冰心 李文 张康 蒋建华 《伤残医学杂志》 2005年第2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颅骨重建对创伤性颅骨缺损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00年6月至2004年6月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33例外伤性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33例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颅骨缺损患者神经功... 目的:探讨颅骨重建对创伤性颅骨缺损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00年6月至2004年6月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33例外伤性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33例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颅骨缺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20例,总治疗有效率60.6%。其中缺损靠近上矢状窦者8例、缺损区彭隆影象学检查提示缺损区脑组织嵌顿者7例及缺损区位于重要功能区者5例颅骨重建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改善。23例缺损面积大于10 cm2患者功能改善17例,治疗有效率为73.9%;10例小于10cm2患者功能改善2例,治疗有效率为20%。左侧半球15例,功能改善11例,治疗有效率为73.3%;右侧半球18例,功能改善7例,治疗有效率为38.8%。结论:颅骨重建是改善创伤性颅骨缺损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中以缺损靠近矢状窦和功能区、缺损区脑组织嵌顿、缺损面积大于10cm2以及缺损位于左侧优势半球者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重建 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功能改善 治疗有效率 外伤性颅骨缺损 2004年6月 回顾性研究 2000年 重要功能区 影象学检查 治疗效果 临床特点 神经外科 上矢状窦 不同程度 有效方法 优势半球 创伤性 脑组织 患者 嵌顿 面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