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脂肪肝的研究 被引量:114
1
作者 范建高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6-10,共5页
我国对脂肪性肝疾病的研究工作主要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侧重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经验报道以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方面.近几年来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及相关省市科委和卫生机构的重视与支持,有关脂肪性肝炎(steatohepatitis)... 我国对脂肪性肝疾病的研究工作主要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侧重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经验报道以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方面.近几年来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及相关省市科委和卫生机构的重视与支持,有关脂肪性肝炎(steatohepatitis)的发病机制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等处于国际学术前沿的基础研究亦日渐增多,并且第1本专门介绍脂肪肝的研究专著率先在国内出版发行[1-5].因此,虽然我国脂肪肝的总体研究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6,7],但是我们所取得的成绩确实也很巨大.现择近5 a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学术成果,简述于下.范建高,男,1966-08-01生,江苏省兴化市人,汉族 1994年山东医科大学硕士,1997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现任上海市第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暨消化疾病研究室副主任,复旦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致力于慢性肝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研究,发表论文56篇,综述和专题30篇,出版专著4本,参编专著10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流行病学 预防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中国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操作技术规范 被引量:52
2
作者 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 国家麻醉质控中心 +2 位作者 王洛伟 宛新建 马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84,共4页
消化道内镜技术为消化系疾病最常用的诊疗方法,随着患者对舒适化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开展镇静/麻醉下消化内镜操作的单位越来越多,普及和推广舒适化消化内镜诊疗也是必然的趋势。但是镇静/麻醉下消化内镜诊疗操作具有一定的风... 消化道内镜技术为消化系疾病最常用的诊疗方法,随着患者对舒适化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开展镇静/麻醉下消化内镜操作的单位越来越多,普及和推广舒适化消化内镜诊疗也是必然的趋势。但是镇静/麻醉下消化内镜诊疗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操作质量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消化内镜诊疗的安全,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和国家麻醉质控中心共同组织内镜和麻醉领域的专家制定了本操作技术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镜 诊疗操作 麻醉操作 操作技术 镇静 中国 医疗服务需求 消化系疾病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被引量:41
3
作者 王兴鹏 吴丽颖 《胃肠病学》 2002年第4期224-226,共3页
人们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经过了几个阶段。一个世纪前,Chiari提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机制源于胰腺的自身消化。1967年Anderson经过大量实验并总结前人研究资料后指出,急性... 人们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经过了几个阶段。一个世纪前,Chiari提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机制源于胰腺的自身消化。1967年Anderson经过大量实验并总结前人研究资料后指出,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酶自身消化学说 微循环障碍学说 肠道细菌易位 SAP 炎症介质 重症急性胰腺炎 病因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血中一氧化氮水平及其产生机制研究 被引量:37
4
作者 张丕利 梁扩寰 +4 位作者 尹朝礼 唐望先 王天才 田德安 杜荔菁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5-27,共3页
肝硬化普遍存在着高动力循环状态,一些血管扩张物质参与了这种异常状态的发生。为探讨扩血管物质一氧化氮在肝硬化时的水平及其产生机制,测定了38例肝硬化患者及15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2-/NO3-及内毒素... 肝硬化普遍存在着高动力循环状态,一些血管扩张物质参与了这种异常状态的发生。为探讨扩血管物质一氧化氮在肝硬化时的水平及其产生机制,测定了38例肝硬化患者及15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2-/NO3-及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结果发现,NO2-/NO3-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与增多的内毒素、TNFα水平呈正相关,血中NO2-/NO3-水平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增加而升高。提示肝硬化时,一氧化氮合成增加,且与内毒素、TNFα诱导有关,前者可能是肝硬化血液动力学紊乱等产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一氧化氮 内毒素类 肿瘤坏死因子
原文传递
熊去氧胆酸对节制饮食防治大鼠肥胖高脂血症性脂肪性肝炎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范建高 钟岚 +3 位作者 王国良 田丽艳 武文森 李明升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对节制饮食防治肥胖、高脂血症性脂肪性肝炎的影响。方法35只SD大鼠持续10周高脂饮食后,分为3组。模型组(n=10)继续给子高脂饮食;低热卡饮食组(n=10)恢复普通饮食,但仅给正常需要量的1/3...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对节制饮食防治肥胖、高脂血症性脂肪性肝炎的影响。方法35只SD大鼠持续10周高脂饮食后,分为3组。模型组(n=10)继续给子高脂饮食;低热卡饮食组(n=10)恢复普通饮食,但仅给正常需要量的1/3,2周后处死;熊去氧胆酸组(n=15)在 LCD的同时经口给予熊去氧胆酸(250mg·kg-1·d-1)。另设9只普通饮食饲养大鼠作正常对照。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章、肝重明显增加、血脂和转氨酶升高,肝组织学检查示脂肪性肝炎;与模型组相比,低热年饮食组大鼠体重、肝重及肝组织脂肪变显著减轻,但血脂紊乱和肝组织炎症坏死改善并不明显;而熊去氧胆酸组血脂异常和AST以及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均较低热卡饮食组减轻。结论 熊去氧胆酸有助于促进节食减肥大鼠血脂和脂肪性肝炎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脂肪肝 肝炎 低热卡饮食 肥胖 熊去氧胆酸 节制饮食 大鼠
原文传递
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 被引量:25
6
作者 巫协宁 《胃肠病学》 2002年第4期232-233,共2页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由多因素诱发,累及多环节的疾病,基于这一认识,采用多项措施对其同一和不同环节进行针对性、预防性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①胰腺急性炎症坏死期;③全身性炎症反应期;③多器官...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由多因素诱发,累及多环节的疾病,基于这一认识,采用多项措施对其同一和不同环节进行针对性、预防性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①胰腺急性炎症坏死期;③全身性炎症反应期;③多器官功能不全期。起病之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P 并发症 重症急性胰腺炎 治疗
下载PDF
胰岛素抵抗在高脂饮食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范建高 钟岚 +4 位作者 王国良 汪佩文 徐正婕 靖大道 张丕利 《胃肠病学》 2000年第3期169-170,198,共3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模型组(n=10)和正常饮食对照组(n=9),饲养12周,根据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生腹胰岛素抵抗指数(FIRI)。结果:...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模型组(n=10)和正常饮食对照组(n=9),饲养12周,根据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生腹胰岛素抵抗指数(FIRI)。结果:模型组大鼠均发生NASH,表现为肥胖、高脂血症伴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小叶内炎症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坏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空腹血糖(正常对照组:5.62mmol/L±1.07mmol/L;模型组:7.44mmol/L±1.58mmol/L)、胰岛素水平(正常对照组:239.03pmol/L±104.07pmol/L;模型组:344.40pmol/L±192.90pmol/L)和FIRI(正常对照组:9.77±5.99;模型组:17.74±11.60)均呈升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结论:在高脂饮食所致大鼠NASH模型中未发现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肝炎 疾病模型 胰岛素抗药性
下载PDF
肝纤维化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8
作者 郭悦承 陆伦根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305-308,共4页
1肝纤维化的定义、流行病学和发生机制1.1定义器官硬化和纤维化不仅是疾病长期进展的结果,也是机体发生衰老的过程,诸如肝、胰腺、肠、肺、肾、心、脑、血管、皮肤和关节等几乎所有器官均可发生纤维化和硬化。纤维化对机体的影响是一把... 1肝纤维化的定义、流行病学和发生机制1.1定义器官硬化和纤维化不仅是疾病长期进展的结果,也是机体发生衰老的过程,诸如肝、胰腺、肠、肺、肾、心、脑、血管、皮肤和关节等几乎所有器官均可发生纤维化和硬化。纤维化对机体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其虽可以促进组织损伤的修复,但过度的纤维沉积会破坏组织结构并导致血运障碍。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肝内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过度沉积称为肝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诊断 治疗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胃癌患者Hp感染与CyclinD1、NF-kb、Beclin1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海云 蔡晓波 +1 位作者 郭宝明 李建周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5期773-776,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核因子kb(NF-kb)、Beclin1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胃癌患者80例,检测是否Hp感染,分析Hp感染与CyclinD1、NF-kb、Beclin1表达、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核因子kb(NF-kb)、Beclin1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胃癌患者80例,检测是否Hp感染,分析Hp感染与CyclinD1、NF-kb、Beclin1表达、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p感染率为68.75%。Hp感染患者CyclinD1、NF-kb、Beclin1阳性率分别为76.36%、63.64%、60.00%,明显高于非Hp感染患者的48.00%、12.00%、36.00%(P<0.05)。胃癌患者Hp感染与CyclinD1阳性率、NF-kb阳性率、Beclin1阳性率呈正相关(P<0.05)。临床分期Ⅰ-Ⅱ期的Hp感染率为50.00%,明显低于Ⅲ-Ⅳ期的84.09%(P<0.05),浸润程度T1+T2的Hp感染率为58.49%,明显低于T3+T4的88.89%(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分期、浸润程度为胃癌患者Hp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胃癌患者Hp感染可能通过诱发CyclinD1、NF-kb、Beclin1异常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Hp感染与临床分期和浸润程度有关,对胃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细胞周期蛋白D1 核因子KB BECLIN1
下载PDF
结肠癌病因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靖大道 萧树东 《胃肠病学》 2001年第4期228-230,共3页
关键词 结肠癌 病因学研究 结肠良性病变 流行病学
下载PDF
肥胖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丁晓东 范建高 王国良 《肝脏》 2003年第4期52-54,共3页
关键词 肥胖性脂肪肝 发病机制 胰岛素抵抗 脂联素 瘦素抵抗
下载PDF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胰生长抑素受体的变化与奥曲肽治疗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建新 袁耀宗 +3 位作者 徐家裕 夏宗勤 秦兰芬 郑震林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40-743,共4页
目的 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时胰生长抑素受体 (SSTR)的表达、胰组织血流改变及其与二十碳烯酸代谢的关系 ,探讨生长抑素类似剂奥曲肽治疗ANP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牛磺胆酸钠胰胆管注射诱发大鼠ANP模型 ,作12 5I 生长抑素 14受... 目的 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时胰生长抑素受体 (SSTR)的表达、胰组织血流改变及其与二十碳烯酸代谢的关系 ,探讨生长抑素类似剂奥曲肽治疗ANP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牛磺胆酸钠胰胆管注射诱发大鼠ANP模型 ,作12 5I 生长抑素 14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实验 ,原位杂交检测胰组织SSTR2mRNA表达 ,组织血流仪测量胰组织血流 ,放免法检测血浆二十碳烯酸代谢物等。结果 正常大鼠胰SSTR水平为 110± 5 8fmol/mg膜蛋白 ;ANP发病后 3、6、12h ,胰SSTR显著减低 ,SSTR2mRNA原位杂交信号显著减弱 ,胰组织血流明显降低 ,血栓素B2 显著增高 ;奥曲肽给药组胰组织血流降低和二十碳烯酸异常代谢显著矫正 ,病理损害减轻。结论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胰组织SSTR表达显著降低。因此 ,生长抑素类似剂治疗ANP的机制可能主要与矫正二十碳烯酸异常代谢、改善胰组织微循环等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奥曲肽 胰生长抑素受体 治疗
原文传递
高脂饮食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脏线粒体损伤和ATP储备改变 被引量:11
13
作者 丁晓东 范建高 +3 位作者 徐正婕 郑晓英 田丽艳 王国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1524-1528,共5页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大鼠脂肪性肝炎模型肝脏线粒体损伤和三磷酸腺苷(ATP)储备的改变.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48)和对照组(n=24), 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和标准饲料喂养,分批于实验8、12、16和24 wk处死.常规检测血清生化和肝匀浆ATP 含...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大鼠脂肪性肝炎模型肝脏线粒体损伤和三磷酸腺苷(ATP)储备的改变.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48)和对照组(n=24), 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和标准饲料喂养,分批于实验8、12、16和24 wk处死.常规检测血清生化和肝匀浆ATP 含量,光镜和电镜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脏8 wk时肝脂肪变明显,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12-24 wk进展为脂肪性肝炎;模型组肝脏ATP含量呈减低趋势,16-24 wk时较对照组减低约1/3(P<0.05);电镜下8wk模型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增大,部分内膜嵴粒脱落,16 wk 和24 wk大鼠线粒体内有类圆形结晶样物质沉积. 结论:高脂饮食大鼠脂肪性肝炎模型的肝细胞存在线粒体损伤和ATP储备的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损伤 脂肪性肝炎 储备 大鼠肝脏 三磷酸腺苷(ATP) 饮食性 肝脏组织学改变 ATP含量 单纯性脂肪肝 肝炎模型 高脂饮食 线粒体肿胀 大鼠肝细胞 对照组 SD大鼠 高脂饲料 血清生化 常规检测 电镜观察 肝脂肪变 线粒体内
下载PDF
细胞粘附分子与肝脏疾病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儒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1998年第3期152-155,共4页
本文综述了细胞粘附分子的分类、功能及其与内毒素性肝损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痛、肝细胞癌的关系。
关键词 细胞粘附分子 肝脏疾病 病理 病毒性肝炎 肝癌
下载PDF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中游离脂肪酸的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范建高 钟岚 +3 位作者 王国良 徐正婕 巫协宁 李明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721-722,共2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隐源性肝硬变的重要前期病变[1].然而,目前对日益高发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如何发展为脂肪性肝炎仍不甚清楚[1].为此,我们通过高脂饮食建立脂肪性肝炎模型,旨在从游离脂肪酸(free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隐源性肝硬变的重要前期病变[1].然而,目前对日益高发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如何发展为脂肪性肝炎仍不甚清楚[1].为此,我们通过高脂饮食建立脂肪性肝炎模型,旨在从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的角度探讨NASH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病理生理学 脂肪酸类 代谢 病理学 细胞色素P-450CYP2E1 生物合成
下载PDF
外源性生长抑素对正常和急性坏死型胰腺炎胰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吴建新 王兴鹏 +2 位作者 徐家裕 袁耀宗 秦兰芬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30-833,共4页
目的 :研究外源性生长抑素 (施他宁 )对正常胰腺和急性坏死型胰腺炎 (ANP)胰血流量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以LS -Ⅲ型计算机化组织血流仪测定施他宁影响大鼠胰腺组织血流的变化、牛磺胆酸钠诱发ANP模型、放免法测定血浆二十碳烯酸类代... 目的 :研究外源性生长抑素 (施他宁 )对正常胰腺和急性坏死型胰腺炎 (ANP)胰血流量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以LS -Ⅲ型计算机化组织血流仪测定施他宁影响大鼠胰腺组织血流的变化、牛磺胆酸钠诱发ANP模型、放免法测定血浆二十碳烯酸类代谢物和普通病理及电镜观察。结果 :正常鼠施他宁给药后胰血流量显著低于给药前 ;诱发ANP后 ,胰血流量显著降低 ,但施他宁 +ANP组血流量显著高于ANP组 ;ANP组发病 6h血栓素B2 (TXB2 )高于假手术对照组的 4 5倍 ,施他宁 +ANP组各时点TXB2 均显著低于ANP组 ,6h 6 -酮 -前列腺素 -F1α(6 -Keto -PGF1α)及各时点TXB2 / 6 -Keto -PGF1α比值则显著高于ANP组 ;病理观察示施他宁 +ANP组腺细胞坏死积分和微血管内微血栓显著少于ANP组。结论 :外源性生长抑素使正常鼠胰血流量下降 ,但施他宁 +ANP组胰血流量显著高于ANP组 ,其机制可能是二十碳烯酸类异常代谢的矫正 ,从而改善胰组织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 胰腺炎 微循环 类花生酸类 外源性 胰血流量 胰缺血 急性坏死型
下载PDF
二甲双胍干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7
作者 丁晓东 范建高 +3 位作者 王国良 徐正婕 郑晓英 田丽艳 《肝脏》 2005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3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各12只雄性SD大鼠给予高脂肪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另设6只普通饲料喂养大鼠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从高脂饮食第4周起在饮水中加用二甲双胍(每天250...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3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各12只雄性SD大鼠给予高脂肪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另设6只普通饲料喂养大鼠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从高脂饮食第4周起在饮水中加用二甲双胍(每天250mgkg)。所有大鼠均于实验24周后处死,进行血清生化和肝脏组织学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肝脏指数和腹腔脂肪含量显著减少(P均<0.001),且体重呈下降趋势;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162.45±11.2)UL比(115.9±29.3)UL,P=0.01]、三酰甘油(1.10±0.24比0.75±0.30,P=0.01)水平显著下降;治疗组肝脏组织学炎症评分(1.20±1.14比4.83±1.05,P<0.01)和肝纤维化评分(0.70±0.48比1.42±0.45,P<0.05)显著下降,伴肝脂肪变程度减轻(P<0.05)。结论二甲双胍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高脂饮食大鼠脂肪性肝炎和纤维化程度,伴肝重、腹部脂肪含量及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药物干预 大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三酰甘油
下载PDF
熊去氧胆酸对高脂饮食大鼠脂肪性肝炎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范建高 钟岚 +1 位作者 王国良 李明升 《肝脏》 2001年第2期82-83,共2页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对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形成的影响。方法  2 9只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模型组予高脂饮食饲养 ;治疗组在高脂饮食饲养 2周后同时加用熊去氧胆酸 ;正常组予标准饮食饲养 ,12周处死。结果 所有...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对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形成的影响。方法  2 9只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模型组予高脂饮食饲养 ;治疗组在高脂饮食饲养 2周后同时加用熊去氧胆酸 ;正常组予标准饮食饲养 ,12周处死。结果 所有造模大鼠均出现肥胖、高脂血症和血清转氨酶升高 ,伴典型的脂肪性肝炎 ;与模型组相比 ,治疗组仅血清转氨酶、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症坏死等指标有改善趋势 ,但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熊去氧胆酸对高脂饮食诱发的肥胖、高脂血症性脂肪性肝炎可能并无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去氧胆酸 高脂饮食 肥胖 高脂血症 脂肪肝 肝炎 大鼠
下载PDF
内镜下扩张结合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术后随访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宛新建 李兆申 +2 位作者 陆伦根 邹多武 郑萍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13-516,共4页
目的研究内镜下贲门扩张结合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的临床疗效、术后的食管动力学变化。方法选择29例贲门失弛缓患者,经临床评估、内镜及食管动力学检测后,在内镜下对贲门进行水囊扩张,再于贲门四壁分4点注射A型肉毒杆菌... 目的研究内镜下贲门扩张结合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的临床疗效、术后的食管动力学变化。方法选择29例贲门失弛缓患者,经临床评估、内镜及食管动力学检测后,在内镜下对贲门进行水囊扩张,再于贲门四壁分4点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患者密切随访,评估临床表现,检测相关的食管动力学指标,然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再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在内镜术前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胸痛和呕吐,内镜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吞咽困难、胸痛及呕吐发生率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12个月吞咽困难、胸痛发生率较术后1周、6个月组显著升高,呈现明显升高趋势。内镜术后下段食管的平均压力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较1个月显著升高。内镜术后1个月开始,与术前相比,下段食管的平均收缩间期显著缩短,下段食管的顺行性则显著改善。内镜治疗术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较术后1个月则明显升高。内镜术后LES松弛率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6个月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较术后1个月则明显降低。内镜术后1个月开始食管顺行性收缩比例较术前显著升高,而非协调性收缩的比例则显著降低。内镜治疗术后食管体部收缩幅度较术前显著降低。结论内镜下贲门扩张及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能显著改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食管动力学状况,但术后1个月开始临床复发率逐步升高、食管动力学异常逐渐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术 肉毒杆菌毒素 食管失弛症 食管动力学
原文传递
磁共振、彩色多普勒及间接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门静脉系统显像中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放 杨岳松 +2 位作者 张丕利 张益军 彭志海 《临床外科杂志》 2001年第3期161-163,T001,共4页
目的 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及间接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在门静脉高压症门脉系统及门体侧支循环显像中的应用和三者优缺点比较。方法  32例该症病人接受了MRA检查 ,2 0例病人分别行CDFI和DSA检... 目的 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及间接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在门静脉高压症门脉系统及门体侧支循环显像中的应用和三者优缺点比较。方法  32例该症病人接受了MRA检查 ,2 0例病人分别行CDFI和DSA检查。结果 MRA对胃左静脉侧支 (LGV)、胃短静脉侧支 (SGV)、开放脐静脉侧支 (UV )、自发脾肾静脉分流侧支、胃后静脉侧支 (PGV )及腹膜后交通侧支的检出率分别为 93 .75 %、87.5 %、6 .2 5 %、15 .6 2 %、37.5 %和 2 8.13 % ,其中 1例合并门脉主干 (MPV )栓塞 ;CDFI对LGV、SGV、UV诸侧支的显示率分别为 80 %、5 %、10 % ,1例合并脾静脉栓塞 ,另 1例合并MPV海绵样变 ;间接门脉DSA对前述侧支的显示率分别为 80 %、45 %及 2 5 %。结论 MRA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门脉系统及门体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门静脉 侧支循环 门脉高压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