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贝叶斯时空模型在疾病时空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郑杨 李晓松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36-1139,共4页
疾病时空数据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在一定区域特定时间段内收集或记录的反映疾病时空特征和过程信息的数据。疾病发病和死亡数据是典型的时空数据。对疾病时空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研究疾病空间、时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 疾病时空数据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在一定区域特定时间段内收集或记录的反映疾病时空特征和过程信息的数据。疾病发病和死亡数据是典型的时空数据。对疾病时空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研究疾病空间、时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模型 死亡数 疾病 贝叶斯 应用 时间分布特征 公共卫生决策 时空特征
原文传递
1999年上海市居民损伤中毒死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宋桂香 周峰 《疾病控制杂志》 2002年第2期187-188,共2页
关键词 1999年 上海 死因分析 损伤 中毒 死亡 卫生统计学
下载PDF
2002~2007年上海市人群死亡与节气变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赵嘉莹 宋桂香 +1 位作者 韩明 方博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8-95,共8页
文章利用2002~2007年上海市人群死亡资料,计算不同节气的每天死亡数,采用圆形统计分布和超额死亡比,分析不同人群和死因的节气分布。得出:人群死亡的节气超额死亡比从立冬以后增长明显,至小寒、大寒节气达到一年的最高峰。男性和女性... 文章利用2002~2007年上海市人群死亡资料,计算不同节气的每天死亡数,采用圆形统计分布和超额死亡比,分析不同人群和死因的节气分布。得出:人群死亡的节气超额死亡比从立冬以后增长明显,至小寒、大寒节气达到一年的最高峰。男性和女性死亡节气的分布特点相似,而不同年龄组死亡节气分布不同。研究显示,节气能较准确地综合反映一年中不同时间气象的变化,对在时间上预警某些疾病的死亡危险,保护和干预高危人群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比 节气变化 时间趋势
原文传递
上海市部分疾病死亡水平变化对平均寿命变化的贡献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峰 宋桂香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8年第3期258-263,共6页
目的定量分析上海市部分疾病死亡水平变化对平均寿命变化的贡献。方法将影响人群健康的问题分为感染类疾病、肿瘤、脑血管疾病、伤害以及其他疾病5类。应用去死因寿命方法分析1953—1999年上海市居民死亡登记资料,定量估计疾病别实际死... 目的定量分析上海市部分疾病死亡水平变化对平均寿命变化的贡献。方法将影响人群健康的问题分为感染类疾病、肿瘤、脑血管疾病、伤害以及其他疾病5类。应用去死因寿命方法分析1953—1999年上海市居民死亡登记资料,定量估计疾病别实际死亡水平变化对平均寿命的影响,并用趋势卡方作标化死亡率趋势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描述社会经济因素与寿命变化的关系。结果1953—1999年间,上海市居民感染类疾病的粗死亡率、地区别、性别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市区居民伤害粗死亡率上升,其分性别标化率上升趋势显著,郊县居民则变化方向相反,其分性别标化率未见显著趋势变化;上海市居民肿瘤、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上升显著,其地区别、性别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或未见趋势变化。1979年后感染性疾病死亡率变化对上海市区人群平均寿命上升的贡献率在33%左右,高于其他3类非传染性疾病。而郊县男性伤害和感染类疾病的死亡率变化对平均寿命上升的贡献率分别达40.26%和25.18%。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变化对郊县男性平均寿命上升的影响是负向的。郊县女性的伤害和感染类疾病的死亡率变化对郊县女性平均寿命上升的贡献率最高,达21.60%和12.55%。1996年肿瘤死亡率对人群平均寿命的潜在影响最显著,其次为脑血管疾病,伤害居第3位,感染类疾病居末位。上海市医疗资源水平与居民平均寿命上升相关性较好。结论上海市控制感染类疾病成效显著,潜在疾病控制策略应以肿瘤、脑血管疾病及伤害为重点。基于死亡风险竞争分析的去死因寿命分析有助于建立疾病控制规划的平均寿命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命表 死亡率 平均寿命 上海
下载PDF
上海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趋势研究:1951~1998年死亡资料分析 被引量:34
5
作者 林松柏 宋桂香 +1 位作者 周峰 张胜年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5-268,共4页
目的 研究上海市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病 )的死亡率的长期时间趋势。方法 上海市死因登记系统自 5 0年代已开始收集人口学资料和死亡资料。死亡率的时间趋势分析采用线性回归统计模型。结果  1998年上海市平均期望寿命增长到 77.... 目的 研究上海市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病 )的死亡率的长期时间趋势。方法 上海市死因登记系统自 5 0年代已开始收集人口学资料和死亡资料。死亡率的时间趋势分析采用线性回归统计模型。结果  1998年上海市平均期望寿命增长到 77.0 3岁 ,居民调整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 ,前三位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 ,已占总死亡的 75 .42 %。慢病的死亡顺位在不断提高。慢病的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是 ,上海市慢病的调整死亡率趋势不尽相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调整死亡率持续下降 ,糖尿病则持续上升 ;肿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调整死亡率则先升后降 ,与粗死亡率趋势形成明显的剪刀差 ,转折点分别发生于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和 90年代初期。分部位的肿瘤中 ,仅直肠肿瘤和乳腺癌未见明显下降。结论 人口的老龄趋势已是上海市慢病粗死亡率出现上升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上海市主要慢病的死亡率在经历了近 30年的上升趋势后 ,已出现下降。提示在近 2 0年主要慢病预防控制已取得成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死亡率 趋势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贝叶斯时空模型在布鲁氏菌病疫情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郑杨 冯子健 李晓松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2,共5页
以2000-2007年内蒙古地区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数据为例,运用空间统计学和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相关理论,应用贝叶斯理论框架建立时空模型,分析布病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的格局及其演变,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协变量及其变化,并与传统分析方法进... 以2000-2007年内蒙古地区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数据为例,运用空间统计学和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相关理论,应用贝叶斯理论框架建立时空模型,分析布病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的格局及其演变,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协变量及其变化,并与传统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显示,拟合协变量的贝叶斯时空模型相对较佳(离差信息准则值最小,为2388.000).2000-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101个旗县的布病疫情呈现较强的空间相关性,时空格局存在较明显的共变现象,每年空间相关性不尽相同,空间相关系数后验中位数位于0.968~0.973之间,总体上随时间变化略呈下降趋势.地区类型和牛羊存栏数量与内蒙古布病流行可能有关,且牛羊存栏数量对布病的影响随年份而变化.与传统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比较,贝叶斯方法对布病发病相对危险度的估计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贝叶斯统计 时空建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