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托伐他汀联合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平滑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曹飞 张志敏 杜国峰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11期988-991,共4页
目的 观察应用阿托伐他汀调脂联合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平滑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2级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单纯降压组及调脂联合降压组,各60例.单纯降压组患者接受... 目的 观察应用阿托伐他汀调脂联合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平滑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2级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单纯降压组及调脂联合降压组,各60例.单纯降压组患者接受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治疗,调脂联合降压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qn po)调脂治疗.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随访,两组分别进行血脂及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和平均舒张压(24 h DBP),计算24h收缩、舒张压平滑指数(SISBP和SIDBP)及脉压(PP)、脉压指数(PPI),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动态血压值及稳定性的变化.结果 治疗3个月及个6月后,两组患者血压均控制良好.与单纯降压组相比,调脂联合降压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降低,PP及PPI明显降低(P<0.05),而SISBP和SIDBP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调脂联合降压治疗能更加有效降低≥2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PP及PPI,并且明显提高血压平滑指数,能有效减轻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贝那普利 氨氯地平 高血压 平滑指数 老年人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对靶器官损害的早期预测 被引量:17
2
作者 杜国峰 张志敏 向文海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71-573,共3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对靶器官损害的早期预测。方法:筛选无糖尿病和其他致动脉硬化性疾病的EH患者149例(EH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体质指数、空腹血糖、血脂、肾功能,...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对靶器官损害的早期预测。方法:筛选无糖尿病和其他致动脉硬化性疾病的EH患者149例(EH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体质指数、空腹血糖、血脂、肾功能,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计算出AASI,最后进行AASI与ACR以及IMT等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H组尿ACR、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IMT、颈动脉异常率以及AASI均增高(P<0.05~0.01),且EH患者的AASI与ACR以及IM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EH患者的AASI与肾脏损害及颈动脉内膜损伤程度相关,可作为动脉硬化程度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原文传递
MR-proADM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志敏 王新广 杜国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35-438,共4页
目的:研究肾上腺髓质中段肽(MR-proADM)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随机入选330例慢性心衰患者,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各组入组后24h内及症状缓解后7d均测定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MR-... 目的:研究肾上腺髓质中段肽(MR-proADM)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随机入选330例慢性心衰患者,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各组入组后24h内及症状缓解后7d均测定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MR-proADM、心脏超声(左心室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追踪随访6个月,以心衰再入院及全因死亡为终点,分为事件组与非事件组,分析MR-proADM对慢性心衰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心衰患者的MR-proADM水平明显升高(P<0.05);MR-proADM水平随着心衰病情加重而升高,经药物治疗后下降,且与NT-proBNP水平有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MR-proADM、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是慢性心衰患者心衰再入院及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ROC分析的最佳MR-proADM切点为646.31pmol/L。结论:MR-proADM水平对慢性心衰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慢性 肾上腺髓质中段肽 诊断 预后评估
原文传递
双心路径护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李青 浦菊娣 +1 位作者 张志琴 王秀华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5期2352-2354,共3页
冠心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使得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缺血性心脏病,临床常表现为胸痛、胸闷、呼吸短促等症状,是导致心血管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此外,冠心病患者由于长期住院造成的... 冠心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使得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缺血性心脏病,临床常表现为胸痛、胸闷、呼吸短促等症状,是导致心血管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此外,冠心病患者由于长期住院造成的压力或对未知的恐惧常会伴有多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紧张、睡眠障碍等,使得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大大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和吸烟率明显增加,更不利于心脏功能的康复,研究也显示抑郁症是冠心病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患者 呼吸短促 抑郁症 死亡风险 缺血性心脏病 长期住院 睡眠障碍 胸痛
下载PDF
松龄血脉康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新广 张志敏 +1 位作者 杜国峰 何光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10期884-887,共4页
目的 观察松龄血脉康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 入选2011-2013年我院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门诊及病房确诊的168例H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82例.两组均口服瑞舒伐他汀片(10 mg,每晚1... 目的 观察松龄血脉康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 入选2011-2013年我院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门诊及病房确诊的168例H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82例.两组均口服瑞舒伐他汀片(10 mg,每晚1次)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叶酸片(5 mg/0.4 mg,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1.5 g/次,3次/d),观察12个月.两组采用相同方法测量血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值、血压和血脂等.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IMT值[(1.16±0.16)mm比(1.27±0.23)mm]和颈动脉异常率[60%比69%]均有所下降;治疗组治疗后IMT值[(1.08 ±0.13)mm比(1.30±0.21)mm]和颈动脉异常率[52%比70%]较治疗前下降更为明显(P均<0.05),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松龄血脉康联合瑞舒伐他汀较单用瑞舒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龄血脉康胶囊 瑞舒伐他汀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H型高血压
下载PDF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减速力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志敏 杜国峰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4年第3期248-250,共3页
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检测技术是通过分析24h心率的整体趋向性,并测定减速能力,定量评估迷走神经张力高低的程度,进而筛选和预警猝死高危人群的一种新的无创监测技术。该方法由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Georg S... 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检测技术是通过分析24h心率的整体趋向性,并测定减速能力,定量评估迷走神经张力高低的程度,进而筛选和预警猝死高危人群的一种新的无创监测技术。该方法由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Georg Schmidt教授发现并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患者 心率 迷走神经张力 检测技术 定量评估 监测技术 高危人群 心脏中心
原文传递
调脂联合降压对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及其平滑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杜国峰 向文海 张志敏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471-473,共3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降压治疗对老年人动态血压及其平滑指数(SI)的影响。方法:180例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被随机分为贝那普利降压组和调脂降压联合治疗组,调脂降压联合治疗组在贝那普利降压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降压治疗对老年人动态血压及其平滑指数(SI)的影响。方法:180例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被随机分为贝那普利降压组和调脂降压联合治疗组,调脂降压联合治疗组在贝那普利降压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1次/d,所有病人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行血脂及动态血压检查,记录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24h平均舒张压(24hDBP),计算24h收缩、舒张压平滑指数(SISBP和SIDBP)及脉压(PP)、脉压指数(PPI),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脂、动态血压值及其稳定性的变化。结果: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压控制良好,与治疗前比较,联合治疗组总胆固醇[(5.79±0.5)mmol/L比(3.78±0.11)mmol/L]、甘油三酯[(1.81±0.27)mmol/L比(1.22±0.1)mmol/L]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单纯降压组比较,PP[(51±10)mmHg比(45±8)mmHg]及PPI[(0.38±0.05)mmHg比(0.35±0.08)mmHg]明显降低(P〈0.05),而SISBP[(1.26±0.2)mmol/L比(1.37±0.16)mmol/L]和SIDBP[(1.18±0.23)mmol/L比(1.28±0.14)mmol/L]明显升高(P〈0.05~0.01)。结论:降压协同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能更降低动态血压的脉压及脉压指数,并且明显提高血压平滑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血压检测 便携式 老年人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调脂联合降压药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平稳性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敏 杜国峰 向文海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3年第6期508-510,共3页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调脂联合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降压的平稳性。方法 180例高血压患者(2~3级)随机分配到单纯降压组和调脂联合降压组,治疗前进行血脂及24h动态血压监测,所有高血压患者接受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调脂联合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降压的平稳性。方法 180例高血压患者(2~3级)随机分配到单纯降压组和调脂联合降压组,治疗前进行血脂及24h动态血压监测,所有高血压患者接受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2~4周,治疗后诊室血压达标后(<140/90mmHg)入组,调脂联合降压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口服,1次/d),3月后2组分别进行血脂及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24h平均舒张压(24hDBP),计算24h收缩、舒张压平滑指数(SISBP和SIDBP)及脉压(PP)、脉压指数(PPI),分别比较2组病人治疗前后血脂、动态血压值及其稳定性的变化。结果 3月后,2组患者血压控制良好,与治疗前比较,调脂降压组患者:总胆固醇[(5.75±0.4)mmol/L比(3.77±0.15)mmol/L]、三酰甘油[(1.85±0.27)mmol/L比(1.23±0.10)mmol/L]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单纯降压组相比,PP[(47±6)mmHg比(53±8)mmHg]及PPI[(0.36±0.08)mmHg比(0.40±0.06)mmHg]明显降低(P<0.05),而SISBP[(1.52±0.16)mmol/L比(1.40±0.15)mmol/L]和SIDBP[(1.37±0.13)mmol/L比(1.28±0.11)mmol/L]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降脂联合降压治疗能更有效降低≥2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PP及PPI,并且明显提高血压平滑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联合降压 平滑指数 老年人
下载PDF
心内科老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患者出院延续性护理的可行性 被引量:5
9
作者 杨艳华 王萍 任旅萍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6期2475-2477,共3页
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高血压(H型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也是较为特殊的原发性高血压疾病[1]。该疾病主要特征是血压水平与Hcy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且两者互相协作,H型高血压较于其他高血压类型,更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产生... 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高血压(H型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也是较为特殊的原发性高血压疾病[1]。该疾病主要特征是血压水平与Hcy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且两者互相协作,H型高血压较于其他高血压类型,更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产生更严重并发症[2]。其中,患者出院最严重并发症为认知障碍,指患者由于疾病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其认知功能异常,严重影响日常生活[3]。延续性护理是能够将院内护理延续至院外的一种全新护理模式,注重可持续性护理,促进患者预后,降低认知障碍发生的可能性[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心脑血管疾病 患者出院 持续性护理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心内科 认知障碍 新护理模式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CH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NT-proBNP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车玫 王新广 《贵州医药》 CAS 2022年第7期1041-1043,共3页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和研究组(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各5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和NT-proBNP水平差异,评...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和研究组(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各5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和NT-proBNP水平差异,评价两组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后,研究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LVESD水平低于对照组,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CHF患者采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心功能,预防心室重构的同时延缓病情的进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治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F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 芪苈强心胶囊 心功能指标 NT-PROBNP
下载PDF
培元通脑胶囊联合辛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志琴 车玫 +4 位作者 代金明 厉海洋 王新广 曹飞 周嘉平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9年第3期378-380,共3页
目的:探讨培元通脑胶囊联合辛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动脉硬化(A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片,20 mg/次,1次/日,夜晚口服;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培元通脑胶囊联合辛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动脉硬化(A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片,20 mg/次,1次/日,夜晚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培元通脑胶囊,1.8 g/次,3次/日。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血脂、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各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TC、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斑块面积、cIM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的斑块面积、cIMT均明显减小,观察组的减轻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元通脑胶囊联合辛伐他汀治疗AS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降低血脂,逆转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元通脑胶囊 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培元通脑胶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肾虚型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志琴 王新广 +2 位作者 车枚 厉海洋 周嘉平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11期1168-1171,共4页
目的探讨培元通脑胶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肾虚型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肾虚型A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口服辛伐他汀片,观察组同时口服培元通脑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不良反... 目的探讨培元通脑胶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肾虚型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肾虚型A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口服辛伐他汀片,观察组同时口服培元通脑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血管结构和中医症候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 MT)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服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培元通脑胶囊治疗肾虚型AS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缩小患者的cI MT和斑块面积,改善中医证候群,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肾虚 培元通脑胶囊 辛伐他汀 血管结构 中医证候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与斯泰隆防治冠心病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保伦 饶守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1-122,共2页
关键词 冠心病 中医药疗法 复方丹参滴丸 斯泰隆
下载PDF
肾上腺髓质中段肽水平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评估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志敏 王新广 杜国峰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8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研究肾上腺髓质中段肽(MR-proADM)水平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随机入选330例CHF病人,按照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其分为Ⅱ级120例,Ⅲ级120例,Ⅳ级90例,入组后24 h内及症状缓解后7 d均测定氨基末端... 目的研究肾上腺髓质中段肽(MR-proADM)水平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随机入选330例CHF病人,按照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其分为Ⅱ级120例,Ⅲ级120例,Ⅳ级90例,入组后24 h内及症状缓解后7 d均测定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MR-proADM、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所有病人均随访6个月,以心衰再入院及全因死亡为终点,分为事件组与非事件组,分析MR-proADM对CHF病人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 CHF病人的MR-proADM水平随着心衰病情加重而升高,且与NT-proBNP水平及NYHA分级呈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COX回归分析显示,MR-proADM、NT-proBNP、LVEF是CHF病人心衰再入院及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MR-proADM水平对老年CHF病人的预后评估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肾上腺髓质中段肽 预后评估
下载PDF
中老年人群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增高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杜国峰 张志敏 向文海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10期759-761,共3页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增高的发生率及其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入选2009年3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50~80岁的中老年人,检测AASI并调查其一般资料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增高的发生率及其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入选2009年3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50~80岁的中老年人,检测AASI并调查其一般资料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AASI增高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AASI增高的发生率为14.7%(138/940),其中男性为12.1% (63/520),女性为17.8%(75/420).AASI增高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是女性、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史.结论 AASI增高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可作为心血管病危险人群的一种无创、简单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左心室心尖部血栓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车玫 《血栓与止血学》 2018年第2期194-196,共3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华法林两种抗凝剂治疗左心室心尖部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左心室心尖部血栓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82例患者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42例,华法林组40例。观察两组治疗3 d后D二聚体...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华法林两种抗凝剂治疗左心室心尖部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左心室心尖部血栓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82例患者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42例,华法林组40例。观察两组治疗3 d后D二聚体(D-D)下降百分比、D-D恢复时间、左心室心尖血栓消失时间、治疗后3个月血栓消失数、INR以及新发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结果利伐沙班组3 d后D-D下降百分比显著高于华法林组(P<0.05),D-D恢复时间和血栓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华法林组(P<0.05);利伐沙班组3个月后血栓消失率高于华法林组;治疗3个月后,利伐沙班组INR值和INR达标率分别为(2.62±0.43)和69.05%,显著高于华法林组(P<0.05);利伐沙班组新发血栓栓塞1例,出血事件2例,华法林组新发血栓栓塞4例,出血事件7例(P<0.05)。结论利伐沙班治疗左心室心尖部血栓可缩短D-D恢复正常时间,提高INR达标率,减少出血事件,较华法林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华法林 左心室心尖部血栓 出血事件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肾上腺髓质中段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志敏 王新广 杜国峰 《中国综合临床》 2017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肾上腺髓质中段肽(MR-proADM)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随机入选3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Ⅱ、Ⅲ级各120例(心功能Ⅱ级组和心功能Ⅲ级组),Ⅳ级90例(心功能Ⅳ级组).入组后24 h内及症状缓解后7 d均测定N未...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肾上腺髓质中段肽(MR-proADM)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随机入选3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Ⅱ、Ⅲ级各120例(心功能Ⅱ级组和心功能Ⅲ级组),Ⅳ级90例(心功能Ⅳ级组).入组后24 h内及症状缓解后7 d均测定N未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MR-pro AD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MR-proADM水平的变化及意义.结果 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MR-pro ADM(610.22±60.84 pmmol/L)相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心力衰竭病情加重明显升高[NYHA Ⅱ级(641.55±106.34) pmmol/L、Ⅲ级(684.46±101.33) pmmol/L、Ⅳ级(737.81±479.37) p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3,P=0.001)];经过药物治疗后MR-proADM会下降[Ⅱ、Ⅲ、Ⅳ级组分别到(608.09±100.81)、(617.64±94.32)、(642.22±163.53) pmmol/L].且MR-proADM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水平及NYHA心功能分级有显著正相关(r=0.194,P=0.003;r=0.206,P=0.000).结论 MR-proADM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及病情分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肾上腺髓质中段肽 心功能分级
原文传递
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杜国峰 张志敏 向文海 《中国综合临床》 2011年第11期1127-1129,共3页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肾脏损害以及颈动脉内膜损伤的相关性。方法筛选无糖尿病和其他致动脉硬化疾病的高血压患者149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8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尿白蛋白及...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肾脏损害以及颈动脉内膜损伤的相关性。方法筛选无糖尿病和其他致动脉硬化疾病的高血压患者149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8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尿白蛋白及尿肌酐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计算出AASI,进行AASI与尿白蛋8/尿肌酐比值(ACR)以及IMT等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相比,ACR(46.34与33.52)(P〈0.05)、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41%与21%)、IMT[(0.90±0.21)mm与(0.83±0.20)mm]、颈动脉异常发生率(72%与60%)以及AASI(0.50±0.16与0.42±0.17)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ACR正常组与异常组比较,IMT正常组与异常组比较,异常组AASI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453±0.153与0.511±0.155,(0.453±0.156)mm与(0.535±0.157)mm,t值分别为2.210、2.809,P〈0.05、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的AASI与肾脏损害及颈动脉内膜损伤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原文传递
血压分层对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
19
作者 张方亮 陈颖敏 汪蓉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378-381,共4页
目的探讨血压分层对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从欧姆龙全自动动脉硬化监测仪存储器中获取行baPWV检测的5643例体检者和门诊高血压患者的资料,比较不同血压分层和不同年龄受试者的baPWVo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右侧baPWV... 目的探讨血压分层对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从欧姆龙全自动动脉硬化监测仪存储器中获取行baPWV检测的5643例体检者和门诊高血压患者的资料,比较不同血压分层和不同年龄受试者的baPWVo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右侧baPWV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baPWV的影响因素。结果随着收缩压分层的增加,baPWV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80-89岁组、90-99岁组baPW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右侧baPWV与受试者的性别、年龄、收缩压、平均血压、舒张压、脉压、脉率、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均呈正相关(P<O.05)。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影响baPWV的B值为9.22(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理想收缩压组比较,正常高值Ⅰ期组、正常高值Ⅱ期组、高血压组baPWV≥1400cm/s的风险均增加,其OR值随着血压分级的增高而升高;校正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等因素后,正常高值I期组、正常高值Ⅱ期组、高血压组baPWV≥1400cm/s的风险均增加,其OR值仍随着血压分级的增高而升高。结论血压对baPWV的影响明显,校正了年龄对baPWV的影响后依然存在,有必要对不同的血压水平提出一个相对正常的baPWV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血压 影响
原文传递
中老年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周围动脉硬化特点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国峰 张志敏 向文海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2年第1期41-43,55,共4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患者周围动脉硬化特点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149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高血压伴LVH67例为LVH组,高血压非左室肥厚(NLVH)82例为NLVH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动...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患者周围动脉硬化特点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149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高血压伴LVH67例为LVH组,高血压非左室肥厚(NLVH)82例为NLVH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动态血压检查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对全身的动脉硬化程度进行评估;同时应用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然后进行组间对比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LVH组AASI最高,NLVH组次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H患者与正常组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颈动脉超声阳性检出率增加,LVH组显著高于NLVH组。结论 EH患者在出现LVH之前,外周动脉就发生一系列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LVH患者动脉硬化更明显,因此动脉硬化在LVH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左室肥厚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动脉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