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水在金红石型TiO_2(110)表面<001>阶梯边缘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
6
1
作者
洪峰
徐文娟
+3 位作者
倪宇恒
马忠权
李拥华
徐飞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6-814,共9页
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水在金红石型TiO2(110)表面及<001>阶梯边缘处的吸附.关于水在(110)表面上的吸附,研究表明,对不同的吸附率,水都是以分子模式吸附在表面.关于水在<001>阶梯边缘处的吸附,研究表明,其吸附模式...
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水在金红石型TiO2(110)表面及<001>阶梯边缘处的吸附.关于水在(110)表面上的吸附,研究表明,对不同的吸附率,水都是以分子模式吸附在表面.关于水在<001>阶梯边缘处的吸附,研究表明,其吸附模式和吸附率有密切的联系.当水的吸附率为一个单层(1ML)时,分子吸附和解离吸附对应的吸附能分别为0.92和0.60eV,分子吸附模式更稳定.当吸附率降为1/2ML时,分子吸附和解离吸附所对应的吸附能分别为0.86和0.84eV,两种吸附模式都可能存在.在表面上,不同吸附模式的吸附能随吸附率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而在<001>阶梯边缘处,对于不同的吸附模式,吸附能随吸附率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这是由在<001>阶梯边缘处低吸附率时解离模式的独特结构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水
吸附
阶梯
第一性原理
原文传递
MoO_3/Si界面区钼掺杂非晶氧化硅层形成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陈东运
高明
+3 位作者
李拥华
徐飞
赵磊
马忠权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7-63,共7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通过模拟MoO_3/Si界面反应,研究了MoO_x薄膜沉积中原子、分子的吸附、扩散和成核过程,从原子尺度阐明了缓冲层钼掺杂非晶氧化硅(a-SiO_x(Mo))物质的形成和机理.结果表明,在1500 K温度下, MoO_...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通过模拟MoO_3/Si界面反应,研究了MoO_x薄膜沉积中原子、分子的吸附、扩散和成核过程,从原子尺度阐明了缓冲层钼掺杂非晶氧化硅(a-SiO_x(Mo))物质的形成和机理.结果表明,在1500 K温度下, MoO_3/Si界面区由Mo, O, Si三种原子混合,可形成新的稳定的物相.热蒸发沉积初始时, MoO_3中的两个O原子和Si成键更加稳定,同时伴随着电子从Si到O的转移,钝化了硅表面的悬挂键. MoO_3中氧空位的形成能小于SiO_2中氧空位的形成能,使得O原子容易从MoO_3中迁移至Si衬底一侧,从而形成氧化硅层;替位缺陷中, Si替位MoO_3中的Mo的形成能远远大于Mo替位SiO_2中的Si的形成能,使得Mo容易掺杂进入氧化硅中.因此,在晶硅(100)面上沉积MoO_3薄膜时, MoO_3中的O原子先与Si成键,形成氧化硅层,随后部分Mo原子替位氧化硅中的Si原子,最终形成含有钼掺杂的非晶氧化硅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MoO3/Si界面反应
钼掺杂非晶氧化硅
形成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连续旋涂提高钙钛矿太阳电池开路电压的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张鑫亮
马忠权
刘正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88-1594,共7页
在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制作过程中,通过改善旋涂方法和条件,可大大提高钙钛矿吸收层的结晶性以及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性能。与常规的一次性旋涂方法相比,采用连续二次旋涂方法制作的钙钛矿薄膜更加致密,结晶性明显提高。旋涂时前驱液和衬底...
在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制作过程中,通过改善旋涂方法和条件,可大大提高钙钛矿吸收层的结晶性以及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性能。与常规的一次性旋涂方法相比,采用连续二次旋涂方法制作的钙钛矿薄膜更加致密,结晶性明显提高。旋涂时前驱液和衬底的温度会影响钙钛矿层的晶体结构,温度为60℃时,钙钛矿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500 nm,且晶粒之间致密排列,导致光学带隙增加。采用连续二次旋涂方法,在加热温度为60℃时制作的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4.7%,其中短路电流密度、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分别为18.9 mA/cm^2、1.13 V和69%。与常规钙钛矿太阳电池相比,开路电压提高约100 mV。依据暗态J-V测试结果,二次旋涂工艺条件下,该光伏器件的反向饱和电流密度约为10^-5m A/cm^2,比一次旋涂工艺降低3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太阳电池
二次旋涂
结晶性
光学带隙
反向饱和电流密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在金红石型TiO_2(110)表面<001>阶梯边缘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
6
1
作者
洪峰
徐文娟
倪宇恒
马忠权
李拥华
徐飞
机构
上海
大学
理学院
物理系
索朗
光伏
材料
与
器件
r
&D
联合
实验室
出处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6-814,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876045
11104117)资助
文摘
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水在金红石型TiO2(110)表面及<001>阶梯边缘处的吸附.关于水在(110)表面上的吸附,研究表明,对不同的吸附率,水都是以分子模式吸附在表面.关于水在<001>阶梯边缘处的吸附,研究表明,其吸附模式和吸附率有密切的联系.当水的吸附率为一个单层(1ML)时,分子吸附和解离吸附对应的吸附能分别为0.92和0.60eV,分子吸附模式更稳定.当吸附率降为1/2ML时,分子吸附和解离吸附所对应的吸附能分别为0.86和0.84eV,两种吸附模式都可能存在.在表面上,不同吸附模式的吸附能随吸附率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而在<001>阶梯边缘处,对于不同的吸附模式,吸附能随吸附率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这是由在<001>阶梯边缘处低吸附率时解离模式的独特结构引起的.
关键词
二氧化钛
水
吸附
阶梯
第一性原理
Keywords
TiO2, water, adsorption, step, First principles calculations
分类号
O647.31 [理学—物理化学]
原文传递
题名
MoO_3/Si界面区钼掺杂非晶氧化硅层形成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陈东运
高明
李拥华
徐飞
赵磊
马忠权
机构
上海
大学
理学院
物理系
索朗
光伏
材料
与
器件
r
&D
联合
实验室
出处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7-63,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1874070
61674099
+1 种基金
61274067)
索朗光伏材料与器件R&D联合实验室基金(批准号:SSE0700601)资助的课题~~
文摘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通过模拟MoO_3/Si界面反应,研究了MoO_x薄膜沉积中原子、分子的吸附、扩散和成核过程,从原子尺度阐明了缓冲层钼掺杂非晶氧化硅(a-SiO_x(Mo))物质的形成和机理.结果表明,在1500 K温度下, MoO_3/Si界面区由Mo, O, Si三种原子混合,可形成新的稳定的物相.热蒸发沉积初始时, MoO_3中的两个O原子和Si成键更加稳定,同时伴随着电子从Si到O的转移,钝化了硅表面的悬挂键. MoO_3中氧空位的形成能小于SiO_2中氧空位的形成能,使得O原子容易从MoO_3中迁移至Si衬底一侧,从而形成氧化硅层;替位缺陷中, Si替位MoO_3中的Mo的形成能远远大于Mo替位SiO_2中的Si的形成能,使得Mo容易掺杂进入氧化硅中.因此,在晶硅(100)面上沉积MoO_3薄膜时, MoO_3中的O原子先与Si成键,形成氧化硅层,随后部分Mo原子替位氧化硅中的Si原子,最终形成含有钼掺杂的非晶氧化硅层.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MoO3/Si界面反应
钼掺杂非晶氧化硅
形成能
Keywords
first principle
MoO3/Si interface reaction
molybdenum-doped amorphous silica
defect formation energy
分类号
TQ127.2 [化学工程—无机化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连续旋涂提高钙钛矿太阳电池开路电压的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张鑫亮
马忠权
刘正新
机构
上海
大学
理学院
物理系
、
索朗
光伏
材料
与
器件
r
&D
联合
实验室
中国科
学院
上海
微
系
统
与
信息技术研究所(SIMIT)新能源技术中心
出处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88-1594,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274067)
2012年度上海市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专项(太阳电池标准测试平台项目)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重大项目(ZJ2015-ZD-001)
文摘
在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制作过程中,通过改善旋涂方法和条件,可大大提高钙钛矿吸收层的结晶性以及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性能。与常规的一次性旋涂方法相比,采用连续二次旋涂方法制作的钙钛矿薄膜更加致密,结晶性明显提高。旋涂时前驱液和衬底的温度会影响钙钛矿层的晶体结构,温度为60℃时,钙钛矿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500 nm,且晶粒之间致密排列,导致光学带隙增加。采用连续二次旋涂方法,在加热温度为60℃时制作的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4.7%,其中短路电流密度、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分别为18.9 mA/cm^2、1.13 V和69%。与常规钙钛矿太阳电池相比,开路电压提高约100 mV。依据暗态J-V测试结果,二次旋涂工艺条件下,该光伏器件的反向饱和电流密度约为10^-5m A/cm^2,比一次旋涂工艺降低3个数量级。
关键词
钙钛矿太阳电池
二次旋涂
结晶性
光学带隙
反向饱和电流密度
Keywords
perovskite solar cell
twice spin coating
crystallinity
optical band gap
reverse saturation current density
分类号
TM914.42 [电气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水在金红石型TiO_2(110)表面<001>阶梯边缘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洪峰
徐文娟
倪宇恒
马忠权
李拥华
徐飞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6
原文传递
2
MoO_3/Si界面区钼掺杂非晶氧化硅层形成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陈东运
高明
李拥华
徐飞
赵磊
马忠权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连续旋涂提高钙钛矿太阳电池开路电压的研究
张鑫亮
马忠权
刘正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