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书成书和流传情况研究的进展与古史史料学概念——为纪念《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八十周年而作 被引量:10
1
作者 谢维扬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7-54,共8页
顾颉刚先生所编《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对于中国近代学术,包括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古史研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历史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古史辨》所从事和倡导的“疑古”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试图为建立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古史研... 顾颉刚先生所编《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对于中国近代学术,包括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古史研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历史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古史辨》所从事和倡导的“疑古”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试图为建立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古史研究寻求合格的史料学基础。但主要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古史辨”学者们当年对古书成书和流传情况的复杂性尚不能有充分的了解,因而在对古书真伪、成书年代、作者,乃至其中某些特定内容的史料价值以及各宗古书资料之间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简单化的缺陷。在近年来学者们对中国古史史料学基础问题的研究中,最值得重视的领域之一,是对于新出土文献的研究。在大量新出土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有可能获得某些较之以往更合理的古史史料学概念,建立现代古史史料学概念的整个工作也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辨》 出土文献 古史史料学概念
下载PDF
重建过去:探源工程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被引量:8
2
作者 孙冠豪 杨义成 +2 位作者 王巍 谢维扬 李倩倩 《探索与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9-69,177,178,共23页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迄今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迄今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重点研究项目,如何更好挖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价值,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期所刊发王巍、谢维扬、李倩倩三位专家的研究,分别从探源成果转换与传播、文明起源与中国古史研究、数字技术与博物馆融合等视角,聚焦探源工程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希望本组成果对推动相关研究、讨论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起源 文化自信 夏商周断代工程 重点研究项目 现代文明 古史研究 成果转换 感召力
原文传递
王家台《归藏》与《穆天子传》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渊清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13,共5页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王家台《归藏》举世瞩目,一些学者认为它就是商易。本文根据王家台《归藏》内容多出《穆天子传》本事的事实,认定王家台《归藏》必成书于《穆天子传》之后,属战国作品。本文还进一...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王家台《归藏》举世瞩目,一些学者认为它就是商易。本文根据王家台《归藏》内容多出《穆天子传》本事的事实,认定王家台《归藏》必成书于《穆天子传》之后,属战国作品。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学术史上的相关问题,以为类似王家台《归藏》的内容很可能在西晋汲冢所出书中就已经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台《归藏》 《穆天子传》 郭璞 汲冢书
下载PDF
二十一世纪中国古史研究面对的主要问题 被引量:9
4
作者 谢维扬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34,共12页
中国古代史迄今未能在一系列主要和重要问题上建立起公认的解释的基础 ,为此新世纪的古史研究需要有突破性的进展。其主要内容是 :(1 )在现代研究的水准上寻求建立真正合理和科学的古史史料学基本理论 ;(2 )寻求建立成熟的解释性工作的... 中国古代史迄今未能在一系列主要和重要问题上建立起公认的解释的基础 ,为此新世纪的古史研究需要有突破性的进展。其主要内容是 :(1 )在现代研究的水准上寻求建立真正合理和科学的古史史料学基本理论 ;(2 )寻求建立成熟的解释性工作的基础和提高其水准 ;(3)依课题的要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合理的跨学科研究并寻求建立合理的规范。在可能形成的新范式下的中国古史研究将是有坚实的史料学依据的 ,是有深刻说明力和思想性的 ,是因为具有多学科方法的合理支持而真正科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一世纪 古史研究 古史史科学 解释性工作 跨学科研究 中国 21世纪
原文传递
阜阳双古堆1号木牍札記二则 被引量:5
5
作者 朱渊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7-21,共5页
1977年 ,安徽阜阳双古堆 1号汉墓出土大批竹简 ,其中有 3枚木牍。 1号木牍应是一本单独的书 ,从内容上看 ,应是思孟学派纪录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著作 ,其时间当在《荀子》之前。《孔子家语》与 1号木牍关系密切。
关键词 阜阳双古堆 1号木牍 思孟学派 《孔子家语》
下载PDF
中国早期“民本”思想与商周的有限王权 被引量:8
6
作者 宁镇疆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33,共9页
中国的"民本"思想起源甚早,它最初渊源于国家起源过程中首领或君王对民众的治理责任以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故"民本"既是王之权威的来源,同时又构成对王权的先天制约。由是,"民本"就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 中国的"民本"思想起源甚早,它最初渊源于国家起源过程中首领或君王对民众的治理责任以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故"民本"既是王之权威的来源,同时又构成对王权的先天制约。由是,"民本"就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元问题"。在"民本"思想影响下,相对于"权力"义,"责任"义才是中国早期王权需要优先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对君王权力的现实制约。在商周的政治技术中,君与臣为匹耦关系,有一定的平等性;其他如设官分职、谏官在政治决策中的地位等方面,都构成对王权的分疏,故这时的王权只能是"有限"的,远达不到"专制"的水平。商周的"民本"与后世已异化为封建帝王运用娴熟的统治策略的"民本"并非一事:从政治伦理上讲,前者是"道",而后者只是"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 王权 责任 君德 余一人
下载PDF
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
7
作者 谢维扬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27,共10页
人类文明的发展既遵循共同的规律,又具有各自的特点,表现出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古代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既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相适应,又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不能脱离与... 人类文明的发展既遵循共同的规律,又具有各自的特点,表现出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古代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既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相适应,又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不能脱离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较的方法和视角。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问题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近年来,随着更多考古学材料的发掘和文化人类学理论的应用,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诸多新进展。《历史研究》编辑部约请部分学者撰文分别从考古学、传世文献、文化人类学理论以及语言文字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希冀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国家 国家起源 起源问题 国家问题
原文传递
《楚居》中季连年代问题小议 被引量:6
8
作者 谢维扬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6-149,共4页
清华简《楚居》在记述季连事迹时作为季连的关系人提到了"盘庚",有学者因而认为传说人物季连活动的年代应向后推差不多七百年至商后期。但因很难同时将传说中季连同时代人的活动年代全部改过;传世文献关于季连所处时代的记述... 清华简《楚居》在记述季连事迹时作为季连的关系人提到了"盘庚",有学者因而认为传说人物季连活动的年代应向后推差不多七百年至商后期。但因很难同时将传说中季连同时代人的活动年代全部改过;传世文献关于季连所处时代的记述几无异说;将《楚居》中"盘庚"读为商王盘庚,在有关事实的关系方面也还有可斟酌之处,故《楚居》关于季连记述的确切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传说时期 楚史 季连
下载PDF
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考古学证据的认定和相关理论问题 被引量:5
9
作者 谢维扬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6-140,共5页
在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 ,考古学证据独立发挥作用 ,是受一系列学理内逻辑条件所限制的 ,对于“标志性”证据的使用 ,要持审慎的态度。并且要注意考古证据与历史文献记载“内核”的吻合度 ,尽量使历史研究在证据的运用上做到准确。
关键词 历史研究 中国早期国家 考古学证据 古代文献内核 吻合度 国家研究
原文传递
儒学对中国古代文献传统形成的贡献 被引量:6
10
作者 谢维扬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7-44,共8页
文献在中国古代生活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形成中国古代的文献传统。在这一过程中,儒学对中国早期重要的文献文本的形成作出过重要贡献,并表现出儒学的"文献主义"的特征。儒学也使古代文献的批评功能得到倡导和提升。对于... 文献在中国古代生活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形成中国古代的文献传统。在这一过程中,儒学对中国早期重要的文献文本的形成作出过重要贡献,并表现出儒学的"文献主义"的特征。儒学也使古代文献的批评功能得到倡导和提升。对于文献在国家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早期儒学也有筚路蓝缕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文献传统 孔子
下载PDF
酋邦与国家接近的程度及对国家起源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谢维扬 赵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9-158,共10页
酋邦属于前国家政治组织的范畴,是前国家时期与国家最为接近的政治组织形式,因此具有与国家非常接近的特征。将酋邦等同于阶等社会是对弗里德等关于人类早期政治组织演进序列概念的误读,但以分层社会在前国家时期包括酋邦阶段已经出... 酋邦属于前国家政治组织的范畴,是前国家时期与国家最为接近的政治组织形式,因此具有与国家非常接近的特征。将酋邦等同于阶等社会是对弗里德等关于人类早期政治组织演进序列概念的误读,但以分层社会在前国家时期包括酋邦阶段已经出现则是可以认定的。从有关夏威夷早期政体性质研究的复杂性中可以看出,在确认特定案例由酋邦向国家转化的过程时,获取和形成真正完整并意义确定的证据链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在据考古学资料对国家形成问题做判断时应注意所谓物化证据标准的局限性,而在对中国早期等古典文明案例的研究中则应注意历史性事实对确认证据意义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酋邦 国家 分层社会 政府
原文传递
古书成书的复杂情况与传说时期史料的品质 被引量:5
12
作者 谢维扬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7-136,共10页
清华简《说命》三篇表明今传《尚书》文本并不是早期唯一形成的《尚书》文本,早期《尚书》文本的形成具有某种多元性。由此应看到古书成书过程是具有多元或多线性的。古代对传说时期史事记述的某些特征如《鲁语》与《祭法》对古代祭典... 清华简《说命》三篇表明今传《尚书》文本并不是早期唯一形成的《尚书》文本,早期《尚书》文本的形成具有某种多元性。由此应看到古书成书过程是具有多元或多线性的。古代对传说时期史事记述的某些特征如《鲁语》与《祭法》对古代祭典记述的不同与古书文本形成的复杂情况相似,也与古史资料发生上的多元性有关。中国古代传说资料形成过程的多元性以及古代传说记述系统多样的存在,对于传说资料研究而言,其最深刻的意义在于有利于表明古代传说资料作为整体在本质上是具有真实事实来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古书成书 多元性 传说资料
原文传递
清华简《摄命》“亡承朕鄉”句解——兼说师询簋相关文句的断读及理解问题 被引量:4
13
作者 宁镇疆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0-55,156,共7页
清华简《摄命》的"亡承朕鄉"之"鄉",不当理解为有"过去"义的"往""昔",而实当读为鄉祭、鄉祀之鄉(享)。"朕鄉"实即"朕享",所谓"亡承朕鄉"就是周王在... 清华简《摄命》的"亡承朕鄉"之"鄉",不当理解为有"过去"义的"往""昔",而实当读为鄉祭、鄉祀之鄉(享)。"朕鄉"实即"朕享",所谓"亡承朕鄉"就是周王在册命之始语带忧患地说他无以承受社稷之重,以凸显册命伯摄的必要性。由《摄命》的"亡承朕鄉",可知师询簋"亡承于先王鄉"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意思。传统上,师询簋此处断句以"鄉"字属下,并读为"过去"义的"向",显然是不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命 师询簋 亡承 朕鄉
原文传递
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一些概念意义的理解问题 被引量:4
14
作者 谢维扬 《中原文化研究》 2013年第4期5-8,共4页
对有关"早期国家"概念与定义问题的讨论进行梳理和分析仍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国家"应该是关于国家的概念。对夏商周国家作为早期国家的成熟程度应有恰当的估计。就中国个案而言,作为"成熟国家"应该可以... 对有关"早期国家"概念与定义问题的讨论进行梳理和分析仍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国家"应该是关于国家的概念。对夏商周国家作为早期国家的成熟程度应有恰当的估计。就中国个案而言,作为"成熟国家"应该可以考虑具有完整的疆域概念和疆域制度这个条件。对于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应在对概念的定义问题有深入说明和对有关学术史背景有完整介绍的基础上来利用,并将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到人类学的理论建构中。在特定地域内建立合法统治的传统,是国家制度形成的重要历史性作用,对于探讨中国早期国家进程具有指标性意义。恰当地分析国家制度形成后对周边区域发展产生的巨大历史性影响的具体情况,对于研究中国早期广袤区域内国家化进程也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国家研究 概念意义 理解
下载PDF
徐中舒先生读古史方法的一些启示 被引量:4
15
作者 谢维扬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20,共4页
徐中舒先生《先秦史论稿》一书是对中国自史前至战国之整个先秦时期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特征的概述,浓缩和代表了徐先生毕生对于先秦历史问题的主要见解。该书中多处谈及古史传说时期的问题,特别能反映徐先生在读古史时的一些方法上... 徐中舒先生《先秦史论稿》一书是对中国自史前至战国之整个先秦时期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特征的概述,浓缩和代表了徐先生毕生对于先秦历史问题的主要见解。该书中多处谈及古史传说时期的问题,特别能反映徐先生在读古史时的一些方法上的特点。而这与当前古史界在传说时期历史问题上的讨论很有关系,值得我们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中舒 《先秦史论稿》 传说时期 中国古代史
下载PDF
由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篇的“考志”说到文王官人 被引量:4
16
作者 宁镇疆 朱君杰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48,167,220,共9页
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的"■"当读为"考志",意思是考察一个人的内在心志,依《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这即是周文王选贤任能的"官人"之法,此适与《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篇将"■"系之殷替周... 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的"■"当读为"考志",意思是考察一个人的内在心志,依《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这即是周文王选贤任能的"官人"之法,此适与《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篇将"■"系之殷替周兴的历史定位相合。文王之所以兴周,其用人即能"官人"是很重要的因素,故"文王官人"在周代有很高的典范性,堪为楷式。文王之"官人",不只"故旧不遗",还包括任用一些出身低贱或异族人士,此即"尚贤"。周人既以"文王官人"为典范,说明其用人在"世卿世禄"之外,同样强调"举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叔牙与隰朋之谏》 官人 《大戴礼记》
原文传递
说《逑盘》铭文的“■黄耇”
17
作者 宁镇疆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120,共7页
《逑盘》铭文“■(■)黄耇”之“■(■)”,旧说多读为有老、寿义的“耆”,并谓“耆黄耇”系同义复指的形容词,本文以为不妥。“■(■)”字从“者”,当读为“诸”,“诸黄耇”是对诸位老臣的泛称。而且,“诸黄耇”在铭文中断句时应从下,... 《逑盘》铭文“■(■)黄耇”之“■(■)”,旧说多读为有老、寿义的“耆”,并谓“耆黄耇”系同义复指的形容词,本文以为不妥。“■(■)”字从“者”,当读为“诸”,“诸黄耇”是对诸位老臣的泛称。而且,“诸黄耇”在铭文中断句时应从下,即“诸黄耇,保奠周邦”,是对诸位老臣勉力保奠周邦的期许,这也与《尚书》等早期文献中所反映的耆老治国理政的重要性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逑盘 诸黄耇 耆老 老成人
下载PDF
也说《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解问题
18
作者 宁镇疆 韩驰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76,共17页
《老子》三十七章的“镇”字在较早的文献中,多训为“安”或“安定”,并非强制性的。“镇压”之类的意思只见于战国以下较晚文献,将此章的“镇”字理解为《老子》要对不合道的行为采取强制性的“镇压”措施,并不符合《老子》原义。因此... 《老子》三十七章的“镇”字在较早的文献中,多训为“安”或“安定”,并非强制性的。“镇压”之类的意思只见于战国以下较晚文献,将此章的“镇”字理解为《老子》要对不合道的行为采取强制性的“镇压”措施,并不符合《老子》原义。因此,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之“无不为”理解为强制性的无所不用其极也是有问题的。“无为而无不为”是典型的“以退为进”思维方式,《老子》中有很多与之类似的表述,主流意见一般将其理解为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标,并无不妥。《老子》思想世界中“绝对性”表述与“相对性”表述是并存的:“绝对性”代表其最高理想的同时,“相对性”同样也是为《老子》所接受的,不能由其“绝对性”否定其“相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无为 无不为
原文传递
商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早期性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被引量:3
19
作者 谢维扬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年第1期146-149,共4页
在周朝的国家制度架构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其最基本和主导的部分,而作为地方势力的诸侯国在受周王朝控制的同时仍具有很大自治性。那么商朝的国家制度是否也存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这种两面性?经过论证,商王作为中央权力的支配者对地方... 在周朝的国家制度架构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其最基本和主导的部分,而作为地方势力的诸侯国在受周王朝控制的同时仍具有很大自治性。那么商朝的国家制度是否也存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这种两面性?经过论证,商王作为中央权力的支配者对地方势力或人群具有某些支配权,但其中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成分。也就是说,商朝为西周更为成熟和稳定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奠定了基础,商周国家制度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上存在延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朝 商朝 中央 地方
下载PDF
禹会涂山之意义及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特点 被引量:3
20
作者 谢维扬 《蚌埠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80-183,共4页
通过文献分析认为,禹会涂山的传说可能具有真实事实的背景,而蚌埠禹会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使得学者们可以细致分析这一活动的内容和性质,这对于了解包括夏史在内的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及早期历史是有严肃的意义的,并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述。
关键词 大禹会诸侯 涂山 早期国家 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