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吲哚美辛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白鹰 聂志余 王卓尔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及其相关性,以及吲哚美辛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保护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6在大连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采用线栓法将SD大鼠制成大脑中动...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及其相关性,以及吲哚美辛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保护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6在大连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采用线栓法将SD大鼠制成大脑中动脉再灌注模型。将115只SD大鼠分成脑缺血2h再灌注后1,2,3,4,5d5个实验组,每组15只,每个时间点各配1个假手术组,每组8只。另将45只SD大鼠分成对照组(脑缺血2h再灌注后3d)10只,治疗1组(再灌注前给药活至再灌注后3d)15只,治疗2组(再灌注后1h给药活至再灌注后3d)15只。观测各组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以评估此时脑组织中中性粒细胞黏附和浸润作用,同时观测脑梗死灶体积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脑组织大体、光镜和电镜的病理变化)。结果:160只SD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灶体积:逐渐增大,第3天达高峰犤(199.74±1.63)%,P<0.05犦。②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脑缺血再灌注后逐渐升高,第3天达高峰犤(3.73±0.17)U/g脑组织,P<0.05犦,然后逐渐下降。③神经组织缺血坏死病理检查改变:第3天最明显,并且在第3天时缺血脑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浸润最明显与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改变相一致。④两组相关参数比较;治疗组脑梗死灶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犤(10.04±0.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髓过氧化物酶 脑梗塞/药物疗法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吲哚美辛、硫酸镁、吡拉西坦联合抗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优化研究
2
作者 刘远洪 聂志余 辛世萌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硫酸镁、吲哚美辛、吡拉西坦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及交互关系,优化联合方案。方法选用正交实验设计,线栓法复制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对复制成功的大鼠进行药物干预,通过评价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血清神...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硫酸镁、吲哚美辛、吡拉西坦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及交互关系,优化联合方案。方法选用正交实验设计,线栓法复制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对复制成功的大鼠进行药物干预,通过评价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判定干预疗效。结果(1)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改变,缺血2 h各因素两水平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吲哚美辛、硫酸镁、吡拉西坦间无正交互作用(三因素间的交互关系A×BP=0.74;A×C P=0.32;B×C P=0.32;A×B×C P=0.32);再灌注72 h吲哚美辛、硫酸镁在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上两水平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吲哚美辛10 mg·kg^(-1)·d^(-1)、硫酸镁300 mg·kg^(-1)·d^(-1)的疗效分别优于吲哚美辛5 mg·kg^(-1)·d^(-1)、硫酸镁100 mg·kg^(-1)·d^(-1)的疗效(P<0.01),而吡拉西坦的两剂量水平间疗效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吲哚美辛、硫酸镁间存在正交互作用(P<0.05),其余未显示出交互作用(三因素间的交互关系A×B P=0.01;A×C P=0.24;B×C P=0.25;A×B×C P=0.25)。(2)再灌注72 h时血清NSE的变化,吲哚美辛、硫酸镁二者不同剂量水平间存在疗效差异,吲哚美辛10 mg·kg^(-1)·d^(-1)、硫酸镁300 mg·kg^(-1)·d^(-1)的疗效分别优于吲哚美辛5 mg·kg^(-1)·d^(-1)、硫酸镁100 mg·kg^(-1)·d^(-1)的疗效(P<0.01);不同剂量的吡拉西坦的疗效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吲哚美辛、硫酸镁之间有正交互作用(P>0.05);其余无交互作用(三因素间的交互关系A×B P=0.04;A×C P=0.81;B×C P=0.47;A×B×C P=0.16)。(3)8种联合方案干预SD大鼠脑缺血2 h再灌注72 h的两项指标改变,第4种干预方案脑保护效果最好。结论不同剂量的吲哚美辛、硫酸镁疗效不同,而不同剂量的吡拉西坦其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吲哚美辛、硫酸镁之间有协同作用,吡拉西坦与其二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吲哚美辛 硫酸镁 吡拉西坦
下载PDF
脑梗死后痴呆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何育生 王星 +1 位作者 陈辉新 陆振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26-228,共3页
目的 脑梗死是产生痴呆的一重要原因 ,但其产生痴呆的危险因素和机制尚不清楚。方法  2 57例脑梗死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临床和智能评估、血生化和头颅 CT/ MRI检查。于病程 2个月后 ,再用 MMSE量表进行智能评定 ,应用 Hachinski缺血指... 目的 脑梗死是产生痴呆的一重要原因 ,但其产生痴呆的危险因素和机制尚不清楚。方法  2 57例脑梗死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临床和智能评估、血生化和头颅 CT/ MRI检查。于病程 2个月后 ,再用 MMSE量表进行智能评定 ,应用 Hachinski缺血指数区分 Alzheimer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结果 脑梗死后痴呆的发生率为3 5.80 %。年龄越大 ,文化程度越低则痴呆的发生率愈高 ;既往有卒中史、房颤史和冠心病史的脑梗死患者 ,其痴呆的概率明显升高 ;它不仅与血糖、纤维蛋白原、血脂及血肌酐水平升高密切相关 ,也与脑梗死的部位、体积、病灶数目和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性密切联系 ( P<0 .0 5)。结论 脑梗死后痴呆较为常见 ,它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与患者自身素质 (高龄、低教育 )、脑梗死的某些危险因素有关 ,而且大面积梗死、优势半球梗死、多发性梗死及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性对此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痴呆 危险因素 并发症
下载PDF
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误诊分析与早期识别 被引量:22
4
作者 何育生 李云霞 +1 位作者 韩红杰 聂志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1-534,共4页
目的旨在探讨急性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早期识别因子及误诊为前庭周围性眩晕的原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55例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发作的急性小脑梗死及58例年龄基本相配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漏诊和误诊的具体原因,比较分析... 目的旨在探讨急性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早期识别因子及误诊为前庭周围性眩晕的原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55例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发作的急性小脑梗死及58例年龄基本相配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漏诊和误诊的具体原因,比较分析急性小脑梗死与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寻找早期识别急性小脑梗死的预测因子。结果 13例(23.64%)初诊时被误诊为前庭周围性眩晕者。36例(65.45%)没有步态检查记录,所有患者没有进行眼前庭反射检查,初诊时阳性体征(如眼球震颤、辨距不良及直线行走困难等)的发现率明显偏低。16例(29.09%)没有及时进行头部CT或MRI检查。小脑性眩晕的早期呕吐、头痛症状及眩晕间隙期步态障碍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周围性眩晕(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Essen缺血性卒中风险评估(ESRS)>3分是预测急性小脑梗死的重要因子(P<0.05)。结论急性小脑梗死通常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症状,容易漏诊或误诊。病史询问不详尽、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不彻底、忽视了神经影像学检查以及早期CT检查的不敏感性是容易漏诊或误诊的重要原因。ESRS>3分、早期出现呕吐或头痛、眩晕间隙期直线行走困难、前庭眼球反射正常对早期诊断小脑性急性孤立性眩晕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眩晕 小脑梗死 前庭周围性眩晕 误诊原因
下载PDF
我国成年发病的Dandy-Walk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9
5
作者 左联 李刚 +2 位作者 徐霞红 黄东雅 朱雯霞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发病的Dandy-Walk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成年人起病的Dandy-Walke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急性起病6例,亚急性2例,慢性起病6例。头痛、行走不稳或共济失调各6例(42.9%),头晕5例(35.7%)...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发病的Dandy-Walk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成年人起病的Dandy-Walke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急性起病6例,亚急性2例,慢性起病6例。头痛、行走不稳或共济失调各6例(42.9%),头晕5例(35.7%),眼震4例(28.6%),双下肢乏力、麻木3例(21.4%),肌张力减退2例(14.3%),腱反射减退2例(14.3%),合并精神发育迟滞、三叉神经痛、精神症状、颅内肿瘤、神经皮肤黑变病各1例(7.1%)。头颅MRI检查显示,患者均有后颅窝巨大囊肿或后颅窝囊肿与第四脑室相通、小脑蚓部缺如或部分缺如,7例患者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大、梗阻性脑积水,5例患者小脑半球发育不良。7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1∽2周患者症状均改善。结论成人发病的Dandy-Walker综合征可表现为头痛、头晕、行走不稳及双下肢乏力,头颅MRI主要表现为后颅窝扩大,后颅窝囊肿与第四脑室扩大及小脑蚓部缺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NDY-WALKER综合征 临床特点
下载PDF
胼胝体网络连接性与脑白质疏松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 被引量:8
6
作者 何育生 江虹 +2 位作者 李云霞 腾飞 聂志余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6期449-454,共6页
目的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患者胼胝体网络连接性改变,并探讨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研究。纳入30例法泽卡斯量表(Fazekas scale)评分为2-... 目的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患者胼胝体网络连接性改变,并探讨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研究。纳入30例法泽卡斯量表(Fazekas scale)评分为2-3级的LA患者及20例头部磁共振成像正常的对照组。依据是否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将LA组再分为认知正常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2个亚组。所有被研究对象均进行脑血管危险因素登记、血液生化检查、认知功能评估筛查及3.0T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及DTI检查。认知评估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量表及简易智力状况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使用PANDA软件处理DTI数据,提取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数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DTI数据变化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 LA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脑血管病常规危险因素及血生化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LA组的MMSE及Mo CA分值低于对照组,值分别为0.002和0.008。LA组胝体膝部P(P=0.000)、体部(P=0.000)、压部(P=0.026)3个部位的FA值均低于对照组,而MD值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3、0.006及0.007。LA组MMSE及Mo CA分值降低与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的FA下降均成正相关,但相关系数从膝部(r=0.78)到压部(r=0.41)呈现逐渐递减趋势。结论 LA存在胼胝体网络连接性改变,胼胝体FA下降与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 弥散张量成像 胼胝体 网络连接性 认知功能损害
下载PDF
脑梗死后代谢产物演变的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杨振燕 靳令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3-6,共4页
目的:采用化学位移成像(CSI)研究脑梗死区代谢产物的演变,分析梗死不同区域间代谢产物浓度变化的差异。材料和方法:完成57例次非腔隙性脑梗死CSI检查,在不同时期及不同部位(梗死核心、内缘、外缘及正常)比较各代谢产物相对浓度。结果:(1... 目的:采用化学位移成像(CSI)研究脑梗死区代谢产物的演变,分析梗死不同区域间代谢产物浓度变化的差异。材料和方法:完成57例次非腔隙性脑梗死CSI检查,在不同时期及不同部位(梗死核心、内缘、外缘及正常)比较各代谢产物相对浓度。结果:(1)梗死区NAA持续下降;Lac上升迅速,急性期以后开始下降;Cr、Cho在亚急性期才较明显下降,慢性期Cho略回升,以边缘较明显。(2)NAA下降与DWI所示病变范围一致;Lac上升于急性期可超出该范围,亚急性期这一现象消失。结论:CSI反映出脑梗死灶不同区域之间物质浓度的差异;急性期Lac升高范围超过NAA下降区域,可能预示着缺血半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MRI 波谱分析 化学位移成像
下载PDF
静息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 被引量:8
8
作者 何育生 李云霞 +1 位作者 王戈鹰 聂志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通过随访研究,探讨静息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和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38例45-75岁之间的经头颅MRI证实的SCI患者,对SCI的部位及LA的程度进行登记。采用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 目的通过随访研究,探讨静息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和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38例45-75岁之间的经头颅MRI证实的SCI患者,对SCI的部位及LA的程度进行登记。采用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o assossment,MoCA)量表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分析不同部位的SCI及不同程度的LA分别对MoCA分值的影响。12个月后对其进行随访,观察血管事件及认知功能变化。结果 138例SCI中121例有LA改变。MoCA平均分值(27.73±1.79),MoCA<26为16例(11.59%)。所有患者MoCA总分值之和为3827分,比总分减少313分,其中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减分103分,注意力减分90分,延迟回忆减分64分,抽象减分25分,语言减分15分,命名减分11分,定向障碍减分5分。单因素分析发现SCI分布范围越广,特别同时累及丘脑者,MoCA分值越低;LA程度越重,MoCA均值也越低,且年龄增大、高血压及糖尿病均与MoCA降低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但是,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只有糖尿病及累及丘脑的多发性SCI与MoCA分值降低有明确关系(P<0.05)。12个月后随访,MoCA的减分率为2.99%,症状性脑卒中的转化率为9.65%。结论 SCI和LA不仅仅是单纯的神经影像学改变,可能也是认知功能损害和卒中的重要预测因子,其中糖尿病或累及丘脑的多发性SCI是认知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性脑梗死 脑白质疏松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认知功能
下载PDF
"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乘船队员的伤病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郝俊杰 李刚 +1 位作者 余万霰 刘中民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极地科考船乘船队员的伤病特点,提出针对性防治建议,为提高极地科考医疗保障水平提供策略。方法收集238名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的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员在航程中的伤病情况,统计发生伤病就诊人数和构成比、各种... 目的探讨极地科考船乘船队员的伤病特点,提出针对性防治建议,为提高极地科考医疗保障水平提供策略。方法收集238名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的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员在航程中的伤病情况,统计发生伤病就诊人数和构成比、各种伤病例数和构成比、各系统伤病例数及构成比,分析常见伤病可能的诱发因素。结果在198 d航程中,238名乘船队员中发生伤病就诊的有138人,占比58.0%;诊治伤病276人次(不含复诊),前10种伤病依次为:软组织损伤、咽炎、牙龈炎、上呼吸道感染、失眠、眼疲劳、晕船、高血压、皮肤损伤、胃炎;根据发病系统和专科不同,前10类伤病依次为:耳鼻喉疾病、创伤与骨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口腔科疾病、眼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科疾病、神经心理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与内分泌疾病。结论为减少极地科考船乘船队员伤病发生,应采取安全和健康宣教、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合理安排值班、适时调节空气温湿度、加强后勤补给、调整饮食结构、丰富业余生活、纠正不良行为、改善居住环境、随船医生技能培训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 南极 科考 伤病
原文传递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治疗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远洪 梁金花 +1 位作者 闫斌 聂志余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第9期738-740,共3页
目的探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并常规治疗,通过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和Barthel指数变化评价... 目的探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并常规治疗,通过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和Barthel指数变化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第7、14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15±4vs17±4;6±4vs10±3,P均<0.05),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上升(60±14vs52±14;78±10vs71±10,P均<0.05)。结论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 脑分水岭梗死
下载PDF
50例急性大脑皮层梗死患者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武祺 胡亮 黄惠敏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1年第12期217-218,共2页
目的:观察急性大脑皮层梗塞患者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层析方法测定50例急性大脑皮层梗塞患者及30例无心、肝、肾、代谢性疾病或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头晕患者(对照组)的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 目的:观察急性大脑皮层梗塞患者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层析方法测定50例急性大脑皮层梗塞患者及30例无心、肝、肾、代谢性疾病或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头晕患者(对照组)的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结果:皮层梗塞患者脑脊液中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含量与皮层梗塞体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结论:GLU、ASP参与了脑梗塞的病理生理过程。脑脊液中GLU、ASP含量可作为临床预测梗塞体积及观察病情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脑梗塞 兴奋性氨基酸 脑脊液
下载PDF
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升压治疗对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聂志余 陈玉辉 +2 位作者 李艳成 封亮 靳令经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34-337,共4页
目的 探讨升压治疗对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24h内收缩压(SBP)在120~140mmHg的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升压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3例,升压治疗组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药物等常规... 目的 探讨升压治疗对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24h内收缩压(SBP)在120~140mmHg的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升压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3例,升压治疗组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药物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多巴胺升压治疗,将入院时的SBP上升约20mmHg,维持3d。于入院时和入院后2周采用NIHSS评分,发病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和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近期和远期疗效,NIHSS减少16%以上视为升压治疗有效;mRS≤2分定义为功能恢复良好,BI〉75定义为日常生活能力良好。结果 入院2周时升压治疗组有效率为83.7%,高于常规治疗组的62.8%(P〈0.05)。发病6个月升压治疗组mRS≤2分和BI〉75者分别占75.0%和82.5%,均高于常规治疗组的51.2%和63.2%(P〈0.01)。结论 短期升压治疗可能会改善SBP在120~140mmHg的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升压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的多元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何育生 赵丽娟 +2 位作者 潘有贵 邓冰 韩洪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3-605,共3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本院近2年收治的107例SAH患者的临床、血生化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本院近2年收治的107例SAH患者的临床、血生化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21.5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55岁(P=0.029,OR为1.62~16.02)及CT评级≥3级(P=0.002,OR为1.05~16.76)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独立相关。尽管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低钠血症、高血糖、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和Hunt-Hess评分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痉挛组,但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未发现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年龄≤55岁及CT评级≥3级是SAH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危险因素
下载PDF
ApoE-/-小鼠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14
作者 余飞 黄东雅 +1 位作者 堵翠 刘榕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1-402,共2页
目的探讨建立载脂蛋白E(ApoE-/-)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C57BL/6小鼠3只,ApoE-/-小鼠6只,共分为3组。A组:C57BL/6小鼠(n=3)给予普通饲料喂养;B组:ApoE。小鼠(n:3)给予高脂饲料喂养;C组:ApoE-/-... 目的探讨建立载脂蛋白E(ApoE-/-)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C57BL/6小鼠3只,ApoE-/-小鼠6只,共分为3组。A组:C57BL/6小鼠(n=3)给予普通饲料喂养;B组:ApoE。小鼠(n:3)给予高脂饲料喂养;C组:ApoE-/-小鼠(n=3)给予高脂饲料结合颈动脉部分结扎术。1周后采用超声检测c组ApoE-/-小鼠左、右颈总动脉中点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血流方向;5周后检测血脂,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左颈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结果C组ApoEI/一小鼠术后1周左颈总动脉PSV为(9.4±0.8)cm/s,较右颈总动脉PSV(102.0±7.8)cm/s显著减少(P〈0.01),同时舒张期出现反向血流;ApoE-/-小鼠在高脂喂养5周后出现明显高脂血症;油红O染色可见C组ApoE-/-小鼠形成进展型纤维粥样斑块。结论颈总动脉部分结扎术加高脂饮食法建立ApoE-/-小鼠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可有效缩短造模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E 颈总动脉部分结扎术 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低血糖偏瘫1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育生 成钰 《临床医学》 CAS 2001年第1期8-9,共2页
目的:旨在分析低血糖偏瘫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近5年收治的11例低血糖偏瘫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36~82岁,平均61±15岁。右侧偏瘫者8例,左侧偏瘫2例,1例为交替性偏瘫。血糖最低为1.2mmol/L,最... 目的:旨在分析低血糖偏瘫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近5年收治的11例低血糖偏瘫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36~82岁,平均61±15岁。右侧偏瘫者8例,左侧偏瘫2例,1例为交替性偏瘫。血糖最低为1.2mmol/L,最高为2.8mmol/L,平均血糖水平为2.12±0.49(mmol/L),及时补充50%高渗葡萄糖后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迅速改善。结论:低血糖偏瘫的临床表现酷似脑血管病,发病机理可能与严重低血糖时产生神经元电活动紊乱、功能抑制有关,特别是与优势半球神经元选择性易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糖 偏瘫 脑血管病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院前急救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时间的作用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方明 徐建华 +2 位作者 岳蕴华 林全洪 徐耀伟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512-516,共5页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系统在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时间中发挥的效用,并分析救护车来院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收治的卒中溶栓患者,依据患者来院方式分为120来院组(86例)和自行来院组(138例)。比较2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婚...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系统在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时间中发挥的效用,并分析救护车来院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收治的卒中溶栓患者,依据患者来院方式分为120来院组(86例)和自行来院组(138例)。比较2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医保支付情况)和既往存在卒中的危险因素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心脏瓣膜疾病、心房颤动、卒中病史)、发病时症状(肢体乏力/无力、口齿不清、视觉障碍、凝视、头晕头痛、意识障碍)、到院时血压、心率、血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主要结果[患者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onset to needle time,ONT)];次要结果[从发病到急诊门口时间(onset to door time,ODT)、从发病到接受CT检查时间(onset to CT time,OCT)、从急诊大门到接受CT检查时间(door to CT time,DCT)、从急诊大门到接受溶栓治疗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分析采用救护车到院的影响因素。结果2组心房颤动病史、肢体乏力/无力、口齿不清、视觉障碍、凝视、意识障碍、同时出现多个症状(≥4个症状)、ODT、OCT、ONT、溶栓前NHI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性别、年龄、户籍、婚姻状态、是否使用医保、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冠心病、心脏瓣膜疾病、卒中病史、吸烟史、喝酒史、头晕头痛症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糖、DCT、DN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95%CI:0.127~0.834,P<0.05)、肢体乏力/无力(95%CI:0.018~0.399,P<0.05)、口齿不清(95%CI:0.117~0.924,P<0.05)是缺血性卒中患者选择救护车来院的保护因素。结论选择救护车到院卒中患者,可以明显缩短ONT,对于有卒中风险的患者,要加强日常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并进一步理清思路、针对现有的卒中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急救医疗服务 溶栓
下载PDF
淀粉样蛋白显像剂^(11)C-PIB的自动化制备优化及临床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政伟 朱建华 +2 位作者 姚志文 管一晖 华逢春 《同位素》 CAS 2017年第1期23-28,共6页
采用国产自动化碘代甲烷仪,通过氢化锂铝/四氢呋喃(LAH/THF)还原法制得的^(11)C-碘代甲烷(^(11)CH3I),在线转换成活性更高的^(11)C-三氟磺酸甲酯(^(11)CH3OTf),通入锥形反应瓶内,和1.0mg PIB前体6-OH-BTA-0丁酮溶液在盐冰浴条件下反应,... 采用国产自动化碘代甲烷仪,通过氢化锂铝/四氢呋喃(LAH/THF)还原法制得的^(11)C-碘代甲烷(^(11)CH3I),在线转换成活性更高的^(11)C-三氟磺酸甲酯(^(11)CH3OTf),通入锥形反应瓶内,和1.0mg PIB前体6-OH-BTA-0丁酮溶液在盐冰浴条件下反应,利用改进的HPLC方法纯化产品,并对最终产品进行质量控制。用昆明小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并行4例临床AD患者及1例正常人PET/CT显像。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自动化制备工艺,最终得到可供注射的^(11)C-PIB 10%乙醇溶液,改进后使用前体原料更少,产率稳定。改进后的^(11)C-PIB制备路线稳定可靠,初步临床研究表明,制备的^(11)C-PIB显像剂可以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显像 阿尔茨海默病 [N-甲基-^11 C]2-[4′-(甲氨基)苯基]-6-羟基苯并噻唑
下载PDF
中老年人孤立性短暂性眩晕的床旁诊断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育生 毛相濡 刘渊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1097-1100,共4页
目的旨在探讨孤立性短暂性眩晕(isolated transient vertigo,ITV)的常见病因构成及床旁识别技巧。方法从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上海市同济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眩晕/头晕患者中,提取每次发作时间<3 min的中老年ITV患者共计424人,按照... 目的旨在探讨孤立性短暂性眩晕(isolated transient vertigo,ITV)的常见病因构成及床旁识别技巧。方法从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上海市同济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眩晕/头晕患者中,提取每次发作时间<3 min的中老年ITV患者共计424人,按照既定格式收集其临床特征并对病因进行分析,同时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临床特征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和血管性ITV(vascular ITV,vITV)的关系。结果424例ITV患者中,BPPV占65.09%(n=276),其次是vITV,占20.51%(n=87)。52例(18.84%)BPPV被诊断为后循环缺血,12例(14.63%)vITV起初被诊断为BPPV。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眩晕发作时间<30 s、仅床上变位诱发及变位试验阳性是诊断BPPV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1)。在vITV中,活动不耐受、躯干平衡障碍、自发眼震及变位不耐受是其重要的预判因子(P<0.001),未发现血管危险因素与其独立相关(P>0.05)。结论中老年ITV最常见的病因是BPPV和vITV。通过某些特异性临床特征和针对性床旁检查可以快速有效地对ITV的病因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孤立性短暂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后循环缺血 床旁诊断
下载PDF
睡眠呼吸障碍儿童疾病特异性生存质量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培杰 鲍欢 肖宽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8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评价睡眠呼吸障碍(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对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探讨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在改善睡眠呼吸障碍儿童生存质量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疾病特异性生存质量调查表(OSA-18)评价168例睡眠呼... 目的评价睡眠呼吸障碍(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对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探讨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在改善睡眠呼吸障碍儿童生存质量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疾病特异性生存质量调查表(OSA-18)评价168例睡眠呼吸障碍儿童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前后的生存质量,对62例同时进行多导睡眠监测者,分析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与OSA-18评分的相关性。将50例无打鼾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手术组术前OSA-18评分(734-15)高于对照组(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2,P〈0.01);睡眠呼吸障碍对30.4%(51/168)患儿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手术前OSA-18评分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存在相关性;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后约73.8%(124/168)的患儿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睡眠呼吸障碍对儿童生存质量造成影响,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能够改善其生存质量;OSA-18评分与多导睡眠监测的客观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OSA-18有助于儿童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断并可对干预措施疗效进行量化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生活质量 扁桃体切除术 增殖腺切除术
原文传递
脑缺血预处理的信号转导 被引量:2
20
作者 封亮 詹青 邵福源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4,共3页
关键词 脑缺血预处理 信号转导 保护作用 损伤效应 短暂缺血 保护效应 分子机制 内源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