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手工艺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创新 被引量:15
1
作者 章莉莉 《上海艺术家》 2016年第5期44-47,共4页
在今天,活态流变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传承特征。因此,当代非遗发展应当有效进入市场,成为具有高附加值和文化价值的流通商品,并与市场发生良好的互动,相互推进,成为带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力量和原动力。
关键词 活态传承 文化创新 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文化发展 文化价值 高附加值 市场
下载PDF
开往艺术殿堂的地铁:斯德哥尔摩地铁公共艺术探寻 被引量:8
2
作者 章莉莉 何洲涛 《公共艺术》 2020年第4期88-99,共12页
斯德哥尔摩地铁以其独特的公共艺术而闻名,它享有开往艺术殿堂地铁的美誉。本文阐述了斯德哥尔摩地铁公共艺术的建设与发展,以时间为轴,介绍斯德哥尔摩城的地理特征、地铁系统的发展现状、公共艺术建设的演变过程等方面。总结了地铁公... 斯德哥尔摩地铁以其独特的公共艺术而闻名,它享有开往艺术殿堂地铁的美誉。本文阐述了斯德哥尔摩地铁公共艺术的建设与发展,以时间为轴,介绍斯德哥尔摩城的地理特征、地铁系统的发展现状、公共艺术建设的演变过程等方面。总结了地铁公共艺术中的创新与突破,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分析:因地制宜地保留自然地貌,历史文化赋能于公共艺术,多元艺术丰富了地铁空间。本文通过斯德哥尔摩地铁公共艺术的典型案例论证分析,指出公共艺术赋予了城市多元化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公共艺术 地铁建设 公共空间 斯德哥尔摩地铁
原文传递
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管理 被引量:7
3
作者 章莉莉 《公共艺术》 2019年第3期43-49,共7页
过去二十年,中国高速的地铁建设带来了地铁空间特色的危机问题,如车站面貌雷同,识别性低等。目前中国正经历功能地铁向人文地铁的转变过程中,因此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公众对自然界和人文历史的需求、公众对... 过去二十年,中国高速的地铁建设带来了地铁空间特色的危机问题,如车站面貌雷同,识别性低等。目前中国正经历功能地铁向人文地铁的转变过程中,因此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公众对自然界和人文历史的需求、公众对地铁空间识别的需求,以及公众对地铁空间之美的永恒追求。本文从当下中国地铁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选题管理、选位管理三方面进行梳理阐述及发展趋势预估,并探讨了地铁公共艺术运作机制的问题,最终探讨了地铁空间中的美从何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人文空间 公共艺术 公共空间
原文传递
让传统编织的美好重回当代生活 被引量:1
4
作者 章莉莉 《公共艺术》 2018年第1期22-31,共10页
编织技艺具有一种图形之美、数理之美、逻辑之美。在纵横或者不同方向的线条中,根据上下交织压叠的关系以及粗细和色彩,产生无尽的图案变化。世界各地都有编织的历史,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编织技艺包括竹编、藤编、棕编等植物... 编织技艺具有一种图形之美、数理之美、逻辑之美。在纵横或者不同方向的线条中,根据上下交织压叠的关系以及粗细和色彩,产生无尽的图案变化。世界各地都有编织的历史,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编织技艺包括竹编、藤编、棕编等植物纤维的编织,也包括土布、缂丝、云锦等各类织造技艺。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编织技艺呈现出一种农耕时代独有的华美精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承人 铜钱花 上海展览中心 当代设计 当代生活 家居空间 设计师
原文传递
知识传播作为公民教育的途径:德国博物馆教育的理念、目标、原则与方法
5
作者 欧阳甦 《公共艺术》 2022年第6期44-49,共6页
博物馆教育作为重要的非正式教育形式,以知识传播作为公民教育的途径,服务于公众。德国博物馆教育以“文化为人人”为目标,并基于知识传播的目的制定了博物馆教育的相关原则,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质量标准,通过跨学科跨行业的合作、专业人... 博物馆教育作为重要的非正式教育形式,以知识传播作为公民教育的途径,服务于公众。德国博物馆教育以“文化为人人”为目标,并基于知识传播的目的制定了博物馆教育的相关原则,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质量标准,通过跨学科跨行业的合作、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的教学材料等,扩大并提升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同时,博物馆也积极应对数字化挑战,使博物馆教育在多元包容的社会中继续促进公民教育文化权利的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艺术)博物馆教育 非正式教育 知识传播与对话 公共服务 数字化挑战
原文传递
非遗绽放“白蛇”之美
6
作者 章莉莉 《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第4期91-93,共3页
今年4月,非遗跨界音乐剧《白蛇惊变》在上海虹桥艺术中心惊艳首演。流转千年的《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荡气回肠的凄美故事,发生在西子湖畔一个烟雨迷蒙天,跨越人妖之间的恋情,情感与宗... 今年4月,非遗跨界音乐剧《白蛇惊变》在上海虹桥艺术中心惊艳首演。流转千年的《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荡气回肠的凄美故事,发生在西子湖畔一个烟雨迷蒙天,跨越人妖之间的恋情,情感与宗法之间的冲突,悲壮缠绵,流转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蛇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中心 民间传说 音乐剧 国家级 流转
下载PDF
地方重塑:非遗传承与乡村复兴
7
作者 金江波 《非遗传承研究》 2016年第3期9-11,共3页
中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变革推波助澜,乡村社会接受着“现代化”浪潮的洗礼。这场空前的社会结构调整和社会迁徙运动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城乡格局的变迁,更是一种文化生态的重塑。
关键词 城乡二元结构 遗传 乡村社会 结构调整 文化生态 城镇化 现代化
下载PDF
非遗活态传承:重链手工艺和现代生活需求——章莉莉谈设计与扶贫 被引量:10
8
作者 章莉莉 《设计》 2020年第18期70-74,共5页
《设计》:您是在何种契机下开始参与“设计扶贫”项目的?非遗是不是都带有扶贫的性质?章莉莉:记得是2014年底,我们开始策划“羌绣传承与创新设计”活动。2015年1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后简称PACC)推出“羌绣传承教学活动”,邀请... 《设计》:您是在何种契机下开始参与“设计扶贫”项目的?非遗是不是都带有扶贫的性质?章莉莉:记得是2014年底,我们开始策划“羌绣传承与创新设计”活动。2015年1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后简称PACC)推出“羌绣传承教学活动”,邀请四川省阿坝州的90后羌绣传承人张居悦到PACC驻地交流,展开一系列研究生课程、沙龙活动等。研究生们初次感受到传统工艺中蕴含的美和力量,被羌绣自然纯真的生命力所吸引,对其中的图案、针法、色彩感到新奇。我们为张居悦梳理出羌绣最具识别特征的“转转菊”、“羊角花”,这两个图案成为她日后创作的基础。这次活动帮助她找到了“羌绣文创”开发的大门,产品在网络销售量很好,自然而然地带动了当地羌族妇女增收,成了名副其实的“羌绣网红”,随后在当年北京双创会上她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接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课程 沙龙活动 双创 四川省阿坝州 识别特征 手工艺 PACC 协同创新中心
下载PDF
非遗扶贫,共创草原上的美好生活 被引量:1
9
作者 章莉莉(文/图) 《公共艺术》 2020年第5期12-19,共8页
果洛是典型的青藏高原草原牧区文化,拥有民族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本文从非遗研培教学、振兴传统工艺、提供市场平台、多方协作四个方面介绍了上海帮助果洛非遗扶贫的实践之路,为果洛创造了文化发展的"外部支持"。果洛非遗... 果洛是典型的青藏高原草原牧区文化,拥有民族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本文从非遗研培教学、振兴传统工艺、提供市场平台、多方协作四个方面介绍了上海帮助果洛非遗扶贫的实践之路,为果洛创造了文化发展的"外部支持"。果洛非遗传承人来到上海大学参加培训,从此翻开了高校参与非遗扶贫工作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扶贫 非遗研培 精准扶贫 果洛 格萨尔
原文传递
纪念碑到文献,蒙太奇到拼贴——邵文欢的自我《界破》
10
作者 姜俊 《诗书画》 2017年第4期168-176,264,共9页
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是一个重要的转换,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从而带动了生产力的迅猛推进,自一八三七年达盖尔(Louis Daguerre)发明摄影技术以来,图像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带动了感知形式的更新。技术复制(die techinische Reprod... 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是一个重要的转换,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从而带动了生产力的迅猛推进,自一八三七年达盖尔(Louis Daguerre)发明摄影技术以来,图像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带动了感知形式的更新。技术复制(die techinische Reproduzierbarkeit)和感性形式变革的问题首先是由本雅明提出。惟妙惟肖的复制技术打开了艺术创作的新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拼贴 纪念碑 达盖尔 艺术创作 感性形式 芥子园画谱 复制技术 摄影技术 印象派画家 本雅明
原文传递
以展为媒,拓展艺术的公共精神:欧洲宣言展的价值观及其运作机制
11
作者 欧阳甦 《公共艺术》 2024年第1期46-55,共10页
本文以欧洲宣言展为研究对象,介绍它的发展概况、价值观和运作机制。同时,通过比较研究的视角,重点分析该展的公共精神,探讨这一展览机制如何以艺术参与的方式促进欧洲的社会文化变革,反思艺术文化与城市、社会、民众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欧洲宣言展 艺术与社会对话 运作机制 参与工具 公共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