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对比 被引量:74
1
作者 王韧 顾奕 +3 位作者 魏伟 戎伯英 田恒力 高文伟 《河北医学》 CAS 2011年第11期1512-1515,共4页
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组和常规骨瓣开颅术组,比较两组术后第1、37、天颅内压,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疗效。结果: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组和常规骨瓣开颅术组,比较两组术后第1、37、天颅内压,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疗效。结果: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组术后第1、37、天颅内压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其降低幅度较常规骨瓣开颅术组大(P<0.05);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21.88%1,4/64)较常规骨瓣开颅术组(37.50%2,4/64)低(X2=5.75,P<0.05)。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组1例发生切口疝,而常规骨瓣开颅术组有8例发生切口疝。术后随访1个月发现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组的预后良好率(48.44%)较常规骨瓣开颅术组高(21.88%)(X2=4.78,P<0.01);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常规骨瓣开颅术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视野开阔,减压充分,预后良好,并发症少,为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大骨瓣减压术 常规骨瓣开颅术
下载PDF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51
2
作者 曹合利 田恒力 +7 位作者 陈世文 高文伟 王敢 郭衍 陈炯 魏伟 陈浩 徐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予以阶梯式降颅内压治疗。结果颅内压监测3-14d,平均5.2d。无探头置入引起的颅内大出血...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予以阶梯式降颅内压治疗。结果颅内压监测3-14d,平均5.2d。无探头置入引起的颅内大出血。术后发生感染3例,对症治疗后好转。伤后6个月,根据GOS评分:良好(包括良好和轻残)65例,占54.17%;恢复不良(包括重残和植物状态)25例,占20.83%;死亡30例,占25.00%。结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手术后,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指导降低颅内压措施的实施.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颅内压监测
下载PDF
多发伤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傅一牧 荆尧 +2 位作者 李冬冬 封启明 田恒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8-281,共4页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cute lower deep venous thrombosis,ALDVT)的发生率并对影响其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创伤中心的175例多发伤患者为研...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cute lower deep venous thrombosis,ALDVT)的发生率并对影响其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创伤中心的175例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依据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ALDVT组和无ALDVT组,并计算ALDVT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患者ALDVT发生的人口学特征、生命体征及血液学指标进行相关性探究。结果·在175例多发伤患者中,56例(32%)患者出现ALDVT。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中高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25分)、高血糖(≥10 mmol/L)、合并上肢骨折、合并下肢骨折、合并脊柱损伤、合并骨盆骨折以及合并胸腹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数量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凝血指标中,与无ALDVT组相比,ALDVT组患者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水平均有所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水平≥10 mmol/L(P=0.009)、ISS≥25分(P=0.024)、合并脊柱损伤(P=0.048)和合并骨盆骨折(P=0.029)均是A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发伤患者ALDVT的发生率较高。血糖水平、ISS、多发伤合并脊柱损伤和多发伤合并骨盆骨折均对ALDVT的诊断具有重要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28
4
作者 袁陆涛 陈世文 李明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1年第6期587-590,共4页
颅内动脉瘤发生率居于脑血管意外中的第三位,致残、致死率均很高。吸烟、高血压等是发生颅内动脉瘤的主要危险因素。颅内动脉瘤多发生于动脉分叉部位,以前交通动脉处最多见。其高峰年龄为40~60岁,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颅内动脉瘤发生率居于脑血管意外中的第三位,致残、致死率均很高。吸烟、高血压等是发生颅内动脉瘤的主要危险因素。颅内动脉瘤多发生于动脉分叉部位,以前交通动脉处最多见。其高峰年龄为40~60岁,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以囊性动脉瘤最常见,20%左右为多发,一旦破裂,预后凶险。3T 3D-TOF-MRA具有非侵入性、无放射性、检查时间短等特点,适于进行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流行病学 MRA DSA
下载PDF
纳米材料细菌纤维素对大鼠皮肤创伤的促愈作用 被引量:20
5
作者 马霞 陈世文 +2 位作者 王瑞明 陆大年 贾士儒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7期45-47,i0003,共4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细菌纤维素作为创伤敷料的可能性,提高其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于2002-06/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成年健康SD大鼠30只,用自制创伤仪于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制造2.0cm×2.0cm大小的皮肤伤口,...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细菌纤维素作为创伤敷料的可能性,提高其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于2002-06/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成年健康SD大鼠30只,用自制创伤仪于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制造2.0cm×2.0cm大小的皮肤伤口,深及真皮层,造成皮肤缺损,两个创面之间间隔1cm。以细菌纤维素膜治疗(治疗组),油纱布为对照(对照组)。②观察M12菌体及液体培养特征;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纤维素膜表面孔径。③于手术后4,7,14,21,28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于各时间点随机抽取6只大鼠过量麻药处死进行光镜组织学观察。④伤口愈合率(%)=犤(原有创面总面积-观察时创面面积)/原有创面总面积犦×100。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M12菌体及液体培养特征:透射电镜下可清楚地看到M12菌细胞的形状为椭圆至杆状,挺直或稍弯曲,无鞭毛,不运动。M12静态培养,在液面产生纤维素液膜,经预处理后呈乳白色半透明胶状液膜,外表均匀光滑,质地柔韧。②细菌纤维素膜表面孔径:该膜表面孔径为20~50μm。③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宏观观察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无死亡。觅食饮水等活动正常,两组均未出现创面感染。④两组大鼠伤后不同时间伤口愈合率:治疗组7,14,21,28d伤口创面愈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犤(16.17±2.14)%比(11.83±1.94)%,P<0.05;(70.54±6.35)%比(55.28±6.63)%,(92.60±5.62)%比(78.73±6.24)%,(100.00±0.00)%比(93.67±6.33)%,P<0.01犦。⑤组织学观察结果:治疗组肉芽组织层形成较厚,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胶原纤维束增多,真皮层内小血管增生明显。对照组肉芽组织层较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不活跃,胶原纤维含量较治疗组少,小血管数量少。结论:①细菌纤维素膜对皮肤创伤性损伤具有促进愈合和抗感染的作用。②为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提供了合适的三维支架,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细菌 纤维素 伤口愈合
下载PDF
4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高杲 魏伟 +2 位作者 江红 汤正好 臧国庆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12期1952-1954,共3页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470例气管切开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37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分离出病原菌572株,主要为...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470例气管切开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37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分离出病原菌572株,主要为革兰阴性(G-)菌452株(占79.0%),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171株(占29.9%),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G+)菌110株(占19.2%),金葡菌106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78株(占73.6%)。铜绿假单胞对除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以外抗菌药物耐药率达到30%以上。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但已发现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对所有检测的抗菌药物普遍耐药。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的MRSA。MRSA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低,但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极高。结论气管切开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患病率高,病原菌以G-菌为主,多为多重耐药菌株。临床上应加强病原菌培养及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好床边隔离、手卫生等消毒措施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 重型颅脑损伤 肺部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原文传递
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炯 徐涛 +6 位作者 戎伯英 顾斌贤 田恒力 高文伟 王韧 曹合利 崔宇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267-268,共2页
目的研究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显微解剖结构。方法对16具(共32侧)完好的人脑标本在显微镜下测量PICA。结果平均管径(1.23±0.48)mm,24侧(75.0%)由同侧椎动脉发出,距椎基汇合点(18.83±4.92)mm,19侧(59.4%)走行于第Ⅸ ̄Ⅺ脑神经... 目的研究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显微解剖结构。方法对16具(共32侧)完好的人脑标本在显微镜下测量PICA。结果平均管径(1.23±0.48)mm,24侧(75.0%)由同侧椎动脉发出,距椎基汇合点(18.83±4.92)mm,19侧(59.4%)走行于第Ⅸ ̄Ⅺ脑神经后方。结论小脑后下动脉是颅后窝椎基动脉系统较重要的分支,变异多;熟悉其解剖结构,在手术中多加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解剖学 小脑后下动脉 椎动脉
下载PDF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梅 胡三莲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年第5期393-394,共2页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提出医院感染护理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1511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9.1%(289/1511),60岁以上患者感染率最高,达30.3%。总...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提出医院感染护理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1511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9.1%(289/1511),60岁以上患者感染率最高,达30.3%。总感染例次为917次,其中肺部感染例次构成比最高50.7%(465/917),>28d置管患者的感染率为100%。结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加强护理预防,包括护理管理、规范洗手、以及对呼吸,泌尿系统等护理干预才能降低医院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重症监护 医院感染 护理
下载PDF
VEGF对缺血脑组织微血管再生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田恒力 徐涛 +3 位作者 顾斌贤 赵卫国 张天锡 孙青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1-32,共2页
目的 本文讨论外源性 VEGF对兔局灶脑缺血后缺血脑组织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 缺血后 1hVEGF(165)右侧侧脑室注射 (0 .5μg/ kg体重 ) ,CD3 4免疫组化测脑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 ,脑组织含水率评价脑水肿情况。结果 缺血 5d后 ,VEGF组 ... 目的 本文讨论外源性 VEGF对兔局灶脑缺血后缺血脑组织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 缺血后 1hVEGF(165)右侧侧脑室注射 (0 .5μg/ kg体重 ) ,CD3 4免疫组化测脑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 ,脑组织含水率评价脑水肿情况。结果 缺血 5d后 ,VEGF组 MVD明显高于对照组 ,脑组织含水率则对照组高于 VEGF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缺血脑组织 微血管 再生作用 实验
下载PDF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动态血糖监测 被引量:12
10
作者 徐杨 周健 +8 位作者 姚海军 陆蔚 奚才华 孙一睿 王尔松 刘永 田恒力 贾伟平 胡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3-546,共4页
脑损伤后持续的高血糖增加了重症患者的残死率,是预示不良神经系统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mtonngsystem,CGMS)是一种新兴的持续监测患者血糖的技术,已被证实在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脑损伤后持续的高血糖增加了重症患者的残死率,是预示不良神经系统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mtonngsystem,CGMS)是一种新兴的持续监测患者血糖的技术,已被证实在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本研究应用CGMS动态监测患者的应激性高血糖,探讨其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应用的价值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外科重症患者 神经系统 应激性高血糖 脑损伤后 持续监测 动态监测 准确度
原文传递
颅颈合并伤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4
11
作者 田恒力 徐涛 +4 位作者 顾斌贤 戎伯英 胡锦 顾奕 陈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63-464,共2页
目的 探讨颅颈合并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 2 6例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轻 2 41例、中 487例、重 2 98例 )的颅脑损伤患者中合并颈椎损伤的受伤方式及发生特点等。结果  10 2 6例颅脑损伤中 ,共 71例 (6 92 % )合并颈椎损... 目的 探讨颅颈合并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 2 6例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轻 2 41例、中 487例、重 2 98例 )的颅脑损伤患者中合并颈椎损伤的受伤方式及发生特点等。结果  10 2 6例颅脑损伤中 ,共 71例 (6 92 % )合并颈椎损伤 ,以C1 、C2 节段多见。按受伤原因等分析 ,机动车车祸、高处坠落伤及低GCS评分患者颈椎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多。结论 机动车车祸、高处坠落伤及低GCS评分者是颅颈合并伤发生的危险因素 ,在紧急处理这类颅脑损伤患者时应注意颈椎损伤发生的可能性 ,以免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颈椎损伤 颅颈合并伤
下载PDF
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早期预测 被引量:14
12
作者 袁方 丁军 +5 位作者 郭衍 高文伟 王敢 陈世文 陈浩 田恒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8-484,共7页
目的建立早期预测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396例脑外伤患者资料用作预测模型建立数据。系统分析入院相关危险因素与进展性出血的关系,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和计算C统计值观察模型性能。根据Log... 目的建立早期预测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396例脑外伤患者资料用作预测模型建立数据。系统分析入院相关危险因素与进展性出血的关系,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和计算C统计值观察模型性能。根据Logisticβ回归系数分别对危险因素赋分,通过线性函数转换建立危险评分系统。外部验证模型并最终确定预测模型。开发方便临床应用的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预测工具。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7岁、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14 s、D-二聚体≥5 mg/L、血糖≥10 mmol/L、脑实质内出血/脑挫伤、中线移位≥5 mm是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入院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性能良好(拟合优度检验P>0.05,C统计值0.864)。外部验证证实预测模型外部适用性强(拟合优度检验P>0.05,C统计值0.862)。利用危险评分系统成功地将脑外伤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进展组。模型建立数据中,患者进展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0.3%、47.3%和85.2%。模型验证数据中,患者进展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0.9%、47.3%和86.9%。结论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早期、方便、准确地预测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发生,开发的预测工具可辅助临床决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模型 预测 脑外伤 验证 进展性出血
下载PDF
永存三叉动脉的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附24例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元畅 李明华 +2 位作者 陈世文 胡丁君 乔瑞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以大宗病例运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测颅内动脉,以期评估其对永存三叉动脉(PPTA)的诊断价值,并对Saltzman分型法进行补充。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08年9月,于我院行头颅MRA检查者4650人(男性1977人,女性2673人)。采用3D-TOF成像法... 目的:以大宗病例运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测颅内动脉,以期评估其对永存三叉动脉(PPTA)的诊断价值,并对Saltzman分型法进行补充。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08年9月,于我院行头颅MRA检查者4650人(男性1977人,女性2673人)。采用3D-TOF成像法,容积显示图像重建法。根据MRA显示PPTA及原始图像上血管走行,按Saltzman标准分型分为Ⅰ、Ⅱ、Ⅲ型,并根据PPTA止于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于大脑后动脉,分支状无吻合将Ⅲ型分为a、b、c、d、e五个亚型。结果:检出PPTA24例,患病率为0.52%。SaltzmanⅠ型16.67%,SaltzmanⅡ型16.67%,SaltzmanⅢ型66.66%(Ⅲa0%,Ⅲb18.75%、Ⅲc0%、Ⅲd6.25%、Ⅲe75%)。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明确诊断PPTA,亦可根据动脉结构与形态间接评估其血流动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存三叉动脉 磁共振血管成像 诊断 Saltzman分型
下载PDF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田恒力 周良辅 徐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后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1例tSAH患者,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讨性别、年龄、是否伴有其他脑损害、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以及tSAH的部位、范围、厚度等对创伤性脑积水发生的影... 目的探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后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1例tSAH患者,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讨性别、年龄、是否伴有其他脑损害、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以及tSAH的部位、范围、厚度等对创伤性脑积水发生的影响。结果301例tSAH患者36例(11.96%)发生脑积水,Logistic回归显示脑积水的发生与患者年龄、伴有其他脑外伤、tSAH范围、tSAH厚度等因素有关,OR值分别为0.415,1.712,2.968,3.875,而与性别、tSAH的部位及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无关。结论该结果有助于分析和预见不同患者tSAH性脑积水发生的危险性,提示对高危患者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手段,从而减少tSAH性脑积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积水 危险因素 L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凝血指标对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预后判断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敢 胡锦 +4 位作者 高文伟 田恒力 戎伯英 徐涛 居世明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评估凝血指标对各种急性单纯闭合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检测140例于伤后24h内到院的急性闭合颅脑损伤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浓度(D... 目的评估凝血指标对各种急性单纯闭合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检测140例于伤后24h内到院的急性闭合颅脑损伤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浓度(Ddimer)、血小板计数(P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评分(DICscore),运用非参数检验及直线回归分析判断对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影响。结果GCS对急性硬膜外血肿(EDH)、急性硬膜下血肿(SDH)、急性脑挫伤的预后判断均有影响(P<0.001)。FIB含量、DIC评分只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组预后判断有影响(P<0.001),本组D二聚体≥5mg/L死亡率100%。结论凝血指标对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DIC评分越高,预后越差。纤维蛋白原含量越高,预后越差。可作为颅脑损伤判断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凝血 纤溶 D-二聚体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13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华 袁强 +3 位作者 孙一睿 吴惺 高亮 胡锦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1年第4期342-346,共5页
目的:探究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病的临床特点。方法:133例CSDH患者,依据血肿的CT表现分为两组:双侧组(47例)和单侧组(8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致病因素、CT表现、术后并发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双侧CSDH组的恶心呕吐、头痛、步... 目的:探究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病的临床特点。方法:133例CSDH患者,依据血肿的CT表现分为两组:双侧组(47例)和单侧组(8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致病因素、CT表现、术后并发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双侧CSDH组的恶心呕吐、头痛、步态不稳的症状显著多见于单侧CSDH组(P<0.05)。双侧CSDH组的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服用者显著多于单侧CSDH组(P<0.05)。单侧CSDH组的中线移位(CT)发生率显著高于双侧CSDH组(P<0.05)。结论:双侧CSDH常见于有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患者;双侧CSDH患者较单侧CSDH患者更易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而CT上较少出现明显的中线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硬膜下血肿 临床 CT
原文传递
华东地区颅脑创伤患者住院费用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袁强 姚海军 +3 位作者 刘华 孙一睿 吴惺 胡锦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413-419,共7页
目的对华东地区颅脑创伤住院患者的住院费用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掌握颅脑创伤住院患者的疾病负担。方法整群抽取华东地区80家协作医院2004年全年收治的颅脑创伤住院患者的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分析。结果颅脑创伤患者住院费用最高... 目的对华东地区颅脑创伤住院患者的住院费用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掌握颅脑创伤住院患者的疾病负担。方法整群抽取华东地区80家协作医院2004年全年收治的颅脑创伤住院患者的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分析。结果颅脑创伤患者住院费用最高达380 000元,平均14201元。日住院费用平均1 042元。13 007例患者的总费用为184 719 497元。25~44岁组的花费最多,占43.2%。多元线性模型显示住院天数、省份、性别、年龄、居住状态、手术、入院GCS评分、受伤机制、受伤地点、损伤类型、费用支付方式、病房类型、预后及医院级别都可能是影响颅脑创伤患者住院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颅脑创伤患者住院费用高,经济负担重,应重点防治中青年男性患者因交通伤所致的颅脑创伤,以减轻颅脑创伤给社会及家庭所带来的沉重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地区 颅脑创伤 住院费用
下载PDF
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变异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涛 薛绛宇 +5 位作者 陈炯 比诺德 崔宇辉 高文伟 王韧 曹合利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了解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的变异特点,为血管和颅底外科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6例经福尔马林处理的人脑完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测算,并作摄影。结果46例(92侧)中,两侧后交通动脉(PCoA)管径不等超过60%,长度相差2mm以上... 目的了解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的变异特点,为血管和颅底外科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6例经福尔马林处理的人脑完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测算,并作摄影。结果46例(92侧)中,两侧后交通动脉(PCoA)管径不等超过60%,长度相差2mm以上者约占50%;PCoA与大脑后动脉(PCA)的解剖关系中,约50%发育正常;基底动脉(BA)与两侧PCA组成的分叉角为45°~150°,平均105°,PCA交通前段内穿支出现率98%。结论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中,约50%以上存在血管的管径、长度和解剖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S动脉环 显微解剖 后循环 内穿支
下载PDF
创伤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清镁、NSE及S100B水平测定及其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韧 顾奕 +3 位作者 魏伟 戎伯英 田恒力 高文伟 《河北医药》 CAS 2011年第17期2614-2615,共2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外伤(TBI)患者血清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B蛋白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0例TBI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分,并选择4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外伤(TBI)患者血清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B蛋白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0例TBI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分,并选择4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络合指示剂法测定2组血清镁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NSE及S100B水平,并分析其与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颅脑外伤组血清镁浓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NSE及S100B较对照组升高(P<0.05或<0.01),颅脑外伤患者GCS、GOS评分与血清镁浓度呈正相关(r=0.778、0.763,P<0.05),与NSE及S100B蛋白含量呈负相关(r=-0.732、-0.795,P<0.05;r=-0.824、-0.806,P<0.01),即血清镁浓度越低、NSE及S100B蛋白含量越高,颅脑损伤越严重,预后越差。结论血清镁、NSE及S100B蛋白测定可作为判断创伤性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血清镁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SIOOB蛋白
下载PDF
细菌纤维素膜作为创伤性敷料的可行性(英文) 被引量:9
20
作者 马霞 张华 陈世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61-2264,共4页
背景:细菌纤维素为纳米级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湿态时高的机械强度、良好的液体和气体透过性,有利于皮肤组织生长和限制感染,有可能成为一种临时皮肤代用品和有应用潜力的生物敷料。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细菌纤维素膜作为... 背景:细菌纤维素为纳米级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湿态时高的机械强度、良好的液体和气体透过性,有利于皮肤组织生长和限制感染,有可能成为一种临时皮肤代用品和有应用潜力的生物敷料。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细菌纤维素膜作为创伤敷料的可能性。方法:用自制创伤仪于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制造2.0cm×2.0cm大小的皮肤伤口,深及真皮层,两个创面之间间隔1cm。随机选择一侧为治疗组,表面敷以细菌纤维素膜,另一侧为对照组,敷以油纱布,用1号手术缝线缝扎固定于周围皮肤上。于术后4,7,14,21,28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进行光镜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所有实验动物无死亡。觅食饮水等活动正常,两组均未出现创面感染。②治疗组术后7,14,21,28d伤口创面愈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③治疗组肉芽组织层形成较厚,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胶原纤维束增多,真皮层内小血管增生明显。对照组肉芽组织层较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不活跃,胶原纤维含量较治疗组少,小血管数量少。结果提示细菌纤维素膜对皮肤创伤性损伤具有促进愈合和抗感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生物敷料 皮肤创伤 大鼠 纳米生物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