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针双平面法和单针法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
作者 宋戈 程永德 +2 位作者 王涛 田庆华 吴春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7-442,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双针双平面法和单针法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月采用PVP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43例,所有患者均仅伴有... 目的对比研究双针双平面法和单针法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月采用PVP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43例,所有患者均仅伴有单节椎体致密带形成。在透视引导下,采用双针法或单针法PVP向病椎内穿刺并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术后X线片和CT观察,对比分析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壁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进行手术疗效比较。结果使用双针法在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及分布情况方面均显著多于单针法(P<0.05),骨水泥渗漏率少于单针法(P<0.05)。术后3 d、6周及1年时,两组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较术前虽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后3 d两组VAS评分、ODI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6周及1年时,两组间VAS评分、ODI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年时,两组再发及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不同入路PVP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尽管双针法较单针法手术时间更长,X线暴露时间和透视次数也更多,但却能取得更理想的骨水泥分布、更好的早期疗效以及更少的近期并发症,而在中远期VAS评分、ODI指数、椎体前壁高度和椎体后凸Cobb角恢复及长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种方法疗效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压缩性骨折 致密带 治疗
下载PDF
经皮骨水泥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4例 被引量:7
2
作者 田庆华 卢莹莹 +3 位作者 宋红梅 王涛 吴春根 程英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1-55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的必要性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皮骨水泥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的患者,通过经皮骨水泥注射术共实施4个节段骨水泥... 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的必要性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皮骨水泥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的患者,通过经皮骨水泥注射术共实施4个节段骨水泥融合。通过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变化来评价疼痛、日常运动功能状况的改善。结果上述4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平均每个节段注入骨水泥约14.5 ml,1例发生少量骨水泥外渗,但无严重的临床并发症。术后VAS由术前平均9分,降至术后平均3.5分;ODI指数由术前平均43.8分降至术后平均14.5分,疼痛状况及日常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经皮骨水泥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骨水泥融合术 强直性脊柱炎 应力骨折 假关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