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8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种超声骨刀去骨法在高难度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戈旌 杨驰 +2 位作者 何冬梅 郑凌艳 胡颖恺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25-430,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骨刀进行4种去骨拔牙法在高难度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改良的纳入标准将55例患者的74颗牙定为高难度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以X线平片和锥形束CT(CBCT)为依据,按不同的阻生牙情况,设计4种超...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骨刀进行4种去骨拔牙法在高难度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改良的纳入标准将55例患者的74颗牙定为高难度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以X线平片和锥形束CT(CBCT)为依据,按不同的阻生牙情况,设计4种超声骨刀去骨拔除方法:术式1为整体去骨拔除,术式2为分块去骨拔除,术式3为去骨分牙拔除,术式4为牙骨一并拔除。记录去骨方式、手术时间以及围术期并发症,评价应用效果。结果:所有阻生牙均顺利拔除,4种去骨拔除术中,术式1为38颗牙(51.4%),术式2为18颗牙(24.3%),术式3为12颗牙(16.2%),术式4为6颗牙(8.1%)。平均用时为15 min(8-26 min)。所有病例随访1个月,仅2例(2.7%)出现术后局部感染,予以引流、抗感染治疗,1周内痊愈。结论:本研究创立的4种超声骨刀去骨拔牙方法能顺利拔除所有类型的高难度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且用时较短,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骨刀 高难度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牙拔除术
下载PDF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第二磨牙远中骨质缺损治疗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戈旌 杨驰 +1 位作者 郑家伟 汪湧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76-82,共7页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邻近第二磨牙出现远中骨缺损是一个广泛存在且不容忽视的问题,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无法自行修复。本文对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修复技术做一综述。牙周治疗和单纯的生物膜覆盖,其骨再生效果不明显。骨移植物包括...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邻近第二磨牙出现远中骨缺损是一个广泛存在且不容忽视的问题,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无法自行修复。本文对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修复技术做一综述。牙周治疗和单纯的生物膜覆盖,其骨再生效果不明显。骨移植物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和组织工程骨,用于远中骨缺损的修复目前已取得一定疗效,但完全骨再生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三磨牙 下颌第二磨牙 远中骨缺损 骨修复
下载PDF
骨埋伏阻生下颌第三磨牙颊舌侧骨壁厚度测量及分类 被引量:2
3
作者 戈旌 杨驰 +1 位作者 樊林峰 何冬梅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515-520,共6页
目的 :根据颊舌侧牙槽骨壁厚度差异,将骨埋伏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进行分类,为选择去骨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以在我院放射科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连续病例为对象,筛选110颗重度骨埋伏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作为... 目的 :根据颊舌侧牙槽骨壁厚度差异,将骨埋伏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进行分类,为选择去骨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以在我院放射科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连续病例为对象,筛选110颗重度骨埋伏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作为研究样本。采用3种方法对CBCT图像进行测量,第1种方法为线距测量法,即用CBCT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牙冠中点、釉牙骨质界中点和牙根中点处的颊舌侧骨壁厚度,以平均颊舌侧骨壁厚度差值作为分类标准(差值的绝对值小于1 mm为中央位,大于1 mm为颊侧位或舌侧位)。第2种方法为目测法,即目测CBCT图像并按颊舌侧骨壁厚度分类。第3种方法为按牙列的位置分为颊侧移位、舌侧移位和正中位。以线距测量法为金标准,比较后2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110颗阻生牙按线距测量法分类,舌侧位96例(87.3%),中央位13例(11.8%),颊侧位1例(0.9%)。按目测法分类,舌侧位93例(84.5%),中央位16例(14.5%),颊侧位1例(0.9%)。按牙列的位置分类,颊侧移位59例(53.6%),正中位48例(43.6%),舌侧移位3例(2.7%)。以线距测量法为金标准,目测法的一致率为88.18%,在判断舌侧位、中央位和颊侧位上的敏感度分别为91.67%、61.54%和100%,特异度分别为64.29%、91.75%和100%,youden指数分别为0.56、0.53和1。牙列分类法的一致率为3.64%,在判断舌侧位、中央位、颊侧位上的敏感度分别为3.13%、0%和100%,特异度分别为100%、50.52%和46.79%,youden指数分别为0.03、0.49和0.53。结论:骨埋伏阻生下颌第三磨牙以舌侧位居多、中央位次之、颊侧位最少。提示骨埋伏阻生牙应以舌侧去骨为主。临床上可用目测法判断颊舌侧位置。按牙列分类与骨壁厚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骨埋伏阻生下颌第三磨牙 牙槽骨壁厚度
下载PDF
应用超声骨刀舌侧去骨拔除舌侧位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被引量:12
4
作者 戈旌 杨驰 +3 位作者 郑家伟 何冬梅 钱文涛 胡颖恺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35-340,共6页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骨刀舌侧去骨在拔除舌侧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中的截骨设计和手术效果。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颗舌侧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用超声骨刀舌侧去骨拔除。其截骨设计为1条矢状向和2条横向的截骨线,以去除面和舌侧的骨板...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骨刀舌侧去骨在拔除舌侧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中的截骨设计和手术效果。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颗舌侧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用超声骨刀舌侧去骨拔除。其截骨设计为1条矢状向和2条横向的截骨线,以去除面和舌侧的骨板。记录手术成功率、去骨方式、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情况和并发症,评价应用效果。结果:所有牙均顺利拔除,平均用时13.92 min(6~24 min)。9例(40.9%)为整体去骨拔除,6例(27.3%)为分块去骨拔除,4例(18.2%)为牙-骨连体拔除,3例(13.6%)为去骨分牙拔除。22例(100%)创口均一期愈合。2例(9.09%)出现暂时性舌神经功能障碍,1例(4.55%)出现暂时性下牙槽神经功能障碍。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后,均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结论:使用超声骨刀舌侧去骨拔除舌侧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舌侧位 超声骨刀 舌侧去骨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5
作者 郑凌艳 张伟杰 +10 位作者 杨驰 蔡协艺 姜滨 王保利 浦益萍 金佳敏 王婧 张志愿 周龙女 周健 管欣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73-477,共5页
目的:通过与非糖尿病患者的比较,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91例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有无罹患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研... 目的:通过与非糖尿病患者的比较,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91例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有无罹患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病因学、临床指标(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数量和分布)、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血糖水平、入院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治疗结果(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2组患者中,牙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最容易受累的间隙是下颌下间隙。糖尿病组分离出的最常见的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而非糖尿病组是链球菌。与非糖尿病相比,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受累的间隙更多,切开引流的切口数量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全身各种并发症更多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结论:通过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本研究揭示了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中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口腔颌面部 多间隙感染
下载PDF
数字化导板在口腔种植临床应用中的精确度评价 被引量:24
6
作者 赵璟阳 樊林峰 +2 位作者 王艳辉 张善勇 赵保东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508-514,共7页
目的:评估利用数字化导板进行种植手术的精确度,探讨其在口腔种植中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3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行种植手术的60例牙列缺损患者,随机分为Ⅰ、Ⅱ2组,每组30例.术... 目的:评估利用数字化导板进行种植手术的精确度,探讨其在口腔种植中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3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行种植手术的60例牙列缺损患者,随机分为Ⅰ、Ⅱ2组,每组30例.术前均拍摄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并利用Simplant软件规划手术方案.其中Ⅰ组采用无种植导板辅助植入种植体;Ⅱ组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数字化导板,辅助植入种植体.术后2组均拍摄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利用Simplant软件将术前图像与术后图像进行配准融合,测量比较种植体实际位置与术前设计的差异.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组共植入52颗种植体,测量偏差为:顶部(2.07±0.51) mm(1.33-2.79 mm),根尖部(2.89±1.02) mm (1.51-4.43 mm),深度(0.78±0.33) mm(0.30-1.28 mm)和角度(8.84±4.64)°(3.29-16.21°);Ⅱ组共植入57颗种植体,测量偏差为:顶部(1.18±0.72) mm(0.12-2.35 mm),根尖部(1.43±0.74) mm(0.20-2.66 mm),深度(0.54±0.29) mm(0.20-1.07 mm)和角度(4.21±1.91)°(0.82-7.79°).种植体植入的精确度在顶部、根尖部和角度有显著差异(P<0.01),而深度偏差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利用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手术,可以更好地控制种植体植入的精确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种植 计算机辅助设计 种植导板 精确度
下载PDF
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自体骨回植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戈旌 杨驰 +2 位作者 郑家伟 汪湧 华洪飞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34-340,共7页
目的 :评估采用超声骨刀去骨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时,自体骨回植对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将纳入符合标准的5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和自体骨植骨组(T)。术前进行牙周洁治,术中采用超声骨刀去骨拔牙。实验组中取下的自... 目的 :评估采用超声骨刀去骨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时,自体骨回植对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将纳入符合标准的5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和自体骨植骨组(T)。术前进行牙周洁治,术中采用超声骨刀去骨拔牙。实验组中取下的自体骨回植到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处。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情况和术后1周反应,并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采用Dolphin软件测量第二磨牙远中牙槽缺损深度(osseous defect depth,ODD),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测量M2远中面的探针深度(probing depth,PD)和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术后第二磨牙远颊角的PD、CAL和ODD均有显著改善(P<0.01);实验组在术后各个时期的CAL和ODD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术后反应比对照组严重,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牙周洁治有利于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修复;与不植骨相比,植入自体骨可显著修复骨缺损,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生下颌第三磨牙 牙周骨缺损 骨再生 随机对照研究
下载PDF
影像学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赵璟阳 张善勇 +2 位作者 赵保东 王艳辉 虞菲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509-514,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口腔种植逐步发展成为牙列缺损或缺失的一种重要修复方法,与之密切相关的影像学技术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口腔种植中的影像学应用主要包括测量设计,确定种植体直径、长度和植入位置,制定治疗计划;制作手术导板,将术前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口腔种植逐步发展成为牙列缺损或缺失的一种重要修复方法,与之密切相关的影像学技术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口腔种植中的影像学应用主要包括测量设计,确定种植体直径、长度和植入位置,制定治疗计划;制作手术导板,将术前规划准确地转移到实际操作中,简化手术过程;术后随访评估。临床上与口腔种植学密切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根尖片(periapical radiograph)、曲面体层摄影(panoramic tomography)、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和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本文对口腔种植领域中常用影像学方法尤其是CBCT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种植学 影像学 锥形束CT 计算机辅助技术
下载PDF
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9
作者 徐光宙 杨驰 +3 位作者 范新东 俞创奇 汪湧 张瑛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 :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探讨与下颌神经管(inferior alveolar canal,IAC)相交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IMTMs)的阻生类型,并观察手术拔除阻生牙后下牙槽神经损伤与阻生类型间的关系。方法:对锥形束CT(co... 目的 :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探讨与下颌神经管(inferior alveolar canal,IAC)相交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IMTMs)的阻生类型,并观察手术拔除阻生牙后下牙槽神经损伤与阻生类型间的关系。方法:对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确诊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接触或相交的378例患者共658侧阻生牙,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将阻生牙分为4类:Ⅰ类位于神经管的上方,Ⅱ类位于神经管的颊侧,Ⅲ类位于神经管的舌侧,Ⅳ类下颌神经管位于牙根之间。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拔除,术后观察容易引起下牙槽神经损伤的阻生类型,统计各种类型神经损伤的例数,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阻生牙拔除后,下牙槽神经损伤率为6.8%(45/658)。其中,第Ⅰ类15例(15/332)发生下唇麻木、第Ⅱ类19例(19/108)发生下唇麻木、第Ⅲ类11例(11/210)发生下唇麻木,第IV类未发生下唇麻木(0/8)。统计学分析显示,阻生牙拔除后,第Ⅰ类和第Ⅱ类、第Ⅱ类和第Ⅲ类下牙槽神经损伤率有显著差异(P<0.01),第Ⅰ类和第Ⅲ类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CBCT冠状位可将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相交的患者分为4类,手术拔除过程中均有损伤下牙槽神经的危险,尤其是位于下颌神经管颊侧的阻生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生牙 下颌神经管 锥形束CT
下载PDF
静压力下兔髁突软骨细胞COL2A1、SOX9、COL1A1和ALP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3
10
作者 黄林剑 李辉 +4 位作者 谢千阳 张旻 陈永进 杨驰 蔡协艺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95-300,共6页
目的:研究兔髁突软骨细胞对静压力的分子生物学响应。方法:体外分离培养4周龄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髁突软骨细胞,使用形态学观察,COL2A1和SOX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对P2代髁突软骨细胞进行鉴定;100kPa静压力条件下,分别对P2代髁突软... 目的:研究兔髁突软骨细胞对静压力的分子生物学响应。方法:体外分离培养4周龄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髁突软骨细胞,使用形态学观察,COL2A1和SOX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对P2代髁突软骨细胞进行鉴定;100kPa静压力条件下,分别对P2代髁突软骨细胞进行0、1、2、3和4 h的加压处理;采用CCK-8检测压力加载后各组细胞活性的变化;通过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髁突软骨细胞COL2A1、SOX9、COL1A1和ALP的表达变化。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兔髁突软骨细胞呈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细胞爬片COL2A1和SOX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结果为阳性。100kPa静压力加载1 h时,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4),但在2~4 h后,细胞活性恢复并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压力加载3 h和4 h时,COL2A1、SOX9、COL1A1和ALP的表达显著升高。其中,在压力加载4 h组ALP的表达量比3 h组低。结论:兔髁突软骨细胞对压力微环境的改变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100kPa静压力加载4 h不会对髁突软骨细胞活性产生不可逆损伤。适宜的压力加载对髁突软骨细胞的成软骨和成骨能力有促进作用。髁突软骨细胞压力微环境的改变,可能影响颞下颌关节适应性改建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 软骨细胞 静压力 COL2A1 SOX9 COL1A1 ALP
下载PDF
妊娠期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回顾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浦益萍 蔡协艺 +3 位作者 张伟杰 姜滨 王保利 金佳敏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99-402,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妊娠期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探索预防手段。方法:通过回顾分析2006年12月—2011年7月收治的15例妊娠期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妊娠期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妊娠期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探索预防手段。方法:通过回顾分析2006年12月—2011年7月收治的15例妊娠期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妊娠期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8.6岁,孕周平均24.9周。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口外切开排脓,每天换药,全身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患者平均换药天数为14 d,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为8 d。治愈后分娩,其中1例早产,其余均足月产;7例人工分娩,8例自然分娩。新生儿各项指标均正常,新生儿指数平均为9.4,平均出生体重为3193 g。结论:妊娠期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应早期诊断,早期对感染区切开引流。及时适当的处理,对妊娠结局和母婴健康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口腔颌面部 颈部 多间隙感染
下载PDF
增强CT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13
12
作者 姜滨 蔡协艺 +4 位作者 张伟杰 浦益萍 杨驰 王婧 厉婕嫣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在增强CT上的影像学特点,并评估其对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2月-2011年12月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并行增强CT检查的连续病例227例,对其发病原因、CT表现、累及间隙、治疗结果、随访CT...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在增强CT上的影像学特点,并评估其对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2月-2011年12月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并行增强CT检查的连续病例227例,对其发病原因、CT表现、累及间隙、治疗结果、随访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病因多为牙源性和腺源性,分别有167例和33例;CT主要表现为脓肿、气体积聚和蜂窝织炎;下颌下间隙累及频率最高,为145例,其次为咬肌间隙(73例)、翼颌间隙(50例)和舌下间隙(48例);出现呼吸道梗阻15例,下行性纵隔炎11例;214例患者治愈,8例失访,5例死亡。结论:增强CT应作为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可为术前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 颈部 增强计算机体层摄影
下载PDF
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修复与再生中的临床应用及操作规范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邹多宏 刘昌奎 +3 位作者 薛洋 胡开进 杨驰 张志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1-5,共5页
牙槽骨是牙医学的基础,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与再生和口腔种植、口腔正畸、牙周及口腔修复等亚专业学科关系密切。因此,对牙槽骨进行有效的修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随着引导骨再生(guide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的发展... 牙槽骨是牙医学的基础,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与再生和口腔种植、口腔正畸、牙周及口腔修复等亚专业学科关系密切。因此,对牙槽骨进行有效的修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随着引导骨再生(guide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的发展,基于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与再生理念,一种全新的骨增量技术快速发展,且在临床上获得了有效验证,即基于帐篷钉技术的骨增量方案。该技术具有技术敏感性低、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及费用低等特点。另外,可以单纯应用生物医用材料,在不需要自体骨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牙槽骨严重缺损的修复与再生。因此,该项技术获得了越来越多医师和患者的青睐。但目前广大医师对如何正确将其有效用于临床仍面临诸多困难,如正规手术操作流程、帐篷钉放置的位置及方向、放置可吸收生物膜与放帐篷钉的顺序以及安放配钉的位点等。鉴于此,本项目组基于临床手术操作流程,撰写了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修复与再生中临床应用操作规范,旨在为广大口腔医师在应用该项技术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并对其临床推广应用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帐篷钉技术 牙槽骨缺损 引导骨再生技术 修复与再生 规范化操作
下载PDF
导致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成人髁突骨折类型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蔡怡华 陆川 +1 位作者 何冬梅 杨驰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回顾分析导致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成人髁突骨折类型。方法 :回顾口腔外科关节组2010—2012年收治的由髁突骨折保守治疗导致颞下颌关节强直,从损伤到发生强直有完整CT资料的成人病例,按照下颌支残端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将髁突骨折分为3... 目的:回顾分析导致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成人髁突骨折类型。方法 :回顾口腔外科关节组2010—2012年收治的由髁突骨折保守治疗导致颞下颌关节强直,从损伤到发生强直有完整CT资料的成人病例,按照下颌支残端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将髁突骨折分为3级,0级为下颌支残端位于关节窝内,与之无接触;1级为下颌支残端位于关节窝内,与之有接触;2级为下颌支残端外上方脱位出关节窝。结合髁突骨折类型、骨折块移位程度和关节盘的位置、下颌骨其他部位骨折情况等,分析关节强直形成的原因。结果:13例(24侧)导致关节强直病例的髁突骨折有完整的CT资料,导致关节强直的髁突骨折类型均为囊内骨折,其中B型占70%。下颌支残端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中,0级0侧;1级10侧,占41.7%;2级14侧,占58.3%。0级和1级的关节盘均伴髁突骨折块移位,后外侧带断裂。形成关节强直的髁突骨折中,77%伴颏部骨折,导致牙弓增宽。结论:下颌支残端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对于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其中0级不易引起关节强直;1级较容易引起关节强直,是手术的相对适应证;2级最容易引起关节强直,是手术的绝对适应证。其他危险因素还有髁突囊内B型骨折和合并牙弓增宽的下颌骨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颞下颌关节强直 骨折类型
下载PDF
自体块状骨结合引导骨再生技术重建前牙区骨量不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郑吉驷 张善勇 +3 位作者 杨驰 张瑛 赵璟阳 虞菲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44-151,共8页
目的:比较自体块状骨结合引导骨再生(GBR)技术重建前牙区骨量不足术后种植位点和非种植位点骨量变化的差异。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8月间,术前全景片及CT评估14例患者(73个缺牙位点)前牙区骨量不足,于颏部或下颌支处取自体块状骨结合... 目的:比较自体块状骨结合引导骨再生(GBR)技术重建前牙区骨量不足术后种植位点和非种植位点骨量变化的差异。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8月间,术前全景片及CT评估14例患者(73个缺牙位点)前牙区骨量不足,于颏部或下颌支处取自体块状骨结合GBR技术重建前牙牙槽骨,并延期行种植体植入术(共植入42颗种植体)。术后即刻、3、6、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平均13.8个月)行CT检查。利用Simplant 11.04软件三维重建并测量牙槽嵴顶骨宽度(alveolar crestal bone width,ACBW)、牙槽骨中部骨宽度(alveolar midway bone width,AMBW)和牙槽骨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BH)。测量的所有数据按照种植位点(即种植体植入的位点)和非种植位点(即未植入种植体,后期利用桥体修复的位点)分为2组。采用SAS 9.0软件包对该2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植骨和种植体植入手术,术后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切口均愈合良好,42颗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骨结合良好。术后2组骨改建评价显示:对种植位点的ACBW和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和术后3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对非种植位点的ACBW和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和9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组中ACBW、AMBW和ABH的骨量变化显示: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骨吸收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种植位点较种植位点在种植体植入后发生更多的骨吸收,其原因是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产生的创伤和种植体能保存骨量两者相互作用所致。因此,即刻或同期植入种植体,避免二次手术,对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外科 骨量不足 块状骨 骨量变化
下载PDF
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影像学转归 被引量:11
16
作者 卓子昂 蔡协艺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自然病程中青少年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前移位的影像学转归。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于我院关节专科随访的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124例青少年患者。通过MRI检查评价健、患侧髁突骨质退变、关节盘变形和... 目的:分析比较自然病程中青少年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前移位的影像学转归。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于我院关节专科随访的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124例青少年患者。通过MRI检查评价健、患侧髁突骨质退变、关节盘变形和积液的发生率,比较其病程进展。采用SAS 9.13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诊时,患侧髁突骨质退变和积液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健侧(P<0.05)。对随访前、后进行比较,发现患侧关节盘变形的检出率显著升高(P<0.05),而患侧积液的检出率显著降低(P<0.05),患侧髁突骨质退变率由60.48%上升为69.36%,但无显著差异(P=0.14)。结论: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与髁突骨质退变和关节腔积液显著相关。随着病程延续,其关节盘变形发生率显著升高,关节液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颞下颌关节 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髁突退变 磁共振
下载PDF
口腔种植中骨增量技术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晨琳 徐光宙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553-558,共6页
临床上,种植部位骨量不足是种植治疗常遇到的难题。为确保种植区符合种植条件,骨增量技术尤为重要。常用的骨增量技术包括骨移植术、引导骨再生技术、骨劈开术、骨挤压术、上颌窦底提升术及牵张成骨术等。本文就骨增量技术在口腔种植中... 临床上,种植部位骨量不足是种植治疗常遇到的难题。为确保种植区符合种植条件,骨增量技术尤为重要。常用的骨增量技术包括骨移植术、引导骨再生技术、骨劈开术、骨挤压术、上颌窦底提升术及牵张成骨术等。本文就骨增量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种植 骨量不足 骨增量技术
下载PDF
成人颅下颌骨解剖测量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焦子先 郑吉驷 +4 位作者 刘欢 邱瀚宣 曹威 张善勇 杨驰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应用三维CT对成人颞下颌关节解剖学数据进行初步测量分析,为标准型全颞下颌关节假体研发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无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受试者400例,应用螺旋CT扫描头颅骨(层厚0.625 mm,Dicom格式),利用Simplant Pro 11.04软件对颞下颌关... 目的:应用三维CT对成人颞下颌关节解剖学数据进行初步测量分析,为标准型全颞下颌关节假体研发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无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受试者400例,应用螺旋CT扫描头颅骨(层厚0.625 mm,Dicom格式),利用Simplant Pro 11.04软件对颞下颌关节相关解剖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应用SAS 8.0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三维重建头颅上测得颧弓宽度、颧弓弯曲弧度、关节窝内外径、关节窝前后径、关节窝前后斜面角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髁突前后斜面角度、髁突颈部宽度、下颌孔距下颌支后缘距离、下颌角距下牙槽神经距离等相关数据。结论:颞下颌关节相关解剖数据的测量及分析结果,可为标准型全颞下颌关节假体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颅下颌骨 颞下颌关节假体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与不可复性前移自然转归的MRI评价 被引量:10
19
作者 胡颖恺 杨驰 +1 位作者 蔡协艺 谢千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508-514,共7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MRI)比较未经治疗的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与不可复性盘前移患者的关节盘长度、盘-髁距离及关节盘形态的变化,为制订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65例(217侧关节)在随访期间未经有创或不可逆治疗的颞下颌关节盘移... 目的:利用磁共振(MRI)比较未经治疗的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与不可复性盘前移患者的关节盘长度、盘-髁距离及关节盘形态的变化,为制订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65例(217侧关节)在随访期间未经有创或不可逆治疗的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分为可复组与不可复组,在初诊及随访结束时拍摄MRI,分别对关节盘长度和盘-髁距离进行定量测量,对关节盘形态变化和Wilkes分期变化进行半定量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关节盘状态的改变。结果:可复组86侧关节,平均随访9.38个月(3.17~25.47个月);不可复组131侧关节,平均随访8.03个月(3.40~47.43个月)。可复组关节盘的平均长度从9.19 mm缩短至8.54 mm,盘-髁平均距离从3.77 mm增加至4.59 mm;不可复组关节盘平均长度从7.70 mm缩短至6.34 mm,盘-髁距离从6.29 mm增加至7.58 mm。可复组初诊及随访后关节盘形态均以Ⅰ型为主,关节盘仍有复位价值;不可复组初诊时以Ⅱ型为主,随访后以Ⅳ型为主,关节盘复位价值下降。以上结果组内、组间变化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自然转归过程中,关节盘前移距离逐渐增大,关节盘长度逐渐缩短。可复组经过半年余随访,关节盘形态仍较好,而不可复性组则出现明显的关节盘折叠变形。因此,对于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应尽早进行盘复位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关节盘前移位 磁共振
下载PDF
上颌窦底提升术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善勇 郑吉驷 杨驰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50-157,共8页
目前,种植手术已成为一种常规的技术应用于临床,随着种植体设计的改进和植入技术的日趋成熟,成功率不断提高,适应证也不断扩大,但是剩余骨高度不足仍是影响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多采用上颌窦底提升术,主要包括上颌窦侧... 目前,种植手术已成为一种常规的技术应用于临床,随着种植体设计的改进和植入技术的日趋成熟,成功率不断提高,适应证也不断扩大,但是剩余骨高度不足仍是影响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多采用上颌窦底提升术,主要包括上颌窦侧壁开窗术和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这2种术式有效解决了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不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上颌窦的解剖结构、底壁分嵴等情况,以及口腔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归纳总结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基本原则,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的切口设计、手术方法,以及3种改良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比较,骨挤压器和骨冲顶器的应用,初步探讨植骨材料的选择,辅助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特殊器械(超声骨刀和内镜)的特点,伴发上颌窦囊肿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术 牙种植 上颌窦侧壁开窗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