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是牙医学的基础,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与再生和口腔种植、口腔正畸、牙周及口腔修复等亚专业学科关系密切。因此,对牙槽骨进行有效的修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随着引导骨再生(guide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的发展...牙槽骨是牙医学的基础,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与再生和口腔种植、口腔正畸、牙周及口腔修复等亚专业学科关系密切。因此,对牙槽骨进行有效的修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随着引导骨再生(guide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的发展,基于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与再生理念,一种全新的骨增量技术快速发展,且在临床上获得了有效验证,即基于帐篷钉技术的骨增量方案。该技术具有技术敏感性低、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及费用低等特点。另外,可以单纯应用生物医用材料,在不需要自体骨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牙槽骨严重缺损的修复与再生。因此,该项技术获得了越来越多医师和患者的青睐。但目前广大医师对如何正确将其有效用于临床仍面临诸多困难,如正规手术操作流程、帐篷钉放置的位置及方向、放置可吸收生物膜与放帐篷钉的顺序以及安放配钉的位点等。鉴于此,本项目组基于临床手术操作流程,撰写了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修复与再生中临床应用操作规范,旨在为广大口腔医师在应用该项技术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并对其临床推广应用起到积极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自体块状骨结合引导骨再生(GBR)技术重建前牙区骨量不足术后种植位点和非种植位点骨量变化的差异。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8月间,术前全景片及CT评估14例患者(73个缺牙位点)前牙区骨量不足,于颏部或下颌支处取自体块状骨结合...目的:比较自体块状骨结合引导骨再生(GBR)技术重建前牙区骨量不足术后种植位点和非种植位点骨量变化的差异。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8月间,术前全景片及CT评估14例患者(73个缺牙位点)前牙区骨量不足,于颏部或下颌支处取自体块状骨结合GBR技术重建前牙牙槽骨,并延期行种植体植入术(共植入42颗种植体)。术后即刻、3、6、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平均13.8个月)行CT检查。利用Simplant 11.04软件三维重建并测量牙槽嵴顶骨宽度(alveolar crestal bone width,ACBW)、牙槽骨中部骨宽度(alveolar midway bone width,AMBW)和牙槽骨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BH)。测量的所有数据按照种植位点(即种植体植入的位点)和非种植位点(即未植入种植体,后期利用桥体修复的位点)分为2组。采用SAS 9.0软件包对该2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植骨和种植体植入手术,术后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切口均愈合良好,42颗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骨结合良好。术后2组骨改建评价显示:对种植位点的ACBW和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和术后3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对非种植位点的ACBW和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和9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组中ACBW、AMBW和ABH的骨量变化显示: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骨吸收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种植位点较种植位点在种植体植入后发生更多的骨吸收,其原因是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产生的创伤和种植体能保存骨量两者相互作用所致。因此,即刻或同期植入种植体,避免二次手术,对骨�展开更多
目的:应用三维CT对成人颞下颌关节解剖学数据进行初步测量分析,为标准型全颞下颌关节假体研发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无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受试者400例,应用螺旋CT扫描头颅骨(层厚0.625 mm,Dicom格式),利用Simplant Pro 11.04软件对颞下颌关...目的:应用三维CT对成人颞下颌关节解剖学数据进行初步测量分析,为标准型全颞下颌关节假体研发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无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受试者400例,应用螺旋CT扫描头颅骨(层厚0.625 mm,Dicom格式),利用Simplant Pro 11.04软件对颞下颌关节相关解剖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应用SAS 8.0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三维重建头颅上测得颧弓宽度、颧弓弯曲弧度、关节窝内外径、关节窝前后径、关节窝前后斜面角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髁突前后斜面角度、髁突颈部宽度、下颌孔距下颌支后缘距离、下颌角距下牙槽神经距离等相关数据。结论:颞下颌关节相关解剖数据的测量及分析结果,可为标准型全颞下颌关节假体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持。展开更多
文摘牙槽骨是牙医学的基础,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与再生和口腔种植、口腔正畸、牙周及口腔修复等亚专业学科关系密切。因此,对牙槽骨进行有效的修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随着引导骨再生(guide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的发展,基于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与再生理念,一种全新的骨增量技术快速发展,且在临床上获得了有效验证,即基于帐篷钉技术的骨增量方案。该技术具有技术敏感性低、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及费用低等特点。另外,可以单纯应用生物医用材料,在不需要自体骨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牙槽骨严重缺损的修复与再生。因此,该项技术获得了越来越多医师和患者的青睐。但目前广大医师对如何正确将其有效用于临床仍面临诸多困难,如正规手术操作流程、帐篷钉放置的位置及方向、放置可吸收生物膜与放帐篷钉的顺序以及安放配钉的位点等。鉴于此,本项目组基于临床手术操作流程,撰写了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修复与再生中临床应用操作规范,旨在为广大口腔医师在应用该项技术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并对其临床推广应用起到积极作用。
文摘目的:比较自体块状骨结合引导骨再生(GBR)技术重建前牙区骨量不足术后种植位点和非种植位点骨量变化的差异。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8月间,术前全景片及CT评估14例患者(73个缺牙位点)前牙区骨量不足,于颏部或下颌支处取自体块状骨结合GBR技术重建前牙牙槽骨,并延期行种植体植入术(共植入42颗种植体)。术后即刻、3、6、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平均13.8个月)行CT检查。利用Simplant 11.04软件三维重建并测量牙槽嵴顶骨宽度(alveolar crestal bone width,ACBW)、牙槽骨中部骨宽度(alveolar midway bone width,AMBW)和牙槽骨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BH)。测量的所有数据按照种植位点(即种植体植入的位点)和非种植位点(即未植入种植体,后期利用桥体修复的位点)分为2组。采用SAS 9.0软件包对该2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植骨和种植体植入手术,术后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切口均愈合良好,42颗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骨结合良好。术后2组骨改建评价显示:对种植位点的ACBW和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和术后3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对非种植位点的ACBW和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和9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组中ACBW、AMBW和ABH的骨量变化显示: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骨吸收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种植位点较种植位点在种植体植入后发生更多的骨吸收,其原因是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产生的创伤和种植体能保存骨量两者相互作用所致。因此,即刻或同期植入种植体,避免二次手术,对骨�
文摘目的:应用三维CT对成人颞下颌关节解剖学数据进行初步测量分析,为标准型全颞下颌关节假体研发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无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受试者400例,应用螺旋CT扫描头颅骨(层厚0.625 mm,Dicom格式),利用Simplant Pro 11.04软件对颞下颌关节相关解剖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应用SAS 8.0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三维重建头颅上测得颧弓宽度、颧弓弯曲弧度、关节窝内外径、关节窝前后径、关节窝前后斜面角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髁突前后斜面角度、髁突颈部宽度、下颌孔距下颌支后缘距离、下颌角距下牙槽神经距离等相关数据。结论:颞下颌关节相关解剖数据的测量及分析结果,可为标准型全颞下颌关节假体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