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8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88
1
作者 董双海 田纪伟 +3 位作者 王雷 赵庆华 夏天 刘诚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目的观察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以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 compressed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09年7月收治的42例采用PVP或PKP治疗的OVCF患者,... 目的观察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以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 compressed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09年7月收治的42例采用PVP或PKP治疗的OVCF患者,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变情况,同时通过手术节段的x线测量计算伤椎高度恢复率及受伤节段后凸矫正率,并结合胸片判断有无骨水泥渗漏发生。结果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有差异。PVP组或PKP组患者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的VAS、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PVP组与PKP组术后6个月VAS及SF-36评分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两组VAS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PKP组伤椎前、中柱高度恢复率略优于PVP组(P〈0.05)。术后2周PKP组后凸矫正率略优于PV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OVCF的治疗,PVP和PKP的疼痛缓解率相似,两者对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均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PVP的骨水泥渗漏率要多于PK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原文传递
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5
2
作者 桑伟林 朱力波 +2 位作者 陆海明 王聪 马金忠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5期584-588,共5页
目的回顾性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比较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的16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例,其中78例行直接前方入路,82例行后外侧入路。所... 目的回顾性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比较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的16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例,其中78例行直接前方入路,82例行后外侧入路。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全髋关节初次置换,CrowⅣ型脱位、强直髋以及需要使用特殊假体的病例均被排除。收集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出血量、人工股骨头直径等资料,测量术后6个月时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和股骨假体力线,比较两组的脱位率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病例最后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所有病例随访至少2年。结果直接前方入路组平均年龄(53.0±11.2)岁,与后外侧组(54.0±13.2)岁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接前方入路组的BMI为(24.2±2.7),与后外侧组(24.1±3.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接前方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2.0±10.1)min,比后外侧组(55.0±11.5)min长;术中出血(255.0±22.0)ml,比后外侧组(370.0±32.5)ml少,两者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随访时前方入路组平均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2.3±6.2)分,与后外侧组(91.7±5.5)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接前方入路组78例无1例发生脱位,后外侧组82例有2例发生脱位、1例假体周围骨折进行翻修手术。直接前方入路组1例发生切口内血肿,后外侧组1例发生迟发性感染。结论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能较好地保护髋关节周围肌肉组织,能够获得较快的术后康复和较好的髋关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原文传递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 被引量:52
3
作者 李夏 王秋根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3年第1期23-25,共3页
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的历史源远流长,近年随着影像学革新和骨科内植物发展,更多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最新美国骨科医师协会《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指南》建议对无法获得良好闭合复位的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进行手术治疗,而非石膏固定。手术... 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的历史源远流长,近年随着影像学革新和骨科内植物发展,更多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最新美国骨科医师协会《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指南》建议对无法获得良好闭合复位的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进行手术治疗,而非石膏固定。手术治疗恢复青少年患者腕部解剖与获得良好功能相关已取得共识,内固定手术能否使老年患者获益仍存在明显争议,患者社会年龄和功能需求不容忽视。良好的骨折初始复位曾被认为是保守治疗成功的关键,新近研究表明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复位愈发难以维持,因此密切的影像学随访不可或缺。尺骨茎突骨折对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目前认为掌侧钢板固定桡骨骨折后下尺桡关节若恢复稳定,可不予处理茎突骨折。既往重骨折、轻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模式已渐遭摒弃。实际临床工作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损伤类型、年龄、功能需求以及经济情况等因素,以确定个性化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尺骨茎突骨折 软组织损伤 治疗 经济学
下载PDF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7
4
作者 邓迎生 王秋根 +5 位作者 张秋林 纪方 蔡晓冰 唐昊 吴剑宏 汪方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5期377-379,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35例,比较研究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 目的初步探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35例,比较研究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经随访9~24个月(平均17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评定:优20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结论对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减少结构性植骨、避免肌腱激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骨折 内固定 锁定加压钢板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腰痛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5
作者 王宏杰 张永兴 赵庆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盘源性腰痛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其机制仍未明确,因而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目前研究显示,盘源性腰痛的疼痛机制按照起因可大致分为压力改变、神经因素以及化学因子等。本文就盘源性腰痛的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疼痛机制 神经刺激 压力改变 化学因子
原文传递
微创直接前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43
6
作者 俞银贤 易诚青 +1 位作者 马金忠 王秋根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8期702-707,共6页
目的 :对比在学习曲线阶段的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评估微创直接前入路在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中的运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 目的 :对比在学习曲线阶段的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评估微创直接前入路在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中的运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48例股骨头坏死FicatⅢ或Ⅳ期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其中DAA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2±4.3)岁;后外侧入路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6±4.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时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柄假体颈干角。术后1、6个月和5年时分别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髋关节功能及患髋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平均60.4个月(48~73个月)。手术时间DAA组为(78.30±5.08)min,后外侧入路组为(75.61±10.60)min,术中出血量DAA组为(351.30±21.46)ml,后外侧入路组为(362.20±26.15)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卧床时间DAA组为(2.05±1.10)d,后外侧组为(3.30±1.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髋臼杯外展角和股骨柄假体颈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6个月及5年,两组HHS与髋关节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AA组有1例术中损伤旋股外侧动脉升支,1例大转子骨折,1例表浅伤口感染。后外侧组发生1例髋关节后脱位。两组末次随访时均无假体松动。结论:采用微创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FicatⅢ期或Ⅳ期均可以获得较好疗效,但在学习曲线阶段,针对复杂病例微创DAA较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其优势可能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关节成形术 置换 直接前入路 学习曲线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术式选择 被引量:44
7
作者 王雷 柳超 田纪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10-616,共7页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疗效。方法: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28~78岁,平均56.4岁。术前伴脊髓损伤22例,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9例,C级6例,D级2例。根据...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疗效。方法: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28~78岁,平均56.4岁。术前伴脊髓损伤22例,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9例,C级6例,D级2例。根据患者骨折类型、椎间盘突出及压迫脊髓程度、小关节交锁情况、颈椎损伤程度等因素选择手术方案,其中21例椎体骨折但不伴有椎间小关节绞锁的病例采用单纯前路手术治疗(单间隙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4例颈椎脱位伴有小关节绞锁但不伴有明显的椎体骨折、MRI示脊髓前方无明显受压,或屈曲牵张型双侧关节突骨折/绞锁者行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7例有椎体骨折和椎间盘损伤,并存在椎体脱位、椎间小关节绞锁,或椎板骨折、骨块脱入椎管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评价骨折愈合、植骨融合及颈椎稳定性情况。结果: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气管和食管损伤等并发症。4例术中发现硬脊髓破损,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愈合。术后佩戴颈托3个月。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6个月22例有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患者除1例B级无恢复外,其余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1~2级。术后复查X线片示颈椎序列恢复良好,骨折愈合,植骨均在6个月内获骨性融合(平均4.5个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椎体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随访期间无钢板螺钉脱出、断裂。结论:术前对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损伤类型、损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位置及受伤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能够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有利于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脱位 下颈椎 手术 选择
下载PDF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或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8
8
作者 王雷 金新蒙 +2 位作者 吕枫 王聪聪 马小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03-409,共7页
目的 比较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或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Magerl A3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7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39例急性创伤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7例,女22例... 目的 比较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或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Magerl A3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7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39例急性创伤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7例,女22例;年龄52~85岁,平均61.3岁.均为单节段胸腰椎(T11~L2)骨折,骨密度T值<-2.5 SD,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为D或E级.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成形术组(A组,22例)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置钉组(B组,1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估患者疼痛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X线片测量计算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伤椎高度恢复率.观察随访时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伤口均Ⅰ/甲愈合.随访12 ~ 40个月,平均23.5个月.手术时间A组为(61.7±6.7) min,B组为(48.1 ±7.5)min(P <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347.7 ±44.9) ml,B组为(288.3±41.6)ml(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VA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4例和B组2例Frankel分级为D级患者转为E级.两组术后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均较术后有所降低,但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4例内固定取出,B组有2例内固定取出,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 结论 应用短节段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或伤椎置钉均有助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减少后凸畸形,两者临床疗效相当.但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
原文传递
髓内钉固定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的相关问题 被引量:36
9
作者 王秋根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9,共4页
成人股骨干骨折指小转子下3~5em至股骨髁上3—5cnl范围内的骨折,发病率为0.1%-3%。其发生有两个高峰:一是年轻男性人群,二是老年人群。对于单股骨干骨折合并肺功能损伤以及双股骨干骨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不是简单的两两相加... 成人股骨干骨折指小转子下3~5em至股骨髁上3—5cnl范围内的骨折,发病率为0.1%-3%。其发生有两个高峰:一是年轻男性人群,二是老年人群。对于单股骨干骨折合并肺功能损伤以及双股骨干骨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不是简单的两两相加,其危重程度及预后与多发伤患者是相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固定治疗 成人 髓内钉 病情严重程度 肺功能损伤 男性人群 老年人群
原文传递
AO新型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10
作者 李夏 高伟 +10 位作者 王秋根 李豪青 陶杰 李凡 黄建华 吴晓明 王建东 吴小峰 周孜辉 高堪达 陆海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探讨AO新型2.4mm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应用AO2.4mm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115例(120侧)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5例为双侧骨折。骨折按AO分型:A型35侧(A2型7侧... 目的探讨AO新型2.4mm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应用AO2.4mm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115例(120侧)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5例为双侧骨折。骨折按AO分型:A型35侧(A2型7侧,A3型28侧),B型15侧(B1型3侧,B2型8侧,B3型4侧),C型70侧(Cl型42侧,C2型20侧,C3型8侧)。开放伤10例,按Gustilo—Anderson分型:I型6例,Ⅱ型4例。采用单纯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78侧,单纯背侧LCP固定16侧,背侧加桡背侧联合固定26侧。结果98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3例为双侧骨折患者,随访率为84.2%。随访时问为6~15个月,平均8个月。X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术后感染、内固定松动、背侧肌腱激惹、正中神经刺激症状发生。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平均为背伸54。,掌屈580,旋前72。,旋后76°。根据Sarmiento改良的Garland & Werley评分方法评定疗效:优55侧,良32侧,可14侧,优良率为86,1%。结论AO2.4mm锁定内固定系统可为多种类型的桡骨远端骨折提供个体化的内固定选择,且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患者腕关节功能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钢板
原文传递
微创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 被引量:36
11
作者 桑伟林 朱力波 +1 位作者 马金忠 王秋根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0年第5期266-267,281,共3页
2010年5月19日至22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微创直接前方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学习班顺利举行。受马金忠教授的邀请,国际著名微创关节置换专家——来自奥地利Innsbruck大学附属医院的Michael Nolger教授专程前来... 2010年5月19日至22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微创直接前方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学习班顺利举行。受马金忠教授的邀请,国际著名微创关节置换专家——来自奥地利Innsbruck大学附属医院的Michael Nolger教授专程前来为全体学员作了关于微创前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的精彩报告。此次有幸征得Nolger教授同意,将报告内容翻译整理如下,与广大读者分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前入路 微创 人工髋关节置换 大学附属医院 MICHAEL 上海交通大学 前方入路
下载PDF
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4
12
作者 罗志平 饶海群 +4 位作者 黄大江 李国勇 柳超 董双海 田纪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3期2681-2685,共5页
目的 探讨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武警江西省总队医院骨科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96例,按手术方法随机分为MIS-TLIF组42例;男23... 目的 探讨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武警江西省总队医院骨科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96例,按手术方法随机分为MIS-TLIF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64.4±4.9)岁.传统TLIF组54例;男32例,女22例;年龄(66.5±7.6)岁.MIS-TLIF组采用肌间隙入路可扩张通道辅助下行患侧TLIF手术,结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传统TLIF组采用后正中入路开放下行TLIF手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影像学评价采用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片和(或)CT扫描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9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明显并发症;手术时间MIS-TLIF组[(96±37)min]与传统TLIF组[(83±25)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MIS-TLIF组与传统TLI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MIS-TLIF组随访时间(26±7)个月;传统TLIF组随访时间(27±8)个月;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与传统TLI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术后、末次随访ODI评分与传统TLIF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1例出现融合器移位,无神经症状,传统TLIF组1例出现伤口脂肪液化,两组椎弓根系统无松动及断裂,所有患者椎间融合率为100%,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6.5个月.结论 采用通道辅助下MIS-TLIF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达到与传统TLIF手术相同的疗效,且出血更少,术后腰背部疼痛减轻,有利于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最小侵入性 退行性疾病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尺骨鹰嘴骨折的内固定选择 被引量:30
13
作者 周孜辉 王秋根 +2 位作者 高伟 胡晓亮 李鹏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526-529,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尺骨鹰嘴骨折内固定的选择策略.方法 对2007年2月至2009年11月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62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张力带固定组36例,男17例,女19例,平均42.7岁;骨折按照Schatzkeer分型:A型13例,B型8例,C...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尺骨鹰嘴骨折内固定的选择策略.方法 对2007年2月至2009年11月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62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张力带固定组36例,男17例,女19例,平均42.7岁;骨折按照Schatzkeer分型:A型13例,B型8例,C型10型,D型3例,E型1例,F型1例;采用克氏针张力带(28例)及Cable-Pin(8例)固定;钢板固定组26例,男11例,女15例,平均43.9岁;骨折按照Schatzkeer分型:A型8例,B型6例,C型7型,D型2例,E型1例,F型2例;采用普通解剖钢板或锁定接骨板固定.采用Broberg-Morrey肘关节评分评定功能,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优良率.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获得6~24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Broberg-Morrey肘关节评分,张力带组:优14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3.3%;钢板组:优11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4,P=0.361).张力带组有5例患者发生骨折复位丢失,其中B型3例,C、D型各1例;钢板组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无骨折移位,但D、F型各有1例患者出现骨化性肌炎.结论 张力带技术对于简单移位骨折固定可靠,但粉碎性、斜行及脱位型骨折则适用钢板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邓迎生 张秋林 +10 位作者 王秋根 纪方 蔡晓冰 唐昊 吴剑宏 汪方 汤旭日 谢杨 官正茂 杨长伟 王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935-939,共5页
目的比较研究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00年1月-2006年6月分别采用外固定支架和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61例(85侧),骨折按AO/... 目的比较研究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00年1月-2006年6月分别采用外固定支架和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61例(85侧),骨折按AO/ASIF分型:C1型28侧,C2型33侧,C3型24侧。其中掌侧LCP治疗组34侧,外固定支架固定组51侧。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6~27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v标准评定,C1、C2型骨折LCP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型骨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掌侧或背侧不稳定的C1、C2型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可提供有效固定及早期活动;背侧不稳定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是外固定支架的最佳适应证;严重粉碎的C3型骨折(尤其掌侧不稳定者)应联合运用LCP和外固定支架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锁定加压钢板
原文传递
上肩胛悬吊带复合体双重损伤的临床分型和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28
15
作者 李豪青 吴晓明 +6 位作者 王秋根 王建东 王传舜 高伟 陶杰 黄建华 李凡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4-409,共6页
目的探讨上肩胛悬吊带复合体(superior shoulder suspensory complex,SSSC)双重损伤的临床分型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SSSC双重损伤患者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20-55岁,平均40.1岁。12例患... 目的探讨上肩胛悬吊带复合体(superior shoulder suspensory complex,SSSC)双重损伤的临床分型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SSSC双重损伤患者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20-55岁,平均40.1岁。1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例患者因严重合并伤接受保守治疗。根据Goss对SSSC的定义,将其双重损伤分为4型:Ⅰ型,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中1/3骨折,共7例,5例接受锁骨骨折及肩胛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Ⅱ型,喙突-喙锁韧带-锁骨连接体(C4连接)损伤,共1例,肩锁关节脱位行锁骨钩钢板固定,喙突骨折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Ⅲ型,喙突-肩胛盂上部分-肩峰联合部损伤,共6例,5例接受手术治疗,肩峰骨折行小“T”形钢板固定,喙突骨折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Ⅳ型,肩峰-肩锁关节-锁骨外1/3损伤,共1例,肩峰骨折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锁骨外113骨折行锁骨钩钢板固定。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13.2(6-24)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2(8-12)周。手术组随访结果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91.3(70-100)分,Rowe评分平均92.9(80-100)分,Herscovici评分平均14.6(12~16)分。保守组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58.3(55-60)分,Rowe评分平均50(35-60)分,Herscovici评分平均6.7(4-9)分。结论根据Goss对SSSC的定义对其双重损伤进行分型,并以此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手术治疗应以恢复SSSC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目标来选择进行一处还是两处切开复位内固定,通常需行两处复位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肩峰 肩胛骨 肩骨折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16
作者 匡凌浩 徐冬 +3 位作者 李广庆 柳超 王雷 田纪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9期2293-2296,共4页
目的 观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U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山东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枣庄医院骨科应用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平均48(30 ~68)岁.其中退变性腰椎滑脱16例,峡部裂... 目的 观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U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山东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枣庄医院骨科应用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平均48(30 ~68)岁.其中退变性腰椎滑脱16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26例.按Meyerding法对滑脱分类:Ⅰ°28例,Ⅱ°12例,Ⅲ°2例.手术方法首先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应用TLIF行减压、椎间融合,结合椎间融合器进行撑开复位.术前、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分,根据X线片评价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术中无并发症,随访平均19.4(9 ~36)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2.5±1.4)分及末次随访评分(2.3±1.6)分较术前(7.1±0.9)分显著降低(P<0.05)分,术后ODI评分(24.2±11.4)及末次随访评分(20.9±10.0)较术前(68.4±12.8)显著降低(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9.68±1.62)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9.3±1.3)较术前(8.3±1.3)显著增大(P<0.05),但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较术后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例出现融合器移位,无神经症状,椎弓根系统无松动及断裂,椎间融合率为100%,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6.5个月.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应用TLIF行有效的减压及椎间融合,结合后路内固定,达到稳定椎体、减轻临床症状的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腰椎 脱位 减压术 外科 骨钉
原文传递
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7
作者 吕杰 陈金伟 马金忠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4年第2期94-96,共3页
直接前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已得到临床广泛关注和应用。与其他手术入路相比,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真正从肌间隙进入的微创入路,具有创伤小、术后假体脱位风险低、康复快等优点,但同时也有学习曲线较长... 直接前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已得到临床广泛关注和应用。与其他手术入路相比,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真正从肌间隙进入的微创入路,具有创伤小、术后假体脱位风险低、康复快等优点,但同时也有学习曲线较长、可能损伤股外侧皮神经等不足。该文就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方法、优点和不足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直接前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髋臼假体位置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刘宇 桑伟林 +1 位作者 姜亚飞 马金忠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90-793,共4页
目的比较直接前方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位置的差异。方法将2008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02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研究;置换术中采用直接前方入路51例(直接前方入路组)、后外侧... 目的比较直接前方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位置的差异。方法将2008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02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研究;置换术中采用直接前方入路51例(直接前方入路组)、后外侧入路51例(后外侧入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髋别、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于术后第1天患者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并根据以上两指标评价髋臼假体是否位于安全区域。结果直接前方入路组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分别为(42.28±5.77)、(21.14±5.17)°,后外侧入路组分别为(43.93±7.44)、(21.05±4.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0,P=0.19;t=0.05,P=0.96)。直接前方入路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位于安全区域比例分别为88.2%(45/51)、80.4%(41/51),后外侧入路组为84.3%(43/51)、82.4%(42/5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56;χ~2=0.06,P=0.79)。直接前方入路组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均在安全区域的比例为70.6%(36/51),后外侧入路组为68.6%(35/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82)。结论采用直接前方入路或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位置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直接前方入路 后外侧入路 髋臼位置
原文传递
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要点 被引量:27
19
作者 李凡 陆海明 +5 位作者 王建东 王秋根 汪方 桑伟林 高伟 黄建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 总结和评价应用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要点.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8年7月,应用髓内钉治疗69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其中男42例,女27例 年龄28~68岁,平均48.6岁.根据Russell-Taylor分型:ⅠA型17例,ⅠB型11例 ⅡA型28例,ⅡB... 目的 总结和评价应用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要点.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8年7月,应用髓内钉治疗69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其中男42例,女27例 年龄28~68岁,平均48.6岁.根据Russell-Taylor分型:ⅠA型17例,ⅠB型11例 ⅡA型28例,ⅡB型13例.术中采用大转子顶部开口,先复位后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定位开口点及维持准确的主钉通道下插入髓内钉.对于Russell-Taylor ⅠA型骨折,近端锁钉由大转子锁向小转子 而对于小转子不完整股骨内侧皮质粉碎者,则采用头髓钉或Trigen重建钉,近端锁钉锁向股骨颈.髓内钉远端均行静力锁定.术后参照由Sandes等推荐的创伤性髋关节等级评分评定疗效. 结果 8例失访,2例在随访期间死亡,其余59例患者术后获得8~2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2.5~8.0个月,平均3.9个月.术后创伤性髋关节等级评分评定疗效:优18例,良32例,中6例,差3例,优良率为84.7%.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断裂,继发的股骨干、大转子骨折等并发症. 结论 合适的内固定选择、术中良好复位及准确的进钉点对治疗至关重要.在正确掌握手术操作要点的情况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能取得良好效果,可作为优先考虑的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骨钉
原文传递
胸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26
20
作者 夏天 董双海 +2 位作者 王雷 赵庆华 田纪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94-797,共4页
目的:分析胸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置钉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53例胸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患者,男31例,女22例;年龄18~73岁,平均51.2岁。腰椎退变性疾病24例,胸腰椎骨折29例。置钉节段为T8... 目的:分析胸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置钉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53例胸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患者,男31例,女22例;年龄18~73岁,平均51.2岁。腰椎退变性疾病24例,胸腰椎骨折29例。置钉节段为T8~S1。根据术后CT轴位扫描图像以及患者是否出现椎弓根螺钉相关并发症,将椎弓根螺钉位置分级:0级,螺钉位于椎弓根皮质内;1级,螺钉突破椎弓根骨壁但≤2mm;2级,螺钉突破椎弓根骨壁〉2ram,但无神经受压等症状;3级,出现螺钉相关并发症。结果: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12枚,平均4.0枚/例。212枚螺钉中,0级175枚(82.5%);1级32枚(15.1%);2级4枚(1.9%);3级1枚(0.5%),患者出现神经受压症状,行翻修术。37枚位置不佳的螺钉中,24枚向内侧切出椎弓根,13枚向外侧切出。结论:胸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虽置钉位置欠佳率较高,但很少发生2级以上置钉位置不佳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经皮椎弓根螺钉 置钉准确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