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舒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及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谷胜利 邵静 +4 位作者 刘改玲 叶晓景 赵静 沈翠 戈海珍 《中国药业》 CAS 2016年第17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及对患者血脂、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47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274例与对照组273例,对照组给予常...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及对患者血脂、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47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274例与对照组27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外加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积分变化、血脂水平变化及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6,12个月后颈动脉斑块积分、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CRP水平均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改善血脂代谢水平,降低CR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疗效 血脂 血清C-反应蛋白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萎缩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2
作者 姚胜旗 陆学胜 +3 位作者 许敏 张燕 张允 丁冀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81-583,共3页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萎缩和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AD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取同期体检的认知功能正常的非AD老年人6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脑CT参数作线性测量以确定脑萎缩的程度,并对AD组患...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萎缩和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AD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取同期体检的认知功能正常的非AD老年人6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脑CT参数作线性测量以确定脑萎缩的程度,并对AD组患者行临床痴呆量表(CDR)评定,并将以上数值和CDR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AD组患者侧脑室颢角间径、侧裂池宽平均宽度、三脑室宽度、尾状核头间径、侧脑室前角宽度、侧脑室体部平均宽度、侧脑室枕部平均宽度、脑沟平均宽度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脑颞叶、脑皮质及白质萎缩;AD组四叠体池宽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脑干萎缩不明显。CDR和侧脑室颢角间径、侧裂池宽平均宽度、三脑室宽度、尾状核头间径、侧脑室前角宽度、侧脑室体部平均宽度、侧脑室枕部平均宽度、脑沟平均宽度等指标均呈正相关。结论老年性AD脑萎缩和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有密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脑萎缩 认知功能障碍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清肌钙蛋白I升高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允 陆学胜 +3 位作者 张燕 许敏 朱筱琦 付艳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21期9-1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c Tn I水平变化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c Tn I水平分为c Tn I正常组和c Tn I增高组,分析2组患者心电图改变和急性期死亡率的差异,以及2组患者随访期间心... 目的 探讨血清c Tn I水平变化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c Tn I水平分为c Tn I正常组和c Tn I增高组,分析2组患者心电图改变和急性期死亡率的差异,以及2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脑血管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 Tn I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04,P〈0.01);c Tn I增高组急性期死亡率(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P=0.041)高于c Tn I正常组。Cox回归分析表明c Tn I增高组较正常组发生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RR=2.759,95%CI:1.171~6.500,P=0.020)。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 Tn I水平与卒中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 Tn I水平增高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心肌肌钙蛋白I 预后
下载PDF
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变构调节剂对β淀粉样蛋白寡聚体引起细胞毒性影响的研究
4
作者 孙永安 褚文正 +5 位作者 金海强 叶长青 衷弘熙 徐俊 暴党振 都爱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1199-1203,共5页
目的研究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mGluR5)变构调节剂对细胞型朊蛋白(PrPc)免疫共沉淀效应的影响,筛选能有效阻断β淀粉样蛋白寡聚体(Aβo)细胞毒性信号化合物。方法人胚胎肾293细胞进行培养,按照加入mGluR5变构剂的不同,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 目的研究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mGluR5)变构调节剂对细胞型朊蛋白(PrPc)免疫共沉淀效应的影响,筛选能有效阻断β淀粉样蛋白寡聚体(Aβo)细胞毒性信号化合物。方法人胚胎肾293细胞进行培养,按照加入mGluR5变构剂的不同,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对照组、3-[(2-甲基-4-噻唑基)乙炔基]吡啶盐酸盐(MTEP)组、6-甲基-2-(偶氮苯基)-3-羟基吡啶(SIB)组、S-(4-氟苯基)-{3-[3-(4-氟苯基)-5-(1,2,4)-恶二唑基]-1-哌啶基}-甲酮(ADX-47273)组、二羟基苯基甘氨酸(DHPG)组、6-甲氧基-N-(4-甲氧基苯基)-4-喹唑啉铵盐酸盐(LY-456236)组、4-丁氧基-N-(2,4-二氟苯基)苯甲酰胺(VU-0357121)组、3,3-二氯二苯甲醛双腙(DCB)组,利用转基因技术及免疫共沉淀技术,研究上述不同的mGluR5变构调节剂对PrPc和mGluR5的免疫共沉淀的影响。结果 MTEP组、SIB组的PrPc(30.87±2.65、40.25±3.21 vs 100.00±0.00,P<0.05)和mGluR5(30.12±4.23、51.67±7.09 vs100.00±0.00,P<0.05,P<0.01)免疫共沉淀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1),其中MTEP对免疫共沉淀的抑制最强。ADX-47273组、DHPG组、LY-456236组和VU-0357121组的PrPc和mGluR5免疫共沉淀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其中DHPG组对免疫共沉淀信号增强效应最强。结论负性变构调节剂MTEP能减弱Aβo的细胞毒性信号向细胞内传递,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谷氨酸 淀粉样Β蛋白 免疫沉淀法 阿尔茨海默病
下载PDF
丁苯酞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35
5
作者 李园园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探究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2例。2组均给予常规补液治疗,并给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片口服;试验组加用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 目的:探究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2例。2组均给予常规补液治疗,并给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片口服;试验组加用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疗程均为14 d。分别于治疗7、14 d采用NIHSS评分和BI评分评价2组的恢复情况;治疗14 d后,检测2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2组的不良反应;治疗后90、180 d回访。结果:治疗14 d后,试验组的NIHSS评分、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恢复也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2,P=0.498);2组治疗后90、180 d,BI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阿托伐他汀 脑梗死
下载PDF
影响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克良 耿瑞慧 +2 位作者 朱立勋 孙晓静 陆学胜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8期1464-1467,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4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 目的:探讨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4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溶栓后24h评分减少超过3分为溶栓早期有效组(24例),否则为溶栓早期无效组(25例),比较两组各临床数据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溶栓前血糖、血生化、血压等均无差异(P>0.05);早期有效组患者房颤发生率、脑白质病变发生率和溶栓前NIHSS评分较早期无效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有效组患者90天生活自理率较早期无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疗效好者3个月预后好;溶栓前无房颤、无白质疏松患者溶栓后早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替普酶静脉 溶栓 预后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被引量:9
7
作者 陈施吾 窦荣花 +10 位作者 王玉凯 王含 王晓平 陈先文 陈玲 王训 屈洪党 陈生弟 Susan Fox 李燕 王刚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3期176-183,共8页
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及研究的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已经从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范畴扩展为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多系统疾病,其中以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H)为代表的血压异常,作为一种常见的... 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及研究的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已经从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范畴扩展为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多系统疾病,其中以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H)为代表的血压异常,作为一种常见的非运动症状(non-motor symptoms, NMSs),可发生在PD的整个病程任一时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血压 管理 诊断 直立性低血压
下载PDF
依那普利叶酸片对伴发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博 沈滔 +3 位作者 毛蕾 徐玉萍 方麒林 王晓平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7年第10期680-686,共7页
目的分析伴发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ACI患者,随机抽取符合入选标准患者400例,根据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三组:H型高血压组(A组)、单纯高血压组(B组)... 目的分析伴发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ACI患者,随机抽取符合入选标准患者400例,根据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三组:H型高血压组(A组)、单纯高血压组(B组)和单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C组),再将A组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组(A_1组)和依那普利片治疗(A2组),每组各100例。分析各组的人口学特征和基线临床资料,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各组患者出院时和随访1年后的预后情况。结果除性别和尿酸水平外,各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_1组和A_2组患者出院时m 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8,P=0.759),但1年后m RS评分A1组低于A2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8,P=0.046)。直线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ACI的远期预后具有协同作用(t=2.425,P=0.017;t=3.393,P=0.001)。结论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ACI患者远期预后具有协同作用,依那普利叶酸片长期治疗可改善ACI患者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高血压 急性脑梗死 预后 协同作用 依那普利叶酸片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变化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陶海雁 王晓平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8年第6期412-41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60例脑梗死(脑梗死组)和45例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起病后3 d内、2周时血清IGF-1的水平,并与30例健...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60例脑梗死(脑梗死组)和45例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起病后3 d内、2周时血清IGF-1的水平,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分析血清IGF-1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随访患者治疗后出院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及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并探讨血清IGF-1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起病后3 d内,脑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低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1);起病后2周时脑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有一定升高,但与对照组相比,仍较低(P<0.01),且脑梗死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仍低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餐后2 h血糖(2h PG)是IGF-1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无论根据ADL还是m RS评分分组,预后良好组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P<0.01)。结论血清IGF-1水平可帮助判断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在AIS治疗中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2h PG可能是IGF-1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 脑梗死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餐后2 h血糖(2hPG) 预后
原文传递
心脏超声联合被动抬腿试验评价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价值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聪 冯宪真 +2 位作者 黄马玉 袁凤云 卢苏梅 《医学综述》 2017年第1期138-140,144,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联合被动抬腿试验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行被动抬腿试...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联合被动抬腿试验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行被动抬腿试验(PLR),对照组行容量负荷试验(VE);分别于PLR、VE前后采用心脏超声监测心率、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比较各组间指标的变化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试验前心率、CVP、MAP、CO、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两组CVP[观察组:(6.2±0.7)cm H_2O(1 cm H_2O=0.098 k Pa)比(5.1±0.6)cm H_2O;对照组:(6.1±0.8)cm H_2O比(5.3±0.7)cm H_2O]、CO[观察组:(4.0±0.7)L/min比(3.4±0.3)L/min;对照组:(3.9±0.5)L/min比(3.5±0.3)L/min]、SV[观察组:(30.7±3.4)m L比(26.4±3.1)m L;对照组:(31.1±3.7)m L比(26.6±2.8)m L]均较试验前显著增加(P<0.05);试验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率、CVP、MAP、CO、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超声联合PLR能够监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且安全性更高,当患者存在扩容禁忌证时,可以采用PLR预测容量反应性,从而避免容量负荷过载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心脏超声 被动抬腿试验 容量负荷试验 容量反应性
下载PDF
6个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ELAS)家系先证者线粒体基因全序列比较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莉 邵宇权 +3 位作者 张宝荣 蒋萍萍 都爱莲 管敏鑫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59-1167,共9页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遗传代谢性疾病,而位于tRNA Leu(UUR)基因的A3243G突变是该疾病最常见的致病位...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遗传代谢性疾病,而位于tRNA Leu(UUR)基因的A3243G突变是该疾病最常见的致病位点.文章对6个汉族MELAS家系的先证者进行了临床病理、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探讨了线粒体基因多态性对MELAS病人表型可能产生的影响.线粒体基因检测结果显示,4例先证者为A3243G阳性,其异质性比例介于29%~59%之间,临床症状的严重性和异质性程度大致呈正相关;2例MELAS/Leigh叠加综合征先证者为A3243G阴性,复发次数和严重程度重于其他4例先证者,其中1例先证者的血液和肌肉组织中发现ND5基因T13094C突变,该位点已报道与MELAS/Leigh叠加综合征、小脑共济失调相关.另外,线粒体基因全序列测序结果显示:除主要致病突变外,还存在多个与耳聋、癫痫、糖尿病、心肌病、Leigh综合征相关的线粒体基因多态位点,临床症状严重的患者其多态位点也更多.这表明MELAS综合征的复杂表型不仅受致病突变位点的直接影响,也可能受到其他与疾病相关的多态性位点的修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基因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 多态性 表型
下载PDF
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界值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朱筱琦 陆学胜 +3 位作者 王洁 严乾峰 付艳玲 李园园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6期1065-1068,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以进一步探讨该危险因素用于区分脑梗死进展的最佳分界值。【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12月本院收治的24h内发病的非溶栓的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其病情发展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与... 【目的】通过研究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以进一步探讨该危险因素用于区分脑梗死进展的最佳分界值。【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12月本院收治的24h内发病的非溶栓的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其病情发展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既往史、血糖、血压、血脂、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相关因素的差异;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ROC曲线判断上述危险因素的分界值。【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厂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OSAT分型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构成比在进展性脑梗死组中占61.1%,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的5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是进展性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LDL—C分界值为2.45mmol/L(其敏感度:86.1%,特异度:52.8%。),以2.45mmol/L为分界值,将LDL-c分层,逐步10gistic回归显示高水平的LDL—C仍为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DL-c为进展性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将LDL-c分层后,高水平LDL-c仍为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高危因素。临床应用LDL-c分层更有利于区分脑梗死进展的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危险因素 ROC曲线
下载PDF
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施吾 窦荣花 +10 位作者 王玉凯 王含 王晓平 陈先文 陈玲 王训 屈洪党 陈生弟 Susan Fox 李燕 王刚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5期460-468,共9页
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及研究的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已经从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范畴扩展为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多系统疾病,其中以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H)为代表的血压异常,作为一种常见的非运... 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及研究的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已经从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范畴扩展为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多系统疾病,其中以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H)为代表的血压异常,作为一种常见的非运动症状(non-motor symptom, NMS),可发生在PD病程中的任一时间点。PD的血压异常既与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关,也与抗PD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密切相关,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
下载PDF
乌灵胶囊治疗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症状的疗效——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14
作者 何婧 薛峥 +6 位作者 顾平 王晓平 金莹 李淑华 龙云飞 陈海波 苏闻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58-264,共7页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抑郁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s平台注册号:NCT03195231)。在国内四家三甲医院运动障碍性疾病专病门诊筛选符合抑郁发作诊断...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抑郁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s平台注册号:NCT03195231)。在国内四家三甲医院运动障碍性疾病专病门诊筛选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总分≥13分的PD患者,由四家医院分别进行随机化入组,将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或乌灵胶囊组,分别给予安慰剂或乌灵胶囊3粒(0.33 g/粒)3次/d治疗,疗程12周。主要观察疗效指标为治疗12周后HAMD-17总分与基线HAMD-17总分的差值,次要观察疗效指标是治疗12周后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arkinson s disease sleep scale,PDSS)总分与基线PDSS总分的差值。结果82例符合入组条件者进入随机化分组,66例患者完成全部随访,其中安慰剂组28例,乌灵胶囊组38例。治疗12周后,安慰剂组HAMD-17总分〔差值中位数(四分位数)为-3.0(-0.3,-6.0)分〕、乌灵胶囊组HAMD-17总分〔差值中位数(四分位数)为-6.0(-3.0,-8.3)分〕均下降,以乌灵胶囊组HAMD-17总分降低更明显(Z=1.321,P=0.036);安慰剂组PDSS总分〔差值中位数(四分位数)2.0(-2.8,12.8)分〕、乌灵胶囊组PDSS总分〔差值中位数(四分位数)7.5(0,17.3)分〕均增加,以乌灵胶囊组PDSS总分增加幅度更大(Z=1.753,P=0.048)。用药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乌灵胶囊可以改善PD患者的抑郁症状,亦可以改善睡眠障碍,用药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灵胶囊 帕金森病 抑郁 睡眠障碍
下载PDF
梗死位置预测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进展性运动神经功能损伤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筱琦 陆学胜 +3 位作者 张允 许敏 严乾峰 丁冀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6期763-766,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位置与进展性运动神经功能损伤(PM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发病24h内、未行溶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区梗死患者,以发病7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动项目较基线升高大于或等于2分作为PMD的诊断标准,比较PM... 目的探讨脑梗死位置与进展性运动神经功能损伤(PM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发病24h内、未行溶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区梗死患者,以发病7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动项目较基线升高大于或等于2分作为PMD的诊断标准,比较PMD组与非PMD组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梗死位置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PM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患者121例,分为PMD组(45例)与非PMD组(76例)。PMD组内分水岭梗死的发生率高于非PMD组(26.7%vs.5.3%,P=0.001)。穿支动脉区梗死的发生率在PMD组与非PM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2%vs.35.5%,P=0.463),进一步将穿支动脉区梗死分为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AD)及脂质玻璃样变(LD)后。PMD组中BAD的发生率高于非P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9%vs.9.2%,P=0.005)。逐步Logistic回归显示内分水岭梗死(OR=9.750,95%CI:2.828~33.612,P=0.000)与BAD病变(OR=6.036,95%CI:2.119~17.190,P=0.001)是P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分水岭梗死、BAD病变可以预测PMD的发生。梗死位置有助于发现脑梗死进展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 进展性运动神经功能损伤 内分水岭梗死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下载PDF
Bickerstaff's脑干脑炎4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晓丹 徐雯莉 王晓平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393-397,共5页
目的分析Bickerstaff脑干脑炎(BBE)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其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瑞金北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例BB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综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4例患者均为... 目的分析Bickerstaff脑干脑炎(BBE)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其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瑞金北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例BB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综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4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者2例,疱疹病毒感染1例,鼻窦炎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眼肌麻痹(眼内肌麻痹3例,眼外肌麻痹1例),共济失调4例,意识障碍1例,腱反射亢进4例,病理征阳性2例,1例患者同时累及脑神经(面神经、前庭神经及听神经)。4例患者脑脊液检查及头颅MRI检查结果基本正常。2例行血清抗GQ1b抗体检查者均为阴性。4例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预后较好。结论 BBE的确诊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血清抗体、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作为辅助诊断,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CKERSTAFF脑干脑炎 吉兰-巴雷综合征 MILLER-FISHER综合征 临床特点 治疗
下载PDF
氟胞嘧啶 两性霉素B脂质体 伊曲康唑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8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卢苏梅 李聪 +2 位作者 冯宪真 徐仲卿 许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5期72-73,共2页
目的观察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氟胞嘧啶治疗,观察组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氟胞嘧... 目的观察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氟胞嘧啶治疗,观察组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氟胞嘧啶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脑脊液压力、生化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前后脑脊液真菌培养阳性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脊液压力、脑脊液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脊液真菌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效果优于低剂量两性霉素+氟康唑+氟胞嘧啶组,脑脊液培养、脑脊液生化结果改善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性脑膜炎 氟胞嘧啶 两性霉素B脂质体 伊曲康唑
下载PDF
神经内科门诊抑郁症、焦虑症的简易筛查和症状特点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洁 陆学胜 +3 位作者 许敏 王向明 姚胜旗 朱筱琦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7年第7期461-465,共5页
目的建立针对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的抑郁症、焦虑症简易筛查方法,分析患者症状特点。方法选择表现为"焦虑和/(或)抑郁"的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182例,使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进行筛查,阳性患者进... 目的建立针对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的抑郁症、焦虑症简易筛查方法,分析患者症状特点。方法选择表现为"焦虑和/(或)抑郁"的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182例,使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进行筛查,阳性患者进一步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检验以上量表的效度(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评估患者躯体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入组182例患者最终确诊抑郁症35例,广泛性焦虑症37例,抑郁症/焦虑症共病33例。各组间性别组成、年龄以及学历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M.I.N.I.为标准分析PHQ-9和GAD-7的效度:PHQ-9的灵敏度为94.3%,特异度为88.6%;GAD-7的灵敏度为97.3%,特异度为66.7%。PHQ-15总分评估,抑郁症组为(9.3±4.5)分,焦虑症组为(9.7±3.6)分,共病组为(12.8±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障碍、头痛和眩晕为神经内科就诊患者的三大相关症状。结论神经内科门诊同时使用PHQ-9和GAD-7可有效筛查抑郁症、焦虑症,减少共病的漏诊率;联合PHQ-15量表的使用可进一步细化躯体症状,提高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率,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随访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症 抑郁症 量表 共病
原文传递
3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研究进展及其在神经系统免疫病中的作用
19
作者 李海龙 都爱莲 《生命的化学》 CAS 2024年第3期498-504,共7页
3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是具有异质性的组织定居的淋巴细胞亚群,它与ILC1、ILC2均由共同淋巴祖细胞分化形成。近年来,学者针对ILC3发育过程和功能的不同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并将淋巴组织诱导细胞(LTi)从ILC3中独立出来。ILC3可通过分泌IL-1... 3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是具有异质性的组织定居的淋巴细胞亚群,它与ILC1、ILC2均由共同淋巴祖细胞分化形成。近年来,学者针对ILC3发育过程和功能的不同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并将淋巴组织诱导细胞(LTi)从ILC3中独立出来。ILC3可通过分泌IL-17、淋巴毒素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肠道免疫、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同时在神经系统免疫病如多发性硬化和重症肌无力等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综述ILC3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在神经系统免疫病中的作用,为今后更准确地研究ILC3和LTi细胞在神经系统免疫疾病中的作用提供更多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型固有淋巴细胞 神经系统免疫病 淋巴组织诱导细胞 多发性硬化 重症肌无力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脊髓炎的临床演变和不典型脊髓影像学特点分析
20
作者 王杰 赵立朋 +2 位作者 杨玲俐 张会军 都爱莲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脊髓炎的临床演变过程及不典型脊髓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脊髓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程演变和脊髓MRI动态变化特点及治疗转归。结果4例患者起病时间分别为新冠感染后5 d、15 d、80 d和...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脊髓炎的临床演变过程及不典型脊髓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脊髓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程演变和脊髓MRI动态变化特点及治疗转归。结果4例患者起病时间分别为新冠感染后5 d、15 d、80 d和30 d,首发症状为双下肢麻木无力3例、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1例,高峰期症状包括截瘫、括约肌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平面、痉挛性步态,神经功能状况评估量表(EDSS)评分分别为7.5分、9.0分、9.0分、7.5分。初始脊髓MRI无病灶1例,线状脊膜强化1例,T2点状病灶2例;高峰期T2为点片状、线状、云雾状病灶,横断面主要累及侧索和后索,突出特点为病程中均出现过线状脊膜强化和临床症状大于影像学表现。4例患者中2例予甲泼尼龙冲击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未见明显好转,4例患者均遗留明显残疾。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脊髓炎临床多表现为典型的脊髓炎症状,但脊髓影像学可表现为片状、线状、云雾状病灶,伴线状脊膜强化。新冠感染后脊髓炎的迟发性和不典型的脊髓MRI表现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脊髓炎 MRI 甲泼尼龙 血浆置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