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及细菌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坚镪 丁在咸 +3 位作者 张旻 陈红旗 秦环龙 蒋燕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6-190,共5页
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LP)对炎症性肠病(IBD)小鼠肠道菌群及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采用白介素10基因敲除(IL-10^(-/-))小鼠作为IBD动物模型,将8周龄雌性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IL-10^(-/-)组和IL-10^(-/-)+LP组三组。IL-10^(-/-)+LP组每... 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LP)对炎症性肠病(IBD)小鼠肠道菌群及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采用白介素10基因敲除(IL-10^(-/-))小鼠作为IBD动物模型,将8周龄雌性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IL-10^(-/-)组和IL-10^(-/-)+LP组三组。IL-10^(-/-)+LP组每日灌胃0.5 mL LP菌液(1.0×10~9CFU/mL),其余两组灌胃Ringer缓冲液0.5 mL,持续4周。以小鼠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及肠系膜淋巴结、脾脏细菌移位为检测指标。结果IL-10^(-/-)小鼠肠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明显下降,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含量升高,且肠道细菌移位明显增加;而连续灌胃LP菌液4周后,益生菌发挥了对肠道的调节作用,纠正了肠道菌群失衡,并降低了肠道细菌移位。结论LP能纠正炎症性肠病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减少细菌移位,从而增强了肠道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植物乳杆菌CGMCC 1258 菌群紊乱 细菌移位
下载PDF
益生菌对大鼠肠道菌群紊乱和细菌易位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坚镪 汤瑾 蒋燕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探讨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改变、细菌易位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经盲肠结扎穿孔法及颈静脉空肠置管制成腹腔感染模型后,单独给予肠外营养或加用益生菌,持续5 d。第6天处死,取盲肠内粪便做厌氧菌培养,... 目的探讨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改变、细菌易位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经盲肠结扎穿孔法及颈静脉空肠置管制成腹腔感染模型后,单独给予肠外营养或加用益生菌,持续5 d。第6天处死,取盲肠内粪便做厌氧菌培养,取腔静脉血及匀浆后的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作细菌培养,检测细菌易位率。结果加用益生菌的大鼠,肠道内的正常菌群除肠杆菌无明显差异外,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都较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多;肠道内的潜在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较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少(P<0.05)。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血、肺、肝和肠系膜淋巴组织的细菌易位率也明显高于加用益生菌的大鼠(P<0.05)。结论益生菌能纠正腹腔感染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减少细菌易位,从而保护肠黏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细菌易位 肠道菌群 大鼠 肠道菌群紊乱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汪年松 王蕾 唐令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59,67,共4页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血透组患者6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leptin水平,同时测定肾功能、前白蛋白、白蛋白、补体、转铁蛋白、血脂,并运用人体学测定和主观...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血透组患者6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leptin水平,同时测定肾功能、前白蛋白、白蛋白、补体、转铁蛋白、血脂,并运用人体学测定和主观全面营养评估法(SGA)评价受试者的营养状况。结果血透组患者血清leptin水平为(34.2±13.4)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3±6.8)μg/L(P<0.01));血透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补体和人体学指标等客观营养指标均低下,且与血清leptin水平呈显著负相关;SGA评估显示血透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且营养状况越差,血浆leptin水平越高。结论血透患者血清leptin水平较健康人显著增高,可能与其营养不良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瘦素 营养不良 营养评估 SGA 尿毒症
下载PDF
不同营养途径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沈通一 秦环龙 +3 位作者 高志光 范小兵 杭晓敏 蒋燕群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5年第2期69-71,75,共4页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营养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将 14只存活超过 6天的盲肠结扎穿孔腹腔感染大鼠,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n=7)和PN+肠内营养(EN组,n=7)。两组动物营养供给等热量、等氮量。第 6天处死,取盲肠内容物做厌...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营养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将 14只存活超过 6天的盲肠结扎穿孔腹腔感染大鼠,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n=7)和PN+肠内营养(EN组,n=7)。两组动物营养供给等热量、等氮量。第 6天处死,取盲肠内容物做厌氧培养,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作细菌种群DNA指纹图谱分析。 结果:①实验动物总体病死率为 69. 6%,大多数动物出现腹腔脓肿、肝脓肿、肺部感染等;②PN组各菌种数量减少,EN组各菌种数量增多,但条件致病菌(如产气荚膜杆菌 )数量也增加;③细菌DNA指纹图谱显示,PN组肠道菌群条带减少,而且出现异常条带;EN组同正常大鼠有较高的一致性。 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克服单纯PN导致的菌群破坏,使肠道菌群数量增多,但菌种上缺乏控制,可导致个别条件致病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PN 大鼠 EN 肠道微生态 营养途径 肠外营养 种数 种群 厌氧培养
下载PDF
血清cystatin C对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蕾 瞿颖 +1 位作者 刘华 高锋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9期744-745,758,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γ-痕迹蛋白(SCysC)在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中的意义。方法 测定60名正常人和43名肾病患者的SCysC、血清肌酐(Scr)和24 h肌酐清除率(Ccr),同位素51Cr-EDTA方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28例肾病患者SCysC、Scr、Ccr与GFR... 目的 探讨血清γ-痕迹蛋白(SCysC)在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中的意义。方法 测定60名正常人和43名肾病患者的SCysC、血清肌酐(Scr)和24 h肌酐清除率(Ccr),同位素51Cr-EDTA方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28例肾病患者SCysC、Scr、Ccr与GFR显著相关(P<0.01)。43例肾病患者的SCysC与Scr、Ccr显著相关(P<0.01)。ROC曲线分析SCysC、Scr、Ccr,三者曲线下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在GFR正常的肾病患者中,SCysC升高较Scr更敏感(P<0.05)。结论血清SCysC可以作为评价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 患者 肾小球滤过功能 血清 GFR 肌酐清除率 ROC曲线分析 结论 面积 敏感
下载PDF
血流感染病原菌AmpC酶及相关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6
作者 侯伟伟 蒋燕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4-207,共4页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中产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菌株的分布情况和临床病例特点,并对相关基因ampC和ampD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9月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181株,分别采用头孢西丁初筛试验和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中产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菌株的分布情况和临床病例特点,并对相关基因ampC和ampD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9月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181株,分别采用头孢西丁初筛试验和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菌株和高产AmpC酶菌株;对初筛试验阳性相关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初筛试验阳性菌株ampC、ampD基因PCR扩增、测序和比对,Rep-PCR分析ampC阳性菌株基因型。结果181株病原菌中头孢西丁初筛试验法检出产AmpC酶39株,概率为21.5%(39/181);三维试验法检出高产AmpC酶菌株的概率为43.6%(17/39)。PCR结果显示ampC和ampD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1%(16/39)和56.4%(22/39)。对16株ampC阳性菌进行基因测序,与GenBank相应ampC核酸序列比对发现同源性达98%~100%;2株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的测序发现在ampD基因羧基端存在可疑的突变位点。结论本研究相关败血症患者血流耐药病原菌感染主要源自院内感染。在产AmpC酶的血流病原菌中,ampC基因突变比较少见,而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发生率比较高,且ampD蛋白羧基末端氨基酸的缺失或替代可能与AmpC酶去阻遏表达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C Β-内酰胺酶 头孢西丁初筛试验 三维试验 ampD
下载PDF
尿常规检测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3
7
作者 范宏佳 汤瑾 +3 位作者 王坚镪 陈卫宾 陈瑜 高锋 《检验医学》 CAS 2014年第12期1207-1211,共5页
目的探讨尿常规检测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586例尿常规检测及中段尿培养阳性患者和500名健康体检者尿液样本。通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尿液白细胞(WBC)计数、白细胞酯酶(LEU)、亚硝酸盐(NIT)的曲线下面积(AUC)... 目的探讨尿常规检测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586例尿常规检测及中段尿培养阳性患者和500名健康体检者尿液样本。通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尿液白细胞(WBC)计数、白细胞酯酶(LEU)、亚硝酸盐(NIT)的曲线下面积(AUC)。计算尿WBC、LEU、NIT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对尿路感染首诊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WBC、LEU和NIT诊断尿路感染的AUC分别为0.852、0.822、0.706,WBC、LEU、NIT及3项串联、3项并联诊断尿路感染的敏感性分别为82.6%、83.6%、43.8%、41.4%、87.2%,特异性分别为74.0%、73.0%、96.8%、98.0%、67.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8.9%、78.4%、94.1%、96.0%、75.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4%、79.2%、59.5%、58.8%、81.8%。结论尿常规检测快速、简便,具备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尿路感染,特别是男性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快速筛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常规 中段尿培养 尿路感染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在血流感染早期临床诊断的应用 被引量:39
8
作者 汤瑾 许静 +3 位作者 王坚镪 陈瑜 李妮娅 高锋 《检验医学》 CAS 2013年第8期662-665,共4页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血流感染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检测156例血流感染阳性患者的PCT、CRP、白细胞(WBC)计数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并以105例血流感染阴性患者为对照组,以SPSS19.0软件进行受试者...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血流感染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检测156例血流感染阳性患者的PCT、CRP、白细胞(WBC)计数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并以105例血流感染阴性患者为对照组,以SPSS19.0软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获得最佳诊断点。计算PCT联合CRP在诊断血流感染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PCT、CRP、WBC和ESR的AUC分别为0.890、0.714、0.712和0.545;ROC曲线诊断标准选择为0.307处的约登指数最大,敏感性为67.6%,特异性为88.6%,阳性预测值为82.1%,阴性预测值为78.0%,阳性似然比为5.93,阴性似然比为0.37,一致率为79.5%,Kappa值为57.4%;当PCT的Cut-off值为0.307 ng/mL时血流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07,P<0.001);PCT并联CRP检测的诊断敏感性为91.1%,特异性为51.7%;PCT串联CRP检测的诊断敏感性为55.5%,特异性为96.6%。结论 PCT检测可用于血流感染的早期临床诊断,PCT联合CRP检测能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血流感染
下载PDF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9
作者 王蕾 庄亦晖 高锋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 (sRBP)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sRBP、尿RBP(uRBP)、尿素 (Urea)、肌酐 (Cr)、尿酸 (UA)、尿IgG、转铁蛋白 (Trf)、微量白蛋白 (mAlb)、α1 微球蛋白 (α1 MG)以及血 β2 微球蛋白 (sβ2 MG... 目的 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 (sRBP)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sRBP、尿RBP(uRBP)、尿素 (Urea)、肌酐 (Cr)、尿酸 (UA)、尿IgG、转铁蛋白 (Trf)、微量白蛋白 (mAlb)、α1 微球蛋白 (α1 MG)以及血 β2 微球蛋白 (sβ2 MG)和尿 β2 微球蛋白 (uβ2 MG) ,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 1) 81例肾病患者sRBP的结果为 ( 87.83± 32 .74 )mg/L ,对照组为 ( 5 6 .17± 14 .34)mg/L ,肾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 2 )比较常规肾功能检测项目 ,肾病患者sRBP阳性率与Urea较接近 ,但明显高于Cr ;( 3)sRBP与sβ2 MG显著相关 (P <0 .0 1) ,慢性肾小球肾炎组sRBP与各项肾功能指标相关性最好 ;( 4 )与正常组比较 ,糖尿病无肾病组、慢性肾盂肾炎组uRBP(P <0 .0 1~P <0 .0 0 5 )升高较sRBP(P <0 .0 5 )显著 ,糖尿病肾病组、慢性肾小球肾炎组sRBP(P <0 .0 0 1)升高较uRBP(P <0 .0 1~P <0 .0 0 5 )显著。结论 sRBP可以作为反映肾功能异常的较敏感指标。血、尿RBP同时检测较 β2 MG更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学检查 视黄醇结合蛋白 肾脏疾病 肾功能 Β2-微球蛋白
下载PDF
革兰阴性杆菌中质粒ampC基因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33
10
作者 蒋燕群 曹娜 +2 位作者 陈泰尧 汤瑾 倪语星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28-330,共3页
目的 运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革兰阴性杆菌的质粒ampC基因。 方法 通过热裂解获得DNA模板 ,用 6组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区分PCR产物。结果  2 0 0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有 6株为质粒ampC基因阳性。 ... 目的 运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革兰阴性杆菌的质粒ampC基因。 方法 通过热裂解获得DNA模板 ,用 6组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区分PCR产物。结果  2 0 0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有 6株为质粒ampC基因阳性。 结论 用多重PCR技术能简单、快速地检测革兰阴性杆菌质粒ampC基因 ,且特异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阴性杆菌 质粒 AMPC基因 检测 分析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尿常规及尿液定量分析参数在早期尿路感染经验性用药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1
作者 杜颖 冯景 +1 位作者 杨传信 范宏佳 《检验医学》 CAS 2020年第10期1046-1048,共3页
目的探讨UF-50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简称UF-5000)相关参数在尿路感染(UTI)经验性用药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40例疑似UTI患者的中段尿标本进行培养,同时采用UC-35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检测尿干化学项目[亚硝酸盐(NIT)],采用UF-5000进行尿液定... 目的探讨UF-50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简称UF-5000)相关参数在尿路感染(UTI)经验性用药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40例疑似UTI患者的中段尿标本进行培养,同时采用UC-35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检测尿干化学项目[亚硝酸盐(NIT)],采用UF-5000进行尿液定量检测[白细胞(WBC)计数、细菌(BACT)计数,仪器自动给出UTI提示和革兰染色分类提示],并进行尿液沉渣涂片革兰染色镜检。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诊断UTI的效能。结果640例疑似UTI患者中段尿培养有174例阳性。ROC曲线分析显示,WBC计数、BACT计数、NIT、UTI提示及革兰染色分类提示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5项指标均阳性为阳性)诊断UT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5、0.808、0.626、0.7280.759及0.825。尿液沉渣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结果、革兰染色分类提示结果与中段尿培养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723和0.724)。结论UF-5000相关参数在UTI经验性用药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常规 尿液定量分析 尿液干化学分析 尿路感染
下载PDF
尿液贮存温度、时间及pH值对尿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蕾 刘华 +1 位作者 符玉瑛 高锋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 探讨尿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在不同的贮存温度、时间及pH值下的稳定性。方法 测定不同贮存温度、时间及pH值条件下尿α1 微球蛋白(α1-MG)、CysC、β2 微球蛋白(β2 MG)结果的变化,比较各指标的稳定性。结果 尿α1 M... 目的 探讨尿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在不同的贮存温度、时间及pH值下的稳定性。方法 测定不同贮存温度、时间及pH值条件下尿α1 微球蛋白(α1-MG)、CysC、β2 微球蛋白(β2 MG)结果的变化,比较各指标的稳定性。结果 尿α1 MG最稳定。尿CysC在尿液pH<5. 0时,易发生降解,结果不稳定。当pH≥5. 0时,尿CysC的降解很少,结果稳定。尿β2 MG非常不稳定,易发生降解,而且β2 MG的降解率明显高于CysC。结论 尿CysC稳定性较好,可以作为评价肾小管功能的常规指标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贮存温度 稳定性 PH值 时间 尿液 尿Α1-微球蛋白 β2-微球蛋白 尿Α1-MG 尿β2-MG Cys 肾小管功能 常规指标 不稳定 降解率
下载PDF
双套血培养对提高血流感染检出率和鉴别污染的评价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坚镪 汤瑾 +2 位作者 庄亦晖 陈瑜 高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40-442,共3页
目的评价双套血培养在提高血流感染检出率及鉴别污染的临床价值。方法统计2010—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双套血培养的双次阳性率和单次阳性率,评价双次阳性和单次阳性在鉴别血培养污染中的差异。结果我院2010—2011年共送... 目的评价双套血培养在提高血流感染检出率及鉴别污染的临床价值。方法统计2010—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双套血培养的双次阳性率和单次阳性率,评价双次阳性和单次阳性在鉴别血培养污染中的差异。结果我院2010—2011年共送检双套血培养3 151例,占全年送检病例数的71.2%。共检出483例阳性,阳性率15.33%。其中双次阳性192例,阳性率6.09%;单次阳性291例,阳性率9.23%。结论双套血培养能够提高血流感染检出率并能鉴别分离菌的定植或污染,建议临床在诊断血流感染时送检双套血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套血培养 血流感染 检出率
下载PDF
骨代谢标志物tP1NP和β-CTx及BAP在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4
14
作者 韩丽敏 魏丽荣 杜玉珍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60-864,共5页
目的 探讨骨代谢标志物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以及骨碱性磷酸酶(BAP)在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监测及预后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4至2015年间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就... 目的 探讨骨代谢标志物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以及骨碱性磷酸酶(BAP)在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监测及预后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4至2015年间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肺癌患者196例,其中肺癌骨转移109例,无骨转移87例,另招募健康志愿者106名作为对照.采集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方法定量检测血清中tP1NP、β-CTx和BAP的浓度,并随访患者的预后情况,统计比较肺癌患者骨转移组、无骨转移组以及志愿对照组血清tP1NP、β-CTx和BAP的浓度,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 组间比较发现,肺癌骨转移组血清 tP1NP 浓度100.20(67.07 ~154.60)μg/L 显著高于无骨转移组59.14(47.56~75.94)μg/L(Z=-5.642,P〈0.001),肺癌骨转移组血清β-CTx浓度630.3(413.8~948.3)ng/L 高于无骨转移组459.0(356.3~576.9)ng/L(Z=-3.783,P〈0.01),肺癌骨转移组血清 BAP 浓度17.77(10.13 ~32.44)μg/L 高于无骨转移组11.87(10.32~15.91)μg/L(Z=-8.923,P〈0.01).ROC 曲线分析显示,血清tP1NP、β-CTx 和BAP诊断肺癌骨转移有无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4、0.776、0.678;联合tP1NP、β-CTx和BAP诊断肺癌骨转移有无的曲线下面积为0.925(95% CI 0.867~0.96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11%、98.11%;血tP1NP和β-CTx浓度水平与骨转移治疗的效果相关,疗效缓解的患者tP1NP浓度水平下降(t=4.607,P〈0.05),β-CTx浓度水平亦下降(t=5.355,P〈0.05);生存分析提示,tP1NP浓度与肺癌患者预后相关,浓度高预后差[OR=3.287,95% CI(1.118 ~9.661),P〈0.05].结论 血清tP1NP、β-CTx和BAP浓度水平可用于肺癌骨转移有无的辅助诊断,指标联合应用诊断效能更高;tP1NP和β-CTx可作为肺癌骨转移疗效监测的辅助指标;血清tP1NP水平可用于肺癌患者预后评估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骨肿瘤 肿瘤转移 肽碎片 前胶原 碱性磷酸酶
原文传递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的综合表现与治疗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杨忆辛 蒋燕群 +3 位作者 王健雄 刘引 孙德斌 汤瑾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52-653,666,共3页
关键词 婴幼儿 轮状病毒 病毒感染 临床表现 思密达 妈咪爱
下载PDF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模式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蕾 刘华 +1 位作者 章励 高锋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0-534,共5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患者的病毒复制、肝功能状况及临床特点,探讨此类模式的产生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微粒子酶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标本的HBV血清标志物...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患者的病毒复制、肝功能状况及临床特点,探讨此类模式的产生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微粒子酶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标本的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标本,检测此类标本HBV DNA定量值和肝功能结果,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检测17 759例患者的HBV血清标志物,HBsAg阳性2 060例,阳性率为11.6%;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者占4.08%(84/2 060)。将84例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患者根据其HBV血清指标的组合模式不同分成6种类型,以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模式和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HBcAb阳性模式最多见;84例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患者中,HBV DNA>1×103IU/mL者占85.7%;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率为68.4%;临床分类:慢性乙型肝炎占53%,肝硬化占20%,肝癌占13%。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并不代表乙型肝炎恢复,相反此类患者往往持续存在HBV的复制和突变,更容易造成肝功能的慢性损伤,预后较差,应当引起实验室和临床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乙型肝炎病毒 不常见模式
下载PDF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蕾 陈凌燕 高锋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9-201,共3页
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血清和组织内蛋白酶抑制剂表达量的变化与某些肿瘤细胞向外浸润与转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 C)是一种小分子蛋... 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血清和组织内蛋白酶抑制剂表达量的变化与某些肿瘤细胞向外浸润与转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 C)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作为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内的多种蛋白水解酶的活性。由于这些蛋白水解酶对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可以使肿瘤细胞能穿透基底膜向远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半胱氨酸蛋白酶B 肿瘤 浸润
下载PDF
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评估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蕾 刘华 +2 位作者 王雯静 张勤弢 高锋 《微生物与感染》 2009年第1期9-12,共4页
我们采用具有世界卫生组织(WHO)溯源性的标准血清建立浓度标准曲线,评估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检测灵敏度,并对97例经确认为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结果进行检测和比对分析;同时综合评估低... 我们采用具有世界卫生组织(WHO)溯源性的标准血清建立浓度标准曲线,评估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检测灵敏度,并对97例经确认为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结果进行检测和比对分析;同时综合评估低水平HBsAg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探究低水平HBsAg检测的临床意义。根据MEIA、ELISA的S/CO值分析,2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095IU/ml和0.378IU/ml;ELISA对97例低水平HBsAg的检出率仅为45.4%(44/97);在97例低水平HBsAg患者中,HBV DNA≥1×103拷贝/ml占17.5%(17/97),肝功能异常率占38.1%(37/97),其中明确诊断为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19例患者中,肝硬化占57.9%(11/19)。因此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方法有助于低水平HBsAg的检出,有利于对这些人群的诊断和治疗。部分低水平HBsAg患者往往伴随病毒复制及肝功能的慢性损伤,预后不良,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对腹腔感染大鼠肠微生态及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沈通一 秦环龙 +3 位作者 高志光 范小兵 杭晓敏 蒋燕群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营养与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肠外加肠内营养(PN加EN组)和肠外、肠内营养加益生菌(益生菌组)。3组营养供给为等...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营养与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肠外加肠内营养(PN加EN组)和肠外、肠内营养加益生菌(益生菌组)。3组营养供给为等热、等氮量。于第6天处死大鼠,取其盲肠内容物作厌氧菌培养,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作菌种DNA指纹图谱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其末段回肠和结肠的跨膜结合蛋白及肠上皮浆细胞免疫球蛋白(IgA)表达水平;取腔静脉血及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匀浆后作细菌培养,测细菌易位率;采用鲎试剂法检测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结果(1)益生菌组及PN加EN组各种菌种的数量均较PN组增多(P<0.05)。PN组细菌DNA指纹图谱条带明显减少,且出现明显异常条带,其他两组大鼠肠道内优势菌群的基因条带与正常大鼠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PN加EN组和益生菌组小肠和结直肠跨膜结合蛋白及IgA表达明显高于PN组(P<0.05及P<0.01),且益生菌组跨膜结合蛋白的表达高于PN加EN组(P<0.05);PN加EN组的小肠和益生菌组结直肠IgA的表达明显高于PN组(P<0.01)。(3)PN加EN组和益生菌组血、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的细菌易位率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PN组(P<0.05),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生菌联合EN能增加肠上皮跨膜结合蛋白IgA表达,改善肠道微生态,从而保护肠黏膜屏障、减少细菌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益菌种 肠内营养 跨膜结合蛋白 肠屏障功能 肠道微生态 SD大鼠 益生菌 腹腔感染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 联合
原文传递
一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汤瑾 蒋燕群 +1 位作者 李卿 王坚镪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3-346,共4页
目的研究1株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A1500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浓度梯度法(E-test)测定细菌的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接合实验、聚合酶链反应(PCR)、质粒抽提、探针杂交印迹试验(Southern blot)、等电聚焦电泳及... 目的研究1株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A1500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浓度梯度法(E-test)测定细菌的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接合实验、聚合酶链反应(PCR)、质粒抽提、探针杂交印迹试验(Southern blot)、等电聚焦电泳及耐药基因克隆测序分析细菌的耐药机制。结果接合实验、质粒电泳和Southern blot结果显示耐药基因位于一个50 kb的可转移质粒上;等电聚焦电泳显示3条β-内酰胺酶条带,等电点(PI)分别为9.0、6.7(KPC-2)、5.4。PCR产物克隆分析比对为blaKPC-2型。结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A1500携带由质粒介导的KPC-2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PC-2基因 碳青霉烯酶 肺炎克雷伯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