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G/3G远程医疗移动通讯系统在院外危重患者急救信息传输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1
1
作者 林全洪 戴臻 +6 位作者 徐耀伟 徐长远 史巧忠 朱佳伟 陈瑜 车在前 陈尔真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5年第11期1025-1028,共4页
目的评估2G/3G远程医疗移动通讯系统在院外传输危重患者急救信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常规救护车上安装2G/3G移动通讯传输系统,入选2014年4月-2015年1月经过上海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院外急救与转运需要预报的年龄≥18岁的患者。医... 目的评估2G/3G远程医疗移动通讯系统在院外传输危重患者急救信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常规救护车上安装2G/3G移动通讯传输系统,入选2014年4月-2015年1月经过上海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院外急救与转运需要预报的年龄≥18岁的患者。医生在现场或急救车上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院外诊断、P、R、SPO2、NIBP、12-ECG、血糖、GCS、TI等急救信息可传输到医院信息终端,医院急诊室医护人员则记录数据的传输结果。结果(①共传输了3362例患者信息,年龄、性别与院外诊断基础数据由2G网络和卫生专网传输,成功率为83.04%~97.04%。②现场用智能除颤监护仪采集患者临床数据分别为P3 324例、R3 330例、SpO2 2668例、NIPB systolic 2862例、12-ECG2256例。采集的临床数据由3G和卫生专网传输,成功率为67.99%-74.34%。③现场检测血糖644例、GCS评分841例、TI评分447例,对其中的危重指标通过电话,对讲机做院外预报,预报成功率为95.35%~96.88%。④2G/3G传输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网络故障,另外,现场采集数据困难、仪器故障、路由器电量不足、人员操作不熟练也是传输失败的原因。结论远程医疗移动通讯系统传输院外危重患者的急救信息是可行的,安全的。但是网络通讯技术有待升级改造,系统的人机结合有待磨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信息 远程传输 评价
下载PDF
影响院外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林全洪(综述) 陈尔真(审校)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9-282,共4页
院外心脏骤停是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心脏骤停一旦发生,救治成活率极低。在院外能否成功复苏,涉及生存链上的各个环节。近年来研究发现,患者的初始心律、是否有原发病、能否早期识别、按压的质量、心肺复苏设... 院外心脏骤停是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心脏骤停一旦发生,救治成活率极低。在院外能否成功复苏,涉及生存链上的各个环节。近年来研究发现,患者的初始心律、是否有原发病、能否早期识别、按压的质量、心肺复苏设备运用、除颤效果以及高级生命支持等诸多因素决定复苏成功与否,本文就此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心脏骤停(OHCA) 成功复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院外心脏骤停复苏成功患者心律特点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全洪 潘建明 +3 位作者 陈立权 汤师范 史巧忠 陈尔真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6年第5期441-444,共4页
目的分析院外心脏骤停(OHCA)复苏成功患者在复苏前后的心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上海地区两家急救中心年龄≥16岁的OHCA复苏成功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按年龄分为≤50岁、50~70岁、≥70岁三组。对患者... 目的分析院外心脏骤停(OHCA)复苏成功患者在复苏前后的心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上海地区两家急救中心年龄≥16岁的OHCA复苏成功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按年龄分为≤50岁、50~70岁、≥70岁三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心脏骤停初始心律、成功复苏后首次监测的有效灌注心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370例,女279例,女性平均年龄75.7l岁,大于男性(70.57岁,P〈0.05)。心脏骤停初始心律构成比排序为心脏停搏(50.54%),无脉心电活动(PEA)(29.98%),室颤或无脉性室速(VF/VT,15.61%),不详(4.17%)。男性患者初始心律为VF/VT的占20.27%,显著高于女性(9.32%;P〈0.05)。≥70岁组PEA占比多于另外两组,而VF/VT的占比则较少(均P〈0.05)。成功复苏后首次监测的有效灌注心律前三位排序依次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复苏后心律构成比整体上与性别和年龄无关(均P〉0.05),但是与复苏前初始心律类型有关(P〈0.05)。结论OHCA复苏成功患者复苏前的心律中不可除颤心律多于可除颤心律,且1〉70岁者PEA所占比例高于年龄较轻者,而VF/VT的占比则较低;复苏后的有效灌注心律构成比与复苏前初始心律类型有关,但没发现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复苏成功 心律特点
下载PDF
免疫功能障碍与围手术期感染 被引量:11
4
作者 毛恩强 陈影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5-178,共4页
原发疾病与手术均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到多重打击而发生障碍,使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增高。高龄、营养不良、肥胖、糖尿病、肿瘤等基础状态及吸烟、嗜酒等不良嗜好,均可影响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介导免疫反应、抗体介导的... 原发疾病与手术均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到多重打击而发生障碍,使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增高。高龄、营养不良、肥胖、糖尿病、肿瘤等基础状态及吸烟、嗜酒等不良嗜好,均可影响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介导免疫反应、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障碍,增加感染风险。而临床与基础研究显示,手术应激损伤引起血流动力学、代谢、神经-内分泌等方面的复杂病理生理变化,在机体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同时,引发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导致机体发生一过性创伤或手术后免疫功能障碍而继发围手术期感染。原发疾病、病人基础状况及手术创伤程度互相影响。因此,须应用综合治疗手段才能降低围手术期发生感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反应 围手术期 感染 免疫功能障碍 手术损伤
原文传递
直肠补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盛慧球 张飞虎 +6 位作者 金敏 陈影 费健 赵冰 毛恩强 陈尔真 张圣道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直肠补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并发器官功能损伤的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静脉补液组和直肠补液组,每组10只。采用胰管内推注5%牛磺胆酸钠的方法制备SAP模型,颈动脉置管监测血流动... 目的探讨经直肠补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并发器官功能损伤的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静脉补液组和直肠补液组,每组10只。采用胰管内推注5%牛磺胆酸钠的方法制备SAP模型,颈动脉置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模型组不进行液体复苏,静脉补液组和直肠补液组分别于制模后30min以4ml·kg。·h。的速率输注生理盐水。观察制模后0(即刻)、0.5、1、2,4、8h大鼠平均动脉血压(MAP)的变化;于制模后8h处死动物,光镜下观察胰腺、肝脏和肺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检测胰腺、肝脏和肺脏组织的病理学评分、腹腔渗液量、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d)、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结果3组制模后0.5hMAP即出现下降,2h时静脉补液组MAP(mmHg,1mmHg=0.133kPa)明显高于模型组(110.0±7.4比97.0±7.8,P〈0.05),4h时直肠补液组MAP即显著高于模型组(100.0±7.2比93.0±7.6,。P〈0.05)而低于静脉补液组(108.0±5.7,P〈0.05)。复苏后8h,模型组胰腺、肝脏、肺脏出现明显病理学改变,静脉补液组和直肠补液组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3组间胰腺病理评分(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1±0.4、9.2±0.3、9.4±0.6,均P〉0.05)。静脉补液组和直肠补液组的肝脏病理评分(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低于模型组(1,5±0.3、1.5±0.4比1.8±0.4,均P〈0.05);直肠补液组肺脏病理评分(分)显著低于静脉补液组(2.1±0.4比2.6±0.5,P〈O.05),但静脉补液组和直肠补液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肠补液组腹腔渗液量(ml/kg)显著低于模型组和静脉补液组(23±2比25±2、26±2,均P〈0.05)。静脉补液组和直肠补液组血清TNF—d(.g/L)、IL-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重症 液体复苏 直肠补液 细胞因子 器官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