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0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CR-ABL阴性MPN患者CALR、JAK2及MPL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欧阳苑 乔纯 +2 位作者 王菊娟 肖丽婵 张苏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369-1373,共5页
目的 探讨BCR-ABL融合基因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CALR、JAK2及MPL基因突变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46例BCR-ABL阴性MPN患者,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4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目的 探讨BCR-ABL融合基因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CALR、JAK2及MPL基因突变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46例BCR-ABL阴性MPN患者,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4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7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27例.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患者骨髓或外周血CALR、JAK2V617F、JAK2外显子12和MPL W515L/K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临床特征.结果 在246例BCR-ABL阴性MPN的患者中,CALR、JAK2 V617F、JAK2外显子12、MPL W515L/K突变阳性患者分别为52例(21.1%)、121例(49.2%)、0例(0)和2例(0.8%),并且这4种突变不同时出现.在PV患者中,JAK2 V617F突变阳性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高于JAK2 V617F野生型患者,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JAK2 V617F野生型患者(均P<0.05);在ET患者中,JAK2 V617F突变阳性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危险分层和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CALR突变阳性患者(均P<0.05);在PMF患者中,JAK2 V617F突变阳性患者血红蛋白浓度高于CALR突变阳性患者(均P<0.05).结论 BCR-ABL阴性MPN的患者中,CALR突变阳性患者与JAK2 V617F突变阳性患者相比,骨髓增殖水平更低、发生血管事件风险更低、危险分层更低,提示较好的预后,其致病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疾病 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血小板增多 自发性
原文传递
C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安全性分析及随访 被引量:8
2
作者 刘之茵 陈钰 +5 位作者 陈玉宝 严泽莹 王莹 李佳明 孙海敏 张苏江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观察CLAG方案(克拉屈滨+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使用CLAG方案±地西他滨治疗的7... 目的:观察CLAG方案(克拉屈滨+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使用CLAG方案±地西他滨治疗的7例难治、复发AML患者,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进行随访。收集国内关于C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AML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7例患者经CLAG方案±地西他滨化学治疗(化疗)1个疗程后, 4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3例未缓解(non-remission,NR)。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7例),血流感染、肠道感染和消化道出血各1例,无化疗相关死亡。4例CR与2例NR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最终选入5篇文献进行分析,CR率在34.6%~78.8%之间,加上本研究7例患者共104例, CR患者为61例。结论:CLAG方案对难治、复发AML有效,化疗所致骨髓抑制较重,但安全性良好,患者可耐受。一旦获得CR,尽快行allo-HSCT以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G方案 复发 难治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地西他滨
下载PDF
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114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曹亚峰 王静 +11 位作者 顾俊 陆弘逾 许杰 刘元坊 王焰 王瑾 陈钰 陈玉宝 李佳明 郝杰 糜坚青 陈梅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5期492-497,共6页
目的:观察、分析初次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采用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后其周围神经病变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7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瑞金北院... 目的:观察、分析初次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采用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后其周围神经病变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7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瑞金北院、上海市北站医院及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血液科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初诊为MM的114例患者。根据治疗效果分为3组,组(1)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患者+很好的部分缓解(very good partial response,VGPR)患者,共60例;组(2)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患者,共20例;组(3)为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患者+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患者,共34例,统计患者接受4个疗程治疗后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及后续改善情况。结果:周围神经病变的总体发生率为65.8%,组(1)发生神经病变者49例、组(2)13例、组(3)13例。4个疗程中,若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后则调整治疗方案,调整后的单个疗程的硼替佐米总剂量,利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发现组(1)、组(2)、组(3)的硼替佐米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不同疗效组间的周围神经病变程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2);利用Spearman方法分析发现疗效与周围神经病变间呈负相关(r=-0.383,P=0.001)。Spearman法分析结果显示,MM患者疗效与初诊时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呈负相关(r均<-0.3,P<0.05);周围神经病变的出现与初诊时的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血钙、血红蛋白、血小板、肌酐、乳酸脱氢酶、性别、年龄间无统计学相关性(r均<0.3,P>0.05)。加用维生素B12治疗后,能够改善其周围神经病变(P=0.032)。结论:初治MM患者在采用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治疗时早期出现神经病变,即预示其有较高的治疗反应率;该种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血钙、血红蛋白、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初次诊断 硼替佐米 疗效 周围神经病变
原文传递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佳明 张苏江 +7 位作者 王莹 严泽莹 刘之茵 孙海敏 陈玉宝 陈钰 罗方秀 孙静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1期76-81,共6页
目的 :探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合并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CMML合并结外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病... 目的 :探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合并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CMML合并结外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标志特征,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2例CMML合并结外NHL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因乏力或出现相应部位肿瘤侵犯症状就诊。例1患者诊断为CMML后发生NHL,例2患者则同时诊断为CMML和NHL。实验室检查示,2例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单核细胞为主;乳酸脱氢酶升高;骨髓增生活跃伴有病态造血;细胞免疫表型为CD14+CD64+;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分析BCR-ABL为阴性(-)。PET/CT检查显示2例患者均未发现骨髓高代谢灶,例1患者表现为小肠异常高代谢,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SUVmax)值为12.60;例2患者表现为肺内异常高代谢,SUVmax值为6.72。病理检查提示2例患者均为B细胞来源的NHL;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提示,LCA、CD20、CD79a、Bcl-6、Ki-67均为阳性,CD5、CD10、CD3、Cylin D1、CD56、CD23、CD21阴性。结论:CMML合并结外NHL罕见,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而结合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进行分析,可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非霍奇金淋巴瘤 诊断
原文传递
单药地西他滨比较沙利度胺联合全反式维A酸治疗1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佳明 张苏江 +5 位作者 严泽莹 王莹 刘之茵 孙海敏 陈玉宝 陈钰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 :比较单药地西他滨(DAC)与沙利度胺联合全反式维A酸(TAT)治疗低危及中危-1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接受DAC治疗和25例接受沙利度胺联合TAT治疗的MDS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检测MDS患者常见突... 目的 :比较单药地西他滨(DAC)与沙利度胺联合全反式维A酸(TAT)治疗低危及中危-1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接受DAC治疗和25例接受沙利度胺联合TAT治疗的MDS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检测MDS患者常见突变基因,探讨2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结果:DAC治疗组总有效率54.5%,其中3例(27.3%)获完全缓解(CR),2例(18.2%)获部分缓解(PR),1例(9.1%)获血液学改善(HI),持续有效5例(83.3%),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12个月。TAT治疗组总有效率36.0%,9例(36.0%)获HI,持续有效4例(44.4%),中位PFS时间为9个月。伴有基因突变患者采用DAC治疗较TAT治疗有较长的PFS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AT治疗组中,骨髓原始细胞≤2%是影响临床疗效HI的重要指标,HI与非H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C治疗低危及中危-1型MDS患者临床疗效优于TAT,尤其对于存在MDS基因突变的患者;TAT治疗方案可提高患者的H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沙利度胺 全反式维A酸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原文传递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切除治疗 被引量:3
6
作者 严泽莹 张苏江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脾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行脾切除术治疗的ITP患者,统计分析患者的疗效,包括显效、良效、进步、无效,并对性别、年龄、脾脏大小、对激素治疗的反应、术前病程时长、术前血...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脾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行脾切除术治疗的ITP患者,统计分析患者的疗效,包括显效、良效、进步、无效,并对性别、年龄、脾脏大小、对激素治疗的反应、术前病程时长、术前血小板计数、手术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25例采用腹腔镜术式,6例采用开腹手术;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显效21例(67.7%),良效5例(16.1%),进步3例(9.7%),无效2例(6.5%),无一例死亡。年龄≤30岁的患者显效率明显高于年龄>30岁的患者(P=0.046),术前血小板计数≥20×10~9/L的患者显效率明显高于术前血小板计数<20×10~9/L的患者(P=0.018)。结论:脾切除术是一种治疗ITP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年龄小于30岁和术前血小板计数高于20×10~9/L是对ITP脾切除术疗效有利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脾切除术 治疗
原文传递
SETD2基因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彭真萍 李佳明 +7 位作者 陈玉宝 王莹 严泽莹 刘之茵 孙海敏 陈欣洁 安然 陈钰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776-782,共7页
目的:探讨SETD2基因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关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靶向二代基因测序技术,检测我院180例MDS患者的43个MDS相关基因,并观察SETD2基因对患者原始细胞、血红蛋白、生存时间、无进展生存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SETD2基因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关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靶向二代基因测序技术,检测我院180例MDS患者的43个MDS相关基因,并观察SETD2基因对患者原始细胞、血红蛋白、生存时间、无进展生存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180例MDS患者中,我们发现SETD2基因突变包括SETD2 p.L2486R,SETD2 p.E1142G,TET2 p.T2388fs和SETD2 p.F1116fs;单核苷酸多态性包括SETD2 p.M761I,SETD2 p.E639K,SETD2 p.P193L,SETD2 p.M1080I,SETD2 p.N1155K和SETD2 p.P1962L,其中,SETD2 p.M761I,SETD2 p.E639K,SETD2 p.P193L和SETD2 p.M1080I四种SNP位点经预测分析具有危害性和致病性。携带危害性SETD2基因异常的患者共14例,其中同时携带TP53基因突变者占50.0%,同时携带TET基因突变者占28.6%,同时携带ASXL1基因突变者占21.4%。携带SETD2基因异常的MDS患者表现为较高的原始细胞水平(P<0.05);并且单变量和多变量生存分析表明,SETD2基因异常与MDS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相关(P<0.05)。结论:SETD2基因异常与MDS疾病进展迅速以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突变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无进展生存 SETD2
原文传递
血清游离轻链及FISH检测对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预后价值的评估 被引量:2
8
作者 安然 李佳明 +7 位作者 王莹 陈钰 张苏江 严泽莹 刘之茵 孙海敏 陈欣洁 陈玉宝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70-175,共6页
目的:评估初诊时血清游离轻链比值(sFLCR)和差值(dFLC)及FISH检测在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sFLCκ、λ的表达水平,FISH检测细胞遗传学异常。结合受... 目的:评估初诊时血清游离轻链比值(sFLCR)和差值(dFLC)及FISH检测在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sFLCκ、λ的表达水平,FISH检测细胞遗传学异常。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将sFLCR≥5.4或≤0.185定义为高比率组,0.185<sFLCR<5.4定义为低比率组;dFLC≥133 mg/L定义为高水平dFLC组,dFLC<133 mg/L定义为低水平dFLC组;探讨sFLCR、dFLC及FISH检测在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预后中的作用。结果:65例患者中,男51例,女14例,中位年龄61(36~80)岁,梅奥2012分期1、2、3、4期患者分别为12例(18.5%)、24例(36.9%)、15例(23.1%)和14例(21.5%),且共有51例患者行FISH检测。所有患者随访至2019年5月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13(1~70)个月,19例患者死亡。初诊时高比率组(sFLCR≥5.4或≤0.185,34例)及低比率组(0.185<sFLCR<5.4,31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18个月vs 47个月、21个月vs未达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水平dFLC组(dFLC≥133 mg/L,34例)与低水平dFLC组(dFLC<133 mg/L,31例)患者中位PFS及中位OS分别为11个月vs 47个月、39个月vs未达到,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脏受累、sFLCR水平、dFLC水平、t(11;14)、t(14;16)均可影响患者生存期;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FLCR水平是影响患者PFS及OS的独立因素。结论: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初诊时游离轻链水平及细胞遗传学异常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血清游离轻链 FISH检测 预后
原文传递
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效果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严泽莹 王莹 +4 位作者 刘之茵 李佳明 孙海敏 陈钰 张苏江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9年第7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效果和耐受性.方法总结回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初发MDS患者32例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23例患者使用地西他滨联合三...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效果和耐受性.方法总结回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初发MDS患者32例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23例患者使用地西他滨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地西他滨20mg·m^-2·d^-1,第1天至第5天;三氧化二砷0.16mg/kg,第1天至第5天;4~6周重复1次),9例患者使用地西他滨单药治疗(地西他滨20mg·m^-2·d^-1,第1天至第5天,4~6周重复1次).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基因突变对疗效的影响.结果32例MDS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17~72岁,中位年龄56岁.基因检测发现TP53突变10例,TET2突变8例,U2AF1突变4例,RUNX1突变3例,ASXL1突变3例,NRAS突变2例,DNMT3A突变2例,JAK2V617突变1例.随访时间2~2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总有效21例(65.6%),其中完全缓解(CR)10例(31.3%),骨髓完全缓解(mCR)5例(15.6%),血液学改善6例(18.7%),联合用药组与单药治疗组有效率和CR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41,P=0.681).TP53突变的10例患者中7例CR.多因素分析显示,TP53突变是治疗获得C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37).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骨髓抑制,肺部感染16例.结论地西他滨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MDS效果较好、耐受性高.有TP53突变的患者接受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三氧化二砷疗效好于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三氧化二砷 疗效
原文传递
地西他滨联合芦可替尼方案治疗初诊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佳明 陈玉宝 +5 位作者 张苏江 严泽莹 王莹 刘之茵 孙海敏 陈钰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482-487,共6页
目的 分析地西他滨联合芦可替尼方案治疗初诊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索相关基因突变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北院血液科收治的5例初诊为CMML患者为研... 目的 分析地西他滨联合芦可替尼方案治疗初诊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索相关基因突变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北院血液科收治的5例初诊为CMML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3例,女性为2例,中位年龄为60岁.本研究治疗方案为地西他滨联合芦可替尼:地西他滨20 mg/(m^2·d),d1~3,芦可替尼5~10 mg/d,d1~28,4周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均对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进行复查,以评价疗效,并且观察患者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骨髓标本中22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关基因突变频率(VAF).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5月1日,随访间隔为1个月.回顾性分析5例CM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相关基因VAF的改变.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5例接受地西他滨联合芦可替尼方案治疗的患者中,3例患者治疗有效,其中患者2获得完全缓解(CR),患者3获得血液学改善(HI),患者5获得骨髓缓解(mCR).患者4治疗无效.患者1疾病进展(PD).全部患者的脾体积较治疗前均有缩小(缩小比例>50%).②5例患者化疗后均出现骨髓抑制,其中患者3骨髓抑制最为严重,骨髓抑制期最长,达2个月;患者1、3和4胸部CT检查结果示肺部感染,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获得好转;患者1与患者4出现腹泻;患者3出现轻度肝功能损害;患者5出现便秘,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③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月,患者1骨髓标本中JAK2 V617F VAF(17%下降至0)、SRSF2 P95H VAF(44%下降至39%)降低,CBL H398P VAF(15%上升至60%)、TET2 Q273fs VAF(87%上升至95%)升高;患者2的SRSF2 P95L VAF(69%下降至49%)、CBL R420Q VAF(45%下降至1%)降低,ASXL1 G710fs VAF(47%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单核细胞 慢性 突变 治疗结果 地西他滨 芦可替尼
原文传递
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对治疗的意义
11
作者 李佳明 张苏江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1期27-31,共5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中有一种新型高危亚型为BCRABL1样或费城染色体样(Ph-like)ALL。Ph-like ALL患者不具备BCR-ABL1融合基因,但具有Ph~+ALL相似的基因表达谱,如细胞因子受体及酪氨酸激酶信号通...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中有一种新型高危亚型为BCRABL1样或费城染色体样(Ph-like)ALL。Ph-like ALL患者不具备BCR-ABL1融合基因,但具有Ph~+ALL相似的基因表达谱,如细胞因子受体及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的激活。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分子遗传学改变 诊断 机制 治疗
原文传递
氟达拉滨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治疗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晨敏 李军民 +3 位作者 赵慧瑾 陈瑜 沈扬 沈志祥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1-272,共2页
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种临床进程缓慢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是晚期惰性NHL的主要的治疗措施,并具有相当高的缓解(OR)率。大部分惰性NHL患者会复发并须进一步治疗,但通常都不如初次治疗有效。近年来氟达拉滨已被广泛用... 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种临床进程缓慢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是晚期惰性NHL的主要的治疗措施,并具有相当高的缓解(OR)率。大部分惰性NHL患者会复发并须进一步治疗,但通常都不如初次治疗有效。近年来氟达拉滨已被广泛用于恶性淋巴瘤,尤其是惰性NHL的治疗。研究显示,氟达拉滨单药在初治的惰性NHL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50%~70%,在曾接受过其他治疗的复发难治性惰性NHL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40%~60%。氟达拉滨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如氟达拉滨联合米托蒽醌和地塞米松(FMD方案)的有效率达70%~90%,氟达托滨联合环磷酰胺(FC方案)的有效率为85%~95%。我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两种含氟达托滨的化疗方案——FMD方案和FC方案分别在治疗初治或复发难治惰性NHL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联合化疗治疗 氟达拉滨 临床观察 惰性 治疗有效率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药物联合应用 复发难治 NHL
原文传递
以黄疸、肝大起病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晨敏 李健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4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 探讨以肝大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以黄疸、肝大为首发症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治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以肝大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通过羟基脲降白细胞数量,糖皮质... 目的 探讨以肝大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以黄疸、肝大为首发症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治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以肝大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通过羟基脲降白细胞数量,糖皮质激素退黄疸等对症支持治疗,继以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血象改善且肝大明显消退.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肝大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甲磺酸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23例临床分析
14
作者 王莹 陈钰 张苏江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0年第12期727-730,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近期疗效、预后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部院区收治的23例初发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 目的探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近期疗效、预后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部院区收治的23例初发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进行总结。结果23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32岁(14~58岁)。诱导治疗采用标准VDPCP方案,总有效率为60.9%(14/23),完全缓解率为47.8%(11/23),部分缓解率为13.0%(3/23);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1.5个月(0~66.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5.4个月(2.0~66.0个月)。与诱导缓解相关的可评价预后因素包括年龄、初发时白细胞计数、NOTCH1基因突变、染色体核型及疾病特殊类型,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较差,初次诱导缓解率低,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T细胞 治疗结果 预后
原文传递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点和治疗策略 被引量:38
15
作者 王黎 沈志祥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6-79,共4页
在世界范围内,每10万人中约有4人发生急性白血病[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约占白血病总发病人数的70%[1]。老年人造血系统以粒系造血为主[2],因此老年AML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瑞典对本国1997至2005年登记在册的所有AML患者进行回顾... 在世界范围内,每10万人中约有4人发生急性白血病[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约占白血病总发病人数的70%[1]。老年人造血系统以粒系造血为主[2],因此老年AML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瑞典对本国1997至2005年登记在册的所有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AML的发病高峰为80—84岁[3]。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进展,老年AML患者将越来越多。因此老年AML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样的化疗方案,老年AML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年轻AML患者差。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曾于1986年公布了AML8的研究结果,在1127例患者中,50岁以下AML患者缓解率约为70%,50~59岁为68%,60~69岁为53%,70—74岁为39%,而75岁及以上患者缓解率只有2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治疗效果 老年人 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 AML 急性白血病 世界范围 发病人数
原文传递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51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34
16
作者 周励 王爱华 +3 位作者 王黎 游建华 李军民 沈志祥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对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分析。方法从2003年12月起对151例CML患者给予伊马替尼治疗,评估其疗效、不良反应、总生存(OS)和疾病进展情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可评估的患者142例... 目的对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分析。方法从2003年12月起对151例CML患者给予伊马替尼治疗,评估其疗效、不良反应、总生存(OS)和疾病进展情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可评估的患者142例,中位伊马替尼治疗时间21.5(6—78)个月。①慢性期患者累积获得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和完全分子学缓解(CMoR)率分别为98.9%、82,6%、76.1%和29,3%,与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②慢性期患者1年、2年和3年OS率分别为100%、(97,3±1.9)%和(95.8±2.4)%;加速期患者分别为(84.7±8.2)%、(77.0±10.4)%和(69.3±11.9)%;急变期患者分别为(62.9±8,9)%、(41.9±9.2)%和(28.5±9.1)%,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慢性期患者1年、2年和3年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98.9±1.1)%、(93.9±2.7)%和(93.9±2.7)%;加速期患者分别为(68,9±10.6)%、(61.3±11.9)%和(61.3±11.9)%;急变期患者分别为(36.4±8.8)%、(25.4±8.1)%和(10.1±8,2)%,三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1)。③对92例慢性期患者进行分析,初发组获得MCyR和CCyR的比例显著高于干扰素治疗失败组(P值分别为0.015和0.010);伊马替尼治疗12个月获得的疗效与疾病进展显著相关,获得CCyR患者疾病进展比例低于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yR)和未获得MCyR患者(P=0.0099);根据Sokal评分,低危组患者获得MCyR和CCyR的比例显著高于中危和高危组患者(P值分别为0.0013和0.0024),且与疾病进展显著相关(P=0.0467)。④伊马替尼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级,患者多可耐受。结论伊马替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伊马替尼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华蟾素诱导U937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33
17
作者 张莉 李军民 +2 位作者 钱樱 王焰 沈志祥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1-344,共4页
目的:研究华蟾素诱导白血病U937细胞凋亡,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瑞氏染色及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DNA片段化改变,TdT原位标记计算凋亡率,流式细胞术检测bcl-2表达,半定... 目的:研究华蟾素诱导白血病U937细胞凋亡,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瑞氏染色及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DNA片段化改变,TdT原位标记计算凋亡率,流式细胞术检测bcl-2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Fas和Fas-1 mRN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225~1.8μg/mL华蟾素作用1-3d明显抑制U937细胞生长,具有剂量.时间相关性,24h时的IC50为1.36μg/mL。0.9μg/mL华蟾素作用1d,U937细胞出现凋亡典型形态学改变;DNA电泳出现凋亡特有“梯子”条带。0.225、0.45和0.9μg/mL华蟾素作用1d,TdT原位标记检测凋亡率分别为4.8%、13.57%和24.33%。凋亡细胞bcl-2表达及Fas-1 mRNA水平下降,Fas mRNA水平增高。结论:华蟾素可能通过抑制bcl-2、Fas-1基因及活化Fas基因的途径来抑制U937细胞生长并诱导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蟾蜍毒素 白血病 实验性 U937细胞 细胞凋亡 原癌基因蛋白质bcl-2 Fas/Fas-1
下载PDF
CD38单克隆抗体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干扰及其应对方案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24
18
作者 糜坚青 蔡晓红 +22 位作者 王少元 胡丽华 牛挺 汪德清 傅琤琤 孙春艳 向东 高文 苗天红 钟立业 钱宝华 安刚 夏荣 桂嵘 刘竞 唐晓峰 谢珏 甘佳 吴江 付丹辉 秦莉 侯健 王学锋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27-334,共8页
随着肿瘤免疫靶点的不断发现及抗体研发技术的持续变革,抗体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有些靶点不仅在肿瘤细胞上表达,而且在红细胞上也有表达,故临床上针对相应靶点抗体的应用可能会对输血相容性检测产生干扰,导致配血困难或输... 随着肿瘤免疫靶点的不断发现及抗体研发技术的持续变革,抗体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有些靶点不仅在肿瘤细胞上表达,而且在红细胞上也有表达,故临床上针对相应靶点抗体的应用可能会对输血相容性检测产生干扰,导致配血困难或输血延迟。本共识总结了目前克服CD38单克隆抗体(简称CD38单抗)干扰输血相容性检测的方法,并经过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后,推荐在中国患者人群中使用凝聚胺和巯基还原剂[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或2-巯基乙醇(2-mercaptoethanol,2-Me)]处理红细胞,作为解决CD38单抗干扰输血相容性检测的方法,以消除CD38单抗带来的输血问题,为临床医师和输血科技术人员提供相应输血前工作流程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CD38 单克隆抗体 输血相容性检测 抗体药物干扰 二硫苏糖醇 2-巯基乙醇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25
19
作者 孙舒君 刘元昉 叶雅静 《癌症进展》 2020年第7期718-720,74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取1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整理、分析所有患者病历资料,如性别、年龄、化疗次数、穿刺部位、穿刺...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取1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整理、分析所有患者病历资料,如性别、年龄、化疗次数、穿刺部位、穿刺次数、置管时间、糖尿病、免疫功能等,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感染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结果1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中,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17例,感染率为14.17%;共检出1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比58.82%,革兰氏阳性菌占比41.18%。不同性别、穿刺部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化疗次数、置管时间、免疫功能情况、糖尿病情况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化疗次数≥11次、置管时间≥11 h、免疫功能低下、有糖尿病史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5岁、化疗次数≥11次、置管时间≥11 h、免疫功能低下、有糖尿病史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应该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缩短置管时间,针对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减少PICC导管感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疗 PICC 导管相关性感染
下载PDF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四次修订版)解读 被引量:25
20
作者 胡炯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10-711,共2页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主要的感染并发症及致死原因之一。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均显示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而且IFI的临床确诊困难,延迟治疗又会导致死亡率...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主要的感染并发症及致死原因之一。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均显示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而且IFI的临床确诊困难,延迟治疗又会导致死亡率升高。临床研究显示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死亡率近40%~50%,严重影响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参照欧美标准制定了我国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下称指南),并先后进行了二次修订,提高了国内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患者 侵袭性真菌病 血液病患者 治疗原则 诊断标准 侵袭性真菌感染 修订 解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