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朱健 蔡坚 +2 位作者 杨谨 赵佩 朱德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8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宝山分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126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急性脑梗死...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宝山分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126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急性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55名为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的差异。急性脑梗死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46例)、中型(47例)、重型(33例),再根据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其分为显著进步(41例)、进步(40例)、无变化(45例),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患者血清NSE水平的差异,分析NSE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相关性。评估NSE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最佳临界值、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NSE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型患者NSE水平逐渐升高,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患者NSE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NSE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P<0.05),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负相关(r<0,P<0.05)。血清NSE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临床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0.5,P<0.5)。结论血清NSE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枢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短期临床预后具有判断价值,可作为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短期临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 严重程度 短期预后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赵佩 袁剑 +6 位作者 刘保国 杨谨 樊庆雷 洪荣华 朱健 朱德生 蔡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宝山分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生化资料,根据血清尿酸水平将患者分...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宝山分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生化资料,根据血清尿酸水平将患者分为血清尿酸水平正常组与偏高组,并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生化体征;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的相关性。结果血清尿酸水平正常组与偏高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聚集指数、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刚性指数、谷草转氨酶、半胱氨酸水平、血沉、D-二聚体、白细胞、抗血小板药、降糖药、降压药及降脂药使用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尿酸、肌酐、尿素、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及红细胞平均体积等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尿酸水平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呈U形曲线关系,当血清尿酸水平正常范围时血清尿酸水平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呈负相关(r=-0.113,P=0.023),当血清尿酸水平偏高时血清尿酸水平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呈正相关(r=0.380,P<0.001)。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偏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值升高,上述发现有助于临床探讨偏高水平的尿酸可能通过影响红细胞变形功能引起脑梗死发生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清尿酸 红细胞分布宽度 相关性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
3
作者 朱玉博 郝晨光 蔡坚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28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67例维吾尔族急性IS患者纳入病例组,选取同期于本院参与维吾尔族...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67例维吾尔族急性IS患者纳入病例组,选取同期于本院参与维吾尔族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的1202人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临床特征、IL-6基因rs1524107TC位点、rs2069840 CG位点、rs1800796 GC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风险基因型对IS的相对风险度。结果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肥胖、高血压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3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的IL-6基因位点rs1524107 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05),两组受试者的rs2069840和rs1800796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524107加性遗传模型能降低发病风险(OR=0.777,95%CI:0.641~0.941,P=0.010)。显性遗传模型下,IL-6基因rs1524107位点的TC基因型(OR=1.552,95%CI:1.210~1.989,P=0.001),rs1800796位点的GC基因型(OR=1.332,95%CI:1.051~1.689,P=0.018)能增加IS的发病风险;rs2069840位点的CG基因型(OR=0.739,95%CI:0.580~0.942,P=0.015)能降低IS的发病风险。结论IL-6基因rs1524107位点多态性可能是维吾尔族人群IS发病的保护因素,而rs2069840位点多态性可能是维吾尔族人群IS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白细胞介素-6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眼睛看不清,元凶竟是脑梗死
4
作者 朱健 《家庭医生(月末版)》 2023年第4期8-9,共2页
看病案最近,李奶奶(化名)感觉自己的左眼有点不对劲,看东西总是模模糊糊,眼前仿佛笼罩了一层纱。以为是疲劳、上火引起,休息几天,饮食上注意一点就会好,李奶奶没当回事。可一周后,她的左眼不仅没有好转,还越来越严重,视力模糊的范围越... 看病案最近,李奶奶(化名)感觉自己的左眼有点不对劲,看东西总是模模糊糊,眼前仿佛笼罩了一层纱。以为是疲劳、上火引起,休息几天,饮食上注意一点就会好,李奶奶没当回事。可一周后,她的左眼不仅没有好转,还越来越严重,视力模糊的范围越来越大。这下李奶奶可慌了神,赶紧让儿子带她去附近一家医院,准备好好检查一下,看看到底是什么问题。让他们都没想到的是,眼科医生在给李奶奶做过检查后,竟让她转去神经科看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医生 神经科 脑梗死 看病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红细胞刚性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袁剑 赵佩 +6 位作者 刘保国 杨谨 樊庆雷 洪荣华 朱健 蔡坚 朱德生 《中国临床医学》 2020年第5期811-81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IS)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与红细胞刚性指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宝山分院神经内科确诊的513例AIS患者的临床与生化资料,根据入院时血LDL...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IS)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与红细胞刚性指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宝山分院神经内科确诊的513例AIS患者的临床与生化资料,根据入院时血LDL水平将患者分为LDL水平正常组与偏高组,并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生化特征;分析LDL水平与红细胞刚性指数的相关性。结果:LDL水平正常组与偏高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等),高密度脂蛋白、游离脂肪酸、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分布宽度,抗血小板药、降糖药及降压药使用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E、扩展残疾状况评分(EDSS)及降脂药使用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水平与红细胞刚性指数正相关(r=0.121,95%CI 0.035~0.206,P=0.006)。结论:AIS患者LDL水平升高与红细胞刚性指数增加相关,提示LDL可能通过影响红细胞变形功能导致A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低密度脂蛋白 红细胞刚性指数 相关性
下载PDF
丁苯酞对缺血性脑损伤体内外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6
作者 赵佩 朱德生 +2 位作者 杨瑾 袁剑 蔡坚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2年第3期112-119,共8页
目的:探究丁苯酞对缺血性脑损伤体内外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体内实验中,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丁苯酞低剂量组、丁苯酞高剂量组,每组各6只。通过灌胃方式每日给药1次,持续1个月,使用电凝法建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远... 目的:探究丁苯酞对缺血性脑损伤体内外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体内实验中,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丁苯酞低剂量组、丁苯酞高剂量组,每组各6只。通过灌胃方式每日给药1次,持续1个月,使用电凝法建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远端闭塞动物模型,随后继续给药,直至造模后第10天处死,并检测相关指标。体外实验中,将神经元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造模组和给药组,建立缺氧缺糖/复氧复糖模型,并检测相关指标。结果:体内实验中,造模后第10天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有降低趋势,脑梗死体积较大,TNF-α及IL-1β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TARF6蛋白水平增高,Nrf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而丁苯酞高剂量组损伤得到逆转。体外实验,与对照组相比,造模组TNF-α、IL-β、ROS的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TRAF6蛋白表达升高,Nrf2表达降低,而丁苯酞组损伤情况得到缓解。结论: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丁苯酞对缺血性脑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动物模型 神经原代细胞 缺氧缺糖/复氧复糖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