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β-葡聚糖检测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醴 汤静燕 +4 位作者 王莹 周云芳 陈静 李璧如 薛惠良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05-908,共4页
目的随着免疫受损个体生存期的延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发病率持续上升。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儿童真菌感染高危人群并发IFI的发病情况,评价血液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G试验)诊断价值。方法选择... 目的随着免疫受损个体生存期的延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发病率持续上升。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儿童真菌感染高危人群并发IFI的发病情况,评价血液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G试验)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儿童ICU、血液肿瘤科住院治疗的持续发热4~7d以上高危感染患儿进行G试验;每周检测1~2次,直至症状好转,或排除真菌感染,或死亡。G试验采用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检测,阳性定义为血浆BG水平≥10pg/mL。结果①共计130例入选研究。确诊IFI(proven)2例,均为念珠菌血症。临床诊断(probable)20例,拟诊(possible)7例,排除101例;②IFI组住院天数较非IFI组延长(P<0.05),不良预后率明显增加(P<0.05);③IFI组血浆BG水平高于非IFI组(P<0.01)。G试验诊断敏感度81.8%,特异度82.4%,阳性预测值48.6%,阴性预测值95.7%;④72.2%病例G试验阳性结果较培养或影像学阳性结果提前或同时发生。结论儿童高危患者IFI不少见。血液G试验无衡量标准有助于高危患者的筛查,具有早期辅助诊断、指导合理治疗干预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1—3)-β—D-葡聚糖 早期诊断 儿童
原文传递
儿童血液真菌抗原检测的应用研究(英文) 被引量:3
2
作者 赵醴 王莹 +4 位作者 周云芳 李璧如 陈静 薛惠良 汤静燕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评价血液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和(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试验及两者联合应用在儿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高危人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GM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PlateliaTM Aspergillus试剂盒)检测,B... 目的评价血液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和(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试验及两者联合应用在儿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高危人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GM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PlateliaTM Aspergillus试剂盒)检测,BG采用动态浊度法(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GM阳性定义为连续2次不同时点I≥0.5或单次I≥0.8;BG阳性为≥10pg/ml。结果130例入选研究,其中确诊IFI2例,临床诊断20例。BG和GM试验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8%,82.4%和75.0%,94.4%。两者联合应用诊断侵袭性曲霉菌病(IA)敏感度为50.0%,特异度为96.3%。结论BG和GM对儿童IFI检测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高危患者的筛查。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IA诊断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1 3)-β-D-葡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 儿童
下载PDF
早产儿出院后父母照顾体验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整合 被引量:48
3
作者 成磊 冯升 +1 位作者 陆春梅 胡雁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9期1090-1097,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早产儿出院后父母的照顾体验。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JBI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Pub Med、EMbase、Scopus、ISI Web of Science、Psyc INFO、CINAHL、CMB、CNKI和VIP数据库,搜集关于早产儿出院后... 目的系统评价早产儿出院后父母的照顾体验。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JBI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Pub Med、EMbase、Scopus、ISI Web of Science、Psyc INFO、CINAHL、CMB、CNKI和VIP数据库,搜集关于早产儿出院后父母的照顾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5月。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08)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评价,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提炼31个完好明确的研究结果,将相似结果归纳组合形成7个新的类别,并综合成2个整合结果:"整合结果 1:经过自我调适,照顾者角色获得成长"和整合结果 2:"照顾者渴求并感谢外界的支持和帮助"。结论卫生保健人员需关注早产儿出院对父母带来的重要影响,在早产儿父母自身的调适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照顾知识技能指导,协助其尽快胜任照顾者这一角色,促进出院后的早产儿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出院 父母 照护体验 质性研究 系统评价 Meta整合
原文传递
危重症儿童营养筛查及营养评定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菁菁 王莹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危重症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住院期间因多种因素导致营养处方难以完成,增加营养不良发生。合理的营养筛查及营养评定是危重症儿童营养治疗的基石。实施动态营养评定可有效评价营养治疗疗效,并提供改善营养状况的建议。现就危重症儿... 危重症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住院期间因多种因素导致营养处方难以完成,增加营养不良发生。合理的营养筛查及营养评定是危重症儿童营养治疗的基石。实施动态营养评定可有效评价营养治疗疗效,并提供改善营养状况的建议。现就危重症儿童营养筛查及营养评定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儿童 营养筛查 营养评定
原文传递
儿科危重症护理情景模拟教学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雯澜 王胜军 陆华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9年第5期482-487,共6页
目的通过探讨在不同时间点对儿科危重症护士实施情景模拟教学,并评价其对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培养、能力维系的效果,为今后发展临床护理教育提供借鉴。方法抽取PICU护士共30人分为A、B两组参与研究。分别对两组学员的基线成绩(T0)、课程... 目的通过探讨在不同时间点对儿科危重症护士实施情景模拟教学,并评价其对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培养、能力维系的效果,为今后发展临床护理教育提供借鉴。方法抽取PICU护士共30人分为A、B两组参与研究。分别对两组学员的基线成绩(T0)、课程开展第2个月(T1)、第4个月(T2)、第6个月(T3)、第8个月(T4)和第14个月(T5)前后6次的技能型、非技能型能力得分、理论知识前测与后测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测试得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学员在模拟教学开展前各项能力均无差异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学员的各项能力在开展模拟教学后每一阶段均有显著提高。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技能型能力得分仅与非技能型能力得分呈正相关关系(R=0.882),而与案例的危重度、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均无相关关系。结论短期连续的情景模拟教学能有效培养和提高护理人员的胜任能力,但长期定期的能力维系培训也同样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模拟教学 儿科 危重症护理 适任培训
下载PDF
儿童重症监护室中患儿万古霉素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及其药动学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蒋樾廉 陈敏玲 李璧如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中使用万古霉素患儿的血药浓度及其药动学参数分布情况,并初步判断目前的药物推荐剂量是否能够达到理想治疗浓度。方法入选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儿60例(男性41例,女性19例),用药剂量为(39.99±4.4...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中使用万古霉素患儿的血药浓度及其药动学参数分布情况,并初步判断目前的药物推荐剂量是否能够达到理想治疗浓度。方法入选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儿60例(男性41例,女性19例),用药剂量为(39.99±4.42)mg·kg-1·d-1。采用酶免疫放大法进行血药浓度测定,血药浓度数据采用一室模型拟合,根据Sawchuk-Zaske方法计算患儿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并将所得结果数据和药品说明书参数以及过往儿童药动学研究数据相比较,同时对2岁以下和以上患儿药动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纳入的60例患儿中有30例谷浓度达到了5~15 mg·L-1,只有4例达到15~20 mg·L-1,另有2例超过20 mg·L-1;有6例峰浓度超过了40 mg·L-1。32例患儿的AUC24 h值超过了400 mg·h·L-1。本研究患儿的Vd高于说明书及文献研究结果 (P〈0.05和P〈0.01)。2岁以下患儿和2岁以上相比,后者具有更高的消除速度常数[(0.22±0.10)h-1 vs.(0.27±0.09)h-1,P〈0.05]。结论万古霉素药品说明书推荐的40 mg·kg-1·d-1剂量不足以使所有PICU患儿达到有效的治疗谷浓度,PICU患儿使用万古霉素可能需要更大的负荷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重症监护病房 儿科 药物监测 药动学
原文传递
儿童脓毒症院内感染相关免疫指标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奚悦玲 任宏 +4 位作者 张建 宁铂涛 李璧如 王莹 钱娟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8-373,共6页
目的探讨与儿童脓毒症发生院内感染相关的免疫指标。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5年9月至2020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诊断脓毒症的15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在PICU期间有无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 目的探讨与儿童脓毒症发生院内感染相关的免疫指标。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5年9月至2020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诊断脓毒症的15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在PICU期间有无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比较两组辅助性T细胞1和2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CD14+HLA-DR)表达比例、调节性T细胞比例、第三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及治疗转归。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两组的病情严重度及治疗进行匹配,分析上述指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或χ2检验,预测院内感染发生的免疫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无院内感染组104例,院内感染组51例,首次发生院内感染的时间为入PICU后(12±7)d。常见部位为肺部(26例,51.0%)、血流(15例,29.4%)。院内感染组PRISM-Ⅲ显著高于无院内感染组[8(0~31)比4(0~17)分,Z=3913.00,P<0.0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有创机械通气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无院内感染组[35.3%(18/51)比10.6%(11/104),χ^(2)=13.77,P<0.01;86.3%(44/51)比38.5%(40/104),χ^(2)=31.51,P<0.01];院内感染组PICU住院时间更长[20(3~94)比7(2~41)d,Z=4585.50,P<0.01],病死率更高[29.4%(15/51)比6.7%(7/104),χ^(2)=14.45,P<0.01];院内感染组白细胞介素(IL)-6、IL-10更高[37.83(2.23~7209.99)比13.45(0.80~50580.64)ng/L,Z=3390.50,P=0.01;10.42(1.11~6052.21)比4.10(0.16~409.28)ng/L,Z=3212.00,P=0.03],CD4+/CD8+、CD14+HLA-DR比例更低[1.16(0.44~4.96)比1.61(0.15~6.37),Z=1955.00,P=0.01;0.48(0.08~0.99)比0.67(0.09~0.98),Z=1915.50,P<0.01]。PSM后,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各46例,院内感染组CD14+HLA-DR比例明显低于无院内感染组[0.44(0.08~0.99)比0.64(0.09~0.98),Z=758.00,P=0.02]。CD14+HLA-DR比例预测院内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2,截断值为0.39,95%CI为0.528~0.755。结论CD14+HLA-DR比例水平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脓毒症 细胞因子类
原文传递
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8
作者 张芳 钱娟 +1 位作者 宁铂涛 王莹 《上海医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07-309,共3页
果糖1,6二磷酸(FBP)酶缺乏症是非常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位于染色体9q22的FBP1基因突变,导致肝FBP酶缺乏或活性低下。FBP酶是糖异生途径中的关键催化酶,该酶的缺陷导致FBP向6磷酸果糖转化障碍,影响糖异生底物向葡萄糖转化,
关键词 酶缺乏症 果糖1 二磷酸 文献复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FBP 基因突变 磷酸果糖
下载PDF
无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高危出血风险危重症儿童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史柳红 王莹 +4 位作者 张建 李璧如 胡肖伟 钱娟 任宏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325-328,332,共5页
目的探讨无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在高危出血风险的危重症儿童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PICU接受床旁CRRT治疗的5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患... 目的探讨无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在高危出血风险的危重症儿童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PICU接受床旁CRRT治疗的5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肝素抗凝组(n=33)和无抗凝组(n=18),对两组患儿CRRT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51例患儿共接受了168次CRRT,其中有18例患儿因存在高危出血风险而接受了62次(36.9%)无抗凝CRRT,其他33例进行了106次(63.1%)肝素抗凝CRRT。无抗凝的滤器寿命明显低于肝素抗凝[(12.31±6.64)hVS.(17.43±9.97)h,P〈0.001]。无抗凝与肝素抗凝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乳酸、C-反应蛋白均有显著改善(P〈0.05);无抗凝治疗前后PT和APTT无明显变化(P〉0.05);肝素抗凝治疗后APTT明显延长[(52.36±5.00)SVS.(76.48±9.02)S,P=0.013],血小板明显下降[(127.3±20.85)×10^9/LVS.(95.52±15.46)×10^9/L,P=0.041],而盯未产生明显改变[(20.73±2.82)SVS.(27.58±5.38)S,P=0.078]。结论无抗凝CRRT不引起凝血指标明显延长,可减少出血风险;虽然在滤器寿命方面逊于肝素抗凝,但对于临床上需要CRRT的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儿来说,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无抗凝 肝素 出血
原文传递
儿科营养不良筛查工具在危重症儿童营养风险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10
作者 李菁菁 赵醴 +6 位作者 洪莉 李璧如 钱娟 任宏 胡肖伟 张建 王莹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6期323-328,共6页
目的 采用儿科营养不良筛查工具(STAMP)对危重症患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调查其营养风险与营养不良发生率,分析营养风险与临床结局相关性.方法 以2013年2至1 1月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共50... 目的 采用儿科营养不良筛查工具(STAMP)对危重症患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调查其营养风险与营养不良发生率,分析营养风险与临床结局相关性.方法 以2013年2至1 1月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共50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STAMP评分分为低度营养风险(0~1分)、中度营养风险(2~3分)和高度营养风险(4~9分).以WHO正常儿童生长曲线为标准,采用标准差单位法(Z-score)评定营养状况.统计比较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机械通气率、器官功能障碍数目、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P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出PICU后28 d病死率等临床结局.结果 根据STAMP评分,79例(15.6%)患儿存在低营养风险,167例(33.0%)存在中度营养风险,260例(51.4%)存在高度营养风险.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0.0% (253/506),包括营养不足(225/506,44.5%)和超重(28/506,5.5%),其中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发生率分别为31.0% (157/506)、29.4% (149/506)和14.4% (73/506).高度营养风险患儿的机械通气率、器官功能障碍数目、MODS发生率、P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出PICU后28 d病死率显著高于中度营养风险[45.8%比31.7%,P=0.004;1(1,2)比1(0,2),P=0.000; 45.8%比26.3%,P=0.000;8(3,15)d比5(2,9)d,P =0.000;17 (9,29)d比12 (6,21)d,P=0.001;3.81 (1.67,8.53)万元比2.09(1.13,4.85)万元,P=0.000; 26.9%比18.6%,P=0.047]和低营养风险患儿[45.8%比22.8%,P=0.000;1(1,2)比1(0,1),P=0.000; 45.8%比15.2%,P=0.000;8(3,15)d比6(3,9)d,P=0.008;17(9,29)d比11(6,20)d,P=0.001;3.81 (1.67,8.53)万元比1.57 (0.96,3.37)万元,P=0.000;26.9%比7.6%,P=0.000].营养不良患儿的MODS和医院感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营养正常患儿(39.9%比29.2%,x2=6.368,P=0.012; 8.3%比4.0%,x2=4.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儿童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不良
原文传递
机械通气患儿能量代谢特点和喂养状态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菁菁 洪莉 +5 位作者 李璧如 钱娟 张建 任宏 胡肖伟 王莹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755-759,共5页
目的:通过间接测热法测定机械通气患儿静息能量消耗,研究其能量代谢特点和喂养状态,为改进营养支持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2013年2月至2013年11月入住PICU,符合间接测热条件的37例机械通气患儿为研究对象,自符合测定条件起第1、4、7、10... 目的:通过间接测热法测定机械通气患儿静息能量消耗,研究其能量代谢特点和喂养状态,为改进营养支持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2013年2月至2013年11月入住PICU,符合间接测热条件的37例机械通气患儿为研究对象,自符合测定条件起第1、4、7、10、14和21天测定静息能量消耗( measurement of 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MREE),运用Schofield-HTWT公式计算预测静息能量消耗值( predicted 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PREE),并统计每日热量摄入值。按MREE/PREE比值评定代谢状态:低代谢(〈90%)、正常代谢(90%~110%)和高代谢(〈110%)。按热量摄入值/MREE 比值评定喂养状态:喂养不足(〈90%)、喂养适当(90%~110%)和喂养过度(〈110%)。结果37例危重症儿童机械通气第1天,15例(40.5%)为低代谢,9例(24.3%)为正常代谢,13例(35.1%)为高代谢;机械通气第7天,呈高代谢状态患儿比例增加至46.7%,但较第1天无统计学差异(χ2=0.516,P=0.972)。营养支持应用率为81.1%;实施营养支持者,累计实施间接测热82次,每日热量摄入值为(33.4±22.2)kcal/(kg?d),显著低于MREE水平[(53.7±17.4)kcal/(kg·d)](t=6.505,P〈0.01)。在实施营养支持过程中,机械通气患儿有62 d(75.6%)喂养不足,8 d(9.8%)喂养适当,12 d(14.6%)喂养过度。结论 PICU滞留期间机械通气患儿能量代谢状态不断变化,且PICU滞留期间有近90%的时间里患儿喂养不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患儿 间接测热法 能量代谢 喂养状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