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战止战:孔门弟子救鲁以存义--对子贡、冉有抗击“齐国书来伐”事件的哲学诠释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凯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25-32,共8页
哀公十一年,面对齐国来伐,子贡临危受命,出使齐、吴、越、晋四国,以利相诱、以王道相辅,使得吴王夫差定下先北上伐齐、后讨于越的策略,为鲁赢得了战略空隙,为平衡诸夏中国和强吴奠定了基础。而冉有则于国内,周旋于三桓之间,促使季康子... 哀公十一年,面对齐国来伐,子贡临危受命,出使齐、吴、越、晋四国,以利相诱、以王道相辅,使得吴王夫差定下先北上伐齐、后讨于越的策略,为鲁赢得了战略空隙,为平衡诸夏中国和强吴奠定了基础。而冉有则于国内,周旋于三桓之间,促使季康子起一室之兵,凝聚鲁国臣民的力量,最终抵御了齐国大军。孔子对冉有无畏生死、奋力卫国给予了肯定,且对战死的小童以无殇之礼厚葬表示认可。孔门弟子以为天下计、为家国计的智慧,积极投入到卫国的战争中,身体力行,用谋略守护了诸夏中国和礼制文明。而孔子的赞扬和变通,不仅展现了儒家对习练武备重视,也反映了其重质轻文的一面。突显了儒家非不知利、不知战,而是要在利益的角斗场中引导暴力回归其教化的目的,以成为王者之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以然之域 三桓之乱 见义而为 无殇之葬
下载PDF
“《春秋》无义战”中的王道与正当性辨析——以哀公十一年“齐国书伐鲁”为中心
2
作者 张凯 《思想与文化》 2023年第2期272-293,共22页
《春秋》王鲁,假鲁以张治本。哀公十一年,齐不得天子之令而擅伐鲁是有违君臣之义的,但在《公羊》学视域下却是孔子以不书“某鄙”之辞表明鲁自取其祸而见耻于诸夏中国,贬之更甚于齐。究其原因,鲁作为一个侯爵之国,承周公之祀,却不思内... 《春秋》王鲁,假鲁以张治本。哀公十一年,齐不得天子之令而擅伐鲁是有违君臣之义的,但在《公羊》学视域下却是孔子以不书“某鄙”之辞表明鲁自取其祸而见耻于诸夏中国,贬之更甚于齐。究其原因,鲁作为一个侯爵之国,承周公之祀,却不思内修其德以强国,惧于夷狄之吴的强大军事实力,献百牢、乱周礼,屈辱至极。又适逢三桓擅权,对外惧强而凌弱,获罪于吴、齐两国。两国遂相继来伐,鲁在地缘政治中,左右腾挪,与吴立约;又以两邑之地贿赂齐,归邾娄子益以平齐之怒。转而又与吴兴兵伐齐,致齐悼公被弑,几乎引发了夷夏大乱。《春秋》追古贵信,鲁却毁信而伐近邻,又随意结盟、立小信以止干戈,致天下没有可信之制、可循之理,而渐失其正。孔子所见之鲁,已不复周礼之邦,王者之气象,岂可再遮其罪,遂以抑鲁扬齐而欲拨乱反正。尽管战争是残酷的,儒家对不正义的战争也是一以贯之地反对,但“齐国书帅师伐我”,定是孔子以笔执刀、反复思索、掩面而记之文,侧重对鲁德性缺失的审判和夷狄犯诸夏的斥责。以此可观《春秋》记录不义之战所用褒贬之辞,蕴含着儒家对正义战争的界定,为如何借暴力手段而起仁义之师提供了形而上的伦理基石,强调在慎战的同时,不能忽视战争对捍卫道义、国家权力,甚至辨乱复礼的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道 夷夏之辨 正义之战 《春秋》笔法
原文传递
获麟:孔子“道穷”的政治出路与理想设计——以《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为中心
3
作者 唐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1-21,共11页
《春秋》经“春,西狩获麟”一句,字字蕴藏着极其深刻的微言大义。麟为王者之嘉应,非时突降于鲁,尔时周室衰微不堪,《公羊传》视其为天下之异象。得知鲁国“获麟”之事,孔子悲痛欲绝,感叹“吾道穷矣”,而他一生以道为命,麟至被获,预示着... 《春秋》经“春,西狩获麟”一句,字字蕴藏着极其深刻的微言大义。麟为王者之嘉应,非时突降于鲁,尔时周室衰微不堪,《公羊传》视其为天下之异象。得知鲁国“获麟”之事,孔子悲痛欲绝,感叹“吾道穷矣”,而他一生以道为命,麟至被获,预示着周朝将绝、王道即灭,其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已经不可能在当下社会中被实现。公羊家在颜渊死后十年、子路去世前一年记其卒,与“西狩获麟”并而书之,似乎是在有意刻画孔子屡遭挫折的生命处境与坚定执着的王道信念。巧在获麟者是一个普通樵夫,预示着“丘以匹夫徒步,以制正法”之天意,呼应孔子以布衣身份而行“素王”赏罚褒贬之权力。“西狩获麟”,常人视之为大异,圣人通天命而作《春秋》,经文省略主语,旨在虚设“素王”以治天下。尧舜时期,天下大治,故“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春秋》至所见世,天下太平,“人道浃,王道备”,故有祥麟来游。《春秋》陡然绝笔于“获麟”,恰恰是将“素王”之功德与尧舜之善治对应起来,可谓孔子对其一生求道、治世理想最圆满的政治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获麟 天命 政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