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6/IL-6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关联性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67
1
作者 苗平 陆梅生 张冬青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5-360,共6页
IL-6是一种多效性前炎症细胞因子,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介导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IL-6在许多炎症性疾病中高表达,如RA,SLE,Crohn’s病等。IL-6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如NF-κB,Lin28,let-7 microRNA,IL6阳性反馈环,JunB等。IL-6受体(IL-... IL-6是一种多效性前炎症细胞因子,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介导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IL-6在许多炎症性疾病中高表达,如RA,SLE,Crohn’s病等。IL-6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如NF-κB,Lin28,let-7 microRNA,IL6阳性反馈环,JunB等。IL-6受体(IL-6R)包括特异性IL-6Rα及IL-6Rβ即IL-6家族成员共有的信号转导蛋白gp130。IL-6可通过两种途径向细胞内传导信号:传统途径及反式信号途径,LMO4可参与反式信号途径的调节。IL-6/IL-6R在T、B细胞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IL-6可抑制Th1、Treg的分化,促进Th2的分化;而且IL-6是CD4+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所必需;在B细胞中IL-6可诱导RAG基因的表达,促进抗体的产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L-6/IL-6R与RA存在密切关联性。RA患者血清及滑液中IL-6及sIL-6R的浓度升高,并且IL-6水平与疾病活性及临床表现密切相关,这可以解释RA患者的许多症状。因此可将IL-6信号转导途径相关的分子作为RA的治疗靶点,目前也研制出几种药物,其中之一为抗sIL-6R的人源化抗体Tocilizumab。临床试验中,该药可减轻RA患者的症状,降低疾病活性,可是也带来一定的副作用,这就限制了该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正在研制的另一种抗IL-6R的抗体可能为干预RA带来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6 IL-6受体 RA TOCILIZUMAB
下载PDF
IL-10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65
2
作者 周琳 周光炎 路丽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00-1102,1106,共4页
传统观点认为,同一细胞因子的免疫生物学作用相对固定,间接和直接途径刺激免疫应答或抑制免疫应答,两者选其一,但新近有文献报道同一个细胞因子在不同微环境中可发挥截然不同的免疫生物学作用。此领域中,近来以细胞因子IL-10的双向免疫... 传统观点认为,同一细胞因子的免疫生物学作用相对固定,间接和直接途径刺激免疫应答或抑制免疫应答,两者选其一,但新近有文献报道同一个细胞因子在不同微环境中可发挥截然不同的免疫生物学作用。此领域中,近来以细胞因子IL-10的双向免疫调节活性最受关注,多年来有关IL-10的负向调节作用及其应用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另一方面,其免疫刺激的作用及免疫生物学意义的研究也正逐渐深入,并由此猜测其可能是一种多能细胞因子。本文将结合最新文献,就IL-10正、负向调节的免疫学特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0 免疫抑制 免疫刺激 肿瘤
下载PDF
银屑病的免疫学机制与治疗靶点 被引量:41
3
作者 吴玥 王宏林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81-1288,共8页
银屑病是一种主要危害人体皮肤健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遗传、感染与免疫等因素密切相关。除皮肤中主要的角质形成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外,来源自免疫系统的其他细胞与分子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靶向免疫系统的疗法经过... 银屑病是一种主要危害人体皮肤健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遗传、感染与免疫等因素密切相关。除皮肤中主要的角质形成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外,来源自免疫系统的其他细胞与分子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靶向免疫系统的疗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呈现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就银屑病中关键的免疫细胞、分子机制及治疗靶点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角质形成细胞 T淋巴细胞 白细胞介素-17
下载PDF
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4
作者 缪怡 胡朝英 +1 位作者 钱柳 张冬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35-1040,共6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类常见的、以四肢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A是以T淋巴细胞,特别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1细胞介导为核心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性疾病;B淋巴细胞通过递呈抗原、产生自身抗体和分泌细胞因子也与RA发...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类常见的、以四肢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A是以T淋巴细胞,特别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1细胞介导为核心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性疾病;B淋巴细胞通过递呈抗原、产生自身抗体和分泌细胞因子也与RA发病密切相关。此外,γδT淋巴细胞、Th17细胞及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和IL-10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疾病的进程。文章就细胞、抗体和细胞因子与RA发病和诊疗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自身抗体
下载PDF
夏枯草多糖抗单纯性疱疹病毒及相关免疫活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姜玲海 冯怡 +3 位作者 徐德生 姜艳 张勇 张惠珍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622-2623,共2页
目的探讨夏枯草多糖抗单纯性疱疹病毒(HSV)及相关的免疫作用。方法通过96孔板病毒中和实验,观察细胞致病作用(CPE),体外研究夏枯草多糖的抗病毒作用,同时通过淋巴细胞转化增殖及细胞因子(IFN-γ)诱生实验研究夏枯草多糖的免疫活性。结... 目的探讨夏枯草多糖抗单纯性疱疹病毒(HSV)及相关的免疫作用。方法通过96孔板病毒中和实验,观察细胞致病作用(CPE),体外研究夏枯草多糖的抗病毒作用,同时通过淋巴细胞转化增殖及细胞因子(IFN-γ)诱生实验研究夏枯草多糖的免疫活性。结果夏枯草多糖各部位(20mg/ml)分别在24,48h内可减轻CPE,直接杀灭病毒作用较弱;免疫学试验表明体外均能明显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殖,且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并均能明显诱生IFN-γ。结论夏枯草多糖用于单纯性疱疹的治疗作用,可能不是由对病毒的直接作用引起的,而是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殖和诱生干扰素等免疫调节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枯草 多糖 单纯性疱疹病毒 免疫活性
下载PDF
艾拉莫德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及T辅助细胞亚群调节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朱琦 宋经略 +7 位作者 徐云芝 刘弘励 苗雨桐 杨帆 王飞燕 陈广洁 何东仪 钮晓音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3-99,共7页
目的研究艾拉莫德对R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在治疗RA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其临床疗效,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1、Th17和调节性T细胞比例变化,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相关转录因... 目的研究艾拉莫德对R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在治疗RA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其临床疗效,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1、Th17和调节性T细胞比例变化,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免疫调节作用,采用t检验、x2检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艾拉莫德治疗24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ACR20、ACR50、ACR70达标率分别为50%、20%、15%,远高于对照组25%、1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16,P=0.027);外周血中Th1、Th17细胞亚群的比例有所下降[Th1:0周(26.5±8.0)%,24周(14.2±7.3)%,P〈0.01;Th17:0周(1.7±0.7)%,24周(1.3±0.4)%,P〈0.05],调节性T细胞亚群比例有所上升[0周(6.8±1.6)%,24周(8.9±2.9)%,P〈0.05],它们相应的转录因子也呈相同趋势。结论艾拉莫德能够有效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病情,且可通过降低T细胞亚群中Th1、Th17比例,升高调节性T细胞比例,并下调Th17细胞的关键转录因子孤儿核受体(RORC)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艾拉莫德 治疗结果 免疫调节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原文传递
PBL教学法对免疫学课程教学的研究意义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洋 李斌 王琛(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2273-2277,共5页
目的:采用系统性评价的方法来分析PBL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对免疫学课程教学及效果的影响,从而探究PBL教学法对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意义。方法:全面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搜集有关PBL法在免疫学课程教学方面效果评价的文... 目的:采用系统性评价的方法来分析PBL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对免疫学课程教学及效果的影响,从而探究PBL教学法对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意义。方法:全面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搜集有关PBL法在免疫学课程教学方面效果评价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9月。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偏移及质量评价,并采用Review Manager软件进行系统性评价。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2121名学生。Meta分析结果显示,PBL组学生的期末成绩[MD=7.77,95%CI(5.66,9.88),P<0.00001]以及成绩优秀率[RR=1.96,95%CI(1.35,2.83),P=0.0004]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结论: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法,启示PBL教学法对于促进免疫学课程教学,将会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法 免疫学课程教学 META分析 亚组分析
下载PDF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自然杀伤T细胞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青 肖和平 +1 位作者 王颖 粟波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 研究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的临床变化特点.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选取上海市肺科医院住院的肺结核患者40例为肺结核组,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9~65岁,平均(42±11)岁,平均体重指数(20.6... 目的 研究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的临床变化特点.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选取上海市肺科医院住院的肺结核患者40例为肺结核组,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9~65岁,平均(42±11)岁,平均体重指数(20.6±4.7)kg/m2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40例为合并糖尿病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4~68岁,平均(47±10)岁,平均体重指数(21.3±1.9)kg/m2,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BALF中表型为T细胞受体Vα24+Vβ11+的NKT细胞数量.同期选取门诊体检志愿者37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21~60岁,平均(42±12)岁,平均体重指数(21.9±5.4)kg/m2 门诊糖尿病患者38例为糖尿病组,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36~65岁,平均(44±8)岁,平均体重指数(20.5±3.2)kg/m2,检测外周血NKT细胞的数量[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和LSD检验,采用双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肺结核组外周血NKT细胞[1.1%(0.8%~1.3%)]和合并糖尿病组[0.8%(0.5%~1.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4%(0.3%~0.7%)]和糖尿病组[0.3%(0.2%~0.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为3.258~7.074,均P<0.01) 肺结核组与合并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827,P<0.01).肺结核组BALF中NKT细胞数[0.7%(0.3%~1.0%)]明显高于合并糖尿病组[0.3%(0.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4,P<0.05).BALF和外周血的NKT细胞数在轻度[0.9%(0.3%~1.3%)和1.0%(0.8%~1.3%)]、中度[0.4%(0.3%~0.9%)和1.0%(0.8%~1.3%)]和重度肺结核患者[0.3%(0.3%~0.5%)和0.7%(0.5%~1.1%)]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535和3.763,均P<0.05),病情越重NKT细胞数越低.外周血与BALF中NK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709,P<0.01).结论 NKT细胞在抗MTB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体内复杂的微环境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糖尿病 杀伤细胞 天然 流式细胞术
原文传递
人类乳头瘤病毒免疫致病机制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艳 李宁丽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23-526,共4页
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已被肯定的DNA肿瘤病毒之一,与多种疾病相关,尤其是高危型HPV感染和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明确HPV的致病机制对于宫颈癌的预防治疗,及未来疫苗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各种... 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已被肯定的DNA肿瘤病毒之一,与多种疾病相关,尤其是高危型HPV感染和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明确HPV的致病机制对于宫颈癌的预防治疗,及未来疫苗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各种免疫细胞及分子(T细胞、抗原提呈细胞、NK细胞、MHC分子、及各种细胞因子)的角度对HPV的致病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 T细胞 APC NK细胞 MHC 细胞因子
下载PDF
斑蝥合剂对H22肝癌小鼠的抑瘤及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周阿高 张勇 +9 位作者 孔德云 王颖 张惠珍 王树军 蒉纲 洪声 葛海良 任秋华 毛旭明 董佳容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504-508,共5页
目的:探讨斑蝥合剂对H22肝癌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其免疫调节的机制。方法:选择移植性肝癌H22小鼠为模型,观察斑蝥合剂的抑瘤作用,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NK细胞杀伤功能、T淋巴细胞表型变化及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含量。结果:斑蝥合剂... 目的:探讨斑蝥合剂对H22肝癌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其免疫调节的机制。方法:选择移植性肝癌H22小鼠为模型,观察斑蝥合剂的抑瘤作用,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NK细胞杀伤功能、T淋巴细胞表型变化及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含量。结果:斑蝥合剂对荷瘤小鼠肿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瘤率为65.76%;斑蝥合剂治疗组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和NK细胞杀伤百分数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斑蝥合剂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斑蝥合剂治疗更能改变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斑蝥合剂治疗组小鼠T细胞分泌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4能力均有升高(P<0.05,P<0.01)。结论:斑蝥合剂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并且对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增强小鼠体内T细胞免疫功能、NK细胞的杀伤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蝥合剂 肝癌 移植 免疫调节
下载PDF
慢性睡眠障碍对免疫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黄燕华 蔡昊旻 +3 位作者 杨天阳 余奇文 钱柳 张冬青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9-402,共4页
分别采用连续4周喂养5%乙醇、连续14d水平台环境饲养法以及暗箱饲养模拟全夜状态等方法建立慢性睡眠剥夺模型,观察三种方法诱导睡眠障碍对小鼠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通过脾脏称重、FACS法检测外周血CD3+、CD4+和CD8+T细胞数变化、ELISA... 分别采用连续4周喂养5%乙醇、连续14d水平台环境饲养法以及暗箱饲养模拟全夜状态等方法建立慢性睡眠剥夺模型,观察三种方法诱导睡眠障碍对小鼠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通过脾脏称重、FACS法检测外周血CD3+、CD4+和CD8+T细胞数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TNF-α以及B细胞产生抗牛血清白蛋白(BSA)特异性抗体含量、LDH法测定NK细胞杀伤功能等方法检测实验小鼠免疫功能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免疫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包括CD3+、CD4+和CD8+T细胞数减少;IL-2分泌量下降和TNF-α分泌量升高;NK杀伤功能下降;脾重减轻;抗BSA特异性抗体分泌量下降。实验证明,长期5%乙醇摄入、水平台以及暗环境干扰引起的慢性睡眠障碍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乙醇 水平台 免疫抑制
原文传递
黏附分子CD24在肿瘤转移中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郝丽 张雁云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3期421-424,共4页
CD24属糖基磷脂酰肌醇锚蛋白。作为P-选择素配体的黏附分子,其可调节B细胞发育和神经发生。研究显示,CD24高表达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已通过体外试验和动物模型证实CD24对多种肿瘤生长和转移相关的肿瘤细胞特性具有... CD24属糖基磷脂酰肌醇锚蛋白。作为P-选择素配体的黏附分子,其可调节B细胞发育和神经发生。研究显示,CD24高表达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已通过体外试验和动物模型证实CD24对多种肿瘤生长和转移相关的肿瘤细胞特性具有调节作用;结合人肿瘤组织研究显示,CD24和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及肝内胆管癌等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以CD24为靶向的肿瘤诊断和治疗有着诱人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4 肿瘤转移 疾病预后
下载PDF
皮肤免疫系统功能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3
作者 楼方舟 王宏林 《生命科学》 CSCD 2016年第2期268-274,共7页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人体免疫屏障的第一道防线。近期研究表明,皮肤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免疫器官,它具有主动的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及免疫自稳功能,为皮肤免疫系统。皮肤共生微生物数量以万亿计,皮肤中T淋巴细胞数量是人体循环T细...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人体免疫屏障的第一道防线。近期研究表明,皮肤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免疫器官,它具有主动的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及免疫自稳功能,为皮肤免疫系统。皮肤共生微生物数量以万亿计,皮肤中T淋巴细胞数量是人体循环T细胞总量的2倍,皮肤相关疾病有1 000种以上,而皮肤中细胞成分与体液成分的互作机制十分复杂。现针对皮肤免疫系统功能进行研究成果的概述与待解问题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免疫系统 皮肤免疫功能 角质形成细胞 TRM细胞
原文传递
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鸣 孙权业 +2 位作者 张霞 胡晓娟 聂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7-341,共5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用MOG35-55肽段免疫C57/BL6小鼠,建立EAE动物模型。免疫后将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开始发病后每天给予雷公藤内酯醇(100μg/kg)治疗,对照...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用MOG35-55肽段免疫C57/BL6小鼠,建立EAE动物模型。免疫后将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开始发病后每天给予雷公藤内酯醇(100μg/kg)治疗,对照组于同一天开始每天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每天观察小鼠临床症状。疾病高峰期处死小鼠,HE染色检测脊髓炎性细胞浸润;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3H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FACS检测中枢神经系统中Th1/Th17和Treg细胞数量。结果:雷公藤内酯醇治疗能够缓解EAE发病,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细胞浸润;抑制EAE小鼠MOG特异性T细胞增殖;减少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含量;减少病灶处CD4+T细胞IFNγ-和IL-17的分泌;上调CD4+T细胞Foxp3的表达。结论:雷公藤内酯醇通过减少致病细胞Th1和Th17的浸润,增加Treg细胞的数量来治疗E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EAE TH1 TH17 TREG
下载PDF
雷藤舒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连艳玲 何东仪 +2 位作者 聂红 冯伟 左建平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9-242,共4页
探讨(5R)-5-羟基雷公藤内酯醇(雷藤舒)体外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免疫调节机制。①CCK-8法检测24h、48h、72h等3个时间段不同浓度雷藤舒对小鼠L929成纤维细胞毒性的影响;②通过3 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 H-TdR)掺入实验,研究雷藤舒对RA患... 探讨(5R)-5-羟基雷公藤内酯醇(雷藤舒)体外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免疫调节机制。①CCK-8法检测24h、48h、72h等3个时间段不同浓度雷藤舒对小鼠L929成纤维细胞毒性的影响;②通过3 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 H-TdR)掺入实验,研究雷藤舒对RA患者外周血及滑液中单个核细胞增殖的影响;③流式细胞术检测雷藤舒对RA患者外周血和滑液中Th1细胞、Th17细胞增殖的影响;④ELISA法检测雷藤舒对RA患者外周血及滑液中单个核细胞分泌IFN-γ、TNF-α、IL-17的影响;⑤MTT法研究雷藤舒对RA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FLS)增殖的影响。结果①雷藤舒≤100nmol/L时在3个时间段(24h、48h、72h)对L929无细胞毒性(P>0.05);②雷藤舒抑制RA患者外周血和滑液中单个核细胞增殖(P<0.05);③雷藤舒抑制Th1(P<0.05)细胞增殖,对Th17细胞增殖有抑制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雷藤舒抑制RA患者外周血和滑液中单个核细胞分泌TNF-α、IFN-γ、IL-17水平;⑤雷藤舒抑制RA患者FLS增殖(P<0.05)。雷藤舒对L929细胞无毒性,通过抑制RA患者单个核细胞、Th1、Th17增殖,抑制外周血和滑液中PBMC和SFMC分泌TNF-α、IFN-γ、IL-17,抑制FLS增殖,进而调节RA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雷藤舒 单个核细胞 滑膜成纤维细胞 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正常妊娠和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者HLA-G基因14bp缺失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薛松果 杨珏琴 +2 位作者 姚芳娟 许玲娣 范丽安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8-321,共4页
为研究HLA-G基因3’非翻译区14 bp缺失多态性在习惯性流产患者和正常妊娠妇女中的差异,分别提取患者蜕膜和正常女性外周血DNA。PCR扩增HLA-G基因第8外显子,产物经9%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并经EB染色后在凝胶成像仪下观察。显著... 为研究HLA-G基因3’非翻译区14 bp缺失多态性在习惯性流产患者和正常妊娠妇女中的差异,分别提取患者蜕膜和正常女性外周血DNA。PCR扩增HLA-G基因第8外显子,产物经9%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并经EB染色后在凝胶成像仪下观察。显著性检验用SAS软件包进行四格表χ2分析。结果显示:(1)-14 bp和+14 bp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SA患者组中-14 bp/+14 bp杂合子的比例显著升高(χ2=4.7690,P=0.0290)。结果提示,中国人群HLA-G 14 bp缺失多态性在维持正常的妊娠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G 14 bp缺失多态性 习惯性流产
下载PDF
肿瘤的免疫监视和免疫编辑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影 葛海良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22-525,共4页
免疫系统和肿瘤的相互作用中,免疫系统发挥了双重作用。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能抑制非病毒源性肿瘤的发展,同时部分肿瘤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免疫系统的重塑,其免疫表型发生改变从而利于其进展。因此,把机体的免疫监视理论作用完善为“免疫... 免疫系统和肿瘤的相互作用中,免疫系统发挥了双重作用。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能抑制非病毒源性肿瘤的发展,同时部分肿瘤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免疫系统的重塑,其免疫表型发生改变从而利于其进展。因此,把机体的免疫监视理论作用完善为“免疫编辑”。本篇将对肿瘤免疫编辑的三个过程:清除、平衡和逃逸进行概述,藉此为肿瘤的攻克提供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监视 免疫重塑 免疫编辑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在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氯沙坦的作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顾红卫 倪兆慧 +5 位作者 顾乐怡 严玉澄 戴慧莉 李宁丽 张敏芳 钱家麒 《中国血液净化》 2010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Ang)及其受体Tie-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以及氯沙坦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组(B组)和糖尿病氯沙坦治疗组(C组),用链脲佐菌素(STZ...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Ang)及其受体Tie-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以及氯沙坦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组(B组)和糖尿病氯沙坦治疗组(C组),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生成糖尿病模型。治疗8周后处死大鼠,采用实时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三组大鼠肾组织中Ang-1、Ang-2、Tie-2和VEGF的表达;测定大鼠平均肾小球体积和肾小球细胞外基质相对含量;同时检测大鼠尿蛋白/肌酐值等指标。结果与A组大鼠相比,B组大鼠肾组织VEGF和Ang-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经氯沙坦治疗后,上述血管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Ang-2表达水平与平均肾小球体积、尿蛋白/肌酐值成正相关(P<0.05)。结论Ang/Tie-2参与早期糖尿病肾损害的发生。氯沙坦可能通过下调这些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发挥肾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 糖尿病 氯沙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T细胞活化促进B细胞产生抗体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芝翠 王树军 +4 位作者 曾维宏 张勇 沈浩 朱承 王颖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0-457,共8页
B细胞活化和分化为抗体产生细胞的过程中,T细胞活化和T/B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解析对研究自身抗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深入探讨人活化T细胞促进B细胞抗体产生的分子机制,我们建立CD4+T细胞和B细... B细胞活化和分化为抗体产生细胞的过程中,T细胞活化和T/B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解析对研究自身抗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深入探讨人活化T细胞促进B细胞抗体产生的分子机制,我们建立CD4+T细胞和B细胞体外共培养体系,将活化CD4+T细胞和B细胞在体外共培养,测定不同时间培养上清液中IgG和IgM的水平,并通过抗体阻断实验分析参与B细胞抗体产生的重要分子。结果显示:CD4+T细胞在抗CD3/CD28抗体共同作用24h后即被活化,IL-2和IFN-γ的分泌明显增加,细胞表面黏附分子ICAM-1和诱导性协同刺激分子ICOS的表达强度显著增高;活化CD4+T细胞与B细胞共培养4d起,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以检测到IgG和IgM,并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其量逐渐升高,抗ICAM-1抗体和抗ICOS抗体加入共培养体系可以明显降低培养上清液中IgG和IgM水平,其中抗ICAM-1抗体的阻断作用明显强于抗ICOS抗体。上述研究结果为人T细胞的活化促进B细胞抗体产生提供了重要证据,也为自身免疫病中T/B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简便的实验方法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活化 T B细胞相互作用 抗体产生 黏附分子 协同刺激分子
原文传递
IL-9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青 路丽明 周光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48-850,共3页
多种免疫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IL-9,例如Th2、Th9、Th17、Treg细胞、NKT细胞、肥大细胞等。最近有关IL-9的研究又有新进展,本文就IL-9的细胞来源、效应细胞及其免疫生物学功能做简要综述。
关键词 免疫生物学功能 分泌细胞因子 TREG细胞 NKT细胞 免疫细胞 肥大细胞 细胞来源 效应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