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8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被引量:634
1
作者 张声生 朱生樑 +2 位作者 王宏伟 周秉舵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321-326,共6页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流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原因多样,主要与防御机制减弱有关,其中包括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等。目前GERD主要分为非糜烂性反...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流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原因多样,主要与防御机制减弱有关,其中包括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等。目前GERD主要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和Barrett食管(BE)三大临床类型。中医药作为一种综合治疗手段,通过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病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特色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共识意见 非糜烂性反流病 中医诊疗 ESOPHAGITIS 中医药学 下食管括约肌 EROSIVE esophageal BARRETT
原文传递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 被引量:323
2
作者 张声生 李乾构 +1 位作者 朱生 孙永顺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44-847,共4页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共识意见 中医诊疗 中华中医药学会 深圳 GERD 诊疗标准 多发病
原文传递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状态中的应用 被引量:286
3
作者 李姿慧 吴梦蝶 +2 位作者 李琪 吴焕淦 李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787-790,共4页
焦虑状态是介于焦虑情绪和焦虑症之间的一种状态,目前常应用HAMA、SAS对焦虑状况进行评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常伴随焦虑状态就诊,临床上尚无公认量表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躯体症状与焦虑状态同时进行评估,HAMA、SAS的构成和评分方... 焦虑状态是介于焦虑情绪和焦虑症之间的一种状态,目前常应用HAMA、SAS对焦虑状况进行评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常伴随焦虑状态就诊,临床上尚无公认量表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躯体症状与焦虑状态同时进行评估,HAMA、SAS的构成和评分方式不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随焦虑状态的评估有一定的评价指导意义,但缺乏特异性,本文拟对HAMA、SAS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状态的临床应用进行简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焦虑状态 HAMA SAS
下载PDF
颈部肌群与颈椎病 被引量:171
4
作者 姜淑云 房敏 +1 位作者 左亚忠 严隽陶 《颈腰痛杂志》 2006年第3期235-238,共4页
颈椎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但病因、病理机制未明。颈椎病大多采用非手术疗法,临床缺乏客观量化的疗效评价标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颈椎病人颈部周围肌群生物力学性质发生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以及推拿手法作用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颈肌 生物力学 颈椎病 疗效评价 颈部肌群
下载PDF
5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中医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61
5
作者 陆云飞 杨宗国 +8 位作者 王梅 时佳 王振伟 吕莹 汤伯宗 叶晨 徐庆年 殷科珊 陈晓蓉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7-21,共5页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纳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50例,均于入院第1天采集流行病学资料及血常规、胸部CT、中医证候特征、舌象、脉象等信息...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纳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50例,均于入院第1天采集流行病学资料及血常规、胸部CT、中医证候特征、舌象、脉象等信息;并依据《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进行分析辨证。结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年龄在50岁左右,男性居多,男女比为1.27∶1;74%的患者有武汉/湖北旅居史,20%的患者有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胸部CT以多肺叶病变为主,白细胞未见明显升高,多见淋巴细胞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发热(84%)、咳嗽(62%)、乏力(62%)、纳差(58%)、口干(56%)、腹泻(56%)、自汗(54%)症状;舌象以淡红舌或红舌为主,多见腻苔(68%)、白苔(74%)。证型以湿毒郁肺证为主(82%),少数患者表现为热毒闭肺证(18%);其中湿毒郁肺型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热毒闭肺型患者(P=0.002),而湿毒郁肺型患者男性构成比明显高于热毒闭肺型(P=0.024)。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湿毒郁肺型为主,符合中医湿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医证候 湿毒郁肺 热毒闭肺 湿疫
原文传递
对耳鸣疗效评价的思考 被引量:145
6
作者 刘蓬 李明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10-713,共4页
耳鸣,指患者自觉耳中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耳鸣给患者造成的困扰除了持续的恼人的枯燥鸣声外,还常常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如影响睡眠、听觉、情绪、工作等,进一步还可导致抑郁、焦虑、烦躁等心理症状的产... 耳鸣,指患者自觉耳中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耳鸣给患者造成的困扰除了持续的恼人的枯燥鸣声外,还常常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如影响睡眠、听觉、情绪、工作等,进一步还可导致抑郁、焦虑、烦躁等心理症状的产生,更严重者完全无法工作,甚至有自杀倾向。耳鸣发病率约10%~20%,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更是高达30%,其中约四分之一的人需要得到医生的帮助,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疗效评价 周围环境 不良影响 心理症状 自杀倾向 发病率 老年人
原文传递
以“筋骨失衡,以筋为先”探讨脊柱退化性疾病的推拿治疗 被引量:109
7
作者 程艳彬 房敏 +5 位作者 王广东 朱清广 姚斐 蒋诗超 张昊 艾健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470-3473,共4页
现代生物力学理论认为:脊柱的稳定性和生理运动是在静力平衡的基础上,依靠肌肉运动的动力平衡作用实现的;脊柱退化性疾病的发生是脊柱动静力平衡失衡的结果。中医学对于脊柱退化性疾病的描述与现代生物力学对脊柱退化性疾病功能病理的... 现代生物力学理论认为:脊柱的稳定性和生理运动是在静力平衡的基础上,依靠肌肉运动的动力平衡作用实现的;脊柱退化性疾病的发生是脊柱动静力平衡失衡的结果。中医学对于脊柱退化性疾病的描述与现代生物力学对脊柱退化性疾病功能病理的认识具有一致性。中医学"筋骨失衡"理论认为经筋与骨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脊柱退化性疾病的发生是"筋出槽"和"骨错缝"共同作用的结果。推拿疗法非常重视筋和骨之间的关系,认为"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着眼于通过推拿手法重建脊柱动静力平衡系统,恢复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骨失衡 以筋为先 推拿 脊柱退化性疾病
原文传递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作用机制及优势述评 被引量:97
8
作者 刘金涛 张腾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7-82,共6页
近年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到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抑制交感神经活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心血管重构、预防靶器官损害、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中医药在调节机体... 近年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到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抑制交感神经活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心血管重构、预防靶器官损害、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中医药在调节机体整体平衡、控制血压水平稳定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其防治高血压病作用的多效性、增效减副性、多靶点性、前瞻性、稳定持久性均体现出了中医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作用机制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 被引量:94
9
作者 王垂杰 郝微微 +5 位作者 唐旭东 李玉锋 温艳东 王凤云 吕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721-4726,共6页
2018年9月13日在重庆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指南第三次专家论证会形成《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终稿。前期编写、修改流程见参考文献[1-2]。近年来,消化性溃疡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在证候规... 2018年9月13日在重庆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指南第三次专家论证会形成《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终稿。前期编写、修改流程见参考文献[1-2]。近年来,消化性溃疡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在证候规律研究、辨证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为了系统整理、总结当代中医辨证论治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经验,深入开展消化性溃疡现代科学研究,客观评价中医药诊治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在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颁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消化性溃疡》、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持撰写的《消化性溃疡中医共识意见(2017)》和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主持编写的《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西安)》[3]等相关共识意见或指南的基础上,形成本指南,以指导基层医生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中医 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
原文传递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3
10
作者 连伟清 王唯迪 +1 位作者 徐梅 张婷婷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9-31,39,共4页
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后者由盆腔器质性病变所引起。而罹患原发性痛经(PD)者占多数,近年国外对其研究不断深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进一步认识到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如脑代谢... 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后者由盆腔器质性病变所引起。而罹患原发性痛经(PD)者占多数,近年国外对其研究不断深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进一步认识到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如脑代谢异常、子宫肌层血流等,而饮食方面目前是原发性痛经诱发因素的热门研究方向。医学家不断地研究更确切的治疗方案包括神经切除手术,同时替代医学亦提供患者更多适合自己治疗方案的选择。综述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治疗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经 病因 综述 危险因素 治疗
下载PDF
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质特点研究 被引量:90
11
作者 张云云 张海梅 +2 位作者 郭德莹 魏新 林百荣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34,共4页
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方法选择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调查其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以及与性别、年龄、体重的关系。结果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居多,分别为33.9%、20.2%和19.0%;②... 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方法选择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调查其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以及与性别、年龄、体重的关系。结果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居多,分别为33.9%、20.2%和19.0%;②男性患者常见的体质类型为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女性患者常见的体质类型为气虚质;③小于60岁的患者以气虚质和痰湿质最为常见,60~70岁患者以气虚质和阴虚质为主,70岁以上患者主要以气虚质为主;④肥胖患者以痰湿质最为常见,其他患者以气虚质最为常见。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为多;不同性别、年龄和体重的患者,其中医体质特点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中医体质 临床研究
下载PDF
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91
12
作者 周楠 房敏 +4 位作者 朱清广 沈国权 姜淑云 程英武 刘鲲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2-566,共5页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探讨手法治疗腰突症的干预机制问题。方法: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65例腰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推拿手法组)与对照组(牵引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探讨手法治疗腰突症的干预机制问题。方法: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65例腰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推拿手法组)与对照组(牵引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脱落5例。应用美国Biodex system-Ⅲ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和TeleMyo 2400 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两组治疗前后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变化情况。结果:腰部肌群力学性能: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腰背屈/伸比值(F/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PT(60°/s)、AP(120°/s)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肌电:治疗前组内左右两侧平均功率频率(MPF)、积分肌电(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内左右两侧MPF、IEMG比较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治疗后组内左右两侧MPF、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右侧MPF、IEMG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右侧MPF、IEMG(60°/s)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善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群收缩力量、做功效率,改善腰部屈、伸肌的协调性,提高腰背伸肌群的放电频率,缓解腰部肌群的疲劳程度,改善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群失衡状态,从而有利于恢复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的生物力学特性,可能是手法治疗腰突症干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 腰突症 等速测试 表面肌电 力学性能 机制
原文传递
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被引量:84
13
作者 黄馨云 夏秋芳 +5 位作者 朱慧雯 姜淑云 俞艳 朱润佳 陈晓桐 李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3-478,共6页
目的:比较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非急性期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1例)。在常规西药及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比较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非急性期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1例)。在常规西药及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行运动针法,对照组行常规针刺,两组均穴取百会、大椎,患侧T1~T8夹脊穴、天宗、肩贞、肩髃、曲垣等,均每日治疗1次,14d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7、14 d后,比较两组上肢简化Fugl-Meyer(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级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结果:治疗7、14 d后,两组FMA-U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14 d后观察组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14 d后,两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及掌指关节处MAS评级均明显改善(P<0.05);与治疗7 d后比较,两组治疗14 d后肘关节、掌指关节MAS评级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4 d后观察组肘关节、掌指关节MAS评级改善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7、14 d后MBI评分升高(P<0.05,P<0.01),对照组治疗14 d后MBI评分升高(P<0.01)。结论:对于非急性期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上肢运动功能、肘关节及掌指关节的肌张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且能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性瘫痪 运动针法 针刺疗法 上肢功能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白茅根及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83
14
作者 马成勇 王元花 +1 位作者 杨敏 程晓东 《医学综述》 2019年第2期370-374,共5页
白茅根性味甘寒,具有凉血、清利、补益等功效,是历代医家治疗血热妄行、湿热蕴结等症的常用中药。其活性成分主要有糖类、三萜类、有机酸类、黄酮类、甾醇类等。白茅根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止血、调节... 白茅根性味甘寒,具有凉血、清利、补益等功效,是历代医家治疗血热妄行、湿热蕴结等症的常用中药。其活性成分主要有糖类、三萜类、有机酸类、黄酮类、甾醇类等。白茅根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止血、调节脂质代谢等药理作用。目前,白茅根广泛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慢性肝炎、脂肪肝、慢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过敏性皮炎等疾病,临床疗效确切。未来,深入阐述其药理机制,可为肿瘤、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茅根 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功能恢复的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指导建议 被引量:83
15
作者 刘晓丹 刘莉 +12 位作者 陆云飞 冯玲 赵斐然 吴绪波 齐唐凯 赵敬军 肖璐 徐曙天 刘杨 沈亚南 刘益杰 卢洪洲 单春雷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3期9-13,共5页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武汉暴发并迅速传播至全国,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和中国社会经济等带来严重损害。为防止新冠肺炎患者长时间卧床、缺乏活动带来的并发症以及对心肺功能和身心状态的不利影响,...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武汉暴发并迅速传播至全国,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和中国社会经济等带来严重损害。为防止新冠肺炎患者长时间卧床、缺乏活动带来的并发症以及对心肺功能和身心状态的不利影响,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并改善预后结局,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团队依据现有的新冠肺炎相关诊疗指导意见,在负责一线诊治新冠肺炎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专家的提议和指导下,提出了针对轻型和重型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训练指导建议。轻型患者建议习练健身气功养肺方,重型患者建议进行床上康复训练。希望此建议有助于全国一线负责新冠肺炎诊治的医疗同道对患者进行因人制宜的指导,促进广大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西医结合 康复训练 功能恢复 六字诀 八段锦 易筋经
下载PDF
针灸结合主动功能锻炼分期治疗肩周炎方案的优选 被引量:83
16
作者 韩振翔 祁丽丽 +4 位作者 禇立希 蔡伟青 陈学芬 黄静怡 张慧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67-1072,共6页
目的:采用正交设计方法,优化针灸与运动疗法对肩周炎的治疗方案。方法:将192例肩周炎患者按分层的原则采用L8(27)的正交设计表随机分为8组,每组24例,分别采用针刺时机(A因素:A1急性期,A2粘连期)、选穴配伍(B因素:B1局部取穴,B2局部取穴... 目的:采用正交设计方法,优化针灸与运动疗法对肩周炎的治疗方案。方法:将192例肩周炎患者按分层的原则采用L8(27)的正交设计表随机分为8组,每组24例,分别采用针刺时机(A因素:A1急性期,A2粘连期)、选穴配伍(B因素:B1局部取穴,B2局部取穴配合循经远道取穴)、毫针及温针灸疗法(C因素:C1毫针针刺,C2毫针针刺结合温针灸)、主动功能锻炼(D因素:D1不进行主动功能锻炼,D2进行主动功能锻炼)4个因素及其各自不同的2水平进行治疗,每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时点为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评价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量表(MPQ)及肩关节活动障碍评分。结果:正交设计分析表明,考虑分层因素,年龄是影响患者肩部疼痛评定、肩功能活动障碍评定的主要因素(P<0.01),并且患者肩功能等级对疼痛评定、肩功能活动障碍疗效有明显的影响(P<0.01);4因素2水平的最佳搭配方案为A1B1C2D2、A2B2C2D2,通过SAS统计分析表明,在急性期和粘连期C2D2即毫针针刺结合温针灸和主动功能锻炼是影响患者肩功能活动改善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肩周炎急性期,采用局部取穴、毫针针刺结合温针灸与主动功能锻炼,慢性期局部取穴联合远端取穴、毫针针刺结合温针灸与主动功能锻炼为最佳治疗方案,并且在临床治疗中,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性别、肩关节功能状态与疗程对疗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温针灸 主动功能锻炼 针刺时机 辨证选穴 正交设计
原文传递
胃食管反流病证型研究 被引量:74
17
作者 朱生梁 李勇 +1 位作者 朱晓燕 马淑颖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2-13,共2页
为研究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标准,对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主症、次症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分析。结果:各主要证型为胆热犯胃型9.17%,肝胃郁热型51.67%,中虚气逆型25.83%,气郁痰阻型3.33%。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 为研究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标准,对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主症、次症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分析。结果:各主要证型为胆热犯胃型9.17%,肝胃郁热型51.67%,中虚气逆型25.83%,气郁痰阻型3.33%。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以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胆热犯胃、气郁痰阻四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辨证分型 GERD 病因病机
下载PDF
“脾主运化”理论再认识——“脾主运”与“脾主化”之辨析 被引量:79
18
作者 刘毅 冯晓桃 王文健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264-1266,共3页
回顾了关于"脾主运化"理论的论述,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明确提出"脾主运"和"脾主化"两个不同概念,从发病的社会背景、证候属性以及治则治法对脾虚失运证和脾虚失化证加以区分,以胰岛素抵抗为切入... 回顾了关于"脾主运化"理论的论述,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明确提出"脾主运"和"脾主化"两个不同概念,从发病的社会背景、证候属性以及治则治法对脾虚失运证和脾虚失化证加以区分,以胰岛素抵抗为切入点,探讨"脾运失司"与"脾化失司"在物质代谢方面的病理生理异同,深入理解传统中医"脾主运化"理论的科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主运化 中医基础理论 理论探讨
原文传递
“筋骨平衡”理论在颈椎病推拿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1
19
作者 吴志伟 宋朋飞 +8 位作者 朱清广 孔令军 房敏 张昊 孙武权 林志刚 徐善达 周鑫 吕智桢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399-3402,共4页
中医认为,生理上筋与骨相互依存,保持动态平衡;病理上筋与骨互相影响。筋骨平衡是颈椎生理状态,筋骨失衡即"筋出槽"和"骨错缝"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病机。对于以颈部肌肉劳损、痉挛、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筋出槽&... 中医认为,生理上筋与骨相互依存,保持动态平衡;病理上筋与骨互相影响。筋骨平衡是颈椎生理状态,筋骨失衡即"筋出槽"和"骨错缝"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病机。对于以颈部肌肉劳损、痉挛、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筋出槽"和以颈椎曲度改变、椎间关节失稳、突出、压迫等为主要病理表现的"骨错缝",推拿可以通过理筋与整骨的方法,使颈部筋骨由失衡状态恢复至平衡状态。因此在颈椎病推拿诊疗过程中应树立"筋骨平衡"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骨平衡 颈椎病 推拿 诊疗
原文传递
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0
20
作者 李莹 张中一 +5 位作者 陈跃来 宗蕾 李瞡 陶颖 曾亮 侯文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比较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巨刺法与常规患侧针刺法的临床疗效差异,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巨刺组(19例)、患侧组(21例)。两组均予相同基础用药,针刺穴取风池、阳白透鱼腰、睛明、承泣、下关、... 目的:比较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巨刺法与常规患侧针刺法的临床疗效差异,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巨刺组(19例)、患侧组(21例)。两组均予相同基础用药,针刺穴取风池、阳白透鱼腰、睛明、承泣、下关、颊车透地仓、合谷、足三里,巨刺组针刺面部健侧穴位,患侧组针刺面部患侧穴位,每周3次,治疗4周。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均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巨刺组与患侧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P>0.05),巨刺组痊愈率为68.4%(13/19),优于患侧组的47.6%(10/21,P<0.05);巨刺组于治疗第7天、第14天H-B评分优于患侧组(均P<0.05);巨刺组痊愈患者治疗天数明显少于患侧组((23.95±4.30)天vs(29.14±5.43)天,P<0.01)。结论:巨刺法能加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面神经功能恢复,并明显缩短疗程,疗效优于针刺面部患侧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贝尔面瘫) 急性期 针刺疗法 巨刺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