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热河谷区泥石流滩地不同景观类型土壤与微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闫洋洋 王谢 +3 位作者 严坤 刘勤 李明 徐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734-4746,共13页
生态化学计量是研究生态系统元素平衡与评价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方法,明确泥石流滩地不同景观类型下植物群落与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揭示泥石流滩脆弱生态系统的物种营建机制与植被生态修复具重要意义。选择泥石流滩地设置撂荒耕... 生态化学计量是研究生态系统元素平衡与评价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方法,明确泥石流滩地不同景观类型下植物群落与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揭示泥石流滩脆弱生态系统的物种营建机制与植被生态修复具重要意义。选择泥石流滩地设置撂荒耕地、荒滩地、无水溪沟和有水溪沟4种景观类型,调查其物种组成、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土壤和微生物量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了泥石流滩地植被分布规律,并通过多样性指数、冗余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植物群落和土壤因子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物种数在4种景观类型中表现为荒滩地>无水溪沟>撂荒耕地>有水溪沟,Margalef丰富度指数表现为无水溪沟>荒滩地>撂荒耕地>有水溪沟,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撂荒耕地>有水溪沟>无水溪沟>荒滩地,且有水溪沟的植物群落密度、平均高度、盖度以及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它景观类型。(2)有水溪沟土壤N、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景观类型土壤;撂荒耕地土壤C含量最少,显著低于其他景观类型土壤;土壤C∶N、C∶P表现为荒滩地>无水溪沟>有水溪沟>撂荒耕地;各景观类型土壤N∶P差异不显著。(3)微生物量碳(MBC)表现为无水溪沟>荒滩地>有水溪沟>撂荒耕地;荒滩地土壤MBC∶MBN、MBC∶MBP均显著高于有水溪沟景观类型;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磷(MBP)以及MBN∶MBP在各景观类型下无显著差异。(4)不同景观类型下植物与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存在差异,表明养分在植物与土壤间流动与转化对植物群落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植物群落特征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依次为土壤C∶N、MBP、N、MBC、P;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土壤P、MBP呈显著正相关;植物群落盖度与土壤N、P、MB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C∶N、C∶P、MBP呈极显著负相关;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泥石流滩地 植物群落特征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极端降雨事件下三峡库区中部多尺度嵌套小流域径流泥沙特征分析
2
作者 闫洋洋 黄智华 +2 位作者 严坤 王玉宽 逯亚峰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4年第2期67-77,共11页
为研究三峡库区中部泥沙来源及类型分布,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万州典型区水土保持监测站多尺度嵌套小流域2003—2022年降雨极值与泥沙特征数据,利用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深入分析了库区流域内输沙量趋势变化... 为研究三峡库区中部泥沙来源及类型分布,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万州典型区水土保持监测站多尺度嵌套小流域2003—2022年降雨极值与泥沙特征数据,利用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深入分析了库区流域内输沙量趋势变化及其与降雨极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中部典型区小流域降雨天数和中雨、大雨以及暴雨天数有明显增加趋势;(2)支沟向出口汇聚过程中,部分推移质泥沙沉积,但在极端降雨时,沉积泥沙再次启动汇入下游,且极端降雨事件下流域坡面泥沙主要以悬移质形式流失;(3)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嵌套小流域内各支沟和集水区的侵蚀模数存在显著差异,最大侵蚀模数与最小侵蚀模数之间的比值高达10.71。同时,小流域及其嵌套支沟的年侵蚀模数呈现不同程度增加的趋势,并在极端降水事件频繁发生的2020年达到最大值。(4)虽然三峡库区中部典型区小流域降雨整体上有降低趋势,但极端性的降雨频发仍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因此,针对频发的极端性降雨侵蚀特征及其小流域内泥沙迁移规律,加强小流域推移质与悬移质源头生态风险排除与治理,稳固河道沉积泥沙将有效降低小流域把口站泥沙的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中部典型区 极端降雨 悬移质 推移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