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2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被引量:417
1
作者 黄永林 谈国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9-55,共7页
文章认为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护提供了保障,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提供了支撑,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非物质文化... 文章认为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护提供了保障,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提供了支撑,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共享提供了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供了空间。建议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深度开发与运用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即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分类体系,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采集技术标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可视化表达,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技术综合运用体系,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交互体系平台,构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体系。同时要处理好以下四方面的关系:即数字化技术与文化生态平衡,数字化技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数字化技术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技术 文化生态 文化产业
下载PDF
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 被引量:268
2
作者 陶伟 陈红叶 林杰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9-218,共10页
本研究在句法视角下,选择广州小洲村为案例地,以轴线图结合意象图的分析方法,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不同使用者空间认知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①空间组构中具有高数值的某些变量,可被认为是地标性的显著空间元素,在使用者认知图表中扮演着... 本研究在句法视角下,选择广州小洲村为案例地,以轴线图结合意象图的分析方法,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不同使用者空间认知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①空间组构中具有高数值的某些变量,可被认为是地标性的显著空间元素,在使用者认知图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连续性极大地影响了空间认知;②不同使用者的空间认知模式存在差异,本地居民能够更加容易认知村落深层次的空间格局;③城市化改变了传统村落具有的防御性及内聚性的原本形态特征,空间集聚中心由内部转向边缘,这是导致本地居民与其他使用者认知差异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发展与规划提供了重要启示,也是一种以新方法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空间认知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空间认知 传统村落 小洲村 广州
原文传递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被引量:188
3
作者 黄永林 《文化遗产》 CSSCI 2015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基于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保护、传承与传播,以及创新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点探讨了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分类和检索体系构... 本文基于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保护、传承与传播,以及创新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点探讨了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分类和检索体系构建、虚拟现实和可视化展示技术、新媒体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与传播的作用,以及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运用等问题,试图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利用 数字化技术
下载PDF
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态势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62
4
作者 刘安乐 杨承玥 +2 位作者 明庆忠※ 张红梅 陆保一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3-213,共11页
从产业融合视角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值法、协调度模型、空间索数据分析法和空间回归模型SEM,运用ArcGIS10.2和GeoDa工具,测算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区文化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析其协调度时空分异特... 从产业融合视角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值法、协调度模型、空间索数据分析法和空间回归模型SEM,运用ArcGIS10.2和GeoDa工具,测算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区文化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析其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并探究其协调度的动力机制。结果发现:①2008—2017年中国31省市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均值经历了以2011、2013年为节点上升—下降—缓慢上升的三个阶段,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政府政策条件有显著关系。空间差异上看,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整体上表现出从沿海到内陆的递减规律。②2008—2017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态势;整体协调度等级水平相对较低,以失调—协调过渡等级、轻度协调等级为主;协调度省际差异随时间推移呈现波动性缩小态势,均衡趋势有所显现。③2008—2017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度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性均十分显著。其中,局部自相关格局呈随时间推移演化特征,H-H区省区范围扩大,但其区域重心依然在长三角地区,L-H区分布较为分散且范围有所缩减,L-L和H-L区省区范围长期保持稳定不变。④消费需求、市场供给、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均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协调的重要驱动力,消费需求是文化旅游产业协调的最强劲动力源。但政策环境的调控驱动作用尚未发挥,基础设施发展呈现出负向催化驱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 文旅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 协调态势 消费需求 科技创新
原文传递
数字文化产业:一种乡村经济振兴的产业模式与路径 被引量:152
5
作者 李翔 宗祖盼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4-81,共8页
数字化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方向,可以加快乡村经济信息化转型,助力乡村精准化脱贫攻坚,开启城乡经济融合新局面,催生新兴的乡村产业形态。数字乡村的建设可以快速弥补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短板,并与乡村经济产生积极的融合趋势... 数字化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方向,可以加快乡村经济信息化转型,助力乡村精准化脱贫攻坚,开启城乡经济融合新局面,催生新兴的乡村产业形态。数字乡村的建设可以快速弥补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短板,并与乡村经济产生积极的融合趋势:在技术方面,数字媒介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支撑;在人才方面,新型职业队伍的数字文化知识和素养不断提高;在资本方面,社会资本加速向农业农村流动;在需求方面,乡村数字文化消费呈现爆发趋势。数字文化产业既可以直接纳入现代乡村经济体系,成为一种可拓展的新产业类型;也可以视为城乡融合和产业融合的转换器,带动乡村其他经济领域发展。基于乡村生态的"数字内容+传播"模式以数字内容作为传播媒介,可以拓宽乡村经济增长渠道;基于乡村文化的"数字创意+产品"模式以数字创意激活文化元素,可以丰富乡村文化产品供给;基于乡村资源的"数字平台+文旅"模式以数字平台驱动业态创新,可以开拓乡村线上文旅;基于乡村主体的"数字工具+创客"模式以数字工具拓宽创新思路,可以激发创客群体在乡村经济中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数字文化产业 数字经济 数字乡村 产业模式
原文传递
跨学科聚焦的新领域:流动的时间、空间与社会 被引量:148
6
作者 孙九霞 周尚意 +7 位作者 王宁 朱竑 周大鸣 甄峰 刘行健 杨晶晶 陈敬复 杨茜好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01-1818,共18页
在全球化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下,流动获得了内涵和外延的立体化与多面性,各种类型的流动正表征并重塑地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如何认识流动、分析流动对理解当前世界多重空间尺度的各类社会文化现象、理解空间及附加其上的意义具... 在全球化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下,流动获得了内涵和外延的立体化与多面性,各种类型的流动正表征并重塑地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如何认识流动、分析流动对理解当前世界多重空间尺度的各类社会文化现象、理解空间及附加其上的意义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流动性是流动实践空前增强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发生在全球与区域的尺度上,也发生在城市内部日常生活与通勤的尺度上。另一方面,流动性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中基本概念的阐释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例如地方,认同这些话题都需要从流动性的视角进行重新思考。以时间和空间作为刻画流动性的基础尺标,在新流动性范式下,从地方、城市、移民、旅游、身份认同、政策与管制等方面探讨流动性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意义,期于在流动性这一场域进行跨学科的对话,并促使国内学界对流动现象的关注上升为对流动性理论本身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流动性 理论创新 空间与地方实践 地理研究
原文传递
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21
7
作者 范建华 秦会朵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96,共11页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智慧源泉和内生动力,是基于当下我国乡村文化日趋衰落现实的自我觉醒与积极应对,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复兴。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内涵是对中国乡土社会、乡土文化的极大弘扬,并以社会主义核...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智慧源泉和内生动力,是基于当下我国乡村文化日趋衰落现实的自我觉醒与积极应对,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复兴。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内涵是对中国乡土社会、乡土文化的极大弘扬,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体系,为世界文化多元性提供中国样本。应全面系统分析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积极探索乡村道德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方式、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强化乡村传统文化生产性保护,是构建完善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振兴 内涵 困境 路径
下载PDF
新文科:定义·定位·定向 被引量:119
8
作者 李凤亮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7,共3页
不断明确的定义"新文科"概念的出现,源于新形势下对传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较长时期以来,高等教育界强调学科建设的稳定性、规范性、传承性,对其发展性、突破性、创新性重视不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国教育大会... 不断明确的定义"新文科"概念的出现,源于新形势下对传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较长时期以来,高等教育界强调学科建设的稳定性、规范性、传承性,对其发展性、突破性、创新性重视不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都强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根本变革,强调适应国际局势、国内形势、产业趋势、学科态势而对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做出战略性调整与根本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科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乡村旅游开发: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 被引量:97
9
作者 向富华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17,共2页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正因为如此,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可以说,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农村版"实践。然...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正因为如此,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可以说,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农村版"实践。然而,在当前"乡村振兴"必须要将之置于城镇化的现实背景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建设
下载PDF
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阐释与旅游实践 被引量:93
10
作者 黄永林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23,共8页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一个以文化带旅游、以旅游促文化的过程,对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文化为旅游产业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丰富的资源。文化与旅游融合必须坚持民族性、时代性...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一个以文化带旅游、以旅游促文化的过程,对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文化为旅游产业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丰富的资源。文化与旅游融合必须坚持民族性、时代性和人民性原则,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必须树立融合理念,强化资源融合,推动技术融合,加强区域融合,实施跨界融合,最终实现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高质量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旅游 产业 融合 理论阐释 实践
下载PDF
对文化微空间的感知与认同研究——以广州太古汇方所文化书店为例 被引量:87
11
作者 谢晓如 封丹 朱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4-198,共15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文化全球化成为微空间生产与重构的重要动力。而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符号和审美消费为主的后现代消费社会范式的崛起,促使文化成为行就消费空间的主要手段之一。广州方所文化书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文化全球化成为微空间生产与重构的重要动力。而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符号和审美消费为主的后现代消费社会范式的崛起,促使文化成为行就消费空间的主要手段之一。广州方所文化书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的新生事物。贴上文化标签后的方所文化书店,一反实体书店在现代消费社会中逐步被边缘化的窘境,出现伊始就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剖析了方所文化书店这类实体书店文化身份的展演(performance),并对消费者的感知与认同进行了解读。结果显示,通过经营者对文化手段的操纵,方所文化书店被形塑成一个世界文化的微观缩影,同时也成为一个具有尊贵与典雅特质的文化新空间。而消费者通过对实体微空间的环境、商品文化及人群品质的感知,也认同了这种新的文化消费空间。实体书店在标签化的文化表征与文化变迁中完成自我救赎,同时也被消费者重新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 方所文化书店 文化表征 感知与认同 广州
原文传递
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评价及时空分异——以武陵山湖南片区20个县(市、区)为例 被引量:85
12
作者 黄渊基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9-235,共7页
运用DEA模型开展旅游扶贫效率评价,构建从经典DEA模型到Bootstrap方法的两阶段评价模型,以武陵山湖南片区20个贫困县(市、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该区域旅游扶贫绩效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且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性。引入... 运用DEA模型开展旅游扶贫效率评价,构建从经典DEA模型到Bootstrap方法的两阶段评价模型,以武陵山湖南片区20个贫困县(市、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该区域旅游扶贫绩效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且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性。引入生命周期模型分析显示,该区域旅游扶贫效率形态主要为潜力期和朝阳期,尚处于成长阶段,应分别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扶贫 效率评价 时空分异 DEA模型 生命周期模型 武陵山片区
原文传递
旅游地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的空间耦合分析 被引量:85
13
作者 郭向阳 穆学青 +2 位作者 明庆忠 丁正山 胡美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9-1135,共17页
以典型旅游地—云南省为研究案例,以高德交通大数据、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为基础,依据"路网及站点密度+通行规模+通行功能+区位优势度+换乘便捷度"的思路,构建快速交通优势度模型;基于旅游流"规模→消费→效益→效应"... 以典型旅游地—云南省为研究案例,以高德交通大数据、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为基础,依据"路网及站点密度+通行规模+通行功能+区位优势度+换乘便捷度"的思路,构建快速交通优势度模型;基于旅游流"规模→消费→效益→效应"的历时性维度构建旅游流强度模型;采用加权TOPSIS法对二者评价值进行测算,并运用耦合四象限模型对两者耦合类型进行划分。结果发现:①快速交通与旅游流耦合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昆明、红河和丽江呈现良性耦合协调,耦合类型表现为"高旅游流-高快速交通优势",而旅游化水平低、远离交通枢纽和主要交通干线的边缘地区,旅游流与快速交通耦合效应则表现为"低旅游流-低快速交通优势"。②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不同快速交通方式与旅游流强度的拟合优度表现为"航空运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特征。③云南省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耦合水平总体偏低,快速交通发展的主导模式为协调互补模式,且缘于快速交通的"时间-空间收敛"效应和"组织-空间协同"效应,快速交通组合类型多样化与旅游流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不同快速交通发展模式对旅游流强度的贡献效应表现出"多元共生模式>协调互补模式>单类孤立模式>低速交通维持模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交通优势度 旅游流强度 空间耦合 发展模式 云南省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演化及影响机理 被引量:84
14
作者 贾垚焱 胡静 +1 位作者 刘大均 朱磊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8-206,共9页
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密度、分布均衡性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分布呈集聚型,其... 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密度、分布均衡性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分布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逐渐增强的演变特征;(2)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高密度区呈现散点状结构向组团结构演变的特征,并逐步形成"U"字形核密度结构;(3)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不等概率分布,存在围绕武汉、宜昌、长沙、南昌等城市集聚分布的现象,但呈现出不断均衡的发展趋势;(4)资源本底、市场条件及政策环境对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逐渐加强,不同等级旅游景区受到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A级旅游景区 红色旅游景区 资源本底 跨区域旅游合作 高铁旅游走廊 长江中游城市群
原文传递
城市空间变迁背景下的地方感知与身份认同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 被引量:84
15
作者 朱竑 钱俊希 吕旭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4,共7页
身份认同是文化和社会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文化秩序中的个体角色,从而形成完整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义。而地方认同则是对某个地方作为社会角色自我感知的一部分的认知,通过地方... 身份认同是文化和社会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文化秩序中的个体角色,从而形成完整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义。而地方认同则是对某个地方作为社会角色自我感知的一部分的认知,通过地方的意义来形成对个人或社会群体文化与身份的认同。以地方与身份认同作为主要的研究维度,将广州独特的"艺术村"小洲村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空间演变背景下,本地村民与艺术家这两类具有不同文化倾向的社会群体基于地方的身份认同,探索艺术家与村民之间在认同上的冲突、断裂与融合。研究剖析了小洲村艺术家及原村民在社区演变的过程中文化身份认同和地方认同形成与变迁的情况,并分析其认同构建的原因和特征。研究的结果显示,小洲村的本地村民与艺术家的地方认同感在本质上看还处在一个消极的割裂与断层的状态,两个社会群体对于地方意义的感知与认同还需要未来进一步的互动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小洲村 城市空间 地方 认同
下载PDF
基于关联数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管理研究 被引量:82
16
作者 侯西龙 谈国新 +1 位作者 庄文杰 唐铭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108,共2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遗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播与传承的前提和基础。本体与关联数据技术为非遗知识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实现路径。本文首先分析梳理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遗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播与传承的前提和基础。本体与关联数据技术为非遗知识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实现路径。本文首先分析梳理了非遗领域知识的要素与语义关系,设计构建了非遗知识本体模型,以规范和揭示非遗领域知识的概念、属性和关联关系;其次,基于关联数据技术,研究非遗知识组织与关联数据集构建的过程,包括实体RDF化、实体关联、关联数据存储与发布等关键步骤;最后以湖北省非遗项目为例,构建了非遗知识关联数据集与知识服务平台。关联数据技术在非遗知识组织与管理领域的应用,能够促进非遗知识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数据 本体 知识管理 知识组织
下载PDF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被引量:81
17
作者 黄永林 纪明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2-80,共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指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潜在的社会和经济价值,通过创造、创意和创新性转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其主要途径包括:首先,要积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的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指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潜在的社会和经济价值,通过创造、创意和创新性转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其主要途径包括:首先,要积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的资源、技术、传承人和品牌优势,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市场经济的新结合点,用现代产业理念和市场经济法则进行开发,努力创建中华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品牌;其次,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元素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用现代审美思维进行创造性转化,生产出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为大众喜爱的产品;其三,大力开展文化科技融合,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原创力、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达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为促进的目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文化产业 文化与科技融合
下载PDF
文旅融合视域下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研究 被引量:79
18
作者 刘玉堂 高睿霞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2-100,共9页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展开,文旅融合为乡村旅游的升级转型提供了契机。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受到乡村发展的局限性影响,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遇到了瓶颈,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突破瓶颈的关键点。重拾文化记忆,打造乡村特色...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展开,文旅融合为乡村旅游的升级转型提供了契机。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受到乡村发展的局限性影响,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遇到了瓶颈,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突破瓶颈的关键点。重拾文化记忆,打造乡村特色文化空间;提高乡村文化辨识度,建立乡村文化创新驱动;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构建数字化乡村,实现乡村旅游文化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乡村旅游 核心竞争力 文化记忆 文化创新
下载PDF
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被引量:79
19
作者 谈国新 孙传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9-184,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逐渐成为保存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势,但传统的数字化保护存在数字化形式简单、数字化传播和传承研究较少、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等问题。为此,本文首先从信息空间理论的编码、抽象和扩散三个维度对非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逐渐成为保存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势,但传统的数字化保护存在数字化形式简单、数字化传播和传承研究较少、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等问题。为此,本文首先从信息空间理论的编码、抽象和扩散三个维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形态和特性进行分析;其次,探讨信息空间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难题,提出信息视角下的解决方法;最后,以土家族"撒叶儿嗬"舞蹈为例,开展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应用研究。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从不同维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进行规划指导,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息空间 数字化保护 数字化传播
原文传递
乡村文化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基于乡村发展相关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77
20
作者 黄永林 《文化遗产》 CSSCI 2019年第3期1-12,共12页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对乡村的冲击,中国乡村活力日渐衰退,文化传统濒临中断,农耕文明正在衰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多重作用和价值,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为振奋...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对乡村的冲击,中国乡村活力日渐衰退,文化传统濒临中断,农耕文明正在衰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多重作用和价值,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为振奋乡村精神提供强大动力,让乡村文化在现代文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复兴和重建;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价值可以为发展乡村经济提供不竭经济资源,让农村经济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得以转型发展,这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 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 振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