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圣传承:五台山与古心如馨的戒学中兴运动
1
作者 能仁 《中国佛学》 2018年第2期54-71,共18页
万历四十二年(1614)明神宗延请古心如馨(1541~1615)赴五台山永明寺传皇坛戒,结束了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以来官方对僧尼开坛传戒的禁令,这成为古心如馨中兴近世中国佛教戒律学的标志性事件。古心如馨所传授戒法的源头,据... 万历四十二年(1614)明神宗延请古心如馨(1541~1615)赴五台山永明寺传皇坛戒,结束了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以来官方对僧尼开坛传戒的禁令,这成为古心如馨中兴近世中国佛教戒律学的标志性事件。古心如馨所传授戒法的源头,据说正是由其朝礼圣地五台山感得文殊菩萨示现而来的神圣传承;而古心如馨自身则被认为是祖师转世的“优波离尊者再来”。本文以古心如馨生平主要事件为中心,在厘清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尝试揭示古心戒律复兴运动中五台山圣地信仰与“祖师转世”信仰合流的形成和作用。古心与圣地五台山的神圣传承因缘,深刻地影响了其戒法传承的属性,圣地文殊戒与“优波离再来”这两重合流的强烈象征也为我们昭示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日本佛教在戒律制度上的某些不同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文殊道场 古心如馨 神圣传承 祖师转世
下载PDF
明末清初“三坛大戒”制度的形成脉络及其在北京地区的流传 被引量:1
2
作者 能仁 《佛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285-294,共10页
明末清初,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坛同受"的传戒方式开始出现,此以古心如馨唱其先声,而以汉月法藏和颛愚观衡为重要的实践代表。汉月法藏和颛愚观衡在南方传授三坛戒法,编撰三坛传戒仪轨,两系戒法传授规范各秉承了明初南... 明末清初,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坛同受"的传戒方式开始出现,此以古心如馨唱其先声,而以汉月法藏和颛愚观衡为重要的实践代表。汉月法藏和颛愚观衡在南方传授三坛戒法,编撰三坛传戒仪轨,两系戒法传授规范各秉承了明初南戒坛昭庆寺、北戒坛潭柘寺的授戒传统仪则。古心再传弟子见月读体律师规范三坛传戒方式,编撰《传戒正范》,广泛流行,三坛同受的传戒方式由此形成定制。康熙年间,北京潭柘寺震寰照福依宝华正范为依据,篡集《三坛仪范》,确立北方律堂潭柘寺一系的三坛传戒规范。北律堂潭柘寺与由南戒坛古昭庆更替而来的南律堂宝华山隆昌寺遥相呼应,成为清代以来汉传佛教一南一北最为重要的两大戒法传授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传戒制度 三坛大戒
下载PDF
《解深密经》译本及疏的文献史考察
3
作者 熊烨 黄兴旺 《佛学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88-102,共15页
本文以东亚汉藏佛教中《解深密经》的16种译本以及36种注疏的历史和内容为背景,采用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译介、注疏的历史展开梳理。就经本译介的前后历史而言,以四种汉译和一种藏译本为最古,其内容虽然无宗学上的分判,却有文献... 本文以东亚汉藏佛教中《解深密经》的16种译本以及36种注疏的历史和内容为背景,采用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译介、注疏的历史展开梳理。就经本译介的前后历史而言,以四种汉译和一种藏译本为最古,其内容虽然无宗学上的分判,却有文献校勘上的区别。就注疏而言,尽管大部分已亡佚,现存的诠释文本却有学派上的分歧,其中就包括以无著、圆测、遁伦、空海等大师为代表的瑜伽行派系统,以及以智藏、觉通等大师为代表的中观自续派系统。围绕校勘与宗学差异的研究,尽管自20世纪开始,就有Etienne Lamotte、野泽静证、John Powers等佛教学者以此为线索,形成“小经集合说”“先有完整经本说”等各种不同观点,但并不妨碍该经宗学文献以瑜伽行派为主流之历史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深密经 译本 注疏 文献史
下载PDF
元代“藏—汉”佛教体制的形成——大都释迦舍利塔与五台山释迦大塔的修建及其象征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能仁 《佛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264-277,共14页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在大都兴建释迦舍利灵通塔、大圣寿万安寺,与元成宗铁穆尔元贞元年(1295)在五台山修建万圣祐国寺、大德五年(1301)修建释迦大塔的内在关联与政治、宗教意涵向来被研究者所忽略。忽必烈在大都的塔寺兴建,与成...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在大都兴建释迦舍利灵通塔、大圣寿万安寺,与元成宗铁穆尔元贞元年(1295)在五台山修建万圣祐国寺、大德五年(1301)修建释迦大塔的内在关联与政治、宗教意涵向来被研究者所忽略。忽必烈在大都的塔寺兴建,与成宗铁穆尔在五台山的塔寺兴建实际是元初构建"藏—汉"佛教体制意识形态的重要实践之一。"藏—汉"佛教整合的跨地域、跨种族、跨(民族)文化的佛法体制与多元民族统一的王权系统互相依赖与支持,"藏—汉"佛教体制为多元民族统一国家的世俗统治者提供其统治神圣性和合法化的理论解释和支撑,多元统一的世俗王权又进一步推动这种"藏—汉"佛教体制的整合与发展,这无疑是中古以来王权与佛法关系模式的进一步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汉”佛教体制 政治权威 意识形态 五台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