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化学信息学方法预测药物靶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方坚松 刘艾林 杜冠华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57-1364,共8页
网络药理学与多向药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迫使科学家们重新认识与探索已有药物新的作用机制。药物靶点的预测对阐释药物分子作用机制和老药新用等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多个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主要综述了当前几种基... 网络药理学与多向药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迫使科学家们重新认识与探索已有药物新的作用机制。药物靶点的预测对阐释药物分子作用机制和老药新用等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多个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主要综述了当前几种基于化学信息学方法预测小分子潜在靶点的方法,包括基于配体结构特征的预测方法、基于蛋白结构特征的预测方法以及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预测方法,通过应用实例,说明这些方法的优势,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信息学 靶点预测 数据挖掘 相似性搜索
原文传递
木犀草素联合芦丁抗6-羟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震颤及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何国荣 成银霞 +5 位作者 穆鑫 李晓秀 于昕 王月华 方莲花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6-632,共7页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和芦丁组合物(mixture of luteolinand rutin,MLR)对6-羟多巴胺(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减轻震颤和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运用6-OHDA两点注射法,损毁大鼠左侧中脑多巴胺能...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和芦丁组合物(mixture of luteolinand rutin,MLR)对6-羟多巴胺(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减轻震颤和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运用6-OHDA两点注射法,损毁大鼠左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复制PD模型。2周后,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美多芭给药组(50 mg·kg-1)、MLR给药组(125、250、375 mg·kg-1),另取手术并注射生理盐水、经检测无旋转运动的大鼠为假手术组。在给药后第3周记录大鼠后肢肌电(EMG),观察肌肉震颤。行为学检查完毕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转运体(DAT)、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结果 EMG检测结果显示,MLR各给药组可明显降低大鼠的震颤频率和幅度,中、高剂量组的作用优于美多芭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LR高剂量组TH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目约为模型组的499.14%,MLR高剂量组GFAP免疫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数目比模型组降低了43.68%。结论MLR可剂量依赖性抑制PD模型大鼠震颤,减轻神经元受损程度,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和促炎因子释放,从而延缓DA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素 芦丁 帕金森病 6-羟多巴胺 大鼠 震颤 神经保护
下载PDF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冯章英 周丹 +2 位作者 杨然耀 刘艾林 杜冠华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46-1251,共6页
目的:优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方法,筛选发现结构新颖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活性化合物。方法:采用DTNB法,建立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筛选模型,考察了反应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底物浓度、酶浓度、pH值、孵育温度和时间对系统的影响... 目的:优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方法,筛选发现结构新颖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活性化合物。方法:采用DTNB法,建立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筛选模型,考察了反应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底物浓度、酶浓度、pH值、孵育温度和时间对系统的影响,最终确定反应体系的最佳条件,并通过Z'因子分析,考察模型的稳定性。结果:酶反应体系的最佳条件为检测波长412 nm,底物浓度5 mmol.L-1,酶稀释倍数20倍,孵育温度37℃,孵育时间30 min,pH 7.4~8.0;测得该模型的Z'因子为0.654。通过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发现了一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结论:优化后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稳定可靠,适于高通量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高通量筛选 哌嗪类化合物 构效关系
原文传递
Cdk5/p35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4
作者 杨然耀 方坚松 +2 位作者 周丹 刘艾林 杜冠华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81-786,共6页
目的:建立适于高通量筛选的Cdk5/p35抑制剂筛选模型。方法:Cdk5/p35与其底物Histone H1反应时需消耗ATP,通过测定体系中ATP的剩余量,考察ATP浓度、酶浓度、底物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体系pH等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进而确定酶与底... 目的:建立适于高通量筛选的Cdk5/p35抑制剂筛选模型。方法:Cdk5/p35与其底物Histone H1反应时需消耗ATP,通过测定体系中ATP的剩余量,考察ATP浓度、酶浓度、底物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体系pH等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进而确定酶与底物反应的最佳条件,并采用Z'因子评价该模型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应用已建立的Cdk5/p35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筛选和发现活性化合物。结果:反应体系的最佳反应条件为:ATP终浓度3μmol·L-1,Cdk5/p35终浓度30 nmol·L-1,Histone H1终浓度70μmol·L-1,孵育温度37℃,孵育时间60 min,体系pH 7,Z'-因子为0.66。应用该模型对222个虚拟筛选挑选出的化合物进行筛选,发现了13个对Cdk5/p35抑制活性较好的化合物。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稳定、灵敏、高效等特点,可用于Cdk5/p35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该模型的建立,为Cdk5/p35抑制剂的发现以及Cdk5/p35调控AD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CDK5 p35抑制剂 TAU蛋白磷酸化 高通量筛选
原文传递
黄芩素和黄芩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54
5
作者 辛文妤 宋俊科 +1 位作者 何国荣 杜冠华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7-653,659,共8页
黄芩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黄芩素和黄芩苷是黄芩发挥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芩素和黄芩苷具有抗菌抗病毒、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解热、镇痛、抗炎、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及神经元、保肝、预防或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作用,本文对黄芩... 黄芩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黄芩素和黄芩苷是黄芩发挥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芩素和黄芩苷具有抗菌抗病毒、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解热、镇痛、抗炎、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及神经元、保肝、预防或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作用,本文对黄芩素和黄芩苷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素 黄芩苷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抗帕金森病药物及其作用靶点研究进展 被引量:65
6
作者 张雪 张雯 +2 位作者 杜立达 高丽 杜冠华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6,共10页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黑质纹状体通路神经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对PD均采用对症治疗,尚...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黑质纹状体通路神经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对PD均采用对症治疗,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恢复变性神经元。在PD的治疗中以药物治疗为主,这些药物主要基于PD发病机制中关键的作用靶点或信号通路而研发,可缓解PD症状。对于防治PD药物的研发一直是医药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对PD相关治疗药物的现状及抗PD药物靶点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抗帕金森病药物 药物靶点
下载PDF
马鞭草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7
作者 杨海光 方莲花 杜冠华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49-952,共4页
目的对马鞭草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及归纳。结果与结论马鞭草主要功效为凉血、破血、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利水消肿、截虐,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神经保护、调节免疫... 目的对马鞭草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及归纳。结果与结论马鞭草主要功效为凉血、破血、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利水消肿、截虐,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神经保护、调节免疫、抗氧化、抗早孕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口腔炎症、跌打损伤、泌尿系统结石、痢疾等疾病。笔者通过对马鞭草的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马鞭草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鞭草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抗肿瘤 抗炎镇痛 神经保护 免疫调节 抗氧化
原文传递
黄芩素调节肠道菌群并改善小鼠化疗诱导性肠黏膜炎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睿 王霖 +4 位作者 魏广义 刘楠楠 张莉 王淑美 杜冠华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8-876,共9页
研究黄芩素(baicalein, Bai)对化疗性肠黏膜炎(chemotherapy-induced intestinal mucositis, CIM)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探讨黄芩素对CIM的治疗作用与肠道菌群调控的关系。选取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 研究黄芩素(baicalein, Bai)对化疗性肠黏膜炎(chemotherapy-induced intestinal mucositis, CIM)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探讨黄芩素对CIM的治疗作用与肠道菌群调控的关系。选取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黄芩素给药组,联合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及伊利替康(irinotecan, IRI)制备CIM小鼠模型。动物福利和实验过程均遵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动物伦理委员会的规定。研究发现:黄芩素可显著抑制CIM小鼠体重下降、降低疾病活动指数及血清中白介素6 (interleukin 6,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含量。菌群多样性分析和物种差异分析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组成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黄芩素对CIM小鼠粪便菌群具有调节作用,可降低拟杆菌属、大肠杆菌属、志贺氏菌属、副杆菌属、肠球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和乳球菌属丰度,而显著升高穆氏杆菌属丰度。关联性分析显示, CIM小鼠血清的IL-6和TNF-α含量与梭状芽孢杆菌属、乳球菌属、拟杆菌属等丰度相关性显著。本研究表明黄芩素可有效改善小鼠化疗性肠黏膜炎,这一作用与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素 化疗性肠黏膜炎 肠道菌群 高通量测序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我国化学药物晶型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23
9
作者 杨世颖 周健 +2 位作者 张丽 吕扬 杜冠华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7-182,共6页
化学药物的晶型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简要介绍药物的多晶型现象、晶型成因及研究意义,分析国际药物研发历程以及我国晶型药物发展特点,并从基础理论、技术方法、知识产权、研发监管等四个方面综述了我国化学药物... 化学药物的晶型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简要介绍药物的多晶型现象、晶型成因及研究意义,分析国际药物研发历程以及我国晶型药物发展特点,并从基础理论、技术方法、知识产权、研发监管等四个方面综述了我国化学药物晶型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为正确定位我国晶型药物研究水平以及明确晶型药物研发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药物 晶型 知识产权 监管
下载PDF
动物类有毒中药“毒”的历史认识及现代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诺琦 张莉 +1 位作者 杨秀颖 杜冠华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425-1430,共6页
动物类中药是我国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医药学者已经认识到动物类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同时也是其有效成分,并采取配伍、炮制、制剂等方法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现代研究发现,各种动物毒素是引起动物类有毒中药毒性的物质基础。... 动物类中药是我国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医药学者已经认识到动物类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同时也是其有效成分,并采取配伍、炮制、制剂等方法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现代研究发现,各种动物毒素是引起动物类有毒中药毒性的物质基础。动物毒素包括结构和功能丰富多样的蛋白质和多肽等活性物质,不同的动物毒素生物效应也不同。该文通过系统查阅土鳖虫、水蛭、全蝎、金钱白花蛇、斑蝥、蜈蚣、蕲蛇和蟾酥等8种动物类有毒中药的历史记载和现代毒性研究报道,从引起毒性反应的化学成分、分子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和对策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科学认识动物类有毒中药、促进临床合理应用动物类有毒中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动物类 毒性物质 动物毒素 毒性防控
下载PDF
山柰酚对LPS诱导小鼠急性肾损伤作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18
11
作者 程笑 杨滢霖 +3 位作者 李伟瀚 刘漫 王月华 杜冠华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439-1443,共5页
目的研究山柰酚(KAE)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PS模型组、KAE 25、50、100 mg·kg-1药物处理组。KAE给药7 d后,LPS模型组和KAE给药组腹腔注射LPS 5 mg·kg-1,6 h后... 目的研究山柰酚(KAE)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PS模型组、KAE 25、50、100 mg·kg-1药物处理组。KAE给药7 d后,LPS模型组和KAE给药组腹腔注射LPS 5 mg·kg-1,6 h后取血清和肾组织进行检测。检测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含量评价肾功能;ELISA法检测肾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炎症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模型组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显著增高;与LPS模型组比较,KAE可剂量依赖性降低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肾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及蛋白IL-1β、IL-6、TNF-α、ICAM-1、P2X7、HMGB1、TLR4水平显著增高,而KAE可剂量依赖性降低肾组织促炎因子、黏附分子释放,并下调炎症通路蛋白的表达。结论KAE对LPS刺激引起的小鼠急性肾脏损伤和炎症反应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蛋白HMGB1、TLR4和P2X7受体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山柰酚 脂多糖
原文传递
非甾体抗炎药抗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炎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2
作者 马晓玮 李金泽 +1 位作者 张天泰 杜冠华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11-1217,共7页
神经病理学、临床流行病学及动物模型等研究证实神经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大部分的临床试验却发现非甾体抗炎药的抗炎治疗并不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或认知功能。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还不能明确非甾体抗炎药... 神经病理学、临床流行病学及动物模型等研究证实神经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大部分的临床试验却发现非甾体抗炎药的抗炎治疗并不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或认知功能。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还不能明确非甾体抗炎药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效果,仍然需要进行抗炎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规范的临床试验。本文拟通过对非甾体抗炎药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梳理非甾体抗炎药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为抑制神经炎症途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炎症 非甾体抗炎药
原文传递
影响糖尿病伤口愈合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诺琦 杨秀颖 杜冠华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811-2817,共7页
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的、高度调节的过程,是维持皮肤屏障功能的关键。糖尿病患者的伤口存在缓慢甚至不愈合的情况,可导致糖尿病足和截肢,是造成糖尿病高致残率的主要并发症,严重情况下可威胁患者生命。表面伤口的愈合需要多种因素的协同... 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的、高度调节的过程,是维持皮肤屏障功能的关键。糖尿病患者的伤口存在缓慢甚至不愈合的情况,可导致糖尿病足和截肢,是造成糖尿病高致残率的主要并发症,严重情况下可威胁患者生命。表面伤口的愈合需要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使受伤的皮肤恢复其屏障功能。造成糖尿病伤口愈合困难的机制较为复杂,包括氧化应激、慢性长期的炎症、新生血管的减少、末梢神经病变、细胞外基质累积及重塑的失衡等。本文对其机制进行分类介绍,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伤口愈合 皮肤 氧化应激 慢性炎症
原文传递
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武玉洁 王月华 +2 位作者 何国荣 方莲花 杜冠华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745-2750,共6页
目的:研究常用13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提供实验数据支持。方法:将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与临床常用注射剂两两配伍,混合后室温放置3 h肉眼观察溶液的外观变... 目的:研究常用13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提供实验数据支持。方法:将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与临床常用注射剂两两配伍,混合后室温放置3 h肉眼观察溶液的外观变化同时检测pH及其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并对明显有配伍禁忌的注射剂进行了配伍后动态观察。结果:通过配伍试验获得了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与其他针剂配伍时的稳定性变化情况,总结出存在配伍禁忌的注射剂。结论: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配伍时变化复杂,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配伍禁忌,避免引起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 中药注射剂 配伍变化
原文传递
丹酚酸A与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海港 孔令雷 +5 位作者 王睿 陈燕霞 杨时伦 赵晓悦 周启蒙 杜冠华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1-307,共7页
阿司匹林(aspirin, ASP)和丹酚酸A (salvianolic acid A, SAA)均为抗血小板、抑制血栓形成的化合物,为了探讨二者的作用特点,本研究考察了丹酚酸A和阿司匹林在大鼠体内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同时在血栓性脑缺血模型大鼠中,考察丹酚酸A和... 阿司匹林(aspirin, ASP)和丹酚酸A (salvianolic acid A, SAA)均为抗血小板、抑制血栓形成的化合物,为了探讨二者的作用特点,本研究考察了丹酚酸A和阿司匹林在大鼠体内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同时在血栓性脑缺血模型大鼠中,考察丹酚酸A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脑缺血作用,比较丹酚酸A和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特点。动物福利和实验过程均遵循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伦理委员会的规定。体内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显示,丹酚酸A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和凝血酶(thrombin, TH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在体内实验中对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丹酚酸A和阿司匹林对正常凝血系统的作用类似。在脑缺血大鼠模型中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ximum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MAR)显示,相比于模型组[MAR_(ADP)=(41.67±4.55)%, MAR_(AA)=(53.22±2.83)%, MARTHR=(73.33±5.04)%],丹酚酸A显著抑制ADP和AA [MAR_(ADP)=(26.13±4.60)%, MAR_(AA)=(35.53±13.73)%]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1),而阿司匹林对AA [MAR_(AA)=(8.13±2.99)%]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较强;脑缺血模型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为[(43.50±12.69)%]和脑含水量为[(82.25±0.89)%],丹酚酸A (10 mg·kg^(-1))[(10.77±7.80)%和(79.72±0.83)%]均有改善作用(P<0.01),而阿司匹林(100 mg·kg-1)未见明显作用。以上结果表明,与阿司匹林相比,丹酚酸A不仅对血小板聚集具有全面温和的抑制作用,而且对血栓引起的脑缺血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因此,丹酚酸A对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A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 抗血栓
原文传递
治疗心力衰竭中药有效成分网络药理学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阿瓦古丽·达吾提 任利文 +2 位作者 王冉冉 方莲花 杜冠华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1-136,共6页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中药方剂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方剂现代应用数据库收集心力衰竭防治相关的中药复方,并从中选取出现频次较高的单味药,使用CNPC和TCMSP数据库收集化学成分。从TCMSP、CTD等数据...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中药方剂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方剂现代应用数据库收集心力衰竭防治相关的中药复方,并从中选取出现频次较高的单味药,使用CNPC和TCMSP数据库收集化学成分。从TCMSP、CTD等数据库获得活性成分靶点。利用TTD、GeneCardes和DisGeNET等数据库搜集疾病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2.1软件构造PPI网络分析。运用ClueGO插件进行KEGG信号通路分析和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检索得到治疗心力衰竭的53种中药方剂、76个活性成分、594个化合物靶点及430个疾病靶点。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五种中药可能通过缺氧应答、炎症、细胞凋亡等过程,酶结合、蛋白结合、血红素结合等分子功能发挥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GERAGE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及PI3K-Akt信号通路等多种信号通路有关。结论:本文针对治疗HF的中药方剂,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了丹参、葶苈子、黄芪和桂枝等中药的有效成分抗心衰作用靶点及通路,并构建了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化学成分-靶点网络、靶点-通路网络,初步揭示了中药复方抗HF的物质基础及多种有效成分的协同作用机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网络药理学 中药方剂 药物靶点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血管舒缩相关GPCR靶点的小续命汤网络药理学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卢文丹 李莉 +4 位作者 申艳佳 周睿 杨冉 庞晓丛 杜冠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4698-4708,共11页
该研究采用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等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中药经典复方小续命汤"成分-血管舒缩G蛋白偶联受体(GPCR)靶点"网络,研究复方小续命汤调控血管舒缩功能的有效成分及潜在靶点。通过"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 该研究采用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等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中药经典复方小续命汤"成分-血管舒缩G蛋白偶联受体(GPCR)靶点"网络,研究复方小续命汤调控血管舒缩功能的有效成分及潜在靶点。通过"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药学数据中心"提供的"中国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库"、TCMSP数据库及文献检索收集复方小续命汤12味中草药所含的化学成分,经过类药性和代谢性质等的预测与筛选后,建立分子库。利用RCSB Protein Data Bank数据库和Discovery Studio 4.1内置建模工具获得与血管舒缩相关的5类GPCR:5-羟色胺1A及1B受体(5-HT1AR,5-HT1BR)、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尾加压素Ⅱ受体(hUTR)和内皮素受体B(ETB)及相关活性位点。将分子库与靶点进行Libdock分子对接,取每个靶点评分最高的50个化合物进行统计。收集到的数据通过Cytoscape 3.4.0进行化学成分和靶点的网络建模和分析。结果表明,复方小续命汤大多数化学成分作用于不同的血管舒缩相关GPCR靶点,少数有效成分可同时作用于多个GPCR靶点,并形成协同效应达到舒张血管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小续命汤 G蛋白偶联受体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百可利对6-羟多巴胺不同注射位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何国荣 穆鑫 +5 位作者 李晓秀 王月华 方莲花 孙岚 吕扬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3-630,共8页
目的观察百可利对6-羟多巴胺(6-OHDA)内侧前脑束(MFB)和纹状体尾壳核(CPu)两个不同注射位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两个注射位点模型分别记为:MFB-M,CPu-M。方法运用6-OHDA两点注射法,损毁大鼠左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制备PD... 目的观察百可利对6-羟多巴胺(6-OHDA)内侧前脑束(MFB)和纹状体尾壳核(CPu)两个不同注射位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两个注射位点模型分别记为:MFB-M,CPu-M。方法运用6-OHDA两点注射法,损毁大鼠左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制备PD模型。记录大鼠后肢肌电(EMG)信号频率观察肌肉震颤;测定大鼠自主活动;电化学法检测纹状体内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内酪氨酸羟化酶(TH)、OX-42表达;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给药3周后,两个注射位点的模型组行为改变趋势一致,百可利在两个注射位点的模型动物上药效表现不同,在CPu-M组可明显提高PD大鼠自主活动数(P<0.05)。EMG信号分析显示,在MFB-M组,给予百可利,肌电频率降低55%;在CPu-M组,给予百可利,肌电频率降低60%。EMG时效研究表明,在CPu-M组,百可利药效持续420 min以上。纹状体递质水平显示,两个注射位点的模型组DA递质水平差异很大,在CPu-M组,百可利能够明显升高DA水平(P<0.05)。两个注射位点的模型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趋势一致,在CPu-M组,百可利有更明显神经元保护作用(P<0.05),在MFB-M组,百可利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作用更强(P<0.01)。结论不同注射位点制备的PD模型能够反映不同时期PD的病理变化,百可利可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生成和释放、保护残存神经元、恢复神经元功能等机制改善PD不同发病时期模型动物的行为学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可利 帕金森病 6-羟多巴胺 黑质纹状体通路 内侧前脑束 纹状体尾壳核 神经保护
下载PDF
香草酸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体内外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孔令雷 王海港 +4 位作者 刘成娣 张森 刘楠楠 马国栋 杜冠华 《中国药物警戒》 2020年第6期342-347,共6页
目的香草酸是一种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等药理作用,其抗血栓作用尚未有报道。本实验室前期通过筛选发现香草酸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对香草酸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进行系统评价。方法采用花生四烯... 目的香草酸是一种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等药理作用,其抗血栓作用尚未有报道。本实验室前期通过筛选发现香草酸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对香草酸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进行系统评价。方法采用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凝血酶(thrombin,THR)诱导体内外血小板聚集模型,结合凝血四项检测评价香草酸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的作用。结果体外实验中,香草酸对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剂量依赖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体内试验中,香草酸(10、30和100 mg/kg)能够剂量依赖性抑制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同时,香草酸(100 mg/kg)能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增加凝血酶原时间,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凝血酶时间无明显影响。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香草酸对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酸 血栓性疾病 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牛舌草总黄酮通过ROS/TXNIP/NLRP3抑制炎症小体活化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11
20
作者 阴苏月 姜瑜 +3 位作者 王丹姝 燕柳艳 王守宝 杜冠华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131-1137,共7页
目的从炎症小体活化和活性氧/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NOD样受体蛋白3(ROS/TXNIP/NLRP3)通路考察牛舌草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Anchusa italica Retz.,TF)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小鼠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模型模拟... 目的从炎症小体活化和活性氧/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NOD样受体蛋白3(ROS/TXNIP/NLRP3)通路考察牛舌草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Anchusa italica Retz.,TF)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小鼠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模型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将模型制备成功的3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I/R)、TF 30 mg·kg^(-1)处理组(I/R+TF30)和100 mg·kg^(-1)处理组(I/R+TF100),再灌同时给予生理盐水、TF。于再灌注24 h时,检测小鼠心功能,测定心肌梗死范围和血清心肌酶谱,心肌冰冻切片染色观察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分析NLRP3炎症小体活化以及TXNIP与NLRP3相互作用的变化。结果TF在剂量为30和100 mg·kg^(-1)时均可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范围,降低血清心肌酶水平。另外,TF处理减少心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降低心肌ROS水平。TF在30和100 mg·kg^(-1)均显著降低TXNIP、NLRP3、cleaved caspase-1和cleaved IL-1β,并抑制TXNIP/NLRP3相互作用。结论牛舌草总黄酮通过抑制ROS/TXNIP/NLRP3通路,从而减轻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发挥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舌草总黄酮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 活性氧 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NOD样受体蛋白3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