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复杂的民族身份如画般上演——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的“比利时村” |
高曼士
罗元胜(译)
|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2
|
欧洲教堂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研究:对遗产转型的批判性评价 |
王雨墨(译)
朱柏宁(译)
|
《建筑师》
|
2020 |
3
|
|
3
|
内容、形式与建筑的阶级性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治化建筑话语的形成与影响 |
王颖
|
《时代建筑》
|
2015 |
4
|
|
4
|
权力、差异、具身化 演变中的范式和关注点 |
希尔德.希南
格温多林.莱特
毕敬嫒
王正丰
|
《时代建筑》
|
2015 |
3
|
|
5
|
艺术与“中国”:范罢览中国艺术藏品中的忠实性与相似性 |
罗元胜
|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
2023 |
0 |
|
6
|
相互依存的美学:阿里文西洋楼组照中的观念重构 |
罗元胜
|
《美术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7
|
从崇敬到蔑视——从瓷器看17—18世纪欧洲对“中国”认知的转变 |
罗元胜
|
《形象史学》
|
2023 |
0 |
|
8
|
印刷物与建筑的共生:《建筑论》卷首插图中的建筑观念转变 |
罗元胜
|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
2022 |
0 |
|
9
|
现代性与多元现代性 现代建筑历史编纂的新挑战 |
【比】希尔德·海嫩
王正丰
王颖
|
《时代建筑》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