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
萧放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57
|
|
2
|
论绘本的性质与特征 |
陈晖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54
|
|
3
|
“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 |
刘铁梁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31
|
|
4
|
文学的第三地 |
迟子建
周景雷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09
|
|
5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 |
萧放
|
《文化遗产》
|
2008 |
114
|
|
6
|
“底层生存写作”与我们时代的写作伦理 |
张清华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98
|
|
7
|
模糊语言学综论 |
伍铁平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7 |
79
|
|
8
|
汉语词源的探求与阐释 |
王宁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73
|
|
9
|
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 |
王宁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69
|
|
10
|
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 |
杨利慧
|
《民俗研究》
|
2004 |
72
|
|
11
|
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论析 |
王宁
黄易青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70
|
|
12
|
中国乡贤文化研究的当代形态与上虞经验 |
王泉根
|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95
|
|
13
|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
王泉根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85
|
|
14
|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
刘洪涛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71
|
|
15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 |
李煜晖
郑国民
|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84
|
|
16
|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 |
刘铁梁
|
《民俗研究》
CSSCI
|
2011 |
85
|
|
17
|
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与批评实践 |
罗钢
裴亚莉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62
|
|
18
|
莫言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为例 |
张清华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70
|
|
19
|
民俗文化的内价值与外价值 |
刘铁梁
|
《民俗研究》
CSSCI
|
2011 |
74
|
|
20
|
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
王富仁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6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