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南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体锆石U-Pb定年以及元素和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56
1
作者 吴荣新 郑永飞 吴元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87-606,共20页
对皖南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微区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分析以及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皖南花岗闪长岩中存在两个时代的岩浆锆石,在阴极发光结构图像上没有明显区别, 对应的U-Pb年龄分别... 对皖南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微区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分析以及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皖南花岗闪长岩中存在两个时代的岩浆锆石,在阴极发光结构图像上没有明显区别, 对应的U-Pb年龄分别为821±7Ma和881±9Ma,其中较老年龄的分析点多在锆石核部。这些岩石以富Al2O3为特点,为典型的过铝花岗岩;其全岩δ18O值高达11.1-13.6‰,显示了突出的壳源S型花岗岩的特点。但是,这些岩石具有与地幔相似的 Nd-Sr同位素组成,εNd(t)值为-2.06-0.02,初始87Sr/86Sr比值是0.7033-0.7087,指示其岩浆源区含有显著的初生地壳组分, 类似于Ⅰ型花岗岩的特点。石英、锆石、石榴石等氧同位素封闭温度高的矿物保存了岩浆结晶时的δ18O值,而钾长石、斜长石等矿物在岩浆冷却中经受不同程度地中低温热液蚀变。根据这些岩石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我们将U-Pb年龄 881±9Ma左右的锆石解释为继承来源,而年龄821±7Ma的锆石解释为同时代岩浆成因。因此在约900-880Ma,在扬子板块东南缘的皖南地区出现过大规模的幔源岩浆活动。这些新生岩浆岩很快遭受风化沉积作用后,形成低成熟度的沉积岩。大约820Ma热事件(地幔超柱活动?)使岩石圈地幔及其上覆地壳加热,导致拉伸加厚地壳内部的富水沉积岩重熔形成典型S型花岗岩。在花岗岩浆冷却过程中,出现的是中低温热液蚀变而不是高温超固相热液蚀变,指示皖南花岗闪长岩体形成于大陆边缘前裂谷期而不是裂谷活动高峰期。由于前裂谷期阶段没有软流圈地幔物质的直接加入,只有热源引起地壳加厚部位岩石部分熔融,因此由这种年青沉积物重熔所形成的花岗闪长岩兼具S型花岗岩和初生地壳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点,从而见证了初生地壳的短周期再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氧同位素 U-PB定年 新元古代 花岗闪长岩 热液蚀变
下载PDF
皖南石耳山新元古代花岗岩锆石U-Pb定年以及元素和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55
2
作者 吴荣新 郑永飞 吴元保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4-382,共19页
对皖南新元古代石耳山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微区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分析以及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石耳山花岗岩中存在两个时代的岩浆锆石,对应的U-Pb年龄分别为777±9Ma和827±15Ma。总体上石耳... 对皖南新元古代石耳山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微区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分析以及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石耳山花岗岩中存在两个时代的岩浆锆石,对应的U-Pb年龄分别为777±9Ma和827±15Ma。总体上石耳山花岗岩的特征为:高SiO2(74.7%~78.5%)、高K2O(3.99%~5.64%)和高K2O/Na2O比值(1.5~3.0),以及很低的基性组分含量(ΣTiO2+FeO+MgO=1.2%~3.0%),显示出高度演化的地壳物质。并具有LREE富集的右倾模式和强烈的Eu负异常(Eu/Eu*=0.2~0.4)。全岩εNd(t)值(-0·53^+0·72),指示其岩浆源区含有显著的亏损地幔组分。样品的锆石δ18O值为2.4‰~7.1‰,显示石耳山花岗岩为低δ18O值岩浆岩;相对较大的δ18O值变化范围,说明其成因与高温超固相热液蚀变作用有关。其余矿物与锆石相比,大多数表现出很大的δ18O值变化范围,表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高温热液蚀变。根据这些岩石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U-Pb年龄为827±15Ma的锆石应为继承来源,而年龄为777±9Ma的锆石可解释为同时代岩浆成因。因此在1000~880Ma中,皖南出现过大规模的幔源岩浆活动,沿着大陆边缘形成初生地壳。约827±15Ma热事件(地幔超柱活动?)使岩石圈地幔及其上覆地壳加热,导致拉伸加厚地壳内部的初生地壳重熔形成岩浆岩。随着裂谷的快速打开,约780Ma幔源岩浆沿裂谷带上涌,启动了中上地壳裂谷带高温热液蚀变,同期喷发了大量的火山岩。裂谷带内的岩浆围岩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水-岩交换,形成各种低δ18O值的蚀变围岩。在约805℃时,蚀变围岩开始部分熔融并且同期侵位冷却固结,形成花岗岩。较老的继承锆石大多被熔融,大量形成的是约777±9Ma结晶的岩浆锆石。由于处于熔体状态的时间很短,使得岩浆未能均一化,而生成具有不同低δ18O值的花岗岩。石耳山花岗岩初生地壳的形成至少经历了2个阶段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氧同位素 新元古代 热液蚀变 阴极发光
下载PDF
北淮阳庐镇关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36
3
作者 吴元保 郑永飞 +3 位作者 龚冰 唐俊 赵子福 查向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07-1024,共18页
对大别造山带北麓的北淮阳庐镇关浅变质岩浆杂岩进行了锆石阴极发光显微结构观察、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锆石U-Pb定年以及单矿物激光氟化氧同位素分析。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显示,这些样品中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或片状分带,为典型的岩浆... 对大别造山带北麓的北淮阳庐镇关浅变质岩浆杂岩进行了锆石阴极发光显微结构观察、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锆石U-Pb定年以及单矿物激光氟化氧同位素分析。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显示,这些样品中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或片状分带,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少数样品的锆石具有窄的蚀变边。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岩浆岩有较一致的形成年龄,变化范围为739±8Ma~754±5Ma。岩浆岩单矿物的氧同位素组成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其中锆石δ^(18)O为1.39‰~6.81‰,石英为3.12‰~12.47‰,斜长石为0.71‰~8.38‰。锆石的δ^(18)O值在不同岩体和/或同一岩体的不同样品之间具有明显差别,反应了其初始岩浆在氧同位素组成上的不均一性。锆石与其它矿物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氧同位素不平衡,说明它们经历了岩浆期后的扰动,其中部分样品受到了亚固相条件下高温热液蚀变作用的影响,还有部分样品在岩浆后期演化过程中可能同化混染了高δ^(18)O值的围岩。大多数锆石具有低于典型地慢锆石的δ^(18)O值,表现出^(18)O亏损特征。低δ^(18)O锆石的内部结构和化学组成表现出典型岩浆锆石的特征,表明这些低δ^(18)O锆石是从亏损^(18)O的岩浆中结晶出来的,而非热液蚀变成因。这一结果证明,扬子板块北缘新元古代低δ^(18)O锆石形成于热液蚀变岩石经部分熔融所形成的低δ^(18)O岩浆。结合这些样品的形成年龄,我们认为这些低δ^(18)O岩浆的形成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地幔柱裂谷岩浆活动有关,并对应于全球性的雪球地球事件。此外,这些岩石中锆石U-Pb年龄与矿物δ^(18)O分布与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火成岩原岩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镇关 锆石 氧同位素 U-PB年龄 新元古代
下载PDF
大别山碰撞后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31
4
作者 夏群科 郑永飞 E.Deloule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63-171,共9页
利用阴极发光技术 (CL)观察了大别山碰撞后玄武岩和安山岩的锆石内部结构 ,并通过离子探针技术 (SIMS)测定了其U Pb年龄和氧同位素组成。玄武岩中锆石都是直接从玄武质岩浆中结晶的岩浆锆石 ,其年龄为 130± 2Ma(1σ) ;安山岩中有... 利用阴极发光技术 (CL)观察了大别山碰撞后玄武岩和安山岩的锆石内部结构 ,并通过离子探针技术 (SIMS)测定了其U Pb年龄和氧同位素组成。玄武岩中锆石都是直接从玄武质岩浆中结晶的岩浆锆石 ,其年龄为 130± 2Ma(1σ) ;安山岩中有两种锆石 ,绝大多数是直接从安山质岩浆中结晶出来的岩浆锆石 ,年龄为 133± 3Ma(1σ) ,少数是残留的原岩锆石 ,其年龄有两组 :76 8~80 5Ma和 182 7~ 1873Ma。玄武岩和安山岩的岩浆锆石年龄表明 ,大别山碰撞后火山岩的主体应形成于 130Ma左右 ,属早白垩世。结合文献资料来看 ,大别山碰撞后火山岩和侵入岩无论是化学组成、微量元素配分、Sr Nd同位素比值还是年龄 ,都是基本一致的 ,说明火山岩和侵入岩的源区以及成因可能是相同的。玄武岩和安山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一致 ,暗示着它们之间的可能的成因联系。玄武岩锆石相对于正常地幔亏损18O(δ18O =(4 .1± 0 .6 )‰ ) ,说明其岩浆源区可能含有一定数量的俯冲板块断离后进入该区地幔的大别山榴辉岩原岩组分。安山岩中残留的原岩锆石既有扬子板块的年龄信息 ,又有华北板块的年龄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火山岩 锆石U—Pb年龄 氧同位素 离子探针
下载PDF
大别山北部黄土岭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组成:古老的原岩和多阶段历史 被引量:24
5
作者 夏群科 郑永飞 +1 位作者 葛宁洁 Etienne DELOULE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06-512,共7页
利用阴极发光和离子探针技术,对大别山北部黄土岭片麻岩的锆石进行了内部结构、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组成的系统分析。黄土岭片麻岩的锆石具有核-幔-边三层结构,核部是原岩的岩浆锆石,形成时代为~2800Ma;幔部是变质重结晶的产物,变质作... 利用阴极发光和离子探针技术,对大别山北部黄土岭片麻岩的锆石进行了内部结构、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组成的系统分析。黄土岭片麻岩的锆石具有核-幔-边三层结构,核部是原岩的岩浆锆石,形成时代为~2800Ma;幔部是变质重结晶的产物,变质作用的时代为~2000Ma;边部则是在~110Ma从部分熔融体里结晶出来的增生锆石,是受大别山燕山期构造-岩浆事件影响的反映。黄土岭片麻岩和麻粒岩中~2800Ma和~2000Ma的年龄,以及麻粒岩中约3400Ma的残留锆石年龄均可以与扬子崆岭群变质岩对比。由此可以推断,北大别在构造属性上属于扬子板块,扬子与华北板块的缝合线应在北大别以北。锆石的核-幔-边具有不同的氧同位素组成,氧同位素数据表明黄土岭片麻岩的原岩是S型花岗岩,在~2000Ma和~110Ma的事件中都有外来物质(流体或熔体)的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岭片麻岩 锆石 U-PB年龄 氧同位素
下载PDF
苏鲁造山带五莲地区岩浆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黄洁 郑永飞 +1 位作者 吴元保 赵子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45-568,共24页
对苏鲁造山带五莲地区新元古代和中生代岩浆岩分别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和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新元古代花岗岩具有显著的LREE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和Ti负异常。εNd(t)为-12.6--6.9,可能与古元古代老地壳物... 对苏鲁造山带五莲地区新元古代和中生代岩浆岩分别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和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新元古代花岗岩具有显著的LREE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和Ti负异常。εNd(t)为-12.6--6.9,可能与古元古代老地壳物质再循环有关。锆石δ18O值为-1.02-7.60‰,变化范围较大,近半数样品明显低于典型地幔锆石δ18O 值。新元古代辉长岩具有板内裂谷环境的特征,其εNd(t)在1.6-5.3之间,说明其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但是经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唯一一个辉长岩样品的锆石δ18O值与部分花岗岩锆石δ18O值一样,明显高于典型地幔值,可能是基性岩浆在沿裂谷喷发过程中经历了低温热液蚀变,随后又发生破火山口垮塌,导致蚀变玄武岩在岩浆房重熔而形成高δ18O岩浆。中生代花岗岩和闪长岩表现出明显的高场强元素(Nb、Ta、P和Ti)负异常以及显著的LREE富集。εNd(t)值很低(-19.2 --15.3),同样是由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其锆石δ18O变化范围为3.19-6.43‰,大多数样品与典型地幔锆石一样。石英与锆石之间大都达到并保存了氧同位素平衡分馏,而其它矿物(如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等)与锆石之间由于受到岩浆期后亚固相热液蚀变而大都表现出明显的氧同位素不平衡分馏。元素和氧同位素特征表明,中生代闪长岩可能是基性下地壳脱水部分熔融并经过结晶分异形成的;花岗岩则可能是由中性下地壳的脱水部分熔融形成的。新元古代花岗岩与中生代花岗岩在微量元素配分模型和Sr-Nd同位素组成上具有十分相似的特征,因此未经历强烈热液蚀变的新元古代花岗质侵入岩可能是中生代花岗岩的原岩。但这些新元古代岩浆岩的锆石δ18O变化范围较大,与中生代岩浆岩相比在流体活动性元素含量上也存在差别,这可能是由于新元古代岩浆岩侵位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氧同位素 新元古代 中生代 岩浆岩 热液蚀变
下载PDF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zircons from pyroxenite of Daoshichong, Dabieshan: Implications for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被引量:7
7
作者 XIA Qunke E.Deloule +2 位作者 WU Yuanbao CHEN Daogong CHENG H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17期1466-1469,共4页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zircons from pyroxenite (-145 Ma) of Daoshichong, Dabieshan have been measured by an ion microprobe. Both within the single grain and among different grains, oxygen isotopic ratios are ...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zircons from pyroxenite (-145 Ma) of Daoshichong, Dabieshan have been measured by an ion microprobe. Both within the single grain and among different grains, oxygen isotopic ratios are homogeneous, σ18O = (7.66‰±0.46)‰(1 SD, 1σ=0.10, n = 22). High σ18O values indicate that the mantle-derived parent magma of Daoshichong pyroxenite have undergone interaction with crustal materials. Combing with other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the way of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is suggested to be source mixing other than crustal contamination. The time interval between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and formation of the parent magma of Daoshichong pyroxenite is less than several million years. The crustal component involving in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is mafic lower crust, and the parent magma of pyroxenite possibly contain large proportion (】37%) of such lower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rcon oxygen isotope ion MICROPROBE Daoshichong Dabieshan.
原文传递
锆石学研究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马艳平 凌毅平 徐国伟 《江西有色金属》 2007年第4期4-7,共4页
锆石是各类岩石中重要的副矿物,其性质稳定,不易被后期的蚀变作用或热液作用所改变,被广泛应用于岩石成因和同位素定年的研究。锆石形态学、U-Pb同位素年代学、锆石微量元素、锆石Lu-Hf同位素和氧同位素等为研究地质事件成因和演化提供... 锆石是各类岩石中重要的副矿物,其性质稳定,不易被后期的蚀变作用或热液作用所改变,被广泛应用于岩石成因和同位素定年的研究。锆石形态学、U-Pb同位素年代学、锆石微量元素、锆石Lu-Hf同位素和氧同位素等为研究地质事件成因和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形态学 U—Pb同位素年代学 Lu—Hf同位素 氧同位素
下载PDF
右江褶皱带东南缘西大明山矿集区燕山期长英质岩浆锆石SHRIMP原位氧同位素组成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肖昌浩 申玉科 +3 位作者 刘欢 韦昌山 乐兴文 傅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41-1452,共12页
右江褶皱带晚白垩世岩浆岩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及其相关的大规模Sn-W多金属成矿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本文在已获得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基础上,对广西西大明山地区酸性岩浆进行了锆石SHRIMP氧同位素研究。石英斑岩δ... 右江褶皱带晚白垩世岩浆岩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及其相关的大规模Sn-W多金属成矿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本文在已获得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基础上,对广西西大明山地区酸性岩浆进行了锆石SHRIMP氧同位素研究。石英斑岩δ^(18)O_(Zrn)值为5.31‰~9.31‰(平均值为7.61±2.17‰)、绢英岩化黑云母花岗岩δ^(18)O_(Zrn)值为7.11‰~9.79‰(平均值为8.36±1.33‰)、细粒黑云母花岗岩δ^(18)O_(Zrn)值为5.06‰~9.27‰(平均值为7.73±2.23‰)、中粒黑云母花岗岩δ^(18)O_(Zrn)值为5.06‰~9.27‰(平均值为7.73±2.23‰)二长花岗岩δ^(18)O_(Zrn)值为5.48‰~10.99‰(平均值为7.55±2.77‰)。测试结果显示广西西大明山地区酸性岩浆锆石氧同位素普遍具有双峰式分布特征且Hf-O同位素组成构成负相关性,暗示地壳组份和富集地幔两端元混合的特征。Hf-O同位素特征指示酸性岩浆岩源主要来自古老的地壳,并混有部分幔源物质。地幔物质的存在暗示了同时期来自地幔的物质不仅参与右江褶皱带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形成,可能为的地壳部分熔融,花岗岩岩浆的形成提供了热能。西大明山地区酸性岩浆具有高δ^(18)O_(Zrn)值和低ε_(Hf)(t)值且低Ce(Ⅳ)/Ce(Ⅲ)比值(即低氧逸度),显示出有利于形成大型以Pb-Zn为主的矽卡岩型矿床特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锆石O-Hf同位素综合研究能限定幔源岩浆参与花岗岩形成中的作用能帮助更加准确的限定岩浆源区。同时锆石氧同位素可以作为成矿规律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氧同位素 SHRIMP 罗维钨锌矿床 右江褶皱带
下载PDF
云南中甸红牛—红山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花岗斑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10
作者 杨东杰 彭惠娟 +1 位作者 王天瑞 李蕊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77,共18页
云南中甸红牛—红山矿床位于义敦岛弧南端,该区域主要发育印支期与燕山晚期两期成矿作用。本次研究对红牛—红山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与成矿有关的隐伏花岗斑岩锆石进行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云南中甸红牛—红山矿床位于义敦岛弧南端,该区域主要发育印支期与燕山晚期两期成矿作用。本次研究对红牛—红山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与成矿有关的隐伏花岗斑岩锆石进行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红牛—红山矿床与成矿相关的隐伏花岗斑岩属于I型花岗岩,其w(K_(2)O)为2.05%~7.32%;可见轻微负Eu异常,Eu/Eu^(*)变化范围为0.56~0.89;Mg^(#)值较低,为20.04~47.08,暗示加厚下地壳来源;(La/Yb)_(N)为28.65~103.24,呈现出强烈的轻重稀土分馏模式;Sr含量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为131×10^(-6)~715×10^(-6),具埃达克岩的特征。花岗斑岩锆石Th/U比值为0.32~1.21,表明其为岩浆锆石;锆石平均协和年龄为76.7 Ma,与成矿年龄一致,表明其形成于晚白垩世;锆石重稀土元素显著富集,δEu=0.38~0.99,结晶温度为600.3~813.5℃,平均值为681.5℃,氧逸度平均值△FMQ=1.08,δ^(18)O平均值为6.8‰,暗示大量地壳物质的加入。锆石结晶环境暗示红牛—红山矿床锆石高氧逸度特征继承自印支期的俯冲改造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中甸 花岗斑岩 U-PB年代学 元素地球化学 锆石微量元素 锆石氧同位素
原文传递
胶北地体侏罗纪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珊 孟凡雪 谢士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4-896,共23页
胶北地体中生代花岗岩广泛分布,以晚侏罗世最为发育,花岗岩形成时代、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深入研究对认识研究区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胶北地体东部和北部侏罗纪花岗岩进行全岩主微量元素、锆石U-Pb年龄和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 胶北地体中生代花岗岩广泛分布,以晚侏罗世最为发育,花岗岩形成时代、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深入研究对认识研究区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胶北地体东部和北部侏罗纪花岗岩进行全岩主微量元素、锆石U-Pb年龄和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样品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166~156 Ma之间,代表岩体的结晶年龄。此外,含有大量3 650~3 294 Ma、2 660~2 445 Ma、770~600 Ma和245~197 Ma的继承锆石。这些花岗岩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高Sr/Y和(La/Yb)N值,低Y和Yb含量]。本次报道的侏罗纪花岗岩的锆石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与前人报道的玲珑、栾家河花岗岩一致,表明胶北不同地区侏罗纪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成因没有明显的区别,胶北侏罗纪花岗岩可能由加厚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而成。不同样品的继承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和氧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结合前人资料,认为胶北侏罗纪花岗岩源区的物质来源存在差异,部分花岗岩的源区主要为胶北古老的基底,另一部分源区主要为深俯冲的扬子板块地壳岩石。古太平洋板块或Izanagi板块的俯冲作用可能直接或间接地诱发了加厚地壳的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北地体 花岗岩 锆石氧同位素 中生代岩浆活动
下载PDF
山东昌乐刚玉中锆石包裹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子恒 苏菲 +2 位作者 杨赛红 刘琰 贺怀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8-62,共15页
玄武岩中刚玉巨晶形成过程与壳幔相互作用有关,因此对其研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虽然多年来众多学者对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刚玉在包裹体、地球化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家尚未就刚玉巨晶成因达成统一认识。本文通过扫描... 玄武岩中刚玉巨晶形成过程与壳幔相互作用有关,因此对其研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虽然多年来众多学者对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刚玉在包裹体、地球化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家尚未就刚玉巨晶成因达成统一认识。本文通过扫描电镜对压碎后的刚玉进行观察,发现刚玉中含有锆石包裹体。为了进一步探究山东昌乐刚玉巨晶的成因,本文对包裹在刚玉巨晶中的锆石进行了氧同位素、微量元素、Lu-Hf同位素的分析。因为刚玉具有致密的晶格,锆石包裹体不会在碱性玄武岩浆的高温作用下Pb丢失,所以锆石包裹体的U-Pb年龄可以代表刚玉的结晶年龄。本次得到的年龄数据为(15.5±0.4)Ma,与宿主玄武岩的喷发年龄一致,并且与寄主玄武岩有一致Hf、O同位素,说明刚玉形成与岩浆作用有关。与此同时,锆石包裹体与同产区的锆石巨晶具有一致的Hf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说明刚玉巨晶与锆石巨晶在形成上关系密切。虽然部分锆石微量元素具有壳源特征,综合本次试验所有结果(δ18OVSMOW=4.31‰~6.10‰,?Hf(t)=5.9~11.1,∑REE=53~1854μg/g)山东昌乐刚玉中锆石包裹体以地幔特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玉 锆石包裹体 氧同位素 U-PB年龄 微量元素 LU-HF同位素
下载PDF
胶东地块东部变质岩锆石U-Pb定年和氧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51
13
作者 唐俊 郑永飞 +2 位作者 吴元保 查向平 周建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39-1062,共24页
对胶东地块东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作了系统的锆石U-Ph定年和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对这些变质岩的原岩性质提供了制约。研究得到:(1)区域花岗片麻岩及岩浆锆石普遍不同程度地亏损^(18)O,3个片庥岩样品中岩浆核锆石U-Pb年龄分别为723... 对胶东地块东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作了系统的锆石U-Ph定年和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对这些变质岩的原岩性质提供了制约。研究得到:(1)区域花岗片麻岩及岩浆锆石普遍不同程度地亏损^(18)O,3个片庥岩样品中岩浆核锆石U-Pb年龄分别为723±36Ma、738±17Ma和744±63Ma,低δ^(18)O值(-0.42~4.14‰)岩浆核锆石说明其原岩为新元古代低δ^(18)O值岩浆岩,石英-石榴石氧同位素温度及少量印支期变质锆石的出现,指示片麻岩与榴辉岩曾经共同经历了印支期超高压变质作用;(2)花岗片麻岩中的榴辉岩原岩年龄有两种,一种是新元古代,其U-Ph年龄为806±79Ma。另一种是古元古代晚期,其 U-Pb年龄为1838±41Ma。这2个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年龄分别为229±3Ma和242±21Ma。多数榴辉岩中的变质增生或变质重结晶锆石也具有低δ^(18)O值特征(0.22~3.4‰),指示在榴辉宕相变质作用之前,这些榴辉岩原岩为低δ^(18)O值蚀变岩或低δ^(18)O值基性岩浆岩;(3)大理岩中榴辉岩变质增生锆石δ^(18)O值高达15.9‰,U-Pb年龄为229±4Ma,指示在榴辉岩相变质作用之前,榴辉岩原岩与大理岩一样具有高δ^(18)O值;(4)斜长角闪岩的原岩U-Pb年龄为1719±18Ma,与同时期榴辉岩原岩一起构成扬子板块北缘新元古代岩浆侵位时的裂谷肩部围岩,在三叠纪大陆碰撞时同样受到变质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造山带 超高压变质岩 锆石U-PB定年 氧同位素 原岩性质
下载PDF
胶东地块西部变质岩锆石U-Pb定年和氧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唐俊 郑永飞 +2 位作者 吴元保 查向平 周建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63-1086,共24页
对胶东地块西部变质岩作了系统的锆石U-Pb定年和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对这些变质岩的原岩性质和变质时代提供了制约。研究得到:(2)2个TTG片麻岩的原岩谐和年龄分别为2692±14Ma和2691±12Ma,部分锆石记录了1.7Ga~1.8Ga左右的... 对胶东地块西部变质岩作了系统的锆石U-Pb定年和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对这些变质岩的原岩性质和变质时代提供了制约。研究得到:(2)2个TTG片麻岩的原岩谐和年龄分别为2692±14Ma和2691±12Ma,部分锆石记录了1.7Ga~1.8Ga左右的变质事件。岩浆锆石δ^(18)O值为5.11~5.55‰,指示TTG岩浆在成因上与幔源岩石关系密切;(2)呈透镜状包体分布于TTG片麻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全岩δ^(18)O估计值总体在6.0~6.5‰之间,表明斜长角闪岩原岩同样具幔源性质,其原岩初始氧同位素组成总体未受后期变质作用改造,但局部有低δ^(18)O值(3.6‰)斜长角闪岩分布,指示胶东地块西部同样存在δ^(18)O亏损事件;(3)粉子山群长英质副片麻岩具有较高的氧同位素组成,全岩δ^(18)O估计值在12.3~14.5‰之间,锆石δ^(18)O值高达9.92‰,指示其源区物质为高δ^(18)O值表壳岩。粉子山群斜长角闪岩全岩δ^(18)O估计值在5.5‰左右,表明其原岩具有幔源性质,原岩初始氧同位素组成也未受后期变质作用的明显改造;(4)粉子山群混合岩化变质作用时间为1748±22Ma,斜长角闪质混合岩中变质新生锆石δ^(18)O值为6.07‰,长英质混合岩中变质新生锆石δ^(18)O值为6.88~7.67‰,指示在混合岩化变质作用过程中有外部高δ^(18)O值流体加入,引起混合岩氧同位素组成不同程度地升高;(5)粉子山群中橄榄大理岩岩浆核锆石U-Pb不一致线上、下交点年龄分别为769±48Ma和215±34Ma,分别代表岩浆锆石结晶年龄和变质年龄,说明胶东地块西部同样存在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并遭受到三叠纪变质作用;(6)分布于TTG片麻岩中的基性麻粒岩原岩年龄为2379±54Ma,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时间为1794±41Ma,与混合岩化变质作用时间基本一致。麻粒岩相变质锆石δ^(18)O值为4.75‰,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基性麻粒岩原岩具幔源性质,其原岩氧同位素组成未受到后期变质作用改造。胶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地区 变质岩 锆石U-PB定年 氧同位素 原岩性质
下载PDF
Columbia超大陆裂解:来自塔里木克拉通东南缘大红山A型花岗岩的证据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玉玺 王金荣 +4 位作者 周小玲 王怀涛 第鹏飞 王晓伟 陈万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369-2386,共18页
笔者对塔里木克拉通东南缘大红山花岗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通过大红山花岗岩锆石LA-ICP-MS测年,获得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732.3±7.4Ma,全岩δ18 OV-SMOW为7.6‰~8.6‰。岩体富硅(SiO2=71.14%~75.85%)、... 笔者对塔里木克拉通东南缘大红山花岗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通过大红山花岗岩锆石LA-ICP-MS测年,获得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732.3±7.4Ma,全岩δ18 OV-SMOW为7.6‰~8.6‰。岩体富硅(SiO2=71.14%~75.85%)、富碱(Na2O+K2O=8.32%~9.94%);稀土配分曲线呈显略右倾的"海鸥型"分布特征,显示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08~0.30);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具有较高Rb(80.9×10-6~129×10-6)、Th(17.3×10-6~28.6×10-6)、Y(62×10-6~220×10-6)、Ga(28.1×10-6~44.6×10-6)和Nb(52.6×10-6~145×10-6)含量,较低的Sr(12.2×10-6~79.3×10-6)含量,Zr+Nb+Ce+Y和104×Ga/Al值均较高,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Sc/Nb-Y/Nb图解,大红山花岗岩为A1型花岗岩,是低压条件下形成。通过计算18个花岗岩样品的锆石饱和温度,TZr为732.45~1128.33℃,平均为916.3℃,属高温花岗岩。大红山花岗岩是由挤压体制向伸展转变过程的地质记录,是伸展构造背景下软流圈上涌或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在高温低压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记录了塔里木克拉通在Columbia超大陆聚合后的高热事件,是克拉通大规模裂解初期阶段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LA-ICP-MS锆石U-PB年龄 氧同位素 大红山花岗岩 塔里木克拉通东南缘
下载PDF
大别山北部卢镇关群变质火山岩和共生变质的花岗岩全岩和锆石氧同位素、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景波 张灵敏 +2 位作者 叶凯 苏文 程南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11-1524,共14页
分布在大别山北部的卢镇关群火山岩和共生的花岗岩类形成在新元古代。2个卢镇关群变质流纹岩SIMS锆石U-Pb给出了757Ma岩浆结晶年龄,3个变质花岗岩给出了757~770Ma岩浆结晶年龄。全岩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它们经受了地表流体参与交代蚀变作... 分布在大别山北部的卢镇关群火山岩和共生的花岗岩类形成在新元古代。2个卢镇关群变质流纹岩SIMS锆石U-Pb给出了757Ma岩浆结晶年龄,3个变质花岗岩给出了757~770Ma岩浆结晶年龄。全岩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它们经受了地表流体参与交代蚀变作用。锆石SIMS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少量锆石边部存在岩浆期后的氧同位素改造,然而锆石的氧同位素的改造部分没有明显的U-Pb重置,因此,地表流体参与交代蚀变作用时间无法通过锆石的U-Pb年龄来测定,只能限定在757Ma以后。研究样品中存在δ18O值2.8‰~4.0‰岩浆锆石,它们从低δ18O岩浆中结晶而来。低δ18O岩浆是早期地表流体参与交代蚀变岩石再熔融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早于770Ma的地表流体参与的蚀变应该存在。这些时间上的证据表明卢镇关群火山岩和共生的花岗岩类记录了早于770~757Ma之后地表流体参与交代蚀变,这从时间上看,岩石发生的地表流体参与的蚀变与扬子地台上新元古代冰川事件不能简单的关联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镇关群 锆石U-Pb年龄 氧同位素 花岗岩 秦岭-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威海地区超高压变质花岗片麻岩锆石U-Pb定年和氧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唐俊 郑永飞 +1 位作者 吴元保 龚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2-706,共15页
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北端山东威海地区皂埠镇发现锆石δ18O值低至-7.8‰左右的花岗片麻岩,与前人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西南端江苏东海青龙山地区发现的锆石δ18O值为-7‰~-9‰左右的花岗片麻岩一致.对这些低δ18O值花岗片麻岩进行了锆石... 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北端山东威海地区皂埠镇发现锆石δ18O值低至-7.8‰左右的花岗片麻岩,与前人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西南端江苏东海青龙山地区发现的锆石δ18O值为-7‰~-9‰左右的花岗片麻岩一致.对这些低δ18O值花岗片麻岩进行了锆石SHRIMP法UPb定年和系统的激光氟化法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对低δ18O值锆石成因和花岗片麻岩的原岩性质提供了制约.研究得到:(1)这些低δ18O值锆石以新元古代岩浆锆石为主,但部分岩浆锆石在印支期超高压变质作用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重结晶作用.δ18O值为-7.08‰的岩浆核锆石UPb定年得到的花岗片麻岩原岩谐和年龄和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分别为(760±49)Ma和(751±27)Ma,变质谐和年龄和不一致线下交点年龄分别为(232±4)Ma和(241±33)Ma,指示其原岩为新元古代花岗岩并经历了印支期变质作用;(2)锆石δ18O值在局部范围内变化于-7.76‰~5.40‰之间,低δ18O值岩浆锆石表明它们是从新元古代低δ18O值岩浆中直接结晶形成,锆石δ18O值的局部变化表明其原岩岩浆的氧同位素组成具有不均一性,指示低δ18O值岩浆源区物质曾经在地表与极度亏损18O的大气降水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高温水岩反应;(3)低δ18O值花岗片麻岩在印支期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基本没有与外部发生显著的氧同位素交换,在退变质作用过程中花岗片麻岩内部缓冲流体对原岩岩浆锆石的δ18O值影响不大.威海皂埠镇地区和东海青龙山地区的花岗片麻岩在原岩时代、变质时代和氧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基本相同,指示它们应具有相同的原岩性质,并经历了相同的变质作用和水岩相互作用过程.因此,极度亏损18O的新元古代双峰式基性-酸性岩浆岩可能分布于整个大别-苏鲁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造山带 超高压变质岩 锆石U-PB定年 氧同位素 原岩性质
下载PDF
Late syn-to post-collisional magmatism in Madagascar:The genesis of the Ambalavao and Maevarano Suites 被引量:2
18
作者 Donnelly B.Archibald Alan S.Collins +3 位作者 John D.Foden Justin L.Payne Peter Holden Théodore Razakamanana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2063-2084,共22页
The East African Orogen involves a collage of Proterozoic microcontinents and arc terranes that became wedged between older cratonic blocks during the assembly of Gondwana.The Ediacaran-Cambrian Ambalavao and Maevaran... The East African Orogen involves a collage of Proterozoic microcontinents and arc terranes that became wedged between older cratonic blocks during the assembly of Gondwana.The Ediacaran-Cambrian Ambalavao and Maevarano Suites in Madagascar were emplaced during the waning orogenic stages and consist of weakly deformed to undeformed plutonic rocks and dykes of mainly porphyritic granite but also gabbro,diorite and charnockite.U-Pb geochronological data date emplacement of the Ambalavao Suite to between ca.580 Ma and 540 Ma and the Maevarano Suite to between ca.537 Ma and522 Ma.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emplacement in a syn-to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setting as A-type(anorogenic) suites.Oxygen(δ^(18)O of 5.27‰-7.45‰) and hafnium(ε(Hf)(t) of-27.8 to-12.3) isotopic data from plutons in the Itremo and Antananarivo Domains are consistent with incorporation of an ancient crustal source.More primitive δ^(18)O(5.27‰-5.32‰) andε(Hf)(t)(+0.0 to+0.2) isotopic values recorded in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Ikalamavony Domain demonstrate the isotopic variation of basement sources present in the Malagasy crust.The Hf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Malagasy zircon are unlike more juvenile Ediacaran-Cambrian zircon sou rces elsewhere in the East African Orogen and,as such,Madagascar represents a distinct and identifiable detrital zircon source region in Phanerozoic sedimentary provenance studies.Taken together,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high-T crustal anatexis,crustal assimil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crustal material with mantle-derived melts were the processes operating during magma emplacement.This magmatism was coeval with polyphase deformation throughout Madagascar during the amalgamation of Gondwana and magmatism is interpreted to reflect lithospheric delamination of an extensive orogenic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dagascar geology East African OROGEN zircon geochronology zircon oxygen and HAFNIUM isotopes POST-COLLISIONAL MAGMATIS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