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博格达—哈尔里克山白垩纪以来剥露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60
1
作者 朱文斌 舒良树 +3 位作者 万景林 孙岩 王锋 赵忠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22,共7页
对新疆博格达-哈尔里克山火山岩和花岗岩的15个磷灰石样品和5个锆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109.3~11.9Ma之间,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81.7~56.8Ma之间。矿物对法计算得到,该地区晚白垩世至... 对新疆博格达-哈尔里克山火山岩和花岗岩的15个磷灰石样品和5个锆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109.3~11.9Ma之间,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81.7~56.8Ma之间。矿物对法计算得到,该地区晚白垩世至新生代中期的视剥露速率为0.157~0.222mm/a。热史模拟结果表明,博格达一哈尔里克山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多期冷却剥露,分别是早白垩世(119~105Ma)、晚白垩世晚期(67~65Ma)、新生代早中期(47~31Ma)和新生代晚期(12~7Ma)。白垩纪以:来的天山变形作用,与亚洲南缘多期的地体碰撞增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锆石 裂变径迹 新疆 博格达 哈尔里克
下载PDF
锆石裂变径迹(ZFT)年代学:进展与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焦若鸿 许长海 +1 位作者 张向涛 阙晓铭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裂变径迹技术是解决各种与时间—温度相关的地质问题的一种低温年代学手段。与磷灰石相比,锆石裂变径迹具有较高的封闭温度和退火区间,有其特定的地质意义和应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了大量锆石裂变径迹退火的研究,包括退火特性、... 裂变径迹技术是解决各种与时间—温度相关的地质问题的一种低温年代学手段。与磷灰石相比,锆石裂变径迹具有较高的封闭温度和退火区间,有其特定的地质意义和应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了大量锆石裂变径迹退火的研究,包括退火特性、径迹测量、退火模型,以及来自露头和钻孔样品的退火研究。首先介绍了锆石裂变径迹的分析程序、测量标准、实验退火模型,并比较了不同手段所得到的封闭温度及部分退火区间;其次概述了锆石裂变径迹的主要应用,包括盆地物源及热历史,造山带冷却剥露过程,以及断裂的热改造作用等方面,指出裂变径迹与(U-Th)/He方法的结合是以后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裂变径迹 实验退火模型 封闭温度 地质应用
原文传递
基于碎屑锆石裂变径迹记录的下扬子构造热演化史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丹萍 许长海 +1 位作者 焦若鸿 周祖翼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7-234,共8页
为了揭示下扬子南部露头区中、古生界地层的构造热演化特点及其控制环境,本文应用刻画温度与时间关系较好的锆石裂变径迹技术(ZFT),对苏皖下扬子15个中、古生界碎屑岩进行热演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古生界碎屑岩表现出214~75Ma的ZF... 为了揭示下扬子南部露头区中、古生界地层的构造热演化特点及其控制环境,本文应用刻画温度与时间关系较好的锆石裂变径迹技术(ZFT),对苏皖下扬子15个中、古生界碎屑岩进行热演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古生界碎屑岩表现出214~75Ma的ZFT年龄特点,这些ZFT年龄及其颗粒年龄的变化,主要与后期差异热改造以及不同碎屑锆石的裂变径迹抵制退火的难易程度不同有关.这些碎屑岩ZFT年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集中在157~95Ma,这一时限与下扬子乃至中国东部160~100Ma时期广泛的岩浆活动时间是一致的,可见岩浆热改造对于碎屑岩ZFT热年龄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2个南华系碎屑岩(ZFT10和ZFT11)的ZFT测年结果(76~75Ma)与NW-SE向的区域构造带活动或者是断裂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裂变径迹 中、古生界 碎屑岩 热改造
原文传递
Detrital Zircon Fission-Track Thermochronology of the Present-Day River Drainage System in the Mt. Kailas Area,Western Tibet:Implications for Multiple Cooling Stages of the Gangdese Magmatic Arc 被引量:5
4
作者 Tianyi Shen Guocan W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896-904,共9页
It is still controversial how the high elev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established after the Indian-Asian collision during the Cenozoic. The timing of Gangdese magmatic arc exhumation and uplift history would provide... It is still controversial how the high elev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established after the Indian-Asian collision during the Cenozoic. The timing of Gangdese magmatic arc exhumation and uplift history would provide useful message for this disputation. We present six zircon fission-track(ZFT) data from modern river sand in the western Tibet, around the Mt. Kailas, to decipher the long-term exhumation histories of the Gangdese magmatic arc. The data suggests that all the Gangdese magmatic arc rocks experienced rapid cooling during the Eocene(~46–35 Ma) and Oligocene(~31–26 Ma). The movement along the north-south trending extensional fault and dextral strike-slip Karakoram fault induced the adjacent rocks exhumed at the Middle Miocene(~15–16 Ma) and Late Miocene(~10–11 Ma),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minimum and central AFT ages for each sample, the fastest exhumation rate is about 0.4 km/Ma, with average long-term exhumation rates on the order of ~0.3 km/Ma since the Oligocene. This result supports the outward growth model for plateau forming, indicati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Gangdese magmatic arc attained high elevation after the Olig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trital zircon fission-track exhumation history Gangdese magmatic arc western Tibet
原文传递
西藏南部康巴穹隆剥露历史分析: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子宁 韩中鹏 +3 位作者 李亚林 毕文军 徐田堃 肖思祺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0-309,共10页
造山带穹隆构造记录了陆-陆碰撞及其碰撞后地壳和地表演化过程的信息,是探讨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康巴穹隆位于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的组成部分,其剥露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仍然存在争议。通过对... 造山带穹隆构造记录了陆-陆碰撞及其碰撞后地壳和地表演化过程的信息,是探讨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康巴穹隆位于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的组成部分,其剥露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仍然存在争议。通过对康巴穹隆核部花岗片麻岩开展锆石U-Pb、锆石裂变径迹(ZFT)年代学研究和三维数值模拟,获得了康巴穹隆的锆石U-Pb年龄为497.89±1.2Ma,锆石FT年龄(17~11 Ma)明显小于锆石U-Pb结晶年龄,说明这些径迹年龄是岩体冷却抬升形成的。Pecube三维数值模拟对穹窿核部样品的ZFT数据进行反演显示,康巴穹隆核部岩体自中新世以来经历15.9~11.4Ma和ca.4.2Ma两次快速剥露,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提出第一次快速剥露与藏南拆离系(STDS)的活动有关,第二次快速剥露是对气候变化过程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康巴穹隆 锆石裂变径迹 Pecube
下载PDF
Metallogenic age of Bayan Obo main ore deposit using fission track method
6
作者 张峰 刘铁庚 张凤祥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6年第21期1820-1823,共4页
The Bayan Obo REE-Fe ore deposit is the most famous super-large REE deposit in theworld.I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of many geologists.However,there still exist somedivergences in the genesis of the deposit,metall... The Bayan Obo REE-Fe ore deposit is the most famous super-large REE deposit in theworld.I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of many geologists.However,there still exist somedivergences in the genesis of the deposit,metallogenic epoch and the origin of metallogenicmaterials.Although many methods,for example,Sm-Nd,U-Pb,Rb-Sr,K-Ar have beenused to determine the metallogenic age,the measured values have great changeable ranges,from 100 to 2000Ma.This is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out the minerals 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sion-track zircon apatite.
原文传递
沉积物源区剥露历史分析的一种新途径——碎屑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被引量:36
7
作者 王国灿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40,共6页
介绍了碎屑颗粒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前提及方法学。碎屑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颗粒年龄法的核心是通过逐一测定计算单颗粒裂变径迹年龄,然后将获得的一批单颗粒年龄进行高斯拟合或二项式拟合,获取其最佳的颗粒年... 介绍了碎屑颗粒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前提及方法学。碎屑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颗粒年龄法的核心是通过逐一测定计算单颗粒裂变径迹年龄,然后将获得的一批单颗粒年龄进行高斯拟合或二项式拟合,获取其最佳的颗粒年龄分布,从而反演样品的不同源区的热历史。碎屑锆石和磷灰石因其在风化剥蚀搬运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而成为目前进行颗粒裂变径迹年龄分析中最常用的矿物类型,特别是碎屑锆石的裂变径迹密度大,单颗粒的裂变径迹具有可定年的统计意义,从而成为颗粒裂变径迹测年方法的首选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源区 碎屑锆石 磷灰石 裂变径迹颗粒年龄法 蚀源区 剥露史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哈拉郭勒—哈图一带中生代的岩石隆升剥露——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国灿 向树元 +2 位作者 John I.Garver Robert P.Wintsch Mary Roden-Tice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5-652,共8页
根据对东昆仑地区东段哈拉郭勒—哈图一带不同高度基岩的系列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和中酸性侵入岩角闪石压力计分析揭示了东昆仑东段中生代的岩石隆升剥露冷却历史.巴隆哈图一带中酸性侵入岩角闪石压力计分... 根据对东昆仑地区东段哈拉郭勒—哈图一带不同高度基岩的系列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和中酸性侵入岩角闪石压力计分析揭示了东昆仑东段中生代的岩石隆升剥露冷却历史.巴隆哈图一带中酸性侵入岩角闪石压力计分析结果反映晚海西—印支期以来的总体剥露幅度约8~9km,早二叠世至晚三叠世初剥蚀作用极为缓慢,大约为20~40m/Ma.不同高程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果揭示了东昆仑地区东段在中晚侏罗世处于缓慢的岩石隆升剥露阶段,其中中侏罗世相对较快,抬升速率77~88m/Ma,晚侏罗世相对较慢,抬升速率小于37m/Ma,且呈减慢趋势,这种减慢趋势反映了早中侏罗世之交强构造抬升期后的逐渐衰退.锆石裂变径迹—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果反映了中侏罗世以来的剥蚀速率一般不超过55m/Ma,岩石的剥蚀速率与岩石的抬升速率基本为同一量级,中侏罗世—白垩纪剥蚀作用与岩石抬升作用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东段 中生代 隆升剥露 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
下载PDF
中新生代天山板内造山带隆升证据: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 被引量:51
9
作者 杨庚 钱祥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73-478,共6页
取自天山南侧库车盆地北缘欧西达坂花岗岩体的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给出了初步结果:中新生代天山板内造山带在早白垩世(134Ma~109Ma)发生了明显快速隆升,平均隆升速率为0.13mm/a(130m/Ma);而从晚... 取自天山南侧库车盆地北缘欧西达坂花岗岩体的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给出了初步结果:中新生代天山板内造山带在早白垩世(134Ma~109Ma)发生了明显快速隆升,平均隆升速率为0.13mm/a(130m/Ma);而从晚白垩世到现在,天山板内造山带的平均隆升速率为0.03mm/a(31.9m/Ma)。在晚新生代天山板内造山带再次发生了快速隆升。现有的同位素研究成果表明中新生代天山造山带至少发生了两次幕式快速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锆石 磷灰石 裂变径迹 隆升速率 新生代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差异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33
10
作者 赵红格 刘池洋 +2 位作者 姚亚明 王锋 银燕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0-474,共5页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从南至北不同地区的差异抬升时期及抬升速率。方法利用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综合分析,研究盆地西缘的构造差异抬升。结果西缘北部汝箕沟地区中生代以来有两次较大的抬升时期,分别为晚白垩世和始新世,抬...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从南至北不同地区的差异抬升时期及抬升速率。方法利用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综合分析,研究盆地西缘的构造差异抬升。结果西缘北部汝箕沟地区中生代以来有两次较大的抬升时期,分别为晚白垩世和始新世,抬升速率分别为29.5 m/Ma和46.5 m/Ma。中部石沟驿地区抬升时期较早,为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抬升速率分别为40.0m/Ma和21.9 m/Ma。南部的差异抬升最为强烈,最早的抬升时期为晚侏罗世,在炭山地区表现明显;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南部地区发生整体抬升;中新世末期六盘山地区发生快速抬升。罗山、炭山地区相对抬升速率和后期抬升速率为46.3 m/Ma和25 m/Ma,六盘山地区则分别为22.5m/Ma和283.3 m/Ma。结论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最早的抬升时期为晚侏罗世,晚三叠世并没有抬升事件,故西部前陆盆地的形态始显现于晚侏罗世。西部的差异抬升导致了不同地区前陆盆地构造发展的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磷灰石 锆石 裂变径迹 差异抬升 抬升速率
下载PDF
西昆仑及邻区区域构造演化的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记录 被引量:25
11
作者 刘函 王国灿 +3 位作者 曹凯 孟艳宁 王岸 张克信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4-78,共15页
通过对西昆仑北部山前的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将年龄划分为8个峰值区间:P1—4.7Ma以来;P2—13~9Ma;P3—24~18Ma;P4—47~33Ma;P5—79~57Ma;P6—131~103Ma;P7—185~180Ma;P8—267~235Ma,各峰值分布受阶段性抬升剥露和热事... 通过对西昆仑北部山前的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将年龄划分为8个峰值区间:P1—4.7Ma以来;P2—13~9Ma;P3—24~18Ma;P4—47~33Ma;P5—79~57Ma;P6—131~103Ma;P7—185~180Ma;P8—267~235Ma,各峰值分布受阶段性抬升剥露和热事件共同影响。P8与P5主要受热事件控制,P6、P4、P3、P2、P1主要和抬升剥露有关,P7主控因素不明显。裂变径迹年龄峰值与西昆仑及邻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构造事件的时限吻合,并伴随强烈的区域性断裂活动,指示裂变径迹年龄峰值记录了西昆仑及邻区构造演化的重大事件;其中,晚白垩世以来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抬升具有相似性,反映了青藏高原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以来经历了相似的阶段性抬升。柯克亚连续沉积剖面显示西昆仑及邻区4.7Ma以来开始最后一次大规模抬升,并指示上新世以来西昆仑及邻区的径迹年龄储备表现出由多样性向一致性、由无规律向年轻化的发展趋势,暗示4.7Ma以来的抬升具整体抬升性质;3.6Ma为抬升的转折点,表现为抬升剥露速率加快、基底开始大规模出露地表,西昆仑山对南边的水流形成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碎屑锆石 裂变径迹 峰值 抬升
下载PDF
合肥盆地构造热演化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0
12
作者 陈刚 赵重远 +3 位作者 李丕龙 任战利 陈建平 谭明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66-1374,共9页
运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上白垩统和古近系下段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l)数据主体表现为靠近部分退火带顶部温度(±65℃)有轻度退火,由此估算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早期合肥盆地断陷阶段的古... 运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上白垩统和古近系下段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l)数据主体表现为靠近部分退火带顶部温度(±65℃)有轻度退火,由此估算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早期合肥盆地断陷阶段的古地温梯度接近38℃/km,高于盆地现今地温梯度(27.5℃/km).下白垩统、侏罗系及二叠系样品的AFT年龄(97.5~2.5Ma)和锆石裂变径迹(ZFT)年龄(118~104Ma)均明显小于其相应的地层年龄,AFT年龄-深度分布呈现冷却型曲线形态,且由古部分退火带、冷却带或前完全退火带及其深部的今部分退火带组成,指示早白垩世的一次构造热事件和其随后的抬升冷却过程.基于AFT曲线的温度分带模式和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的综合约束,推算合肥盆地早白垩世走滑压陷阶段的古地温梯度接近67℃/km.径迹年龄分布、AFT曲线拐点年龄和区域抬升剥蚀时间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合肥盆地在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之后的104Ma以来总体处于抬升冷却过程,后期快速抬升冷却事件主要发生在±5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 锆石裂变径迹(ZFT) 构造热演化 合肥盆地
下载PDF
(U-Th)/He年龄在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KQ1井为例 被引量:19
13
作者 邱楠生 Peter Reiners +3 位作者 梅庆华 姜光 Nicolesco Stefan 陶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825-1835,共11页
(U-Th)/He热定年技术是近年来用于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新技术,目前主要是利用磷灰石和锆石的He年龄来揭示地层的构造抬升和热历史.本文依据塔里木盆地钻井样品的实测磷灰石和锆石(U-Th)/He年龄数据.初步得出了该地区磷灰石(U-Th)/He年龄... (U-Th)/He热定年技术是近年来用于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新技术,目前主要是利用磷灰石和锆石的He年龄来揭示地层的构造抬升和热历史.本文依据塔里木盆地钻井样品的实测磷灰石和锆石(U-Th)/He年龄数据.初步得出了该地区磷灰石(U-Th)/He年龄的封闭温度为85℃,并建立了深度/温度—年龄演化模式;锆石则未达到其较高的封闭温度.综合利用本次实测的He年龄数据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和等效镜质组反射率等古温标,模拟计算了塔里木盆地孔雀1井(KQ1)自奥陶纪末期以来的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孔雀1井区奥陶纪末期的地温梯度可达35.5℃/km,志留纪—泥盆纪时期的地温梯度为33.3~34.5℃/km,白垩纪末期地温梯度27.6℃/km左右.因此,(U-Th)/He年龄结合其他古温标综合模拟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沉积盆地的热历史.特别是该技术为缺乏常规古温标的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层系所经受热史的恢复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Th)/He年龄 磷灰石 锆石 裂变径迹 孔雀河地区
下载PDF
Zircon and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es on mineralization ages and tectonic activities of Tuwu-Yando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被引量:16
14
作者 YUAN WanMing1,BAO ZengKuan2,DONG JinQuan2,GUO ZhaoJie3 & DENG Jun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 2 Laboratory of Nuclear Analysis Techniques,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39,China 3 Department of Ge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12期1787-1795,共9页
The mineralization ages reported in the past in the Tuwu-Yandong copper district not only are different,but also fall into the Hercynian epoch.This study has achieved 9 zircon and 7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is resu... The mineralization ages reported in the past in the Tuwu-Yandong copper district not only are different,but also fall into the Hercynian epoch.This study has achieved 9 zircon and 7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is results.The zircon fission track ages range from 158 Ma to 289 Ma and the apatite ages are between 64 Ma and 140 Ma.The mineralization accords with the regional tectonics in the copper district.We consider that the zircon fission track age could reveal the mineralization age based on annealing zone temperature of 140―300℃ and retention temperature of ~250℃ for zircon fission track,and metallogenetic temperature of 120―350℃ in this ore district.Total three mineralization epochs have been identified,i.e.,289―276 Ma,232―200 Ma and 165―158 Ma,and indicate occurrence of the min-eralization in the Indosinian and Yanshan epochs.Corresponding to apatite fission track ages,the three tectonic-mineralizing epochs are 140―132 Ma,109―97 Ma and 64 Ma,which means age at about 100℃ after the mineralization.The three epochs lasted 146 Ma,108 Ma and about 100 Ma from ~250℃ to ~100℃ and trend decrease from early to late.It is shown by the fission track modeling that this district underwent three stages of geological thermal histories,stable in Cretaceous and cooling both before Cretaceous and after 2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eralization age TECTONIC epoch fission track zircon apatite Tuwu-Yandong Xinjiang
原文传递
裂变径迹分析法研究河北南梁金矿床成矿时代及其热历史 被引量:14
15
作者 袁万明 王世成 王兰芬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25-230,共6页
河北南梁 (下营坊 )金矿不同蚀变带中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实测年龄为 1 53 .9~ 1 0 3 .3Ma,其成矿时代应属于燕山早期 ,成矿时间持续 50Ma以上。成矿热历史总体上是早期温度高、冷却快 ,晚期温度低、冷却慢 ,转变时间在 1 2 0Ma左右 ... 河北南梁 (下营坊 )金矿不同蚀变带中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实测年龄为 1 53 .9~ 1 0 3 .3Ma,其成矿时代应属于燕山早期 ,成矿时间持续 50Ma以上。成矿热历史总体上是早期温度高、冷却快 ,晚期温度低、冷却慢 ,转变时间在 1 2 0Ma左右 ,转变温度在 1 0 0℃左右 ,呈现两期热液成矿过程。第一期热液金成矿活动发生在 1 50Ma前后 ,与花岗斑岩体的侵位有关 ;第二期金成矿作用发生在 1 3 5Ma前后 ,与流纹斑岩和岩浆隐爆角砾岩的形成有关。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相当于早期成矿时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相当于晚期成矿时代。矿区石英 绢云母化蚀变作用发生时间不仅比钾化蚀变早 ,而且持续时间亦比钾化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历史 裂变径迹 热年代学 金矿床 河北 成矿时代
下载PDF
南雄盆地碎屑岩、脉岩及周缘花岗岩年代学研究与铀矿化讨论 被引量:11
16
作者 赵佳楠 《矿产与地质》 2017年第5期884-890,共7页
南雄盆地位于粤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区域地质特征成为我国重要的铀矿集区。为进一步研究南雄盆地铀矿化的时限和控矿因素,对南雄盆地内沉积碎屑岩碎屑锆石、脉岩岩浆锆石和周缘花岗岩岩浆锆石进行锆石年代学研究,确定铀矿... 南雄盆地位于粤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区域地质特征成为我国重要的铀矿集区。为进一步研究南雄盆地铀矿化的时限和控矿因素,对南雄盆地内沉积碎屑岩碎屑锆石、脉岩岩浆锆石和周缘花岗岩岩浆锆石进行锆石年代学研究,确定铀矿化时限,厘定盆地内断裂活动时限,搜索与铀矿化相关的赋矿原岩和控矿构造。以南雄盆地内部沉积碎屑岩、脉岩和周缘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采用LAICP-MS U-Pb锆石年代学、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大地构造与应力应变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和测试手段。结果表明80~60Ma为南雄盆地铀矿化主成矿期,且主要为构造控矿,铀矿化主要产出于断裂构造交汇处;南雄盆地周缘花岗岩年龄主要为240~230Ma和170~160Ma;盆地内主控断裂构造主活动期(250~230Ma)与铀成矿期不同;盆地周缘不同高程花岗岩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表明造山运动初始加剧期为80~60Ma,与主成矿期一致。认为寻找80~60Ma断裂构造可能是实现铀矿找矿突破的有效途径,且研究重点应为该时期的区域应力状态和充填于断裂构造中的脉岩,确定断裂构造产状,辨识同主成矿期断裂,以确保高效准确的找出控矿断裂和赋矿原岩,实现铀矿找矿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化) 锆石年代学 磷灰石裂变径迹 电子背散射衍射 南雄盆地
下载PDF
相山矿田邹家山铀矿床成矿热事件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响应 被引量:9
17
作者 林锦荣 胡志华 +2 位作者 陶意 王勇剑 王峰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93-198,共6页
文章以相山矿田邹家山铀矿床为研究对象,探索应用锆石裂变径迹法限定铀成矿热事件时代的可行性。通过对铀矿化蚀变碎斑流纹岩开展锆石裂变径迹峰值年龄拟合解析,获得邹家山矿床碱交代型铀成矿热事件时代为118.8~113Ma,酸交代型铀成矿热... 文章以相山矿田邹家山铀矿床为研究对象,探索应用锆石裂变径迹法限定铀成矿热事件时代的可行性。通过对铀矿化蚀变碎斑流纹岩开展锆石裂变径迹峰值年龄拟合解析,获得邹家山矿床碱交代型铀成矿热事件时代为118.8~113Ma,酸交代型铀成矿热事件时代为103.2~99.4Ma,均与两期沥青铀矿U-Pb等时线年龄基本一致。认为热液型铀矿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或峰值年龄)可以限定铀成矿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裂变径迹 成矿时代 热事件 邹家山铀矿床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记录的构造抬升事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理 钟大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3-494,共12页
对采自渤海湾盆地东南部济阳坳陷的碎屑岩进行测年研究,目的是通过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揭示源区及其抬升剥露史和构造热事件,为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特别是元古宙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热年代学约束。14件上白垩统-上新统砂岩/粉砂岩岩心样品... 对采自渤海湾盆地东南部济阳坳陷的碎屑岩进行测年研究,目的是通过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揭示源区及其抬升剥露史和构造热事件,为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特别是元古宙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热年代学约束。14件上白垩统-上新统砂岩/粉砂岩岩心样品测年结果显示,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在308±35Ma^145±19Ma之间,且所有单颗粒锆石径迹年龄均大于其沉积年龄,表明这些锆石为碎屑锆石。除1件样品外,其余13件样品的单颗粒年龄的,可以用来识别源区及其构造抬升。未通过χ2检验的锆石二项式最佳拟合峰值年龄集中分为9组:P1(1187Ma)、P2(720~548Ma)、P3(526Ma)、P4(330~319Ma)、P5(296~274Ma)、P6(213~201Ma)、P7(195~177Ma、162Ma)、P8(134~102Ma)和P9(94Ma),加上通过χ2检验的三叠纪(230Ma),指示源区中元古代-晚白垩世经历的9期构造抬升/岩浆活动。它们分别是发生在中元古代的芹峪运动、新元古代的构造抬升(约720~575Ma)、~548Ma的蓟县运动;古生代~526Ma早寒武世末构造运动、海西期构造抬升;晚三叠世印支期挤压构造抬升、早-中侏罗世印支期弱挤压抬升、早白垩世燕山期强烈岩浆活动及晚白垩世燕山晚期的抬升。华北克拉通北缘、克拉通内部古陆和盆地内部是渤海湾盆地上白垩统-上新统的主要物源区,古生代以来剥露速率逐渐增大,古生代、三叠纪、早-中侏罗世和白垩纪分别为0.020~0.033mm/y,0.033~0.042mm/y,0.034~0.049mm/y和0.041~0.097mm/y,反映源区白垩纪构造/岩浆活动最强烈。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记录的中元古代-晚白垩世构造运动对探讨华北克拉通的构造演化特别是元古宙的演化提供了年代学证据,综合分析推断华北克拉通可能参与了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裂变径迹 构造抬升 沉积物源区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太原西山煤田西铭-杜儿坪矿区煤级定型时间:来自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蓓蕾 曾凡桂 +1 位作者 李霞 刘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23-2029,共7页
为了确定太原西山煤田煤级定型时间,对太原西山西铭一杜儿坪矿区7个上古生界标志层砂岩中的锆石进行了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除1个样品其裂变径迹年龄为168Ma,属中侏罗世外,其余6个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215—181Ma,... 为了确定太原西山煤田煤级定型时间,对太原西山西铭一杜儿坪矿区7个上古生界标志层砂岩中的锆石进行了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除1个样品其裂变径迹年龄为168Ma,属中侏罗世外,其余6个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215—181Ma,为晚三叠-早侏罗世;西铭-杜儿坪矿区8号煤镜质组反射率所确定的古地温与锆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一致,表明煤级定型时间为晚三叠一早侏罗世;太原西山煤田煤变质作用存在着差异性,大致以寨山-邢家社-东曲一线为界,分东、西两区,东区煤级定型时间为晚三叠-早侏罗世,西区为晚侏罗-早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裂变径迹 煤级定型时间 太原西山煤田 煤变质
下载PDF
房山岩体构造-热演化:来自(U-Th)/He年龄的约束 被引量:7
20
作者 冯乾乾 邱楠生 +1 位作者 常健 刘念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72-1982,共11页
房山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明确其中-新生代的隆升剥露过程及构造演化史可以为华北克拉通的构造演化提供有力证据.运用锆石裂变径迹、磷灰石(U-Th)/He及锆石(U-Th)/He等构造热年代学研究方法,综合房山岩体高、中、低温热年代学资料,... 房山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明确其中-新生代的隆升剥露过程及构造演化史可以为华北克拉通的构造演化提供有力证据.运用锆石裂变径迹、磷灰石(U-Th)/He及锆石(U-Th)/He等构造热年代学研究方法,综合房山岩体高、中、低温热年代学资料,重建了房山岩体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并根据不同矿物的封闭温度差(ΔT)和与之对应冷却年龄差(Δt)的关系,计算侵入岩体在不同构造热演化阶段的抬升冷却速率,分析了岩体隆升速率的变化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了房山岩体隆升过程的基本特点.研究表明,房山侵入岩体构造热演化分为4个阶段:(1)130.0~123.5Ma,侵位岩浆结晶-固结阶段,岩体平均冷却速率高达88.46℃/Ma;(2)123.5~56.0Ma,岩体相对缓慢冷却阶段,平均冷却速率为0.74℃/Ma,平均隆升速率为29.6m/Ma;(3)56~35Ma,岩体相对快速冷却阶段,平均冷却速率为6.90℃/Ma,隆升速率为276.0m/Ma;(4)35Ma以来,岩体相对缓慢冷却阶段,平均冷却速率为1.0℃/Ma,隆升速率为40.0m/Ma,构造趋于稳定.结合区域构造动力学环境的研究,分析了房山岩体构造热演化可能的动力学成因,认为房山岩体阶段性抬升冷却可能与华北克拉通东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南北两侧陆内俯冲造山作用和西南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青藏高原隆升等远程构造挤压有关.房山岩体的形成及相对快速抬升冷却阶段分别对应于华北克拉通两期重要的破坏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山岩体 构造热演化 (U-Th)/He 锆石裂变径迹 华北克拉通 石油地质 构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